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真善美,做一个善良的人

来源 :北方文学·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gyy2000_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关注美感、倾心雅致、追求文学的永恒。他以独特的少年成长题材、生动细腻的少儿视角、优美的文学语言、充满力度的少儿形象、忧郁悲情的人文关怀和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来构筑其儿童世界。其代表作《草房子》处处体现真善美,唤起人们最善的初心。
  关键词:曹文轩;草房子;真善美
  4月4日,国际儿童读物联盟(IBBY)于第53届博洛尼亚儿童书展上,2016年“国际安徒生奖”正式揭晓,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不负众望,顺利摘得这一世界儿童文学领域的至高荣誉,实现了华人在该奖上零的突破!继莫言2012年摘得诺贝尔文学奖后,中国的文学力量再次在世界面前展现了蓬勃的生机与无限的希望。
  以《草房子》作为其代表作品,描写了男孩桑桑终生难忘的6年小学生活。6年中,他目睹了或亲自参与了一连串看似寻常而又催人泪下的故事。曹文轩以优雅的文学姿态、优美的文学语言、充满力度的人物形象、忧郁悲情的人文关怀和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来挖掘人性中的真善美,在小故事中触及人们内心的深处,让人感到温暖与感动。
  在他的作品里,童心是真善美的。《草房子》中,桑桑发现杜小康因辍学无书可读而偷书时,他并没有去告发杜小康,而是选择沉默,因为他能体谅杜小康那种无钱可供读书但却强烈渴望求知、渴望与其他孩子一样拥有童年求学乐趣的心境。他对杜小康一下子从以前的对峙状态,变成了“同谋”者,这种善良似乎不符合道德,但又让人觉得无错且温馨,这就是善良在一颗童心中的表现。
  在他的作品里,民风是真善美的。曹文轩醉心于油麻地的诗意与善良的人与物,所以我们被桑桑的生活迷住了,被油麻地上那些善良纯朴却又散发着一种优秀的民族情怀的人们所吸引。《草房子》中有一个情节是下河救孩子。油麻地多水,经常会有小孩掉进水里。当孩子不见了,人们会以为掉进水里,许多汉子下河去救孩子,妇女们则陪那位可怜的母亲哭泣。一个孩子牵动着所有人的心,这是一种善的集体性表现,也是一种对生命的尊重与珍惜,那位母亲的不幸引起在场者真诚的同情与共鸣。
  在他的作品里,人性本是真善美的。人性中的善与恶总是相伴而生,单纯地用“好人”、“坏人”来评价一个人物是不够,也是不成熟的。善与恶之间的“摇摆”是人“作为存在状态的写照”。在他的作品中,塑造了众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但无论贫富、知识分子或普通百姓,在同一个人物身上,善恶既分明又统一,且总是向善的一面占据着优势。《草房子》中的秦大奶奶被村里人认为是一个“可恶的老太婆”。她不仅把学校里的瓜或豆荚摘了自己吃,还将它们扔到大河里。她还养了一群鸡鸭鹅,故意让它们在学校里乱窜。当其它学校的校长到油麻地小学检查学校工作时,这些鸡鸭鹅还跑进教室里,严重地破坏了课堂秩序,引得全校大乱……但在这个“可恶的老太婆”的心灵深处,却有着美好的情操。面对一个失足落水的女孩,她奋不顾身跳入水中救孩子;后来,她甚至为了不让水将麻油地小学的一只南瓜冲走,不慎滑入水中,再也没有活过来。作者用悲悯的眼光观望着人性的弱点和生命的残破,让人们在无奈的叹息之余依然看到了人性本身的美与善,让人体验人性中向善的良知。
  在他的作品里,生活是真善美的。在曹文轩儿童文学小说创作中,他引入大量的悲剧模式,尽管主人公遭遇了命运的悲剧、生活的悲剧、性格的悲剧,但作者给我们塑造出一系列具有生命力度的少年形象。他们正直善良、自尊自立、面对生活的不公顽强不屈;他们有着强烈的表现欲、拼搏欲和对自己理想的执着追求,他们对未来充满希望。这些都让我们在各种逆境和困难背后看到了生活的温情与真善美。
  《草房子》里的桑桑、秦大奶奶、村民们都有一种强烈的善恶、是非观念和善良的天性。曹文轩的文学创作塑造了众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他们善恶既分明又统一,且总是向善的一面占据着优势。因为他始终坚信人性本善,人性之善一定会战胜人性之恶。
  在这个享乐、消费、资讯发达的现代社会,文学园地里善的主题已被置于现代性之后,被遗忘了,但是一个正常的伦理社会,一个有着悠久的善和美的传统的民族,“善”又怎么能够被遗忘?曹文轩深谙这一点,他作品中的一切善恶均披着“美”的外衣,是想唤起人们心灵中对真善美的追求,做一个善良的人,有着鲜明的“为人生”、“为社会”的目的,肩负着一个知识分子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曹文轩从文学中发掘美、善、真,从情感的复杂纠纷处寻觅到令人豁然开朗的大悟,给冷漠而功利化的人生体验以些许温暖,让读者知道在我们的生命体验中,还有一种情感叫作真、善、美。他的文字中有着积极向上的力量和热爱生活的勇气,有着面对黑暗永不放弃对光明的憧憬,有着经历艰辛与苦难仍能坚守生活的善念。
