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著名的神魔小说《西游记》中有184处写到“哭”或“落泪”,如此描写拉近了神魔与人的距离,加强了形象的生动性与多样性,同时也显示了取经的艰难。而受民间艺术的影响,部分“哭”或“落泪”有“游戏”的成分,但由于文人世界观与情感的贯注,悲情却更为浓郁而深刻。因而,以为《西游记》是“游戏”之作的观点,十分值得商榷。
关键词:《西游记》 眼泪 悲情 “游戏”说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问世于明中叶的长篇小说《西游记》,受到不同时期人们的喜爱,但人们多把其视为“游戏”之作,强调书中突出的幽默滑稽特色,而没有看到作品中众多的“眼泪”及其悲情所产生的审美作用。
《西游记》表面的幻域奇景、变形夸张,以及不同形象的插科打诨、笑耍浑闹,常使人们不禁而“喜”;然而,细谙全书,却可发现作品的字里行间飘溢着许多泪水。不管是唐僧、悟空四众,还是仙佛僧道、君相贱民,都有泪撒抛。以“泪”而看,三藏这样一个心定如磐的圣僧简直就是一个“泪虫”,西行取经之路,几乎就是以泪水铺就而成。以作品的每10回为一个单元,每单元都有不少于10回次的“哭”或“落泪”的叙写;而取经路上涉及的相关文字将近160处,相当于几乎每回就有2次写到“哭”或“落泪”。“哭”或“落泪”的行为来自书中众多的人物或形象,其中与神话形象相关的有119处,与现实形象相关有的65处。
唐僧是整部《西游记》落泪最多的人,写到他的“哭”或“落泪”高达55次,几占全部的三分之一。他本是如来座下二弟子金蝉子,因“听经不专”被贬下凡尘,先是遭受丧父辱母之难,“泪水”似乎与生俱来,在知悉身世并重新团圆时泪水尤多。第13回以后,唐僧受命西行,尽管一路上他心无尘念,却始终不能脱却“泪水”。仅以后80回为例,唐僧每十回就有3次以上的“哭”或“落泪”。
孙悟空是《西游记》中的核心人物,全书的情感基调和美学特色很大程度上是由他确立的。对于这个形象,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很大的误读。如建国初期就有学者以为:“孙悟空是神的世界中打抱不平的一位硬汉,他永远是乐观、积极、不怕困难和敢作敢当。”直到上个世纪末,类似主张仍很有影响。
西行取经,悟空的性格得到更为全面和深入的展示。一路上,共写到他18次“哭”或“落泪”,其中有为蒙骗妖魔或耍弄机巧的假哭,也不乏发自肺腑的真哭、大哭、痛哭。这一系列由浅至深的叙写,一方面真切地体现出他们师徒间深厚的情感,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一个有血有肉、敢爱敢恨也敢悲的生动形象。
八戒、沙僧也是《西游记》中十分重要的形象。两人性格各异,一个呆头呆脑、憨直浑厚;一个老成持重、任劳任怨。比起唐僧和悟空,他们两人的性格更为迟钝或内敛,所以悲情的抒发要少许多。八戒共有10次“哭”或“落泪”,沙僧仅6次,都发生在取经的过程中。他们的悲情主要发自其师徒间生死与共的真切情感,其中也有八戒呆憨好笑的应景之“哭”。
另外,其它的魔怪仙佛、君相及眷属、僧道、普通凡众,还有高达92次的“哭”或“落泪”,占全书总数的一半,其涉及形象之广是其它文学作品所难比的。如第9回写龙王“含泪”求生,第29回写已变成白龙马的小龙洒泪哀告搭救师父,第90回写太乙救苦天尊手下的狮奴因走失九头狮子而害怕得落泪,让我们看到了仙佛的“眼泪”;而路过乌鸡国、朱紫国、灭法国,则使我们看到那里的君主臣相、以及嫔妃公主们或懦弱、或悲痛的泪水。
总之,《西游记》是一部浸透着浓郁泪水和悲情的作品,仅把它看成是“游戏”或滑稽诙谐之作,是不全面的。
《西游记》中的“哭”和“落泪”是大量存在的,原因和类型也是复杂多样的。那么,作者这样写的功能何在?其形成原因又是怎样的哪?
