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预设

来源 :教育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gb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杨九俊先生曾将理想的课堂生成分成三种类型:一是生成是预设的生长、形成;二是生成是预设的丰富、拓展;三是生成是预设的批判、改变。由此可见,课堂上的一切生成都是以预设作为基础的。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常看见教师为了生成一个预设的问题绞尽脑汁。众所周知,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有的在意外之外,有的在意料之中,后者基于教师充分的预设。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实施预设,因势利导使预设顺畅而合乎情理,将生成植入学生的内心需求呢?
  一、预设需要调整
  教师们常常有一种困惑,基于学生的学习经验,有的方法在学生那里不能自主生成,而教师又却缺乏有效的预设,可以助推生成的产生。这样,争论就来了,到底那种方法该不该呈不呈现?又该以怎样的方式呈现才恰当?如教学《推理》(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时列表法的产生。学生在推理记录时,会很自然地用到文字叙述法,极少数学生会用到连线法,但是列表法几乎不会有学生用到。这时,意见就有了分歧,一部分教师主张不用列表法,认为学生如果不出现列表法,就不用在课堂上介绍这种方法。相当一部分教师认为列表法对于理解推理的过程具有直观的优势,采取了折中的办法,其生成的方式有二:一是在学习单上,出现推理的三种记录方法,文字法,连线法,列表法,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方法完整地表示推理的过程;另一种方式,教师在教学完文字法和连线法后,直接出示:老师还发现有这样的记录方法,引入列表法。
  这两种方式,都没有基于学生认知经验,都算不上学生的主动生成。同样的情况,在教学《鸡兔同笼》时,学生由表格法过渡到假设法,也很难找到合适的路径生成。
  在笔者看来,离开学生学情实际的生成,都是隔靴搔痒,难以触及学生的痛点,对于这样的生成,必须在充分的预设下敢于取舍。如《推理》中的列表法,可以考虑预设时调整到练习环节中,作为一道推理题目予以补充,然后揭示其优势。
  二、预设要善于重构
  生成在意料之外,那是学生真实的需要和自然的建构。教师要善于捕捉课堂上学生的生成,但这种捕捉很多时候要靠教师充分预设的积累与教学经验的积淀。一切的教学设计,都要从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出发,激发或者唤醒学生求知欲望。
  如教学《认识小数》时,教师设计了微信红包,让学生去读0.97元、26.26元、0.40元这些小数并理解表示的含义。这些从学生生活中得来的素材,很容易引发学生的学习欲求。教师接着出示一个纸杯:老师拿着这些红包去逛超市了,买了一个纸杯。这个纸杯的价格很便宜,是0.1元。是多少钱?(1角)以前我们学过1元里面有多少个1角?(1元=10角)老师将这个1元的硬币用一个长方形表示,你能用涂色的方法在长方形中表示出1角吗?然后得出,1角等于1/10元。接着教师同样用纸杯做文章:纸杯的价格你们知道了,纸杯的高度是多少?请你们估一估。(1分米)那你们能在米尺上找到1分米的位置吗?用分数表示是多少?(1/10)小数呢?(0.1米)。
  课上到这里,学生就会生成一个问题:为什么都能用0.1表示?这样,教师的预设就从学生的学情出发,从学生的需求着手,变被动为主动,使课堂成为一个师生共同学习,共同建构对文本、对世界的态度和认识的动态过程。
  三、预设着眼于需求
  很多时候的生成看似偶然,实际有内在的逻辑。一教师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人教版二年级下)时,为了让学生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直接给出问题:观察这两个除法算式(7÷3=2朵……1朵,8÷3=2朵……2朵)中的余数和除数,你有什么发现?学生观察得出,余数都比除数小。教师追问“为什么余数要比除数小呢?”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得出原因。
  这样的教学,完全在教师与学生的一问一答中完成,缺乏生成的需求。如果教师在这里调整教学策略,充分考虑学生学习的需要,学生会在教师的预设中完成一次漂亮的生成。
  如在教学完7÷3=2朵……1朵,8÷3=2朵……2朵后,教师继续营造问题情境,接着进行9朵花平均分,10朵,11朵……学生就会慢慢发现,余数老是重复出现1,2,学生就会自然地生成疑问:这是为什么呢?余數为什么不会出现3,4,或者更大的数?学生动手一分,就发现,一旦余数和除数相等,就可以进行再分配。这样来理解“余数都比除数小”,学生的体验更深刻,并在动态中顺应了学生的学习需求。
  事实证明,学生有学习需求,才会产生学习兴趣,而求之不得,更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欲望。教师的教学预设,就要着眼于学生的学习需求。
  参考文献:
  [1]杨九俊.小学语文课堂诊断.教育科学出版社
  [2]胡炳仙.教育即生成——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解读[J].煤炭高等教育,2007(1):4
其他文献
班级文化是班级管理中的重要内容,它属于班级管理中的“软件”,处于班级管理的核心地位,它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班级文化在班级管理中具有导向作用  导向就像路标一样,为人们引导正确的方向。班级文化是全班学生共同的信念、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引导着全体同学沿着正确的方向和道路前进。一个班级提倡的与反对的、鼓励的与限制的、喜欢的与讨厌的都应方向正确并且明确,这是保证正确
