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阅读与写作是彼此互相关联的整体,在阅读中贯穿写作意识,在写作中强化写作技巧,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阅读能力。
关键词:阅读;写作;互动;能力
古语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事实果真如此吗?一些学生,读了很多书,摘录了很多名言名句,可是下笔就六神无主; 一些学生,平时坚持练笔,可是依然写不出令人满意的作文。
问题出在哪儿?难道传统的观点,“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错
了吗?
非也。出现这种现象,在于我们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将阅读与写作机械分割,缺少读写互动的练习,以打通二者之间的通道,将外在的阅读真正地消化为内在的写作能力。而阅读和写作,恰恰是语文能力的两翼,缺失了任何一翼,语文能力都不会出现质的突破。我们该怎么办?答案是,将阅读与写作视为一个彼此互相关联的整体,在阅读中贯穿写作意识,在写作中强化写作技巧。
一、在阅读中仿写
教材的每一篇课文,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美文,有着不同的写作风格,是我们日常开展写作教学的经典范例。在日常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注重学生词句、段落和文章结构的仿写,是“读写互动”的一条有效途径。
(1)仿写词句。词句是写作最基础的单位。在教材中,有许多规范的句式,积累这些句型,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
在苏教语文第七册《第一朵杏花》中,有这样一句话:“春风吹绿了柳梢,吹青了小草,吹皱了河水,吹鼓了杏树的花苞。” 作者使用几个常见的动词,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了春天景物的特点,把春天写得活灵活现。我安排了这样的句式练习,让学生以四季的景物为对象,仿写一句话。夏天:凉风吹( ),吹( ),吹( ),吹( )。秋天:金风吹( ),吹( ),吹( ),吹( )。天:寒风吹( ),吹( ),吹( ),吹( )。
(2)仿写段落。段落是语句的组合。根据组合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承接式、总分式、并列式等。典型段落的仿写,对于学生的句式组合水平的提高,效果明显。段落仿写的步骤,我一般先让学生总结段落大意,然后分析段落的结构,作出写法指导,最后一步是仿写。在执教苏教语文第九册《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文第四段时,我先让学生们用一句话来概括这个自然段的大意,学生们概括为“儿子种的花全都开了,很美”;接着,我让他们分析“美在哪里”同学们给出答案:姹紫嫣红和阵阵芳香,引来蜜蜂。这时,我给予点拨:“姹紫嫣红和阵阵芳香”是正面描写,而“引来蜜蜂”是侧面描写,在观察事物时,要学会从不同角度去描写;最后,我布置了仿写任务:仿照课文,以“秋天的果实”为题,写一段话。
(3)模仿文章结构。不同的文章结构,给人不同的审美体验。前后呼应,给人很强的整体感;倒叙、插叙,让文章能够产生更大的抓力。当词句、段落练习成熟之后,就该考虑文章的谋篇布局。
苏教语文第十二册《半截蜡烛》,半截蜡烛关系着情报站的存亡和一家三口的性命,而蜡烛随时可能熄灭,暴露出里边的情报。怎么消灭危险?勃诺德夫人采用了吹灭的方法,可是中尉却说屋里太暗,重新点燃;杰克借口拿着蜡烛去柴房,被可恶的中尉呵止;两次的失败让气氛陡然紧张。就在这时,小女儿杰奎琳巧妙地拿走了蜡烛,让读者长舒一口气。情节一波三折,具体生动。
六年级的学生,写作已经有一定的水准,我尝试让他们学习之后,重点体会如何把故事写得一波三折,具体生动,并把这种写作手法迁移到自己的写作中去。
二、在阅读中练笔
“留白”,原本用于书画艺术,指的是为了给观众留下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同时使得作品整体布局更为协调,而有意留出的空白。适当的留白,可以让观众参与意义上的创作。而教材所选的课文文本,也给学生留出了参与的空间,我们可以因势利导,让学生进行随文练笔。举个简单的例子,为了实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语言效果,在一个段落的末尾,有时候会使用省略号,这些省略号,恰恰是让学生展开想象,进行练笔的好时机。
例如,苏教语文第九册《在大海中永生》一文,有这样一段话:飞机在高空盘旋,鲜花伴着骨灰,撒向无垠的大海。大海呜咽,寒风卷着浪花,痛悼伟人的离去……针对末尾的省略号,我板书出了下列问题:①段末的省略号在文中起什么作用?②按照作者的创作思路,你认为省略号省略了什么内容?③假如你是当时驾驶飞机的飞行员,你的心情什么样?第一个问题,引导学生去学习和掌握省略号的功能;第二个和第三个问题,则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思考,去体验。
此外,课文中的插图,总分式段落中的主题句,课文开放式的结尾,也可以是练笔的好素材。这些练笔,不仅仅补全了课文文本的空白,而且,丰富了学生们的想象力,为今后谋篇布局打下了基础。
三、在写作中提升阅读
我们经常教导学生,要把自己认为精美的语言和段落摘抄下来。这只是浅层次的简单的记录。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所谓“动笔墨”,指的是批注,而不仅仅是记录。批注,是个思考的过程,也是将外在的阅读转化为内在的写作能力的过程。批注,要做哪些内容呢?可以在课文的空白处,写下自己读后所提炼出来的主题思想;也可以画出文章中优美的句子段落,在旁边写出它的精妙之处;还可以就课文中的观点,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指出它的不足,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但是,起初,老师需要引导孩子怎么去批注。在学习《木兰从军》这篇课文时,我并没有按照常规的讲法,字词句段篇,中心思想,按部就班。而是换了一种方法,我在黑板上列出了一些问题:①你觉得这篇文章的语言特色是什么?②木兰的性格特征是什么样的?③联想:木兰的父母家人会劝阻她吗?如果劝阻,她又是怎么说服这些人的?④你觉得文章的故事有漏洞吗?如果有,漏洞是什么?
