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代爱情故事的“化物”现象看中国人的“团圆”情结

来源 :北方文学·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li10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古典爱情悲剧中,结局常常通过“化物”的方式来实现爱情的美好愿望,展现了中国人的“团圆”情结。本文以韩凭夫妇的爱情故事为例,探讨中国历代爱情故事中为什么会出现众多的“化物”现象,并从中国式的“团圆”情结来加以佐证与论述,从“化物”现象看出中国人的“团圆”情结。
  关键词:爱情悲剧;《韩凭夫妇》;“化物”现象;“团圆”情结
  一、中国古代爱情故事中的“化物”现象
  中国古代爱情故事中以“化物”结局出现的数不胜数,《山海经》、干宝的《搜神记》、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周密的《癸卯辛史》等都有不同的记载。人们耳熟能详的“化物”故事有《孔雀东南飞》、《韩凭夫妇》、《梁山伯与祝英台》、《娇红记》等等,故事结局以男女主人公化树、化鸳鸯、化蝶等非现实的结合,成为中国文学中典型的爱情悲剧。如《孔雀东南飞》中焦仲卿与刘兰芝本是苦命鸳鸯,活着不能成就自己的真挚爱情,在一系列阻挠形成的悲剧性基调之后,作者最后以化树情节出现来实现了故事的团圆结局。同样的“化物”结局还出现在了干宝《搜神记》的《韩凭夫妇》中,同样是不可挽救的爱情悲剧,面对强大荒淫的统治阶级,以异物的结合促成了大团圆的“喜剧式”结尾。
  干宝的《韩凭夫妇》出现在晋朝,当时的神鬼学说颇为流行,而《韩凭夫妇》在当时的流传中很受人喜爱,《韩凭夫妇》既承接了晋朝以前“化物”故事的精髓,又将这样的精髓延续下去,《韩凭夫妇》在类似的爱情故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韩凭夫妇》故事产生的原因很大程度上与当时封建制度的不合理与昏庸君王的独断专横有直接关系,可以说封建制度的不合理是造成“化物”结局故事产生的根本原因。
  二、 “化物”结局的流变
  《韩凭夫妇》的故事最早见于曹丕的《列异传》中,只是在《列异传》中故事情节比较简单,相较于干宝的《搜神记》则少了“密遗凭书”,“阴腐其衣”,死后化为相思树的细节,韩凭妻也从无名氏变成了何氏。
  最早开始有化物记载的是《搜神记》中描写的化为两棵相思树,叶叶相交,又有一对鸳鸯鸟在树上盘旋,人们认为这两只鸳鸯鸟就是韩凭夫妇的精魂所化。而《韩凭夫妇》单纯的化树结局可以以唐代段公路的《北户录》为代表,《北户录》卷三《相思子蔓》中,作者介绍到相思树的由来正是韩凭夫妇死后所化。其后又将化树的结局转变为了化鸳鸯的结局,如《韩朋赋》中提到:“宋王伐之,又变成鸳鸯比翼飞去”,将原来韩凭故事中的化树结局直接变成了“化鸳鸯飞去”的情节。而现在人们一提到化蝶的结局,必然想到“梁祝”,实际上化蝶的结局最早是来源于《韩凭夫妇》。将《韩凭夫妇》的结局以化蝶的面貌出现源于李商隐的《青陵台》诗:“青陵台畔日光斜,万古贞魂倚暮霞,莫讶韩凭为蛱蝶,等闲飞上别枝花。”李商隐将韩凭夫妇的精魂由鸳鸯转变为双宿双飞的蝴蝶。宋代《太平寰宇记》卷十四记载:“(韩凭妻)自投台下,左右揽之,著手化为蝶”。
