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关注美感、倾心雅致、追求文学的永恒。他以独特的少年成长题材、生动细腻的少儿视角、优美的文学语言、充满力度的少儿形象、忧郁悲情的人文关怀和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来构筑其儿童世界。其代表作《草房子》处处体现真善美,唤起人们最善的初心。
关键词:曹文轩;草房子;真善美
4月4日,国际儿童读物联盟(IBBY)于第53届博洛尼亚儿童书展上,2016年“国际安徒生奖”正式揭晓,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不负众望,顺利摘得这一世界儿童文学领域的至高荣誉,实现了华人在该奖上零的突破!继莫言2012年摘得诺贝尔文学奖后,中国的文学力量再次在世界面前展现了蓬勃的生机与无限的希望。
以《草房子》作为其代表作品,描写了男孩桑桑终生难忘的6年小学生活。6年中,他目睹了或亲自参与了一连串看似寻常而又催人泪下的故事。曹文轩以优雅的文学姿态、优美的文学语言、充满力度的人物形象、忧郁悲情的人文关怀和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来挖掘人性中的真善美,在小故事中触及人们内心的深处,让人感到温暖与感动。
在他的作品里,童心是真善美的。《草房子》中,桑桑发现杜小康因辍学无书可读而偷书时,他并没有去告发杜小康,而是选择沉默,因为他能体谅杜小康那种无钱可供读书但却强烈渴望求知、渴望与其他孩子一样拥有童年求学乐趣的心境。他对杜小康一下子从以前的对峙状态,变成了“同谋”者,这种善良似乎不符合道德,但又让人觉得无错且温馨,这就是善良在一颗童心中的表现。
在他的作品里,民风是真善美的。曹文轩醉心于油麻地的诗意与善良的人与物,所以我们被桑桑的生活迷住了,被油麻地上那些善良纯朴却又散发着一种优秀的民族情怀的人们所吸引。《草房子》中有一个情节是下河救孩子。油麻地多水,经常会有小孩掉进水里。当孩子不见了,人们会以为掉进水里,许多汉子下河去救孩子,妇女们则陪那位可怜的母亲哭泣。一个孩子牵动着所有人的心,这是一种善的集体性表现,也是一种对生命的尊重与珍惜,那位母亲的不幸引起在场者真诚的同情与共鸣。
在他的作品里,人性本是真善美的。人性中的善与恶总是相伴而生,单纯地用“好人”、“坏人”来评价一个人物是不够,也是不成熟的。善与恶之间的“摇摆”是人“作为存在状态的写照”。在他的作品中,塑造了众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但无论贫富、知识分子或普通百姓,在同一个人物身上,善恶既分明又统一,且总是向善的一面占据着优势。《草房子》中的秦大奶奶被村里人认为是一个“可恶的老太婆”。她不仅把学校里的瓜或豆荚摘了自己吃,还将它们扔到大河里。她还养了一群鸡鸭鹅,故意让它们在学校里乱窜。当其它学校的校长到油麻地小学检查学校工作时,这些鸡鸭鹅还跑进教室里,严重地破坏了课堂秩序,引得全校大乱……但在这个“可恶的老太婆”的心灵深处,却有着美好的情操。面对一个失足落水的女孩,她奋不顾身跳入水中救孩子;后来,她甚至为了不让水将麻油地小学的一只南瓜冲走,不慎滑入水中,再也没有活过来。作者用悲悯的眼光观望着人性的弱点和生命的残破,让人们在无奈的叹息之余依然看到了人性本身的美与善,让人体验人性中向善的良知。
在他的作品里,生活是真善美的。在曹文轩儿童文学小说创作中,他引入大量的悲剧模式,尽管主人公遭遇了命运的悲剧、生活的悲剧、性格的悲剧,但作者给我们塑造出一系列具有生命力度的少年形象。他们正直善良、自尊自立、面对生活的不公顽强不屈;他们有着强烈的表现欲、拼搏欲和对自己理想的执着追求,他们对未来充满希望。这些都让我们在各种逆境和困难背后看到了生活的温情与真善美。
《草房子》里的桑桑、秦大奶奶、村民们都有一种强烈的善恶、是非观念和善良的天性。曹文轩的文学创作塑造了众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他们善恶既分明又统一,且总是向善的一面占据着优势。因为他始终坚信人性本善,人性之善一定会战胜人性之恶。
在这个享乐、消费、资讯发达的现代社会,文学园地里善的主题已被置于现代性之后,被遗忘了,但是一个正常的伦理社会,一个有着悠久的善和美的传统的民族,“善”又怎么能够被遗忘?曹文轩深谙这一点,他作品中的一切善恶均披着“美”的外衣,是想唤起人们心灵中对真善美的追求,做一个善良的人,有着鲜明的“为人生”、“为社会”的目的,肩负着一个知识分子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曹文轩从文学中发掘美、善、真,从情感的复杂纠纷处寻觅到令人豁然开朗的大悟,给冷漠而功利化的人生体验以些许温暖,让读者知道在我们的生命体验中,还有一种情感叫作真、善、美。他的文字中有着积极向上的力量和热爱生活的勇气,有着面对黑暗永不放弃对光明的憧憬,有着经历艰辛与苦难仍能坚守生活的善念。
