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因层施训,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励自主,重视思维的优化、利用差异,开辟合作的时空三个方面,对初中科学学科形成性训练中的分层递进策略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形成性训练 分层递进教学 策略
分层递进教学中,分层是手段,情感是动力,思维是核心,进步是目的。教师既要帮助学生逐渐提高,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差异资源”。本文的形成性训练特指以诊断、激励、改进与导向为目的的训练,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训练形式包括课前预习、课堂训练、练习和作业、学业测试。
一、因层施训,获得成功的体验
为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业实际与需要,分层教学的最显著特征是分层施训、因层施训,分层要求、分类指导,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跳一跳,摘到桃”,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施训,意味着学生拥有选择权。
1.课前学习准备的分层
在课前预习上,指导学生做尝试练习。在新课、新单元教学前,先补充好基础性的相关性的知识,以保证学生具备接受新知识的良好认知前提条件。为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我们尝试“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
2.课堂训练的分层
在课堂活动的安排上,机械性地训练优先考虑基础差的同学,并允许其犯一些错误,对较好的同学则提出较高的要求,在其他同学“知其然”的同时,优秀生就应该知其“所以然”。在教学中,可通过板书或口头提示,让学生们清楚哪些是必须当堂理解掌握的基础知识,哪些是拓展和延伸,使听课的学生都能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3.练习和作业的分层
练习和作业是课堂教学反馈的形式之一。练习分为基础题与选做题。基础题,包括对知识的直接运用题、基础练习题和部分变式题,重在知识的验证和记忆、基础知识的熟练及知识运用技能的提高,是课程标准对学生学业的底线要求;选做题指综合题、较高要求的变式题、探索性问题等,旨在不断提高学生的灵活应用能力、应变能力及深刻性、创造性等优秀的思维品质。基础题要求每个同学必须认真做好,且全收全批全讲评;选做题,老师不需要指定具体人,由学生自己选择决定,允许学生留有空白。我们要求教师在布置作业前事先做过作业本、现成的练习卷,明确告知学生作业中的基本题与选做题。对部分难题的处理方法是:只批改,个别化评讲,以免占用大多数同学的课堂时间;或者在学生做题后,老师把答案提供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对照研究,理解掌握;或者抽时间分层辅导;有时让学生来讲解,给有能力的学生以展示自己的平台。
4.学生学业考试的分层
为了使测试成为学生进步的平台,我们在单元测试中开展了分层组织、分层指导的实践尝试。具体来说,测试分2个试场:对于前一次成绩在优秀分以上的学生,实行无人监考制,让课代表监督管理;成绩中下的学生留在教室参加测试。教室测试的学生,学生练习时老师巡查,发现有错误进行个别提示,有时大多数学生对解答某一题有困难,老师干脆在黑板上演示作提示,但不是直接给答案。倘若有一部分学生在老师的提示下能顺利地解答出来,分数还是给的,且不扣分。如果测试时学生已经不会做了,与其浪费时间,不如当场解决,把测试当作提高的契机。实践证明,这种分层测试的实践,不仅不会削弱测试的严肃性,相反学生喜欢测试,提高了学生学习与测试的积极性,就连试卷订正也省了许多时间,对师生都有利。当然。对提示后还不会的个别学生,教师在课后再另外进行单独辅导。
二、激励自主,重视思维的优化
智力的核心是思维,科学教学的一个重要使命是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分层是手段,递进才是目的,要实现可持续递进,除了激发包括情感、兴趣在内的非智力因素外,更关键的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1.教师精心设计,能促进学生思考的训练题。在常规性训练习题方面,重视巩固新知识的同时,能将相关的知识点向“面”上拓展和延伸,增加一定量的“弹性作业”,为学有困难的学生设计和布置铺垫性的作业,为学有余力的学生设计和布置拓展性的作业,为智力超群的学生设计和布置超前性的作业;多设计“变式”练习,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达到以点带面、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多创新作业与练习的选择及设计思路,能选择与学生的学习实际、生活实际紧密相关的习题,多鼓励学生探究,多设计带有一定开放性、实践体验性的训l练作业。后一类作业情境新颖,挑战性强,思维要求高,能激发各个层次学生的积极参与、思考与进步。如在教学八上《几种常见的力》侧重就重力、摩擦力的三要素设计常规性训练习题;结合“跨越式与背越式跳高的选择”“受不同拉力下运动的物体的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分析”等情境设计拓展性作业;“假如没有了重力或摩擦力,我们的生活如何”为话题写科技小论文,“请利用矿泉水瓶设计与常见的力相关的问题”等任务设计来开展开放性、实践体验性的训练作业。
