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时代呼唤创新型的人才。创新教育是知识经济时代学校教育的主题,学生如果有了创新意识,养成良好的动手实践能力,就能够提高其创新能力。如何在学校教育中实施创新教育,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是中小学校教育应该深思的问题。笔者认为,提高中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应利用课堂内外,通过开展各类科技实践活动,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关键词】科技实践活动 学生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8-0123-02
一、当前中小学生科学素养状况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当代中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却呈下降的趋势。在家庭,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学生大都成为独生子女,家务劳动都由父母等长辈们承包了,学生们根本没有动手实践的机会,许多简单的劳动工具,学生都不会操作,更不用说去发明改造它们,要知道,许多发明家都是从使用工具、改造工具开始走向发明创造道路的。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富足,也培养了学生懒于动手的不良习惯:家里的玩具,坏了就扔,从来没有想到修理了再使用;想看电视,遥控一按,省去了许多麻烦;电脑有了问题,上网下载软件安装,重新启动,就能完好如初;碰到问题,上网搜索一下,什么都解决了。科技的进步,让孩子们享受到了业余生活的乐趣,但也培养了他们懒于思考、少于动手的惰性,扼杀了学生们奇思妙想的天性,学生的好奇心、探究欲荡然无存。在这样残酷的环境下,孩子们的科学素养极度匮乏。
据报道,中国科学技术协会2010年11月25日对外发布第8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称,“十一五”期间中国公民的科学素养水平明显提升,2010年中国大陆(不含港、澳、台地区)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达到3.27%。这个结果表明,目前中国公民科学素养水平只相当于日本、加拿大、欧盟等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水平,公民对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理解水平较低,公民科学精神较欠缺,还存在大量相信迷信的公民,青少年与科学精神有关的调查结果出现回落,学校对科学精神的培养存在较大问题,中小学生创新能力呈下降的趋势。
中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主阵地在学校。但目前的学校教育,正在扼杀孩子们的创新精神。看看学生的书包,就知道创新精神离他们有多远。学生们的书包越来越大、越来越重,中华五千年的知识都浓缩到了书包里,他们肩上的书包,比旧中国的三座大山还沉重。在质量至上指挥棒的指引下,教师们将所谓的文化知识往学生的头脑里灌,让学生们心无旁骛,死记这些知识,学生们小小年纪,就必须枕戈待旦,夜以继日,在教师们划定的知识战场上冲锋陷阵,冒着教师们层出不穷的新知识的炮火,向那个笼罩于硝烟弥漫的高地前进。学生们每天睁开眼,看见的就是一轮知识的太阳,一张开耳朵,听见的就是新科技的雷声,学生们整天被老师们用知识的炸弹狂轰烂炸,创新的思想早被知识的炸弹轰得体无完肤了。如何提高中小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了学校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
二、时代呼唤创新教育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指出:“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我国应对未来挑战的重大选择,是统领我国未来科技发展的战略主线,是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根本途径。世界科技发展的实践告诉我们,一个国家只有拥有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先机,赢得主动。”
进入二十一世纪,知识经济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导形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共同选择。
教育部在《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科学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素质教育的重点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中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社会的希望,努力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是时代的迫切需要。当前,对教育工作者来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学校教育重要任务之一,也是我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主题。有专家指出,“当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快速地获得各种信息,其中有用的信息即被吸取为知识的时候,教师传授知识的内容本身变得并不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教会学生获取、加工、运用知识的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
因此,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应当成为时代教育的主旋律。也许,有些人认为,创新是对有高深学问的人而言,中小学生谈什么创新?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我们谈的创新教育,不是让学生一定要发明创造什么新东西,而是培养学生从小树立创造志向,培养创造性思维,开发创造力。就中小学学生而言,创新能力指的是学生能够独立地、综合地运用已有的知识,发现新的知识、观点和方法,掌握其中的规律并运用于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只要我们教育活动开展得当,在中小学生中出现新发明、新创造也是有可能的,这点已经被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大量事实所证明。
三、科技实践活动对提高创新能力的意义
开展科技实践活动,具有很大的灵活性,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创造空间。学生从选择活动内容、活动范围、活动形式、成果表达形式及活动的组织方式、时间安排等,都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可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因此,积极开展中小学生科技实践活动,对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提高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开展科技实践活动,有利于激发中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开展科技实践活动,需要组织学生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这对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具有积极的意义。在开展活动过程中,学生以发现者和探究者的身份参加活动,他们对知识的学习,从被动的接受转变为主动的探索,他们利用掌握的现有知识,去理解知识间的相互联系,灵活地加以应用,把知识真正地学以致用。科技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任何课堂教学与传媒宣传无法相比的。
