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问题是整个数学教学活动的核心,问题的设计成为广大教师最为关注的内容。问题设计得好,能够激起全体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激情,营造活跃的教学氛围,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现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对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的设计浅谈如下几点体会。
小学数学课堂问题设计的误区:重数量,轻质量。有些教师在一堂课上设置的问题太多,肯定导致不断提问,学生出现忙于应付作答,如“听明白了吗?”、“是不是这样?”、“同意吗?”等简单并机械的问题,表面上看师生互动活跃流畅、学生个个举手回答,整节课热热闹闹,实际上思维含量低,多数学生并未深入思考,又轮到下一环节,这样问题设计数量太多,没质量,导致学生不能有效地思考和参与,那更别提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了;重形式,轻过程。有些老师把多个同课异构的教案设计复制粘贴在一起,同时把课堂问题设计合并在一起,为了赶速度,为了完成预设的教学内容,在让学生回答问题或进行交流时,叫成绩好的学生或表达能力好的学生,轻视一些要多关注的学困生,用优生的思维代替全班的思维,流于形式,大部分学生只是随声附和,有的学生就干脆不动脑,;有时以简单的集体应答取代深入的思维活动,使课堂提问成为低效提问、无效提问的现象,而教学效果呈低效甚至负效的状态。
小学数学课堂问题设计的对策:注重问题的导向性,让学生参与思考。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善于引导学生思考,是教师工作细心的一种素养。教师作为引导者,教师设计课堂问题要力求精简,不繁杂,导向性明确。在课堂上,老师根据学生年龄特征设计问题。问题设计可考虑知识的疑点、难点,这些问题具有启发性,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先让学生将“6+6+6+6+6”改写成乘法算式“6×5”后,问:“为什么把6放在前面?6是什么数?这里的第二问很难回答,究竟回答“6是相同加数”,还是回答“6是被乘数”?这样的问题,往往容易使学生茫然不知所措,使学生的思维陷入一片混乱之中。所以,教师提出的问题必须具有明确的导向性,为学生的思维指定正确的方向,为学生的思维开辟了捷径。
注重问题的目的性,让学生参与体验。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也是“问”的源泉。在课堂问题设计中,我们要尽可能地把枯燥的数学知识融入实际的生活当中,让学生去体验、去探索,让学生从心里觉得学习数学不但“好玩”而且有用。如《能被2整除的数》一课教学重点是掌握能被2整除的数的特征,难点是能判断一个数是否能被2整除。教学时,笔者先让学生说出一些能被2整除的数,让学生仔细观察,然后提问:“能被2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学生通过观察归纳出:“能被2整除的数都是2的倍数。”此时笔者进一步追问:“个位上的数字有什么特点?”学生不难总结出:“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这样一步一步、有目的地提问,紧紧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目的明确,有助于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注重问题的层次性,让学生参与交流。课标指出“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与教师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一定要注意让学生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从多个不同层次思考。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堂问题时,可以根据教学目标挖掘习题本身的内在力量,激发学生的认知潜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让学生“思维”飞起来。例如:学习了《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后,我拿出三根小棒(分别是2cm、2cm、6cm的小棒),设计这样的问题:下面三根小棒可以围成一个三角形吗?请问把小棒怎样修改才能围成一個三角形?可见第一个问题学生容易判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第二个问题,给学生指明思维的操作方向,当时所有的学生在动脑筋,积极参与讨论交流,课堂气氛轻松活跃。有的说把6厘米的小棒弄短到2厘米,可以围成一个等边三角形,有的说把一条2厘米的小棒改为5厘米,这是围成一个三角形等,这样看似一条简单的判断题,在莫老师的精心设计下,把一题灵活变成多题,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一层一层的进行引导,而且把课中的知识渗透练习中,关注自己所教班级学生的学习实际,有意识地设置一些困惑的问题,以启发学生思维。