期刊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但在学习中大多数学生却怕写作文,究其原因是我们中学生平时积累不足,常感到腹中空空,无话可说,无从下笔。要改变学生怕写作文这种现象,还得从学生的兴趣入手,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提高他们的作文水平。我在教学中采取了一些方法,对这种现象有所改善,下面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借题发挥,即兴写作,唤起兴趣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需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教育的灵动性。要善于捕捉
期刊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即在实际教学中,自主探究、合作互动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手段。由此可以看出,小组合作模式对小学数学教学课堂的构建是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的,为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就要认真分析其中的问题和优势,结合实际情况,有效地运用到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中去。  关键词:小学数学高效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模式  小组合作学习是高效课堂教学中应用最广泛的学习方式。它既可以让学生独立思考,又可以
期刊
小班化教学研究在我市早已扎根发芽,我们午极镇中心学校近两年来一直在小班化的路上摸索着,前进着。新学期我有幸参与了学校的小班化教学研究团队,随着活动的开展,我更深切地体验到小班化教学“尊重每一个、发展每一个、幸福每一个”的教育理念。  小班的组织形式不同于大班,给师生的交流提供了更多时空。传统的课堂教学常以教师、学生的一问一答的方式展开,教师点名,学生回答,教师的主观因素无形中决定学生说的欲望和说的
期刊
新课程标准提出德育为先,知识为主,能力为重的教育理念,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道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寓德育教育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过程中。作为生物教师,应该挖掘教材中优秀的德育素材,伴随着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将其渗透进每个学生的心田。  一、研究学生身心特点,增强德育针对性  德育对青少年的成长和发展起着主导作用。而中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既依赖于它所处的社会生活水平,也有赖
期刊
班级管理是在师生合作的前提下,教师通过适当的班级管理策略,有效地处理班级中的人、事、物等各种事务,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营造支持性的学习情景与健康和谐的班级文化氛围,以达成教育目标,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过程。而从事班级管理活动的教育工作者均可以成为班级管理者,包括班主任教师,课任教师以及辅导教师等。一、班級管理的研究现状  虽然班级管理的问题,早已受到教师和社会大众广泛的注意,但班级管理的研究一向附属
期刊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作业的设计也在不断改革。英语作业的设计不能再局限于枯燥乏味的抄写、读背,而是将内容丰富、开放、具有挑战性,从而巩固和使用英语。以下就从我实际教学中对小班化英语教学作业的设计感悟:一、作业设计,兴趣放在第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作业就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乐此不疲的享受,所以在设计作业时兴趣要首先考虑。如let’s talk背诵是个必不可少的作业,我就抓住每个孩子爱表现的特
期刊
家庭教育问题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关注,但被做为一种学科进行研究,在我国也就是近年来的事情。这是时代的发展,人才的需求,国民整体素质提 高所必须涉及的问题。这里与家长们探讨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目的是要家庭与社会、教育部门共同担负起教育下一代的任务。人的教育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这里包含着家庭教育、社会教育、集体(托幼园所、学校)教育,三者相互关联且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这项教
期刊
摘要:信息网络技术进入教室为建立新型的教学方式提供了契机,为教育功能的全方位扩展创造了条件,也对数学课堂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数学课堂需要改革,而网络化教学则是此是改革的必然趋势之一,如何构建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数学学习模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课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恰当运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融入学科教学,以形象具体的“图、文、声、像”来创造教学的人文情景,使抽象的教學内容具体化、清晰化,使学生的思维
期刊
生物课程标准的目标中就包含“关心我国的生物资源状况,对我国生物科学和技术发展状况有一定的认识,更加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增强振兴中华民族的使命感与责任感”,“热爱自然、珍惜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确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从这里就可以看出,从初中生物教材的编写就给教师在生物课堂上渗透德育提供了不少的素材。  在生物教學中渗透德育绝不是简单的说教,更不只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