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幼儿园等同于孩子的小社会,每个班级的孩子在这个小群体中都有着不同的角色定位。笔者通过随即抽取一个班的幼儿进行观察、提问、记录,整理出此班幼儿在群体中的不同角色定位,从而更加贴近幼儿的内心,更细致了解幼儿的需求,达到因材施教的效果。
关键词:角色定位
角色定位:角色定位:在一定的系统环境下,在一个组合中拥有相对的不可代替性的定位,就是角色定位。 “角色”不一定是一个人,可以是一个群体。
背景:在随即抽取的班级中,所有自由游戏时间男女生明显分区域游戏,共同游戏情况较少。班中有“命令者”、“服从者”、“自由派小Z”等分派的情况。
案例一:游戏活动中,男孩们聚集在一起玩汽车、恐龙等玩具,口中喊着:我们让恐龙吃掉她们吧!女孩们聚集在一起玩“小魔仙”游戏或三五停留在位置旁说话,对于男孩的挑衅不以为意。男女生共同游戏的情况比较少。
案例二:教师寻求的小C帮助,小C不是很乐意。小A对小C说:你去帮帮教师吧。随即同意了。小B带来玩具,对女孩们说:现在我来当教师,我点到名字的可以来拿玩具玩。小Z在班中没有好朋友,自由时间喜欢一个人快乐的玩。
案例分析:
1.幼儿不仅有“我”的认识,而且有了较强分区男女的意识,并且他们所选取的游戏、玩具种类把他们很明确的区分开来。
2.小A是班级中的“小领导”,能指挥和带动一部分的幼儿,在班级中占据着一定的主导地位。小C在班级基本没有特别好的朋友,在班中喜欢一个人,一直处于“游离状态”。
一、角色定位,幼儿在的班级中的“不同位置”
1.男女分团,游戏玩耍大不同。
班级中,总有一些孩子比较“早熟”,他们朦胧的有了性别意识再加上经常性的共同游戏,从而形成了“男女分团”活动的产生。在同伴群体形成的研究中,根据社会心理学家谢立夫进行的经典研究,“交往、共同的活动和一致的目标,是群体形成的基本条件。”其中,共同的活动是群体得以形成、维持的根本因素和主要特征。在两个半日活动的观察过程中,男孩们在自由活动时间里基本都在共同活动和游戏。他们在来园后会有自己的集合活动,在区角活动中也选择呆在同一个区角进行游戏。由于这些男孩们特别喜欢玩汽车、手枪、恐龙玩具,平时喜欢聚集在一起扮演狙击手或是恐龙攻击女孩们。因此我们注意到一部分男孩们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小团体,他们了解男女的区别并且把自己和“异类”区分开来。他们给自己明确的定位为——性别不同,不能共同游戏。例如,音乐课上教师播放一段较为激烈的音乐,会有一个男孩作为发起者兴奋地跺脚或是站起来拍手。这时团体内的男孩会响应这个节奏,立即做出了相同的动作,不到一分钟的时间内,分散在圈内不同位置的男孩们都会兴奋地跺脚或拍手。
同伴团体又称同伴群体或同辈群体,指因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兴趣及活动,处于相近年龄和发展水平的群体。通过观察女孩在活动中经常性聚集在一起玩“小魔仙”游戏,她们迅速的通过这个游戏结为同伴。在同伴群中有着明显的角色分类,并且禁止男孩们加入游戏。通常认为,当两个以上的儿童一起共同活动,形成共同的目标、行为规则,团体中出现层级性的组织和结构以确定每一个成员与其他成员的关系时,同伴团体就基本形成。据笔者的观察和对教师、幼儿的访谈,这个在大班年龄段出现的男女生分团情况,无论在结构构成,还是孩子们的交往模式上,都俨然形成了通过性别来区分同伴的小团体了。
二、角色分析,幼儿在的班级中的“位置形成”
1.环境暗示,男生女生有距离。
让人担忧的是,当前幼儿园从课本教材、童话故事、幼儿读物、游戏材料等等方面无不渗透着刻板化、固定化的传统性别文化。同时,在幼儿园的各种活动隐性地也会向幼儿传递着她们守旧的传统性别观念。这对现代社会下的幼儿的培养和发展是十分不利的。那么在当前现实情况下,幼儿园怎样进行合理的适宜的性别教育呢?孩子通过社会了解性别的概念,在审视传统的性别观念时,我们并不否定男女是存在差异的,特别是在生理上。然而,将男女性别角色固定化和定型化却是不合理的。不应该抱定成见认为他或她应当怎么样,而应转变观念,通过教育这一途径,充分挖掘他们各自的特长,给男女幼儿创造平等的发展机会,让他们充分、自由、全面的发展,让他们都能最大限度的获得丰富多彩的经验体验。