2.开展科技实践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科技实践活动是一种综合性和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可以选择课内学科学习过程中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也可以选择与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相关的课题进行研究,还可以针对一些社会现象、热点问题进行研究,通过这些研究活动的开展,利用从课堂上和其他渠道获得的知识,去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获取新的知识,创造新的知识。活动的过程中,在辅导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下,自己选课题、订计划、找资料、做实验、撰写科技论文和创造出有形的科学作品,每完成一个选题,便经受了一个完整的科学过程的训练,从而学会了一定的科学研究方法,这些活动过程既对学生提出创新的要求,也给学生提供创新能力发展的空间,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四、学校开展科技实践活动的途径
科技实践活动强调学生亲自参与具体的实践活动,通过考察、实验、探究、调查、访问、制作、服务、反思等一系列的活动,从中获得感悟、得到体验,提高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开展科技实践活动,都有鲜明的活动主题,以及多种多样的活动形式,如宣传科学思想、传播科技知识、体验科学过程、启迪学生智慧、培养动手能力、推广有意义的活动等,学校可因地制宜,选择适合本校学生实际的主题,通过以下几种途径,有效开展科技实践活动。
1.充分利用教材,开展班级课堂科技实践活动。
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由点点滴滴积累而成的,学校应该从课堂教学做起。在我们的教材里,如《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美术》等课本,都蕴藏着丰富的科技实践活动内容,教师应该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合理安排课堂时间,开展一些课堂活动,从解答每一道习题、描绘与众不同的图画、做一个小小的实验、开展富有创造性的游戏活动等开始,让学生动手、动脑,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教师应利用多种渠道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师应牢牢记住,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求知欲望和创造才能,让学生养成勇于探索和敢于创造的精神。
2.利用重大的节日纪念日,开展学校性科技实践活动。
围绕科学纪念日等主题,开展专题科技实践活动,是一项易于开展、效果显著的科技实践活动,如每年的3月12日植树节、5月份全国科技活动周、6月5日的世界环境日、6月底的全国科普日、10月份全国科技活动月等,这类活动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社会性,有些活动还有世界性,它的主题是全人类共同关注的主题,同样应引起我们学生的关注,每到这些节日,学校可组织开展全校性的手抄报比赛、板报比赛、演讲比赛、知识问答等形式,开展科技实践活动,这对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具有积极重大的作用。
3.走出校园,开展校外科技实践活动。
校外科技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十分丰富和灵活,这是课堂教学无法取代的。有些活动,在校园开展与离开课堂、走出校门开展效果是不同的。在开展校外科技实践活动中,学生居主导地位,他们动手、动脑,通过观察、实验、采集、分析、调查、论证、制作等环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应该让中小学生尽可能地接触社会,了解、掌握一些最新的科学技术知识,关心当代世界共同关心的问题,如植树、保护环境、调查污染、社会热点问题等,这类活动能够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他们也乐意参加,让他们去感知、去体验,一定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开展校外科技实践活动的目的和意义就在于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4.走向社会,积极参加省市级乃至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
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是由中国科协、教育部、科技部、国家环保总局、国家体育总局等部门共同主办的一项全国性的青少年科技竞赛活动,1982年开始举办,经过20多年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在广大青少年和社会各界中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具有广泛的活动基础,从基层学校到全国大赛,每年有近1500万名青少年参加不同层次的活动,经过选拔挑选出500名左右的青少年科技爱好者聚集在一起进行竞赛、展示和交流活动,成为展示青少年科技活动的最新成果、展现青少年风采的一次盛会。
目前,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每年都举办一次。为了推荐优秀选手参加全国大赛,各地市、省市区每年都举行本级的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为中小学生提供了展示创新能力的平台。我校应该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大赛活动,在广泛发动的基础上,要善于发现苗子,辅导教师应对优秀苗子进行指点、培养、提高,使他们的创新能力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从而在各项比赛中获得较好的成绩。通过优秀选手的培养,以点带面,进一步推动学校科技实践活动工作,营造浓厚的人人爱科学、学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氛围,吸引学生积极参加科技创新大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中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一代,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意义。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艰难的工作,教育工作者要不断更新观念,大胆实践,课堂内外积极开展科技实践活动,为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积极探索,努力开创教育事业新篇章。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李臣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 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关键词】科技实践活动 学生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8-0123-02