通过这些问题,学生可以深入到角色的内心,丰富了自己的情感体验,增强了对课文文字的感知能力,在思考、分析、归纳的基础上,完成整个阅读过程。
当学生完整地掌握了这种批注的阅读方法之后,老师们就没有必要再提前预设问题,而是彻底放手,给予他们充分的自主权,让他们去阅读,让他们愿意怎么批注就怎么批注,想批注什么就批注什么。这样,既能锻炼每个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又能让他们在阅读中,吸收各种范文的技巧,并且自觉运用到写作当中。
以批注的方式,满足学生对于课文重点语段的强化,是实现写作促进阅读能力提高的重要途径。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实际上,阅读也需要倾吐,可以说写作是伴随着倾吐的吸收。”换而言之,阅读的最终目的是写作,而写作又能反过来促进阅读能力的提升。二者相辅相成,合则兼美,离则两伤。
参考文献:
[1]崔素芹.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环境问题研究[D].西南大学,
2010.
[2]韦艳和.低年级学生课外阅读问题与对策研究[D].南京师范
大学,2011.
[3]陈洪月.语文教学应回归生活[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
报,2006(S1).
[4]崔丽莹.艾伟的阅读心理研究[J].心理科学,1999(4).
关键词:阅读;写作;互动;能力
古语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事实果真如此吗?一些学生,读了很多书,摘录了很多名言名句,可是下笔就六神无主; 一些学生,平时坚持练笔,可是依然写不出令人满意的作文。
问题出在哪儿?难道传统的观点,“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错
了吗?
非也。出现这种现象,在于我们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将阅读与写作机械分割,缺少读写互动的练习,以打通二者之间的通道,将外在的阅读真正地消化为内在的写作能力。而阅读和写作,恰恰是语文能力的两翼,缺失了任何一翼,语文能力都不会出现质的突破。我们该怎么办?答案是,将阅读与写作视为一个彼此互相关联的整体,在阅读中贯穿写作意识,在写作中强化写作技巧。
一、在阅读中仿写
教材的每一篇课文,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美文,有着不同的写作风格,是我们日常开展写作教学的经典范例。在日常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注重学生词句、段落和文章结构的仿写,是“读写互动”的一条有效途径。
(1)仿写词句。词句是写作最基础的单位。在教材中,有许多规范的句式,积累这些句型,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
在苏教语文第七册《第一朵杏花》中,有这样一句话:“春风吹绿了柳梢,吹青了小草,吹皱了河水,吹鼓了杏树的花苞。” 作者使用几个常见的动词,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了春天景物的特点,把春天写得活灵活现。我安排了这样的句式练习,让学生以四季的景物为对象,仿写一句话。夏天:凉风吹( ),吹( ),吹( ),吹( )。秋天:金风吹( ),吹( ),吹( ),吹( )。天:寒风吹( ),吹( ),吹( ),吹( )。
(2)仿写段落。段落是语句的组合。根据组合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承接式、总分式、并列式等。典型段落的仿写,对于学生的句式组合水平的提高,效果明显。段落仿写的步骤,我一般先让学生总结段落大意,然后分析段落的结构,作出写法指导,最后一步是仿写。在执教苏教语文第九册《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文第四段时,我先让学生们用一句话来概括这个自然段的大意,学生们概括为“儿子种的花全都开了,很美”;接着,我让他们分析“美在哪里”同学们给出答案:姹紫嫣红和阵阵芳香,引来蜜蜂。这时,我给予点拨:“姹紫嫣红和阵阵芳香”是正面描写,而“引来蜜蜂”是侧面描写,在观察事物时,要学会从不同角度去描写;最后,我布置了仿写任务:仿照课文,以“秋天的果实”为题,写一段话。
(3)模仿文章结构。不同的文章结构,给人不同的审美体验。前后呼应,给人很强的整体感;倒叙、插叙,让文章能够产生更大的抓力。当词句、段落练习成熟之后,就该考虑文章的谋篇布局。