如果我们教师一直把眼光只放在我们喜欢的、能力强的孩子身上,我们应该考虑到一定会有一些不必要的副作用产生,对于那些同样期望得到教师爱的孩子,在他们幼小的心理一定感受到了不公、失望、自责等这些并不是他们该拥有的不良的心理问题,而这些心理上的不快却正是他们所崇拜的、喜爱的教师给他们的。对于我们关注的孩子,他们未必也能很好的成长,相反过多的关注可能会给他们带来更大的问题,使他们造成过多的自信心和优越感,觉得自己是与众不同的,觉得一个人可以得到更多的荣誉,变得脱离群体,从而影响他们的个性。所以教师要掌控班级的平衡,打破“命令者”、“服从者”、“自由派”三者之间的关系。
三、角色淡化,幼儿在的班级中的“位置改变”
1.机会均等,角色定位不再有
我们可以给每一个幼儿当“小组长”或“小教师”的机会,但是要告诉他们想要上来当教师的“小帮手”就必须先把自身的一些坏习惯改掉,然后才有资格去叫同伴做好。作为教师,我们经常告诫家长不要溺爱孩子,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感情,不要让爱害了孩子。我们班有一个非常懂事得女孩子,不论什么事情都能够积极的参加,还显得比较老练,经常受到教师的表扬。有一天午睡的时候她久久没能睡着,而是在跟邻床的同伴讲话,我很生气的走过去拍了拍她的被子,比较严厉的叫她快点睡觉,不然以后不让她每天收拾玩具了。没想到她把头转过去一个人偷偷的哭。我马上安慰她说:“教师知道你是一个好孩子,想把有趣的事情告诉好朋友,但是现在不是聊天的时候,你可以一会儿午睡起床了继续告诉他。”然后她马上安静地入睡了。教师对孩子的爱应该是面向全体的,要尽量注意让自己的爱滋润每个幼小的心灵,拥抱每个孩子,倾听每个孩子,让每个孩子感到教师是喜欢自己的,也是喜欢大家的。我们要努力营造一个和谐的、充满关爱的平等的环境。
四、角色消除,幼儿在的班级中的“快乐生活”
在和孩子交往的时候我们一定要让他们知道他们自己每一个都是最特别的存在,因为,他们每一个人都有闪光点,但同时也要让他们知道每一个人都是平凡的。因为,任何一个人存在的闪光点在别人身上也许只是很平常的一件事情而已。请让每一个孩子都知道教师对他们的爱和不满从来不曾消失。
参考文献
1.王振宇等:《儿童社会化与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12月第一版。
2.章志光、金盛华:《社会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4月第一版。
3.冯艳慧:《教师权威性地位派生性对“小班长”的影响》,2006年幼儿教育
关键词:角色定位
角色定位:角色定位:在一定的系统环境下,在一个组合中拥有相对的不可代替性的定位,就是角色定位。 “角色”不一定是一个人,可以是一个群体。
背景:在随即抽取的班级中,所有自由游戏时间男女生明显分区域游戏,共同游戏情况较少。班中有“命令者”、“服从者”、“自由派小Z”等分派的情况。
案例一:游戏活动中,男孩们聚集在一起玩汽车、恐龙等玩具,口中喊着:我们让恐龙吃掉她们吧!女孩们聚集在一起玩“小魔仙”游戏或三五停留在位置旁说话,对于男孩的挑衅不以为意。男女生共同游戏的情况比较少。
案例二:教师寻求的小C帮助,小C不是很乐意。小A对小C说:你去帮帮教师吧。随即同意了。小B带来玩具,对女孩们说:现在我来当教师,我点到名字的可以来拿玩具玩。小Z在班中没有好朋友,自由时间喜欢一个人快乐的玩。
案例分析:
1.幼儿不仅有“我”的认识,而且有了较强分区男女的意识,并且他们所选取的游戏、玩具种类把他们很明确的区分开来。
2.小A是班级中的“小领导”,能指挥和带动一部分的幼儿,在班级中占据着一定的主导地位。小C在班级基本没有特别好的朋友,在班中喜欢一个人,一直处于“游离状态”。
一、角色定位,幼儿在的班级中的“不同位置”
1.男女分团,游戏玩耍大不同。
班级中,总有一些孩子比较“早熟”,他们朦胧的有了性别意识再加上经常性的共同游戏,从而形成了“男女分团”活动的产生。在同伴群体形成的研究中,根据社会心理学家谢立夫进行的经典研究,“交往、共同的活动和一致的目标,是群体形成的基本条件。”其中,共同的活动是群体得以形成、维持的根本因素和主要特征。在两个半日活动的观察过程中,男孩们在自由活动时间里基本都在共同活动和游戏。他们在来园后会有自己的集合活动,在区角活动中也选择呆在同一个区角进行游戏。由于这些男孩们特别喜欢玩汽车、手枪、恐龙玩具,平时喜欢聚集在一起扮演狙击手或是恐龙攻击女孩们。因此我们注意到一部分男孩们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小团体,他们了解男女的区别并且把自己和“异类”区分开来。他们给自己明确的定位为——性别不同,不能共同游戏。例如,音乐课上教师播放一段较为激烈的音乐,会有一个男孩作为发起者兴奋地跺脚或是站起来拍手。这时团体内的男孩会响应这个节奏,立即做出了相同的动作,不到一分钟的时间内,分散在圈内不同位置的男孩们都会兴奋地跺脚或拍手。