一、当前中小学生科学素养状况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当代中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却呈下降的趋势。在家庭,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学生大都成为独生子女,家务劳动都由父母等长辈们承包了,学生们根本没有动手实践的机会,许多简单的劳动工具,学生都不会操作,更不用说去发明改造它们,要知道,许多发明家都是从使用工具、改造工具开始走向发明创造道路的。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富足,也培养了学生懒于动手的不良习惯:家里的玩具,坏了就扔,从来没有想到修理了再使用;想看电视,遥控一按,省去了许多麻烦;电脑有了问题,上网下载软件安装,重新启动,就能完好如初;碰到问题,上网搜索一下,什么都解决了。科技的进步,让孩子们享受到了业余生活的乐趣,但也培养了他们懒于思考、少于动手的惰性,扼杀了学生们奇思妙想的天性,学生的好奇心、探究欲荡然无存。在这样残酷的环境下,孩子们的科学素养极度匮乏。
据报道,中国科学技术协会2010年11月25日对外发布第8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称,“十一五”期间中国公民的科学素养水平明显提升,2010年中国大陆(不含港、澳、台地区)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达到3.27%。这个结果表明,目前中国公民科学素养水平只相当于日本、加拿大、欧盟等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水平,公民对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理解水平较低,公民科学精神较欠缺,还存在大量相信迷信的公民,青少年与科学精神有关的调查结果出现回落,学校对科学精神的培养存在较大问题,中小学生创新能力呈下降的趋势。
中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主阵地在学校。但目前的学校教育,正在扼杀孩子们的创新精神。看看学生的书包,就知道创新精神离他们有多远。学生们的书包越来越大、越来越重,中华五千年的知识都浓缩到了书包里,他们肩上的书包,比旧中国的三座大山还沉重。在质量至上指挥棒的指引下,教师们将所谓的文化知识往学生的头脑里灌,让学生们心无旁骛,死记这些知识,学生们小小年纪,就必须枕戈待旦,夜以继日,在教师们划定的知识战场上冲锋陷阵,冒着教师们层出不穷的新知识的炮火,向那个笼罩于硝烟弥漫的高地前进。学生们每天睁开眼,看见的就是一轮知识的太阳,一张开耳朵,听见的就是新科技的雷声,学生们整天被老师们用知识的炸弹狂轰烂炸,创新的思想早被知识的炸弹轰得体无完肤了。如何提高中小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了学校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
二、时代呼唤创新教育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指出:“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我国应对未来挑战的重大选择,是统领我国未来科技发展的战略主线,是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根本途径。世界科技发展的实践告诉我们,一个国家只有拥有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先机,赢得主动。”
进入二十一世纪,知识经济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导形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共同选择。
教育部在《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科学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素质教育的重点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中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社会的希望,努力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是时代的迫切需要。当前,对教育工作者来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学校教育重要任务之一,也是我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主题。有专家指出,“当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快速地获得各种信息,其中有用的信息即被吸取为知识的时候,教师传授知识的内容本身变得并不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教会学生获取、加工、运用知识的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
因此,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应当成为时代教育的主旋律。也许,有些人认为,创新是对有高深学问的人而言,中小学生谈什么创新?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我们谈的创新教育,不是让学生一定要发明创造什么新东西,而是培养学生从小树立创造志向,培养创造性思维,开发创造力。就中小学学生而言,创新能力指的是学生能够独立地、综合地运用已有的知识,发现新的知识、观点和方法,掌握其中的规律并运用于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只要我们教育活动开展得当,在中小学生中出现新发明、新创造也是有可能的,这点已经被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大量事实所证明。
三、科技实践活动对提高创新能力的意义
开展科技实践活动,具有很大的灵活性,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创造空间。学生从选择活动内容、活动范围、活动形式、成果表达形式及活动的组织方式、时间安排等,都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可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因此,积极开展中小学生科技实践活动,对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提高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开展科技实践活动,有利于激发中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开展科技实践活动,需要组织学生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这对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具有积极的意义。在开展活动过程中,学生以发现者和探究者的身份参加活动,他们对知识的学习,从被动的接受转变为主动的探索,他们利用掌握的现有知识,去理解知识间的相互联系,灵活地加以应用,把知识真正地学以致用。科技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任何课堂教学与传媒宣传无法相比的。
