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语文教学在提高学生知识水平的同时,还要进行德育渗透,以此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水准。
关键词:语文 美德 渗透
语文学科有着丰富的内涵,最能影响人的精神世界。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该把它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这昭示了语文教学在提高学生知识水平的同时,还要进行德育渗透,以此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水准。
一、教师言传身教,树立美德榜样。
乌申斯基说过:在教育中的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古语“言教莫如身教”,讲的就是这一道理。教师每天都会把自己的思想和举止“曝光”在学生面前,对学生产生着直接的、广泛的和深刻的影响。因此,教师要完善自身的人格体系,让诚实守信、友善谦和、言行一致、坚韧勤劳等美德自然流露于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中,自然流露在举手投足之间,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审美作用,进而成为学生效仿的楷模。无言的人格示范往往能远远超越刻意的“教育”,其间所蕴含的道德修养会悄悄地渗透到灵魂深处,慢慢感化学生的心灵,激励他们去求真、求善、求美,形成良好的品德修养。
二、语文课堂教学,美德无处不在。
语文教材选取的作品大多是名篇佳作,文学性与思想性俱佳,每篇课文都可以成为思想道德教育的素材。课文中充满了情感,包含着对人民的爱、对祖国的爱、对大自然的爱、对艺术的爱、对劳动的爱,这是人的高级情感,也就是说,课文中的情是引导“学做人”的必要铺垫。然而,思想不是靠讲解传递的,它是在感觉中、在认识过程中产生的。因此,语文教师要不失时机地抓住切入点,巧作引导,设法把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美好情感世界中,让他们在其中得到熏陶与感染,从而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朱自清的纪实散文《背影》,许多年来被选入语文教材,哺育了几代人,它之所以能打动学生,在于它充满了亲子之爱。这是个永恒的主题,又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自然是经久不衰的。还有,可通过介绍课文作者和时代背景启发学生感悟。一些课文的内容尽管没有直接表现德育内涵,但其作者自身的品质、人格及其生活中表现出的一种特有的精神为世人称颂,老师在介绍时要加以点拨。如我在介绍朱自清时,就特别介绍了朱自清1948年生活非常困苦的情况下曾签名拒绝领取“美援”面粉,临死还嘱托家人不吃美国救济粮的史实。介绍后我告诫学生:我们每一位中华民族的儿女都要有骨气,决不做恬不知耻、不讲人格甚至有损国格的事。
三、作文教学中,美德引领心灵。
作文与做人密不可分,“吾手写吾心”,在作文中培养学生积极乐、与时俱进的思想,对他们的一生发展都有很大帮助。因此,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思想修养、审美情趣、意志品质的引导,挖掘学生的内心世界,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让学生在作文中表达自己的思想,体现正确价值观、道德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关键是培养学生感受生活和发现生活的能力。首先,要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去感受生活,要求他们留心观察身边发生的人和事,鼓励他们主动积极地参与生活,有了感受,学生才有素材和情感上的累。其次,要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教育他们正确地认识生活,了解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的巨大变化和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让他们用心去关注生活、领悟生活,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通过写作,讴歌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对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观,都具有重大的意义。在作文教学命题时,应注意要契合学生的身心特点,以唤醒其心理感受,写出发自肺腑的好文章。这也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思想倾向和潜在意识,以便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指导学生作文要注意从小处着眼,从身边的人和事着笔,勇敢地讲真话、诉真情,歌颂美德,揭露丑恶。老师要指导学生少写大题材,多动用小角度进行真挚的细节描写。作文批改时要将德育内容巧妙地穿插其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引导,以鼓励为主。
四、课外活动中,美德与学生同在同行。
语文教师是课外活动和第二课堂的主要组织者,要通过多种有效形式,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让学生的德育修养得到净化和升华。比如可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放到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位置,并且与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做到有机结合,与学校的团队活动、少先队活动和班会活动等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直接参与,深切感受,寓教于乐。还可以结合环保日、植树节、国庆节、母亲节等纪念日开展相应的主题宣传活动,举行为失学儿童捐款、心系奥运等活动。还有,通过阅读渗透来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如可引导学生阅读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一个章节《严峻的考验》,通过阅读让学生了解保尔身上所表现出来的优秀品质—自我献身精神、坚定不移的信念和顽强坚忍的意志,从而使学生懂得只有以健康的人格、奋发的努力和奉献的精神,严格要求自己,才能适应新代的需要,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创造出美好的生活。
语文学科是作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有着丰富的人格教育因素,文质兼美的内容比其它教材更有着得天独厚的育人功能,能陶冶人的情操,提升人的品德修养。只要教师转变观念,确立人文意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一定能在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完成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