2.指导学生自主选题组卷、批改与讲评。布置给学生任务:要求每位学生利用现有资源,选择合适的试题组合成一份测试卷。上交试卷后,教师将试卷分发给出卷人推荐的学生或指定同层次的学生练习,而后由出卷人批改,并负责讲评。出卷人在选择试题时既想挑选新颖的有挑战性的试题,又要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提供答案并负责讲评,这势必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并努力创新进步。
3.教师重启发与指导。在作业、练习的批改过程中,深入分析学生作业时的过程表现,注意捕捉学生思维的痕迹,洞察学生解答过程中的思维水平与质量,分析、挖掘其中的问题,并能在教师反思改进教学的同时。引导学生反思改进思维的过程。在辅导过程中注重倾听,让学生充分暴露其思维过程,教师重“授渔”的方法而不是简单的“授鱼”。
三、利用差异。开辟合作的时空
学生生活在班集体中,差异就是一种资源,不同层次间的学生合作有利于优化人际关系,让学生在相互帮助中共同提高,促进各个层次学生的发展。
我们在班级中交替合理运用同质分层、异质合作。建立固定的结对互助小组,有优秀生与中等生的合作互助,有中等生与后进生的合作互助。中等学生可以既跟优秀生结对,又可以跟后进生结对,一般不倡导优秀生与后进生结对,因为思维差异过大,不利于双方进步。对活动时间可安排在课堂、课外。当然,教师还要对合作小组进行定期评价与奖励,使结对互助工作常态化、制度化。
科学学科的显著特征是实验,它既是教学内容。又是一种教学手段与载体。对于学生来说,科学实验是吸引学生热爱科学、增长科学知识的有效手段。利用学生的差异资源,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课后实验(补做学生实验,重做演示实验,自主选择课内外感兴趣的知识内容或题材进行探究等),也可把实验室开放作为优秀合作小组的奖励。
“轻负担、高质量”是教学的永恒追求,分层递进的教学策略的有效使用,能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又能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实现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良好的发展。
【关键词】形成性训练 分层递进教学 策略
分层递进教学中,分层是手段,情感是动力,思维是核心,进步是目的。教师既要帮助学生逐渐提高,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差异资源”。本文的形成性训练特指以诊断、激励、改进与导向为目的的训练,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训练形式包括课前预习、课堂训练、练习和作业、学业测试。
一、因层施训,获得成功的体验
为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业实际与需要,分层教学的最显著特征是分层施训、因层施训,分层要求、分类指导,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跳一跳,摘到桃”,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施训,意味着学生拥有选择权。
1.课前学习准备的分层
在课前预习上,指导学生做尝试练习。在新课、新单元教学前,先补充好基础性的相关性的知识,以保证学生具备接受新知识的良好认知前提条件。为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我们尝试“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
2.课堂训练的分层
在课堂活动的安排上,机械性地训练优先考虑基础差的同学,并允许其犯一些错误,对较好的同学则提出较高的要求,在其他同学“知其然”的同时,优秀生就应该知其“所以然”。在教学中,可通过板书或口头提示,让学生们清楚哪些是必须当堂理解掌握的基础知识,哪些是拓展和延伸,使听课的学生都能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3.练习和作业的分层
练习和作业是课堂教学反馈的形式之一。练习分为基础题与选做题。基础题,包括对知识的直接运用题、基础练习题和部分变式题,重在知识的验证和记忆、基础知识的熟练及知识运用技能的提高,是课程标准对学生学业的底线要求;选做题指综合题、较高要求的变式题、探索性问题等,旨在不断提高学生的灵活应用能力、应变能力及深刻性、创造性等优秀的思维品质。基础题要求每个同学必须认真做好,且全收全批全讲评;选做题,老师不需要指定具体人,由学生自己选择决定,允许学生留有空白。我们要求教师在布置作业前事先做过作业本、现成的练习卷,明确告知学生作业中的基本题与选做题。对部分难题的处理方法是:只批改,个别化评讲,以免占用大多数同学的课堂时间;或者在学生做题后,老师把答案提供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对照研究,理解掌握;或者抽时间分层辅导;有时让学生来讲解,给有能力的学生以展示自己的平台。
