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古诗词内容较为复杂,很多教师教授古诗时尽量以最简化的方式呈现出教学的内容,这样的做法导致古诗词的美育教育思想没有发挥出教育的作用,导致很多小学古诗词教学处在基础层面,小学生正处在快速生长发育当中,需要大量的信息来哺育大脑的发育,所以古诗词教学要深刻的挖掘,教学活动要经过系统的设计,这样才可以让小学生爱上古诗词,本文以《登鹳雀楼》为例,针对性讲解教学中如何进行古诗词教学。
关键词:苏教版 登鹳雀楼 教学方法 古诗词
很多教师在讲述《登鹳雀楼》这首诗时,对整首诗的生词生字进行解释,并且教会学生如何应用,这个部分是古诗教学的基础,无可厚非。但是接下来对古诗进行教学时,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教师带领学生品读诗句,很多教师只是单单的对诗句进行通俗化的解释,带领学生产生联想,进而体会到诗歌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这样的教学就是犯了揣测的问题,现代人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解读古代诗人的情绪情感,古代诗人的所观所感,事实往往印证了我们的错误,与古诗真实的情况会有很大的出入。笔者对此展开分析。
一、带领学生读懂语码
读诗之所以要“感悟”,很大程度上就是要去体会语码带给你的言外之意。在现代人读古诗的障碍里,重要的一处就是脱离了古代的语境,不容易被诗里的语码唤醒本该被唤醒的感触。《登鹳雀楼》一诗中,登楼远望,在一切景物中,最让诗人生出感触的只有“落日”和“黄河”两个,诗人看到其他的景色都被忽略了。那么,西下的夕阳和东去的流水,这两种景象到底在表达什么呢?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去找到流水的文化语码。流水在文化语码中含义是“人在时间流逝面前的紧迫感”。教师在解读这首诗时,一定要让学生感觉到“黄河入海流”这句诗,不仅仅是描写了黄河水滚滚奔流入海的情境,而是要与时间的流逝联系起来。对此,教师要为学生解释流水和时间流逝的关系。比如,追溯到《论语》,孔子在河边发出过一句著名的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是在感叹时间就像流水一样日夜奔流,片刻也不停歇。教师要了解这一点,教师需要充分备课,将知识之间产生联系。当流水和时间发生了这样的关系,教师可以解释一些水和时间相关的句子,比如,逝水年华。正因为有着这样的语码,诗人才可以言在此而意在彼,言有尽而意无穷。教师通过勾起学生对时间流逝的悲伤,才可以在读诗的过程中,体会到时间的本质,时间的特征是无论你有没有留意它,无论白天还是黑夜,它都在奔流不息,片刻也不停歇,而且一去不返、无法逆转。
二、设身处地体会情境,感悟诗人情感
通过上述的讲解,学生可以体会到作者对于时间流逝的一些感悟。为了让学生可以更好的体会到诗人的情感,需要教师带领学生走入诗人的情境之中。我们再来看一看这首诗歌,“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诗很短小,貌似写实,却暗含激昂的哲理。但是只要学生细心体会,就会发现悲伤的基调并没有真正消失,只是被豪迈的意象遮掩住了。第一句,白日依山尽。这是诗人站在鹳雀楼看着西方,对西方的景色进行描写,第二句,黄河入海流。我们都知道黄河东流去,流向是东方。诗人站在鹳雀楼上,先是往西一看,看到了白日依山尽,然后眼光一收,看到了眼前的黄河,再往东一看,黄河入海流。所以很多教师觉得这是一首地地道道的写景诗,这其实误解了本诗,可以说没有领悟到诗人的诗情。为了更加清楚地了解诗人的境遇,和在鹳雀楼的生命体验,我们需要了解鹳雀楼在哪?鹳雀楼在今天山西的永济市的黄河岸边。黄河是一个大“几”字形的,在山西和陜西边界,总体流向是自北向南的。所以诗人王之涣,要想看黄河的流向,是往南的。但是,他是想看到入海的方向的,“入海流”嘛。黄河要从鹳雀楼下过,往南再流20多公里,在潼关和风陵渡转头向东的。所以,诗人才要急匆匆更上一层楼因为要穷千里目,必须登高一层,转头向东,才能看到黄河入海的地方。所以,这首诗通盘看下来,诗人的真实含义是:我看到黄河南去,但是我知道,这不是它入海的方向,所以,我要更上一层楼,我要看到更大的格局,要了解更多的走向。它的意思,不是登高才能望远,而是登高才能看到真相和全局。通过真实还原诗人的情境,理解诗的意思是不是比筒单地看后面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看的全面,更能体会到诗人的情绪和情感。当诗人站在高楼看到更大的格局,时光匆匆,而后产生一种感伤,诗歌的悲伤底色显露无疑。
通过上述对《登鹳雀楼》这首诗歌教学方式的探究,笔者给出了很多古诗的指导和建议,教师要以此类推,在其他古诗教学时,
要善于发现古诗背后的更大的意义,真实的还原诗人的情境,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古诗,这样学生才会爱上古诗,体会到古诗词的美。
参考文献
关键词:苏教版 登鹳雀楼 教学方法 古诗词
