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高中物理;教学设计;平抛物体运动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010X(2009)02-0062-03
●教学内容:高中物理第一册《平抛物体的运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平抛运动的特点:具有水平初速度,只在竖直方向受重力作用,运动轨迹是抛物线。
(2)理解平抛运动可以看作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与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的合运动,并且这两个运动互不影响。
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在平抛运动规律的探究过程中深刻理解运动的合成和分解,体会等效思想在物理学中的重要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训练逻辑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以及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采用多媒体,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平抛运动规律的探究过程。
(2)教学难点:平抛运动的研究方法——可以用两个简单的直线运动来等效替代。
教学用具:平抛竖落仪、自制投影片、电脑、多媒体课件、自制教具等。
●课型:新授课
●主要教法:留迹法,实验探究法,讲解法,理论分析法。
●学情分析 (略)
●教学设计思路:
板块1:创造情景,留迹引入。
板块2:师生互动,理论分析。
板块3:引导启发,实验探究。
板块4:得出结论,总结提升。
● 设计特色:
(1)平抛运动是一个教学难点,我利用磁性板将小球的轨迹留下,让学生有一个感性认识。
(2)利用自制的教具对教材进行再加工,把平抛运动的特征和轨迹部分的教学结合起来进行,使得课堂教学有“一气呵成”之感。
(3)多媒体“请你来当飞行员”的课件,让学生能够上来动手做,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思考,达到了学习的目的。在整节课中,教师始终以服务学生为中心,没有生硬的说教,只有生动传神的启发。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点评:
《平抛物体的运动》是高中物理第一册第五章第三节的内容,是学生第一次遇到物体做曲线运动的实际模型。其教学重点是对平抛运动规律的探究,教学难点是平抛运动的研究方法,即运动的分解。具体讲就是用两个简单的直线运动来等效替代曲线运动。下面对这节课进行简要分析:
一、设计线索清晰
这节课由四个板块构成,创造情景,留迹引入;师生互动,理论分析;引导启发,实验探究;得出结论,总结提升。
首先,通过与学生一起观察小铁球水平抛出后,沿磁性板留下的痕迹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接着师生共同探讨,采用运动的分解方法对运动轨迹进行分析和理论探究;然后,分组实验让学生体验感知两个分运动,描点划线并进行简单计算,与前面的理论推导相呼应;之后,回到教科书中的频闪照片,播放视频,进一步体会更加精确的测量方法。最后,师生共同找到平抛物体的运动规律。
二、设计特色明显
第一,实验探究:这节课在实验上的设计有多处突破,例如:开始的磁性材料留迹试验,演示效果明显,使用的器材是儿童习字的磁性写字板,实验材料来源于身边,通过这样的演示实验,学生可以清晰地看到,小球运动的径迹不是直线,而是一条曲线,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有助于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的培养。又如,教师自制的学生分组实验器材,设计巧妙、取材简单、易操作、便于测量,有助于学生对平抛物体两个分运动的进一步理解。同时在分组实验中,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是潜移默化的情感教育,学生在交流中逐渐学会如何与同伴沟通与交流,对学生动手动脑学物理的学习习惯养成也是一种渗透,更重要的是学生对科学探究的七要素加深了理解。
第二,方法渗透:物理学教育的根本在于方法教育。等效方法是物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对于平抛物体运动的情景,采用怎样的方法进行分析与研究,是这节课隐性教育的重要内容,教师通过细致的设计,师生共同运用前一节课刚刚学习的《运动的合成和分解》研究方法,润物细无声的对平抛物体的运动进行研究分析,等效的思想,化复杂为简单的思想,点点雨露,滋润着学生的心田。同时也营造了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改理念。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最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思考,达到了学习的目的。在整节课中,教师始终是以服务学生为中心,没有生硬的说教,只有生动传神启发和引导。
思维方法是解决物理问题的灵魂,是物理教学的根本;亲自实践参与体验知识的发现过程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离开了思维方法和实践活动,物理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点评:石家庄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谷丽雅)