4.学生学业考试的分层
为了使测试成为学生进步的平台,我们在单元测试中开展了分层组织、分层指导的实践尝试。具体来说,测试分2个试场:对于前一次成绩在优秀分以上的学生,实行无人监考制,让课代表监督管理;成绩中下的学生留在教室参加测试。教室测试的学生,学生练习时老师巡查,发现有错误进行个别提示,有时大多数学生对解答某一题有困难,老师干脆在黑板上演示作提示,但不是直接给答案。倘若有一部分学生在老师的提示下能顺利地解答出来,分数还是给的,且不扣分。如果测试时学生已经不会做了,与其浪费时间,不如当场解决,把测试当作提高的契机。实践证明,这种分层测试的实践,不仅不会削弱测试的严肃性,相反学生喜欢测试,提高了学生学习与测试的积极性,就连试卷订正也省了许多时间,对师生都有利。当然。对提示后还不会的个别学生,教师在课后再另外进行单独辅导。
二、激励自主,重视思维的优化
智力的核心是思维,科学教学的一个重要使命是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分层是手段,递进才是目的,要实现可持续递进,除了激发包括情感、兴趣在内的非智力因素外,更关键的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1.教师精心设计,能促进学生思考的训练题。在常规性训练习题方面,重视巩固新知识的同时,能将相关的知识点向“面”上拓展和延伸,增加一定量的“弹性作业”,为学有困难的学生设计和布置铺垫性的作业,为学有余力的学生设计和布置拓展性的作业,为智力超群的学生设计和布置超前性的作业;多设计“变式”练习,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达到以点带面、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多创新作业与练习的选择及设计思路,能选择与学生的学习实际、生活实际紧密相关的习题,多鼓励学生探究,多设计带有一定开放性、实践体验性的训l练作业。后一类作业情境新颖,挑战性强,思维要求高,能激发各个层次学生的积极参与、思考与进步。如在教学八上《几种常见的力》侧重就重力、摩擦力的三要素设计常规性训练习题;结合“跨越式与背越式跳高的选择”“受不同拉力下运动的物体的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分析”等情境设计拓展性作业;“假如没有了重力或摩擦力,我们的生活如何”为话题写科技小论文,“请利用矿泉水瓶设计与常见的力相关的问题”等任务设计来开展开放性、实践体验性的训练作业。
2.指导学生自主选题组卷、批改与讲评。布置给学生任务:要求每位学生利用现有资源,选择合适的试题组合成一份测试卷。上交试卷后,教师将试卷分发给出卷人推荐的学生或指定同层次的学生练习,而后由出卷人批改,并负责讲评。出卷人在选择试题时既想挑选新颖的有挑战性的试题,又要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提供答案并负责讲评,这势必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并努力创新进步。
3.教师重启发与指导。在作业、练习的批改过程中,深入分析学生作业时的过程表现,注意捕捉学生思维的痕迹,洞察学生解答过程中的思维水平与质量,分析、挖掘其中的问题,并能在教师反思改进教学的同时。引导学生反思改进思维的过程。在辅导过程中注重倾听,让学生充分暴露其思维过程,教师重“授渔”的方法而不是简单的“授鱼”。
三、利用差异。开辟合作的时空
学生生活在班集体中,差异就是一种资源,不同层次间的学生合作有利于优化人际关系,让学生在相互帮助中共同提高,促进各个层次学生的发展。
我们在班级中交替合理运用同质分层、异质合作。建立固定的结对互助小组,有优秀生与中等生的合作互助,有中等生与后进生的合作互助。中等学生可以既跟优秀生结对,又可以跟后进生结对,一般不倡导优秀生与后进生结对,因为思维差异过大,不利于双方进步。对活动时间可安排在课堂、课外。当然,教师还要对合作小组进行定期评价与奖励,使结对互助工作常态化、制度化。
科学学科的显著特征是实验,它既是教学内容。又是一种教学手段与载体。对于学生来说,科学实验是吸引学生热爱科学、增长科学知识的有效手段。利用学生的差异资源,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课后实验(补做学生实验,重做演示实验,自主选择课内外感兴趣的知识内容或题材进行探究等),也可把实验室开放作为优秀合作小组的奖励。
“轻负担、高质量”是教学的永恒追求,分层递进的教学策略的有效使用,能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又能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实现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良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