苏教语文第十二册《半截蜡烛》,半截蜡烛关系着情报站的存亡和一家三口的性命,而蜡烛随时可能熄灭,暴露出里边的情报。怎么消灭危险?勃诺德夫人采用了吹灭的方法,可是中尉却说屋里太暗,重新点燃;杰克借口拿着蜡烛去柴房,被可恶的中尉呵止;两次的失败让气氛陡然紧张。就在这时,小女儿杰奎琳巧妙地拿走了蜡烛,让读者长舒一口气。情节一波三折,具体生动。
六年级的学生,写作已经有一定的水准,我尝试让他们学习之后,重点体会如何把故事写得一波三折,具体生动,并把这种写作手法迁移到自己的写作中去。
二、在阅读中练笔
“留白”,原本用于书画艺术,指的是为了给观众留下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同时使得作品整体布局更为协调,而有意留出的空白。适当的留白,可以让观众参与意义上的创作。而教材所选的课文文本,也给学生留出了参与的空间,我们可以因势利导,让学生进行随文练笔。举个简单的例子,为了实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语言效果,在一个段落的末尾,有时候会使用省略号,这些省略号,恰恰是让学生展开想象,进行练笔的好时机。
例如,苏教语文第九册《在大海中永生》一文,有这样一段话:飞机在高空盘旋,鲜花伴着骨灰,撒向无垠的大海。大海呜咽,寒风卷着浪花,痛悼伟人的离去……针对末尾的省略号,我板书出了下列问题:①段末的省略号在文中起什么作用?②按照作者的创作思路,你认为省略号省略了什么内容?③假如你是当时驾驶飞机的飞行员,你的心情什么样?第一个问题,引导学生去学习和掌握省略号的功能;第二个和第三个问题,则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思考,去体验。
此外,课文中的插图,总分式段落中的主题句,课文开放式的结尾,也可以是练笔的好素材。这些练笔,不仅仅补全了课文文本的空白,而且,丰富了学生们的想象力,为今后谋篇布局打下了基础。
三、在写作中提升阅读
我们经常教导学生,要把自己认为精美的语言和段落摘抄下来。这只是浅层次的简单的记录。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所谓“动笔墨”,指的是批注,而不仅仅是记录。批注,是个思考的过程,也是将外在的阅读转化为内在的写作能力的过程。批注,要做哪些内容呢?可以在课文的空白处,写下自己读后所提炼出来的主题思想;也可以画出文章中优美的句子段落,在旁边写出它的精妙之处;还可以就课文中的观点,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指出它的不足,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但是,起初,老师需要引导孩子怎么去批注。在学习《木兰从军》这篇课文时,我并没有按照常规的讲法,字词句段篇,中心思想,按部就班。而是换了一种方法,我在黑板上列出了一些问题:①你觉得这篇文章的语言特色是什么?②木兰的性格特征是什么样的?③联想:木兰的父母家人会劝阻她吗?如果劝阻,她又是怎么说服这些人的?④你觉得文章的故事有漏洞吗?如果有,漏洞是什么?
通过这些问题,学生可以深入到角色的内心,丰富了自己的情感体验,增强了对课文文字的感知能力,在思考、分析、归纳的基础上,完成整个阅读过程。
当学生完整地掌握了这种批注的阅读方法之后,老师们就没有必要再提前预设问题,而是彻底放手,给予他们充分的自主权,让他们去阅读,让他们愿意怎么批注就怎么批注,想批注什么就批注什么。这样,既能锻炼每个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又能让他们在阅读中,吸收各种范文的技巧,并且自觉运用到写作当中。
以批注的方式,满足学生对于课文重点语段的强化,是实现写作促进阅读能力提高的重要途径。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实际上,阅读也需要倾吐,可以说写作是伴随着倾吐的吸收。”换而言之,阅读的最终目的是写作,而写作又能反过来促进阅读能力的提升。二者相辅相成,合则兼美,离则两伤。
参考文献:
[1]崔素芹.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环境问题研究[D].西南大学,
2010.
[2]韦艳和.低年级学生课外阅读问题与对策研究[D].南京师范
大学,2011.
[3]陈洪月.语文教学应回归生活[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
报,2006(S1).
[4]崔丽莹.艾伟的阅读心理研究[J].心理科学,19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