2.开展科技实践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科技实践活动是一种综合性和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可以选择课内学科学习过程中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也可以选择与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相关的课题进行研究,还可以针对一些社会现象、热点问题进行研究,通过这些研究活动的开展,利用从课堂上和其他渠道获得的知识,去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获取新的知识,创造新的知识。活动的过程中,在辅导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下,自己选课题、订计划、找资料、做实验、撰写科技论文和创造出有形的科学作品,每完成一个选题,便经受了一个完整的科学过程的训练,从而学会了一定的科学研究方法,这些活动过程既对学生提出创新的要求,也给学生提供创新能力发展的空间,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四、学校开展科技实践活动的途径
科技实践活动强调学生亲自参与具体的实践活动,通过考察、实验、探究、调查、访问、制作、服务、反思等一系列的活动,从中获得感悟、得到体验,提高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开展科技实践活动,都有鲜明的活动主题,以及多种多样的活动形式,如宣传科学思想、传播科技知识、体验科学过程、启迪学生智慧、培养动手能力、推广有意义的活动等,学校可因地制宜,选择适合本校学生实际的主题,通过以下几种途径,有效开展科技实践活动。
1.充分利用教材,开展班级课堂科技实践活动。
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由点点滴滴积累而成的,学校应该从课堂教学做起。在我们的教材里,如《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美术》等课本,都蕴藏着丰富的科技实践活动内容,教师应该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合理安排课堂时间,开展一些课堂活动,从解答每一道习题、描绘与众不同的图画、做一个小小的实验、开展富有创造性的游戏活动等开始,让学生动手、动脑,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教师应利用多种渠道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师应牢牢记住,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求知欲望和创造才能,让学生养成勇于探索和敢于创造的精神。
2.利用重大的节日纪念日,开展学校性科技实践活动。
围绕科学纪念日等主题,开展专题科技实践活动,是一项易于开展、效果显著的科技实践活动,如每年的3月12日植树节、5月份全国科技活动周、6月5日的世界环境日、6月底的全国科普日、10月份全国科技活动月等,这类活动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社会性,有些活动还有世界性,它的主题是全人类共同关注的主题,同样应引起我们学生的关注,每到这些节日,学校可组织开展全校性的手抄报比赛、板报比赛、演讲比赛、知识问答等形式,开展科技实践活动,这对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具有积极重大的作用。
3.走出校园,开展校外科技实践活动。
校外科技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十分丰富和灵活,这是课堂教学无法取代的。有些活动,在校园开展与离开课堂、走出校门开展效果是不同的。在开展校外科技实践活动中,学生居主导地位,他们动手、动脑,通过观察、实验、采集、分析、调查、论证、制作等环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应该让中小学生尽可能地接触社会,了解、掌握一些最新的科学技术知识,关心当代世界共同关心的问题,如植树、保护环境、调查污染、社会热点问题等,这类活动能够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他们也乐意参加,让他们去感知、去体验,一定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开展校外科技实践活动的目的和意义就在于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4.走向社会,积极参加省市级乃至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
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是由中国科协、教育部、科技部、国家环保总局、国家体育总局等部门共同主办的一项全国性的青少年科技竞赛活动,1982年开始举办,经过20多年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在广大青少年和社会各界中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具有广泛的活动基础,从基层学校到全国大赛,每年有近1500万名青少年参加不同层次的活动,经过选拔挑选出500名左右的青少年科技爱好者聚集在一起进行竞赛、展示和交流活动,成为展示青少年科技活动的最新成果、展现青少年风采的一次盛会。
目前,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每年都举办一次。为了推荐优秀选手参加全国大赛,各地市、省市区每年都举行本级的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为中小学生提供了展示创新能力的平台。我校应该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大赛活动,在广泛发动的基础上,要善于发现苗子,辅导教师应对优秀苗子进行指点、培养、提高,使他们的创新能力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从而在各项比赛中获得较好的成绩。通过优秀选手的培养,以点带面,进一步推动学校科技实践活动工作,营造浓厚的人人爱科学、学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氛围,吸引学生积极参加科技创新大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中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一代,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意义。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艰难的工作,教育工作者要不断更新观念,大胆实践,课堂内外积极开展科技实践活动,为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积极探索,努力开创教育事业新篇章。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李臣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 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