【责任编辑 张桂英】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010X(2009)02-0062-03
●教学内容:高中物理第一册《平抛物体的运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平抛运动的特点:具有水平初速度,只在竖直方向受重力作用,运动轨迹是抛物线。
(2)理解平抛运动可以看作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与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的合运动,并且这两个运动互不影响。
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在平抛运动规律的探究过程中深刻理解运动的合成和分解,体会等效思想在物理学中的重要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训练逻辑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以及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采用多媒体,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平抛运动规律的探究过程。
(2)教学难点:平抛运动的研究方法——可以用两个简单的直线运动来等效替代。
教学用具:平抛竖落仪、自制投影片、电脑、多媒体课件、自制教具等。
●课型:新授课
●主要教法:留迹法,实验探究法,讲解法,理论分析法。
●学情分析 (略)
●教学设计思路:
板块1:创造情景,留迹引入。
板块2:师生互动,理论分析。
板块3:引导启发,实验探究。
板块4:得出结论,总结提升。
● 设计特色:
(1)平抛运动是一个教学难点,我利用磁性板将小球的轨迹留下,让学生有一个感性认识。
(2)利用自制的教具对教材进行再加工,把平抛运动的特征和轨迹部分的教学结合起来进行,使得课堂教学有“一气呵成”之感。
(3)多媒体“请你来当飞行员”的课件,让学生能够上来动手做,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思考,达到了学习的目的。在整节课中,教师始终以服务学生为中心,没有生硬的说教,只有生动传神的启发。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点评:
《平抛物体的运动》是高中物理第一册第五章第三节的内容,是学生第一次遇到物体做曲线运动的实际模型。其教学重点是对平抛运动规律的探究,教学难点是平抛运动的研究方法,即运动的分解。具体讲就是用两个简单的直线运动来等效替代曲线运动。下面对这节课进行简要分析:
一、设计线索清晰
这节课由四个板块构成,创造情景,留迹引入;师生互动,理论分析;引导启发,实验探究;得出结论,总结提升。
首先,通过与学生一起观察小铁球水平抛出后,沿磁性板留下的痕迹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接着师生共同探讨,采用运动的分解方法对运动轨迹进行分析和理论探究;然后,分组实验让学生体验感知两个分运动,描点划线并进行简单计算,与前面的理论推导相呼应;之后,回到教科书中的频闪照片,播放视频,进一步体会更加精确的测量方法。最后,师生共同找到平抛物体的运动规律。
二、设计特色明显
第一,实验探究:这节课在实验上的设计有多处突破,例如:开始的磁性材料留迹试验,演示效果明显,使用的器材是儿童习字的磁性写字板,实验材料来源于身边,通过这样的演示实验,学生可以清晰地看到,小球运动的径迹不是直线,而是一条曲线,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有助于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的培养。又如,教师自制的学生分组实验器材,设计巧妙、取材简单、易操作、便于测量,有助于学生对平抛物体两个分运动的进一步理解。同时在分组实验中,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是潜移默化的情感教育,学生在交流中逐渐学会如何与同伴沟通与交流,对学生动手动脑学物理的学习习惯养成也是一种渗透,更重要的是学生对科学探究的七要素加深了理解。
第二,方法渗透:物理学教育的根本在于方法教育。等效方法是物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对于平抛物体运动的情景,采用怎样的方法进行分析与研究,是这节课隐性教育的重要内容,教师通过细致的设计,师生共同运用前一节课刚刚学习的《运动的合成和分解》研究方法,润物细无声的对平抛物体的运动进行研究分析,等效的思想,化复杂为简单的思想,点点雨露,滋润着学生的心田。同时也营造了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改理念。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最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思考,达到了学习的目的。在整节课中,教师始终是以服务学生为中心,没有生硬的说教,只有生动传神启发和引导。
思维方法是解决物理问题的灵魂,是物理教学的根本;亲自实践参与体验知识的发现过程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离开了思维方法和实践活动,物理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点评:石家庄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谷丽雅)
【责任编辑 张桂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