首先,“眼泪”拉近了神魔与人的距离。《西游记》主要叙述的是殊方异域、神佛妖魅的奇幻故事。然而,这部神魔小说最为人称道的并不是其想象的离奇、故事的曲折夸张,而是与“人”的贴近和认同。虽然书中神魔形象外形各异,而内在的情感与心理和人却是相同的,这就与“人”就拉近了距离。如孙悟空法力无边,和“人”是绝不同的;但他却也不断有忧愁苦闷、委屈悲苦,从而让读者不觉得他是“石猴”或“人间喜仙”,而是和普通人一样。
其次,眼泪加强了形象的生动性与多样性。眼泪是人情感的晴雨表,通过眼泪我们就能看到人物的心理变化与性格形成。唐僧是全书落泪最多的一个,以此才凸现出他软弱胆小、怯懦仁慈的性格。孙悟空的泪水仅次于唐僧,这是为以前学者们所忽视的,所以人们多看到他性格中大胆勇猛、乐观滑稽的一面,而忽视他重情多义、敏感自尊的一面。
再次,通过书中眼泪,尤其是取经途中的眼泪,反衬出取经之艰。这一方面突出了取经人物形象顽强坚定的意志与斗争精神,同时又增加了这次宗教行动的神秘性与神圣性。玄奘西行取经是发生在唐中叶的历史实事,此行跋山涉水,其艰难程度令人难以想象,不但作为肉体凡胎的玄奘常被各种妖魔与险阻逼得落泪,就是悟空、八戒、沙僧也不能免,可见,“真经”的求取是不易的,其应与取经人一道得到敬奉。
总之,《西游记》中的眼泪的产生有一定的必然性,是儒家传统思想与文人的世界观及情感选择的直接产物,一方面使作品中很多“眼泪”更趋于真实自然,另一面又使全书被作者的思想认识所贯注,进而让“眼泪”染上文人的色彩。
因此,说《西游记》为游戏之作是不全面的,是十分值得商榷的。
参考文献:
[1] 张燕瑾、吕微芬:《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明代文学研究》,北京出版社,2001年。
[2] 吴志达:《明清文学史·明代卷》,武汉大学出版社,1991年。
[3] 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
作者简介:徐军,女,1964—,河北唐山市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语言文学研究及教学管理,工作单位:石家庄学院教务处。
关键词:《西游记》 眼泪 悲情 “游戏”说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问世于明中叶的长篇小说《西游记》,受到不同时期人们的喜爱,但人们多把其视为“游戏”之作,强调书中突出的幽默滑稽特色,而没有看到作品中众多的“眼泪”及其悲情所产生的审美作用。
《西游记》表面的幻域奇景、变形夸张,以及不同形象的插科打诨、笑耍浑闹,常使人们不禁而“喜”;然而,细谙全书,却可发现作品的字里行间飘溢着许多泪水。不管是唐僧、悟空四众,还是仙佛僧道、君相贱民,都有泪撒抛。以“泪”而看,三藏这样一个心定如磐的圣僧简直就是一个“泪虫”,西行取经之路,几乎就是以泪水铺就而成。以作品的每10回为一个单元,每单元都有不少于10回次的“哭”或“落泪”的叙写;而取经路上涉及的相关文字将近160处,相当于几乎每回就有2次写到“哭”或“落泪”。“哭”或“落泪”的行为来自书中众多的人物或形象,其中与神话形象相关的有119处,与现实形象相关有的65处。
唐僧是整部《西游记》落泪最多的人,写到他的“哭”或“落泪”高达55次,几占全部的三分之一。他本是如来座下二弟子金蝉子,因“听经不专”被贬下凡尘,先是遭受丧父辱母之难,“泪水”似乎与生俱来,在知悉身世并重新团圆时泪水尤多。第13回以后,唐僧受命西行,尽管一路上他心无尘念,却始终不能脱却“泪水”。仅以后80回为例,唐僧每十回就有3次以上的“哭”或“落泪”。
孙悟空是《西游记》中的核心人物,全书的情感基调和美学特色很大程度上是由他确立的。对于这个形象,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很大的误读。如建国初期就有学者以为:“孙悟空是神的世界中打抱不平的一位硬汉,他永远是乐观、积极、不怕困难和敢作敢当。”直到上个世纪末,类似主张仍很有影响。