  显然“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结局受《韩凭夫妇》的影响颇深,人们以一种超脱的化蝶的姿态给了梁山伯与祝英台以美好的结局。后来的《娇红记》等也深受《韩凭夫妇》的影响,《娇红记》中的申纯、王娇娘二人同样是受封建家长以及封建伦理道德“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的束缚相爱而不能厮守,最终双双为情而死,死后以鸳鸯显灵,让悲剧得以团圆收尾。《韩凭夫妇》由化树、化鸳鸯到唐代及以后化蝶的转变,以及“梁祝”的“化蝶”式结局,也更符合中国人喜爱团圆的心理,韩凭夫妇也好,梁山伯与祝英台也罢,都是由于受到各种各样的外在条件的制约与束缚,因而无法实现爱情的圆满,而“化物”结局恰恰是对重重障碍冲破后获得自由的最好展现。
  三、“化物”现象中所蕴含的“团圆”情结
  中国古代爱情故事中大多是以团圆结局收场,这不仅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观念,亦是百姓将生活中不能实现的美好愿望寄托于神鬼之说,以此来对封建制度进行抗议。“化物”结局在文学作品中的出现顺应了中国人的心理。《韩凭夫妇》故事本身应是韩凭夫妇以死来了结自己的生命,但在流传过程中,人们一方面出于同情这一对苦命鸳鸯的遭遇,一方面出于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在故事的演变过程中就加上了“化物”来满足人们内心的需求。为了表达对美好爱情的祝愿,在中国人“尚圆”心理的影响之下,人们以“化物”的浪漫主义手法来满足自己的愿望,实现爱情的圆满,从而使“悲剧不悲”,正符合中国人那种“喜合不喜离”、“大团圆”的心理,这就是为什么中国爱情故事中常常都以先悲后喜的形式出现。
  “化物”结局象征着团圆之美,正是人们对自由、光明、平等的追求和向往,是中国人团圆情结的体现,也是其以文学审美的形式对中国古代封建礼教的抗争。
  参考文献:
  [1](晋)干宝(撰),汪邵楹(校注).搜神记[M].北京:中华书局,1979.
  [2](宋)周密(撰),吴启明(校注).癸辛杂识[M].上海:中华书局,1988.
  [3] 鲁迅.古小说钩成[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
  [4]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北京:中华书局,2010.
其他文献
余华作为一个先锋派的代表,其作品一直充斥着先锋的激情。而死亡和暴力似乎已成为其先锋的亮剑,闪耀着他的先锋精神。但细读余华从80年代到现今的作品,不难发现其作品的情感发生了变化,更确切的说是余华“死亡”和“暴力”线索下体现的震撼力度发生了变化。从80年代的《现实一种》到90年代的《活着》,再比较最新的长篇小说《第七天》,余华的作品表面看似趋于平淡温情的文风实则暗喻残酷冷漠和荒诞的特征。本文通过旁观者
期刊
摘 要:源于作家独特的自身体验,迟子建的作品中充满着死亡叙述,《群山之巅》中墓园、白马、狗更是极具代表性的死亡意象,但小说以温情作为叙事的底色,本文通过对死亡叙述作深入地阐释,揭示了其存在的独特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迟子建;《群山之巅》;死亡;意象  迟子建的长篇小说中弥漫着浓厚的死亡意识。《群山之巅》是迟子建继《伪满洲国》《越过云层的晴朗》《额尔古纳河右岸》和《白雪乌鸦》之后的又一部长篇力作。
期刊
摘 要: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关注美感、倾心雅致、追求文学的永恒。他以独特的少年成长题材、生动细腻的少儿视角、优美的文学语言、充满力度的少儿形象、忧郁悲情的人文关怀和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来构筑其儿童世界。其代表作《草房子》处处体现真善美,唤起人们最善的初心。  关键词:曹文轩;草房子;真善美  4月4日,国际儿童读物联盟(IBBY)于第53届博洛尼亚儿童书展上,2016年“国际安徒生奖”正式揭晓,儿童文