关键词:语文 美德 渗透
语文学科有着丰富的内涵,最能影响人的精神世界。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该把它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这昭示了语文教学在提高学生知识水平的同时,还要进行德育渗透,以此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水准。
一、教师言传身教,树立美德榜样。
乌申斯基说过:在教育中的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古语“言教莫如身教”,讲的就是这一道理。教师每天都会把自己的思想和举止“曝光”在学生面前,对学生产生着直接的、广泛的和深刻的影响。因此,教师要完善自身的人格体系,让诚实守信、友善谦和、言行一致、坚韧勤劳等美德自然流露于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中,自然流露在举手投足之间,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审美作用,进而成为学生效仿的楷模。无言的人格示范往往能远远超越刻意的“教育”,其间所蕴含的道德修养会悄悄地渗透到灵魂深处,慢慢感化学生的心灵,激励他们去求真、求善、求美,形成良好的品德修养。
二、语文课堂教学,美德无处不在。
语文教材选取的作品大多是名篇佳作,文学性与思想性俱佳,每篇课文都可以成为思想道德教育的素材。课文中充满了情感,包含着对人民的爱、对祖国的爱、对大自然的爱、对艺术的爱、对劳动的爱,这是人的高级情感,也就是说,课文中的情是引导“学做人”的必要铺垫。然而,思想不是靠讲解传递的,它是在感觉中、在认识过程中产生的。因此,语文教师要不失时机地抓住切入点,巧作引导,设法把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美好情感世界中,让他们在其中得到熏陶与感染,从而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朱自清的纪实散文《背影》,许多年来被选入语文教材,哺育了几代人,它之所以能打动学生,在于它充满了亲子之爱。这是个永恒的主题,又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自然是经久不衰的。还有,可通过介绍课文作者和时代背景启发学生感悟。一些课文的内容尽管没有直接表现德育内涵,但其作者自身的品质、人格及其生活中表现出的一种特有的精神为世人称颂,老师在介绍时要加以点拨。如我在介绍朱自清时,就特别介绍了朱自清1948年生活非常困苦的情况下曾签名拒绝领取“美援”面粉,临死还嘱托家人不吃美国救济粮的史实。介绍后我告诫学生:我们每一位中华民族的儿女都要有骨气,决不做恬不知耻、不讲人格甚至有损国格的事。
三、作文教学中,美德引领心灵。
作文与做人密不可分,“吾手写吾心”,在作文中培养学生积极乐、与时俱进的思想,对他们的一生发展都有很大帮助。因此,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思想修养、审美情趣、意志品质的引导,挖掘学生的内心世界,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让学生在作文中表达自己的思想,体现正确价值观、道德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关键是培养学生感受生活和发现生活的能力。首先,要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去感受生活,要求他们留心观察身边发生的人和事,鼓励他们主动积极地参与生活,有了感受,学生才有素材和情感上的累。其次,要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教育他们正确地认识生活,了解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的巨大变化和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让他们用心去关注生活、领悟生活,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通过写作,讴歌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对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观,都具有重大的意义。在作文教学命题时,应注意要契合学生的身心特点,以唤醒其心理感受,写出发自肺腑的好文章。这也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思想倾向和潜在意识,以便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指导学生作文要注意从小处着眼,从身边的人和事着笔,勇敢地讲真话、诉真情,歌颂美德,揭露丑恶。老师要指导学生少写大题材,多动用小角度进行真挚的细节描写。作文批改时要将德育内容巧妙地穿插其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引导,以鼓励为主。
四、课外活动中,美德与学生同在同行。
语文教师是课外活动和第二课堂的主要组织者,要通过多种有效形式,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让学生的德育修养得到净化和升华。比如可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放到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位置,并且与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做到有机结合,与学校的团队活动、少先队活动和班会活动等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直接参与,深切感受,寓教于乐。还可以结合环保日、植树节、国庆节、母亲节等纪念日开展相应的主题宣传活动,举行为失学儿童捐款、心系奥运等活动。还有,通过阅读渗透来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如可引导学生阅读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一个章节《严峻的考验》,通过阅读让学生了解保尔身上所表现出来的优秀品质—自我献身精神、坚定不移的信念和顽强坚忍的意志,从而使学生懂得只有以健康的人格、奋发的努力和奉献的精神,严格要求自己,才能适应新代的需要,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创造出美好的生活。
语文学科是作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有着丰富的人格教育因素,文质兼美的内容比其它教材更有着得天独厚的育人功能,能陶冶人的情操,提升人的品德修养。只要教师转变观念,确立人文意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一定能在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完成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