  用我们的眼睛,发现生活和人间的真善美,做一个善良的人。善乃善意,良乃美好。善良是人性最原始最纯洁的品质。善良让世界美好,善良让岁月温馨。以诚恳的心去面对所有的人,真诚地为别人着想,为别人提供解决困难的方法,赞赏欣赏别人的优点,发现美的生活,集结善的力量,传递爱的温暖,做一个怀善的人,走好我们的人生路。
其他文献
必勝在心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对巴赫《哥德堡变奏曲》中的音乐作为基础,以朱晓玫演奏的版本为例,结合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老子的思想,浅析巴赫《哥德堡变奏曲》中的音乐美学思想,探求这位艺术家在演奏《哥德堡变奏曲》时的一种宁静平和的内心境界。  【关键词】巴赫;老子;朱晓玫;《哥德堡变奏曲》;音乐美学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
期刊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老龄化越來越严重,而合唱可以帮助老年人积极应对老龄化问题,在心理和生理两方面都对老人有很大的好处,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老年人;榕树合唱团;生理;心理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08-0238-02  【本文著录格式】王艺霖 .合唱艺术活动对老年人健康的影响
期刊
【摘要】本文以李坚雄教授从教55周年为引子,通过对二胡演奏传承方式、亲传的核心与内涵的分析,体现二胡演奏“亲传”的重要性,提炼出二胡经典演奏“亲传”一脉相传、精益求精及知行合一的品质与精神。  【关键词】亲传;传承;二胡演奏教学  【中图分类号】J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08-0236-02  【本文著录格式】祝晨光.
期刊
如果有人问我,龙应台写得最好的一本书是什么?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目送》,而在这本散文集中,我最爱的,也是《目送》。  在《目送》中,作者细腻而生动地交织着她所经历的母子情、父女情。当孩子上小学的第一天,她和他,手牵手,走向人生又一个全新的阶段。“一件事情的毕业,永远是另一件事情的开启”,小小的孩子,正走向一个无法预知的未来,即将成为小学生,我想,他和他母亲心中一定都是充满希望与憧憬的吧!  “华
期刊
清明,再次返老家家扫墓祭祖。  撑一把雨伞,步入春雨中的古老村庄,油亮的花街路面上足音跫然,好像从数百年前的古道踏歌而来,瞬间又被吸入了淅淅沥沥的雨幕中,或是顺了时光默然融入眼前古老“窨子屋”笔直耸然而坚厚的封火高墙里。  于是,便让人的思念也变得沉静而悠远起来,仿佛游弋于梦幻里,却又分明醒立在画屏中。  老家一带的“窨子屋”,其实就是如今所叫的老式“砖房”,属于“徽派建筑”的改良形制。“窨”字,
期刊
摘 要:路翎和萧红都是对饥饿有着深刻认知且富有使命感的作家,《饥饿的郭素娥》和《商市街》都对“饥饿”进行书写与思考。无论是路翎通过饥饿反抗来寻求个体和民族解放的出路,还是萧红通过饥饿的生命体验来表达个体困境的焦虑,都真实地呈现出那个时代的社会情绪和特点。他们“饥饿”书写的背后都潜藏着“家国”的话语和对“人”的关怀。  关键词:饥饿的郭素娥;商市街;饥饿;个体生命;家国  “饥饿”一直是现当代作家关
期刊
摘 要:《金牧场》是张承志在20世纪80年代末创作的长篇知青题材小说。对比重改版的《金草地》,初版于1987年的《金牧场》在主题“金牧场”方面具有更多隐喻内涵,隐藏在作品背后的是作者对生命自由的渴望、无限的追寻的理想和现实哲学。此外,围绕“金牧场”的核心内涵,张承志对部分禁锢、隔膜和压迫人的现象也进行了不同方式的反思。  关键词:金牧场;自由;生命;寻找  在瞬息万变的天地人间,人生的“牧场”有很
期刊
余华作为一个先锋派的代表,其作品一直充斥着先锋的激情。而死亡和暴力似乎已成为其先锋的亮剑,闪耀着他的先锋精神。但细读余华从80年代到现今的作品,不难发现其作品的情感发生了变化,更确切的说是余华“死亡”和“暴力”线索下体现的震撼力度发生了变化。从80年代的《现实一种》到90年代的《活着》,再比较最新的长篇小说《第七天》,余华的作品表面看似趋于平淡温情的文风实则暗喻残酷冷漠和荒诞的特征。本文通过旁观者
期刊
摘 要:源于作家独特的自身体验,迟子建的作品中充满着死亡叙述,《群山之巅》中墓园、白马、狗更是极具代表性的死亡意象,但小说以温情作为叙事的底色,本文通过对死亡叙述作深入地阐释,揭示了其存在的独特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迟子建;《群山之巅》;死亡;意象  迟子建的长篇小说中弥漫着浓厚的死亡意识。《群山之巅》是迟子建继《伪满洲国》《越过云层的晴朗》《额尔古纳河右岸》和《白雪乌鸦》之后的又一部长篇力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