期刊
摘 要:弗莱将《圣经》中的意象分为启示类和恶魔类,介于二者之间,有罪但最终得到救赎的新娘被称为“中介新娘”。“中介新娘”虽然不具有永恒的启示或警示意义,却更能映射基督教的原罪观,也含蓄地展现了人是可以被救赎的这一积极信念。歌篾和抹大拉的玛利亚,这两个“中介新娘”的原型对现代人们的成长、生活和反思,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观导向作用。  关键词:中介新娘;有罪;怜悯;救赎  一  《圣经》中的女性形象,有
期刊
摘 要:童年是什么,童年是生命的开端,是人生的起点。他是小姑娘发梢的红头绳,是小伙子手中的泥娃娃,是棉花糖,是纸飞机,是未经涂抹的一方白纸。每个人对同童年都有自己不同的定义,忆往昔,有人觉得那是一段无忧无虑的时光;有人觉得那是一段回味无穷的向往;而在高尔基笔下,那个不喑世事的小男孩在孤独地成长,作者透过一个孩子的独特视角来审视整个社会及人生,实则也反映自己童年时代的艰难生活及对光明与真理的不懈追求
期刊
摘 要:本文将从一个崭新的视角解构马克.吐温短篇小说《他是否还活在人间》中主要人物的反英雄形象,旨在探析小说的深层蕴意和作者幽默叙事背后的真正意图。  关键词:反英雄;埋葬;信念  马克.吐温是19世纪末美国现实主义文学杰出作家。其作品以幽默、机智见长,并奠定了美国文学作品的简洁风格,他被称为“现代美国文学之父”。其作品《他是否还活在人间》无疑是被海藻覆盖了的珍珠,其深层蕴意需要读者用心体验。“反
期刊
摘 要:作家伊恩·麦克尤恩创作的《赎罪》具有两条明暗主线,明线是主人公布里奥妮·塔利斯按照“乐园—犯罪—赎罪”的叙事模式完成救赎历程,暗线是罗比·特纳的命运沿着“乐园—受罪—涅槃”的生命轨迹来叙事。笔者根据小说自身特性的双线条模式向读者展示文学内涵和主旨,意图挖掘深层次的文学认知和线索。  关键词:双线条;叙事模式;伊恩·麦克尤恩;《赎罪》;文学解读  英国享誉盛名的著名作家伊恩·麦克尤恩Ian
期刊
摘 要:魏尔伦是法国象征主义代表诗人,其诗歌理念的发展演变是研究象征主义美学概念的重要支撑。从反应其诗歌理念的代表诗作《诗艺》中,可以深度透视出其与帕纳斯派的对峙以及对诗歌音乐性、暗示性的推崇。而《诗艺》中的诗歌理念能否作为作诗法而被广泛应用仍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  关键词:魏尔伦;《诗艺》;反帕纳斯派;诗歌理念;《诗艺》的价值  法国诗人魏尔伦被称为“从浪漫主义过渡到象征主义的标志。”[1]1
期刊
倍感滑落的悲剧力量主要反映在近年好莱坞拍摄的歌剧电影《悲惨世界》中,各主要人物或因删、因改、或因讲述的方式与进速等三方面因素对主人公冉阿让悲剧命运的贡献从1862年雨果原著始,经由1958年法国版电影、1980年百老汇经典音乐剧,再到现在的2012年美国版歌剧电影可谓逐年递减。  因为速度太快,情感积淀就太少,人物饱满的程度远远落后于原著,因不够支撑情感瞬息间的跌宕变化而最终难以让观众理解每一出场
期刊
摘 要:将杜甫的忧国忧民的情怀嫁接到田园诗中,似乎有别于我们通常对“杜甫诗”和“田园诗”的认识,而田园诗对王维这个在自然中寻找禅意的诗人来说却是恰如其分。同是一片田园,两位诗人会如何抒情达意,这里将从《日暮》和《渭川田家》两部作品中作分析比较。  关键词:杜甫;王维; 情怀 ;《日暮》;《渭川田家》  杜甫诗歌之美在于其沉郁顿挫的诗风,我们对其诗歌的关注会习惯性的偏重于那些具有“史诗”特点的,从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