西行取经,悟空的性格得到更为全面和深入的展示。一路上,共写到他18次“哭”或“落泪”,其中有为蒙骗妖魔或耍弄机巧的假哭,也不乏发自肺腑的真哭、大哭、痛哭。这一系列由浅至深的叙写,一方面真切地体现出他们师徒间深厚的情感,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一个有血有肉、敢爱敢恨也敢悲的生动形象。
八戒、沙僧也是《西游记》中十分重要的形象。两人性格各异,一个呆头呆脑、憨直浑厚;一个老成持重、任劳任怨。比起唐僧和悟空,他们两人的性格更为迟钝或内敛,所以悲情的抒发要少许多。八戒共有10次“哭”或“落泪”,沙僧仅6次,都发生在取经的过程中。他们的悲情主要发自其师徒间生死与共的真切情感,其中也有八戒呆憨好笑的应景之“哭”。
另外,其它的魔怪仙佛、君相及眷属、僧道、普通凡众,还有高达92次的“哭”或“落泪”,占全书总数的一半,其涉及形象之广是其它文学作品所难比的。如第9回写龙王“含泪”求生,第29回写已变成白龙马的小龙洒泪哀告搭救师父,第90回写太乙救苦天尊手下的狮奴因走失九头狮子而害怕得落泪,让我们看到了仙佛的“眼泪”;而路过乌鸡国、朱紫国、灭法国,则使我们看到那里的君主臣相、以及嫔妃公主们或懦弱、或悲痛的泪水。
总之,《西游记》是一部浸透着浓郁泪水和悲情的作品,仅把它看成是“游戏”或滑稽诙谐之作,是不全面的。
《西游记》中的“哭”和“落泪”是大量存在的,原因和类型也是复杂多样的。那么,作者这样写的功能何在?其形成原因又是怎样的哪?
首先,“眼泪”拉近了神魔与人的距离。《西游记》主要叙述的是殊方异域、神佛妖魅的奇幻故事。然而,这部神魔小说最为人称道的并不是其想象的离奇、故事的曲折夸张,而是与“人”的贴近和认同。虽然书中神魔形象外形各异,而内在的情感与心理和人却是相同的,这就与“人”就拉近了距离。如孙悟空法力无边,和“人”是绝不同的;但他却也不断有忧愁苦闷、委屈悲苦,从而让读者不觉得他是“石猴”或“人间喜仙”,而是和普通人一样。
其次,眼泪加强了形象的生动性与多样性。眼泪是人情感的晴雨表,通过眼泪我们就能看到人物的心理变化与性格形成。唐僧是全书落泪最多的一个,以此才凸现出他软弱胆小、怯懦仁慈的性格。孙悟空的泪水仅次于唐僧,这是为以前学者们所忽视的,所以人们多看到他性格中大胆勇猛、乐观滑稽的一面,而忽视他重情多义、敏感自尊的一面。
再次,通过书中眼泪,尤其是取经途中的眼泪,反衬出取经之艰。这一方面突出了取经人物形象顽强坚定的意志与斗争精神,同时又增加了这次宗教行动的神秘性与神圣性。玄奘西行取经是发生在唐中叶的历史实事,此行跋山涉水,其艰难程度令人难以想象,不但作为肉体凡胎的玄奘常被各种妖魔与险阻逼得落泪,就是悟空、八戒、沙僧也不能免,可见,“真经”的求取是不易的,其应与取经人一道得到敬奉。
总之,《西游记》中的眼泪的产生有一定的必然性,是儒家传统思想与文人的世界观及情感选择的直接产物,一方面使作品中很多“眼泪”更趋于真实自然,另一面又使全书被作者的思想认识所贯注,进而让“眼泪”染上文人的色彩。
因此,说《西游记》为游戏之作是不全面的,是十分值得商榷的。
参考文献:
[1] 张燕瑾、吕微芬:《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明代文学研究》,北京出版社,2001年。
[2] 吴志达:《明清文学史·明代卷》,武汉大学出版社,1991年。
[3] 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
作者简介:徐军,女,1964—,河北唐山市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语言文学研究及教学管理,工作单位:石家庄学院教务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