用我们的眼睛,发现生活和人间的真善美,做一个善良的人。善乃善意,良乃美好。善良是人性最原始最纯洁的品质。善良让世界美好,善良让岁月温馨。以诚恳的心去面对所有的人,真诚地为别人着想,为别人提供解决困难的方法,赞赏欣赏别人的优点,发现美的生活,集结善的力量,传递爱的温暖,做一个怀善的人,走好我们的人生路。
关键词:曹文轩;草房子;真善美
4月4日,国际儿童读物联盟(IBBY)于第53届博洛尼亚儿童书展上,2016年“国际安徒生奖”正式揭晓,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不负众望,顺利摘得这一世界儿童文学领域的至高荣誉,实现了华人在该奖上零的突破!继莫言2012年摘得诺贝尔文学奖后,中国的文学力量再次在世界面前展现了蓬勃的生机与无限的希望。
以《草房子》作为其代表作品,描写了男孩桑桑终生难忘的6年小学生活。6年中,他目睹了或亲自参与了一连串看似寻常而又催人泪下的故事。曹文轩以优雅的文学姿态、优美的文学语言、充满力度的人物形象、忧郁悲情的人文关怀和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来挖掘人性中的真善美,在小故事中触及人们内心的深处,让人感到温暖与感动。
在他的作品里,童心是真善美的。《草房子》中,桑桑发现杜小康因辍学无书可读而偷书时,他并没有去告发杜小康,而是选择沉默,因为他能体谅杜小康那种无钱可供读书但却强烈渴望求知、渴望与其他孩子一样拥有童年求学乐趣的心境。他对杜小康一下子从以前的对峙状态,变成了“同谋”者,这种善良似乎不符合道德,但又让人觉得无错且温馨,这就是善良在一颗童心中的表现。
在他的作品里,民风是真善美的。曹文轩醉心于油麻地的诗意与善良的人与物,所以我们被桑桑的生活迷住了,被油麻地上那些善良纯朴却又散发着一种优秀的民族情怀的人们所吸引。《草房子》中有一个情节是下河救孩子。油麻地多水,经常会有小孩掉进水里。当孩子不见了,人们会以为掉进水里,许多汉子下河去救孩子,妇女们则陪那位可怜的母亲哭泣。一个孩子牵动着所有人的心,这是一种善的集体性表现,也是一种对生命的尊重与珍惜,那位母亲的不幸引起在场者真诚的同情与共鸣。
在他的作品里,人性本是真善美的。人性中的善与恶总是相伴而生,单纯地用“好人”、“坏人”来评价一个人物是不够,也是不成熟的。善与恶之间的“摇摆”是人“作为存在状态的写照”。在他的作品中,塑造了众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但无论贫富、知识分子或普通百姓,在同一个人物身上,善恶既分明又统一,且总是向善的一面占据着优势。《草房子》中的秦大奶奶被村里人认为是一个“可恶的老太婆”。她不仅把学校里的瓜或豆荚摘了自己吃,还将它们扔到大河里。她还养了一群鸡鸭鹅,故意让它们在学校里乱窜。当其它学校的校长到油麻地小学检查学校工作时,这些鸡鸭鹅还跑进教室里,严重地破坏了课堂秩序,引得全校大乱……但在这个“可恶的老太婆”的心灵深处,却有着美好的情操。面对一个失足落水的女孩,她奋不顾身跳入水中救孩子;后来,她甚至为了不让水将麻油地小学的一只南瓜冲走,不慎滑入水中,再也没有活过来。作者用悲悯的眼光观望着人性的弱点和生命的残破,让人们在无奈的叹息之余依然看到了人性本身的美与善,让人体验人性中向善的良知。
在他的作品里,生活是真善美的。在曹文轩儿童文学小说创作中,他引入大量的悲剧模式,尽管主人公遭遇了命运的悲剧、生活的悲剧、性格的悲剧,但作者给我们塑造出一系列具有生命力度的少年形象。他们正直善良、自尊自立、面对生活的不公顽强不屈;他们有着强烈的表现欲、拼搏欲和对自己理想的执着追求,他们对未来充满希望。这些都让我们在各种逆境和困难背后看到了生活的温情与真善美。
《草房子》里的桑桑、秦大奶奶、村民们都有一种强烈的善恶、是非观念和善良的天性。曹文轩的文学创作塑造了众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他们善恶既分明又统一,且总是向善的一面占据着优势。因为他始终坚信人性本善,人性之善一定会战胜人性之恶。
在这个享乐、消费、资讯发达的现代社会,文学园地里善的主题已被置于现代性之后,被遗忘了,但是一个正常的伦理社会,一个有着悠久的善和美的传统的民族,“善”又怎么能够被遗忘?曹文轩深谙这一点,他作品中的一切善恶均披着“美”的外衣,是想唤起人们心灵中对真善美的追求,做一个善良的人,有着鲜明的“为人生”、“为社会”的目的,肩负着一个知识分子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曹文轩从文学中发掘美、善、真,从情感的复杂纠纷处寻觅到令人豁然开朗的大悟,给冷漠而功利化的人生体验以些许温暖,让读者知道在我们的生命体验中,还有一种情感叫作真、善、美。他的文字中有着积极向上的力量和热爱生活的勇气,有着面对黑暗永不放弃对光明的憧憬,有着经历艰辛与苦难仍能坚守生活的善念。
用我们的眼睛,发现生活和人间的真善美,做一个善良的人。善乃善意,良乃美好。善良是人性最原始最纯洁的品质。善良让世界美好,善良让岁月温馨。以诚恳的心去面对所有的人,真诚地为别人着想,为别人提供解决困难的方法,赞赏欣赏别人的优点,发现美的生活,集结善的力量,传递爱的温暖,做一个怀善的人,走好我们的人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