很多教师在讲述《登鹳雀楼》这首诗时,对整首诗的生词生字进行解释,并且教会学生如何应用,这个部分是古诗教学的基础,无可厚非。但是接下来对古诗进行教学时,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教师带领学生品读诗句,很多教师只是单单的对诗句进行通俗化的解释,带领学生产生联想,进而体会到诗歌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这样的教学就是犯了揣测的问题,现代人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解读古代诗人的情绪情感,古代诗人的所观所感,事实往往印证了我们的错误,与古诗真实的情况会有很大的出入。笔者对此展开分析。
一、带领学生读懂语码
读诗之所以要“感悟”,很大程度上就是要去体会语码带给你的言外之意。在现代人读古诗的障碍里,重要的一处就是脱离了古代的语境,不容易被诗里的语码唤醒本该被唤醒的感触。《登鹳雀楼》一诗中,登楼远望,在一切景物中,最让诗人生出感触的只有“落日”和“黄河”两个,诗人看到其他的景色都被忽略了。那么,西下的夕阳和东去的流水,这两种景象到底在表达什么呢?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去找到流水的文化语码。流水在文化语码中含义是“人在时间流逝面前的紧迫感”。教师在解读这首诗时,一定要让学生感觉到“黄河入海流”这句诗,不仅仅是描写了黄河水滚滚奔流入海的情境,而是要与时间的流逝联系起来。对此,教师要为学生解释流水和时间流逝的关系。比如,追溯到《论语》,孔子在河边发出过一句著名的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是在感叹时间就像流水一样日夜奔流,片刻也不停歇。教师要了解这一点,教师需要充分备课,将知识之间产生联系。当流水和时间发生了这样的关系,教师可以解释一些水和时间相关的句子,比如,逝水年华。正因为有着这样的语码,诗人才可以言在此而意在彼,言有尽而意无穷。教师通过勾起学生对时间流逝的悲伤,才可以在读诗的过程中,体会到时间的本质,时间的特征是无论你有没有留意它,无论白天还是黑夜,它都在奔流不息,片刻也不停歇,而且一去不返、无法逆转。
二、设身处地体会情境,感悟诗人情感
通过上述的讲解,学生可以体会到作者对于时间流逝的一些感悟。为了让学生可以更好的体会到诗人的情感,需要教师带领学生走入诗人的情境之中。我们再来看一看这首诗歌,“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诗很短小,貌似写实,却暗含激昂的哲理。但是只要学生细心体会,就会发现悲伤的基调并没有真正消失,只是被豪迈的意象遮掩住了。第一句,白日依山尽。这是诗人站在鹳雀楼看着西方,对西方的景色进行描写,第二句,黄河入海流。我们都知道黄河东流去,流向是东方。诗人站在鹳雀楼上,先是往西一看,看到了白日依山尽,然后眼光一收,看到了眼前的黄河,再往东一看,黄河入海流。所以很多教师觉得这是一首地地道道的写景诗,这其实误解了本诗,可以说没有领悟到诗人的诗情。为了更加清楚地了解诗人的境遇,和在鹳雀楼的生命体验,我们需要了解鹳雀楼在哪?鹳雀楼在今天山西的永济市的黄河岸边。黄河是一个大“几”字形的,在山西和陜西边界,总体流向是自北向南的。所以诗人王之涣,要想看黄河的流向,是往南的。但是,他是想看到入海的方向的,“入海流”嘛。黄河要从鹳雀楼下过,往南再流20多公里,在潼关和风陵渡转头向东的。所以,诗人才要急匆匆更上一层楼因为要穷千里目,必须登高一层,转头向东,才能看到黄河入海的地方。所以,这首诗通盘看下来,诗人的真实含义是:我看到黄河南去,但是我知道,这不是它入海的方向,所以,我要更上一层楼,我要看到更大的格局,要了解更多的走向。它的意思,不是登高才能望远,而是登高才能看到真相和全局。通过真实还原诗人的情境,理解诗的意思是不是比筒单地看后面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看的全面,更能体会到诗人的情绪和情感。当诗人站在高楼看到更大的格局,时光匆匆,而后产生一种感伤,诗歌的悲伤底色显露无疑。
通过上述对《登鹳雀楼》这首诗歌教学方式的探究,笔者给出了很多古诗的指导和建议,教师要以此类推,在其他古诗教学时,
要善于发现古诗背后的更大的意义,真实的还原诗人的情境,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古诗,这样学生才会爱上古诗,体会到古诗词的美。
参考文献
[1]冯娟.提高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有效性的路径探微[J/OL].学周刊,2018(34):65-66[2018-11-26].https://doi.org/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34.039.
[2]陈应喜.论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学周刊,2018(30):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