同伴团体又称同伴群体或同辈群体,指因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兴趣及活动,处于相近年龄和发展水平的群体。通过观察女孩在活动中经常性聚集在一起玩“小魔仙”游戏,她们迅速的通过这个游戏结为同伴。在同伴群中有着明显的角色分类,并且禁止男孩们加入游戏。通常认为,当两个以上的儿童一起共同活动,形成共同的目标、行为规则,团体中出现层级性的组织和结构以确定每一个成员与其他成员的关系时,同伴团体就基本形成。据笔者的观察和对教师、幼儿的访谈,这个在大班年龄段出现的男女生分团情况,无论在结构构成,还是孩子们的交往模式上,都俨然形成了通过性别来区分同伴的小团体了。
二、角色分析,幼儿在的班级中的“位置形成”
1.环境暗示,男生女生有距离。
让人担忧的是,当前幼儿园从课本教材、童话故事、幼儿读物、游戏材料等等方面无不渗透着刻板化、固定化的传统性别文化。同时,在幼儿园的各种活动隐性地也会向幼儿传递着她们守旧的传统性别观念。这对现代社会下的幼儿的培养和发展是十分不利的。那么在当前现实情况下,幼儿园怎样进行合理的适宜的性别教育呢?孩子通过社会了解性别的概念,在审视传统的性别观念时,我们并不否定男女是存在差异的,特别是在生理上。然而,将男女性别角色固定化和定型化却是不合理的。不应该抱定成见认为他或她应当怎么样,而应转变观念,通过教育这一途径,充分挖掘他们各自的特长,给男女幼儿创造平等的发展机会,让他们充分、自由、全面的发展,让他们都能最大限度的获得丰富多彩的经验体验。
如果我们教师一直把眼光只放在我们喜欢的、能力强的孩子身上,我们应该考虑到一定会有一些不必要的副作用产生,对于那些同样期望得到教师爱的孩子,在他们幼小的心理一定感受到了不公、失望、自责等这些并不是他们该拥有的不良的心理问题,而这些心理上的不快却正是他们所崇拜的、喜爱的教师给他们的。对于我们关注的孩子,他们未必也能很好的成长,相反过多的关注可能会给他们带来更大的问题,使他们造成过多的自信心和优越感,觉得自己是与众不同的,觉得一个人可以得到更多的荣誉,变得脱离群体,从而影响他们的个性。所以教师要掌控班级的平衡,打破“命令者”、“服从者”、“自由派”三者之间的关系。
三、角色淡化,幼儿在的班级中的“位置改变”
1.机会均等,角色定位不再有
我们可以给每一个幼儿当“小组长”或“小教师”的机会,但是要告诉他们想要上来当教师的“小帮手”就必须先把自身的一些坏习惯改掉,然后才有资格去叫同伴做好。作为教师,我们经常告诫家长不要溺爱孩子,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感情,不要让爱害了孩子。我们班有一个非常懂事得女孩子,不论什么事情都能够积极的参加,还显得比较老练,经常受到教师的表扬。有一天午睡的时候她久久没能睡着,而是在跟邻床的同伴讲话,我很生气的走过去拍了拍她的被子,比较严厉的叫她快点睡觉,不然以后不让她每天收拾玩具了。没想到她把头转过去一个人偷偷的哭。我马上安慰她说:“教师知道你是一个好孩子,想把有趣的事情告诉好朋友,但是现在不是聊天的时候,你可以一会儿午睡起床了继续告诉他。”然后她马上安静地入睡了。教师对孩子的爱应该是面向全体的,要尽量注意让自己的爱滋润每个幼小的心灵,拥抱每个孩子,倾听每个孩子,让每个孩子感到教师是喜欢自己的,也是喜欢大家的。我们要努力营造一个和谐的、充满关爱的平等的环境。
四、角色消除,幼儿在的班级中的“快乐生活”
在和孩子交往的时候我们一定要让他们知道他们自己每一个都是最特别的存在,因为,他们每一个人都有闪光点,但同时也要让他们知道每一个人都是平凡的。因为,任何一个人存在的闪光点在别人身上也许只是很平常的一件事情而已。请让每一个孩子都知道教师对他们的爱和不满从来不曾消失。
参考文献
1.王振宇等:《儿童社会化与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12月第一版。
2.章志光、金盛华:《社会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4月第一版。
3.冯艳慧:《教师权威性地位派生性对“小班长”的影响》,2006年幼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