小学数学课堂问题设计是一门精深的艺术。只要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思考和设计有价值的问题,在实施中灵活处理,让每个学生的思维都“动”起来。老师们,请行动起来,让我们设计出“学问”,问出“精彩”来吧!让有效的课堂问题来启迪、放飞学生的思维。(单位:辽宁省营口市西市区韶山小学)
小学数学课堂问题设计的误区:重数量,轻质量。有些教师在一堂课上设置的问题太多,肯定导致不断提问,学生出现忙于应付作答,如“听明白了吗?”、“是不是这样?”、“同意吗?”等简单并机械的问题,表面上看师生互动活跃流畅、学生个个举手回答,整节课热热闹闹,实际上思维含量低,多数学生并未深入思考,又轮到下一环节,这样问题设计数量太多,没质量,导致学生不能有效地思考和参与,那更别提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了;重形式,轻过程。有些老师把多个同课异构的教案设计复制粘贴在一起,同时把课堂问题设计合并在一起,为了赶速度,为了完成预设的教学内容,在让学生回答问题或进行交流时,叫成绩好的学生或表达能力好的学生,轻视一些要多关注的学困生,用优生的思维代替全班的思维,流于形式,大部分学生只是随声附和,有的学生就干脆不动脑,;有时以简单的集体应答取代深入的思维活动,使课堂提问成为低效提问、无效提问的现象,而教学效果呈低效甚至负效的状态。
小学数学课堂问题设计的对策:注重问题的导向性,让学生参与思考。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善于引导学生思考,是教师工作细心的一种素养。教师作为引导者,教师设计课堂问题要力求精简,不繁杂,导向性明确。在课堂上,老师根据学生年龄特征设计问题。问题设计可考虑知识的疑点、难点,这些问题具有启发性,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先让学生将“6+6+6+6+6”改写成乘法算式“6×5”后,问:“为什么把6放在前面?6是什么数?这里的第二问很难回答,究竟回答“6是相同加数”,还是回答“6是被乘数”?这样的问题,往往容易使学生茫然不知所措,使学生的思维陷入一片混乱之中。所以,教师提出的问题必须具有明确的导向性,为学生的思维指定正确的方向,为学生的思维开辟了捷径。
注重问题的目的性,让学生参与体验。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也是“问”的源泉。在课堂问题设计中,我们要尽可能地把枯燥的数学知识融入实际的生活当中,让学生去体验、去探索,让学生从心里觉得学习数学不但“好玩”而且有用。如《能被2整除的数》一课教学重点是掌握能被2整除的数的特征,难点是能判断一个数是否能被2整除。教学时,笔者先让学生说出一些能被2整除的数,让学生仔细观察,然后提问:“能被2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学生通过观察归纳出:“能被2整除的数都是2的倍数。”此时笔者进一步追问:“个位上的数字有什么特点?”学生不难总结出:“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这样一步一步、有目的地提问,紧紧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目的明确,有助于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注重问题的层次性,让学生参与交流。课标指出“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与教师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一定要注意让学生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从多个不同层次思考。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堂问题时,可以根据教学目标挖掘习题本身的内在力量,激发学生的认知潜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让学生“思维”飞起来。例如:学习了《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后,我拿出三根小棒(分别是2cm、2cm、6cm的小棒),设计这样的问题:下面三根小棒可以围成一个三角形吗?请问把小棒怎样修改才能围成一個三角形?可见第一个问题学生容易判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第二个问题,给学生指明思维的操作方向,当时所有的学生在动脑筋,积极参与讨论交流,课堂气氛轻松活跃。有的说把6厘米的小棒弄短到2厘米,可以围成一个等边三角形,有的说把一条2厘米的小棒改为5厘米,这是围成一个三角形等,这样看似一条简单的判断题,在莫老师的精心设计下,把一题灵活变成多题,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一层一层的进行引导,而且把课中的知识渗透练习中,关注自己所教班级学生的学习实际,有意识地设置一些困惑的问题,以启发学生思维。
小学数学课堂问题设计是一门精深的艺术。只要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思考和设计有价值的问题,在实施中灵活处理,让每个学生的思维都“动”起来。老师们,请行动起来,让我们设计出“学问”,问出“精彩”来吧!让有效的课堂问题来启迪、放飞学生的思维。(单位:辽宁省营口市西市区韶山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