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线条叙事模式下的文学解读

来源 :北方文学·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duolian19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家伊恩·麦克尤恩创作的《赎罪》具有两条明暗主线,明线是主人公布里奥妮·塔利斯按照“乐园—犯罪—赎罪”的叙事模式完成救赎历程,暗线是罗比·特纳的命运沿着“乐园—受罪—涅槃”的生命轨迹来叙事。笔者根据小说自身特性的双线条模式向读者展示文学内涵和主旨,意图挖掘深层次的文学认知和线索。
  关键词:双线条;叙事模式;伊恩·麦克尤恩;《赎罪》;文学解读
  英国享誉盛名的著名作家伊恩·麦克尤恩Ian McEwan(1948—)于2001年推出了一部巨作《赎罪》,该小说一经问世就受到了来自各大学术媒体的关注和拜读,学术大咖曾站在不同视觉角度分析该部作品的人物内心世界活动和作品的艺术写作技巧,笔者意图站在一个全新的新颖角度去观察分析该部作品,认为《赎罪》文本将小说的双线条叙事模式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使得作者伊恩麦克尤恩的众多读者粉丝参与分析研究。笔者拟从双线条叙事视角入手,向读者挖掘出作品更深层次的文学价值以及解读和阐释小说的文学意旨。
  《赎罪》小说讲述了发生在英国维多利亚时期上等阶层塔利斯庄园的一场爱情故事:“13岁的女主人公布里奥妮·塔利斯颇具作家特质天分,想象力丰富,热爱写作,沉迷于自身的梦幻世界。姐姐塞西莉娅·塔利斯与管家的儿子罗比·特纳两小无猜,暗生情愫,却未曾互相表白过。由于年少的布里奥妮不懂成人世界的爱情关系,错将罗比·特纳贴上变态色情狂的标签。当布里奥妮的表姐罗拉·昆西遭人强暴时,布里奥妮在没有充分证据的情况下贸然将施暴者的这顶帽子扣在罗比·特纳的头上,导致罗比·特纳含冤入狱,打破了原有的宁静生活。逐渐长大的布里奥妮意识到自己当年犯下的严重错误,为了惩罚自己,她放弃了剑桥大学的深造,而选择战后医护工作,用清教徒苦行方式来赎罪。”
  一、双线条叙事模式的建构
  模式是指小说文体的框架、情节、主题等各方面的整体设计,通常包括三个环节:建模—入模—破模。“建模”是指小说发展的初级阶段,作者交代小说当中发生的主要人物、时间、时代背景等;“入模”指小说情节发展走向高潮,问题和矛盾的涌现以及跌宕起伏;“破模”指小说情节走向末端,问题得到最终的解决和谢幕。
  双线条叙事模式具有同样的原理,表现形式为一明一暗,明线中作者直接刻画人物的活动、情节的发展走向;而暗线则需要读者仔细地揣摩和分析。这种双重结构不仅构造了小说文体的新颖感,又能深化主题。
  《赎罪》中明线线索是主人公布里奥妮·塔利斯在庄园里度过的美好童年时光,热爱写作的她善于发挥无尽的想象,这是“建模”阶段的形成;布里奥妮·塔利斯无意中从窗台看见花坛旁的姐姐塞西莉娅·塔利斯和仆人罗比·特纳之间的争吵,以及私自拆开了罗比·特纳送给塞西莉娅·塔利斯的一封带有色情的信,使得布里奥妮将罗比·特纳联想成下流的恶人,一旦丑恶形象映入脑海便无法再剔除这个形象,最终布里奥妮·塔利斯将罗比·特纳与表姐罗拉的强奸案相联系并控告为强奸犯,这是“入模”阶段的完成;长大成人后的布里奥妮·塔利斯终于明白成人的世界,了解到当年年少的自己因为种种无知而犯下的错误,为了内心深沉重的罪恶布里奥妮·塔利斯开始处迈向了赎罪之路,这是“破模”的落幕。
  与明线相对映的暗线则描述了罗比一生的悲惨命运。天性善良的少年罗比·特纳虽家境贫穷,倚靠大庄主的支持完成剑桥大学的学业,他内心深处一直隐瞒自己暗恋着庄主的女儿塞西莉娅·塔利斯的事实,但情窦初开的他并为向其捅开那层窗纸,他梦想并计划着毕业之后开始继续深造医学,美好的未来似乎就在不远处向他招手,这是“建模”的开始——“乐园”;由于自尊心异常的好强,产生了一系列的误会让布里奥妮误解导致含冤入狱,梦想濒临破碎,二战爆发,他踏上了从军之路以此来洗涤身上本不该属于自己的罪名,这是“入模”阶段——“受罪”;战争的硝烟和那份莫须有的罪恶让他远离了家,远离了自己深爱的塞西莉娅·塔利斯,每当思念袭头时,他会点上一根香烟,拿出塞西莉娅写给他的信,陷入无休无止的美好幻想中。但遗憾总是让善良的人踏上不归路,最终因为疾病败血症倒在了战场上,永远回不到心爱人塞西莉娅·塔利斯的身边,带着遗憾离世,这是“破模”的完结——“涅槃”。
  倘若将明线与暗线分成两个故事来看待,我们会发现作者伊恩·麦克尤恩通过一个连接点将这两个部分巧妙地联系在一起,而这个链接点就是塞西莉娅·塔利斯,一方面连接着布里奥妮·塔利斯的精神成长,一方面连接着罗比·特纳的悲惨命运。布里奥妮·塔利斯透过姐姐塞西莉娅·塔利斯自罗比·特纳投身监狱后便与家庭断绝往来,她开始反省自己是否错怪了罗比·特纳,成年之后的布里奥妮·塔利斯又不断地向塞西莉娅·塔利斯写信忏悔自己的过错以及向她打听罗比·特纳的近况,她希望通过塞西莉娅·塔利斯向罗比·特纳传递自己的歉意及忏悔。而罗比·特纳在与塞西莉娅·塔利斯的通信中了解了事情的整个来龙去脉,也曾尝试着站在布里奥妮·塔利斯的角度看待当年的事件,他向塞西莉娅·塔利斯吐露了战争的残酷和血腥,他希望终有一天能够回到塞西莉娅·塔利斯的身边,他希望一切都从来没有发生过。该线条的结构形式突显了作者在创作时的独具匠心和用心良苦。
  二、结语
  《赎罪》是伊恩·麦克尤恩精心营造的艺术殿堂,他凭借娴熟的写作手法和两条明暗线的叙事模式呈现作品的自传特性,给读者带来更大的心灵震撼,且亟欲通过此作品来释放自己的感情抑或是对世界的看法和态度。笔者向读者分别对《赎罪》中的明、暗线进行解释,明线中的主人公竭尽全力为自己年少的行为赎罪,她虚构的罗比·特纳与塞西莉娅·塔利斯的美满生活并非是为了满足于自己个人的私欲,而是想寻一片平和的心境,因此才有了小说片尾的那句“奋力尝试是一切的一切”。相比之下,暗线中罗比·特纳的悲惨命运让无数的读者为其喊冤,小说中的他在还有没接受到布里奥妮·塔利斯的赎罪就已经病逝于战场,我们无从得知他是否会原谅布里奥妮·塔利斯当年犯下的错误。但我们宁愿相信他终于一天会宽恕那个天真无邪的少女。
  参考文献:
  [1]唐春华.“忏悔—赎罪”:《赎罪》与《大浴女》主题比较研究[C].贵州:贵州大学,2009.
  [2]周涓,万涛.从历史编撰元小说的角度解读《赎罪》的后现代叙事[J].南昌: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6).
  [3]黄莹.《追风筝的人》中的意象呼应及其文化隐喻[J].南京: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
  [4]张一帆.作家笔下的作家——简析《赎罪》与《追风筝的人》中主人公作家形象的设定[J].湖南: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6).
  [5]尚必武.那些年,谍影重重的故事——评伊恩·麦克尤恩的长篇新作《甜牙》[J].外国文学动态,2013(1).
  [6]张放放.《红色英勇勋章》中英雄典型费莱明的心理解读.外国文学动态[J],2005(5).
其他文献
如果有人问我,龙应台写得最好的一本书是什么?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目送》,而在这本散文集中,我最爱的,也是《目送》。  在《目送》中,作者细腻而生动地交织着她所经历的母子情、父女情。当孩子上小学的第一天,她和他,手牵手,走向人生又一个全新的阶段。“一件事情的毕业,永远是另一件事情的开启”,小小的孩子,正走向一个无法预知的未来,即将成为小学生,我想,他和他母亲心中一定都是充满希望与憧憬的吧!  “华
期刊
清明,再次返老家家扫墓祭祖。  撑一把雨伞,步入春雨中的古老村庄,油亮的花街路面上足音跫然,好像从数百年前的古道踏歌而来,瞬间又被吸入了淅淅沥沥的雨幕中,或是顺了时光默然融入眼前古老“窨子屋”笔直耸然而坚厚的封火高墙里。  于是,便让人的思念也变得沉静而悠远起来,仿佛游弋于梦幻里,却又分明醒立在画屏中。  老家一带的“窨子屋”,其实就是如今所叫的老式“砖房”,属于“徽派建筑”的改良形制。“窨”字,
期刊
摘 要:路翎和萧红都是对饥饿有着深刻认知且富有使命感的作家,《饥饿的郭素娥》和《商市街》都对“饥饿”进行书写与思考。无论是路翎通过饥饿反抗来寻求个体和民族解放的出路,还是萧红通过饥饿的生命体验来表达个体困境的焦虑,都真实地呈现出那个时代的社会情绪和特点。他们“饥饿”书写的背后都潜藏着“家国”的话语和对“人”的关怀。  关键词:饥饿的郭素娥;商市街;饥饿;个体生命;家国  “饥饿”一直是现当代作家关
期刊
摘 要:《金牧场》是张承志在20世纪80年代末创作的长篇知青题材小说。对比重改版的《金草地》,初版于1987年的《金牧场》在主题“金牧场”方面具有更多隐喻内涵,隐藏在作品背后的是作者对生命自由的渴望、无限的追寻的理想和现实哲学。此外,围绕“金牧场”的核心内涵,张承志对部分禁锢、隔膜和压迫人的现象也进行了不同方式的反思。  关键词:金牧场;自由;生命;寻找  在瞬息万变的天地人间,人生的“牧场”有很
期刊
余华作为一个先锋派的代表,其作品一直充斥着先锋的激情。而死亡和暴力似乎已成为其先锋的亮剑,闪耀着他的先锋精神。但细读余华从80年代到现今的作品,不难发现其作品的情感发生了变化,更确切的说是余华“死亡”和“暴力”线索下体现的震撼力度发生了变化。从80年代的《现实一种》到90年代的《活着》,再比较最新的长篇小说《第七天》,余华的作品表面看似趋于平淡温情的文风实则暗喻残酷冷漠和荒诞的特征。本文通过旁观者
期刊
摘 要:源于作家独特的自身体验,迟子建的作品中充满着死亡叙述,《群山之巅》中墓园、白马、狗更是极具代表性的死亡意象,但小说以温情作为叙事的底色,本文通过对死亡叙述作深入地阐释,揭示了其存在的独特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迟子建;《群山之巅》;死亡;意象  迟子建的长篇小说中弥漫着浓厚的死亡意识。《群山之巅》是迟子建继《伪满洲国》《越过云层的晴朗》《额尔古纳河右岸》和《白雪乌鸦》之后的又一部长篇力作。
期刊
摘 要: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关注美感、倾心雅致、追求文学的永恒。他以独特的少年成长题材、生动细腻的少儿视角、优美的文学语言、充满力度的少儿形象、忧郁悲情的人文关怀和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来构筑其儿童世界。其代表作《草房子》处处体现真善美,唤起人们最善的初心。  关键词:曹文轩;草房子;真善美  4月4日,国际儿童读物联盟(IBBY)于第53届博洛尼亚儿童书展上,2016年“国际安徒生奖”正式揭晓,儿童文
期刊
摘 要:弗莱将《圣经》中的意象分为启示类和恶魔类,介于二者之间,有罪但最终得到救赎的新娘被称为“中介新娘”。“中介新娘”虽然不具有永恒的启示或警示意义,却更能映射基督教的原罪观,也含蓄地展现了人是可以被救赎的这一积极信念。歌篾和抹大拉的玛利亚,这两个“中介新娘”的原型对现代人们的成长、生活和反思,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观导向作用。  关键词:中介新娘;有罪;怜悯;救赎  一  《圣经》中的女性形象,有
期刊
摘 要:童年是什么,童年是生命的开端,是人生的起点。他是小姑娘发梢的红头绳,是小伙子手中的泥娃娃,是棉花糖,是纸飞机,是未经涂抹的一方白纸。每个人对同童年都有自己不同的定义,忆往昔,有人觉得那是一段无忧无虑的时光;有人觉得那是一段回味无穷的向往;而在高尔基笔下,那个不喑世事的小男孩在孤独地成长,作者透过一个孩子的独特视角来审视整个社会及人生,实则也反映自己童年时代的艰难生活及对光明与真理的不懈追求
期刊
摘 要:本文将从一个崭新的视角解构马克.吐温短篇小说《他是否还活在人间》中主要人物的反英雄形象,旨在探析小说的深层蕴意和作者幽默叙事背后的真正意图。  关键词:反英雄;埋葬;信念  马克.吐温是19世纪末美国现实主义文学杰出作家。其作品以幽默、机智见长,并奠定了美国文学作品的简洁风格,他被称为“现代美国文学之父”。其作品《他是否还活在人间》无疑是被海藻覆盖了的珍珠,其深层蕴意需要读者用心体验。“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