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信息技术优势的条件下,如何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有效整合、让多媒体服务于课堂教学已成为教育改革的焦点。在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整合中,教师应借助信息技术创设现实的情境,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搭建探索的平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促进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构建新型数学课堂。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数学;学科整合;数学课堂【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21-0242-02
人类社会进入了信息时代,为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从学校教学的层面看,信息技术与小学课程的整合是新的教育形势的需要。从数学教学的层面看,以计算机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已在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要真正提高小学生的现代数学素养,必须加大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力度。通过近几年的教学,我感到:信息技术与教学有效整合的关键是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法的良性互动,通过信息技术与教学法的整合构建新型教学模式。
下面笔者就如何在日常的数学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新型数学课堂的教学模式,作粗浅的阐述。
1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新课程标准》指出: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了鲜活的现实情景,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动态画面、特写镜头、语音解说、语言提示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将有意识的学习和无意识的学习结合起来,促进学生思维活动有效开展并走向深入,最终达到既提高学习效率又学得轻松愉快。
如:教学一年级《线段的初步认识》时,可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给学生提供了为动画人物蓝精灵粉刷新居这一新奇有趣的生活情境,学生一下子就进入了角色,用自己初步掌握的方法来测量房屋的门、窗等线段的长度,将测量的信息输入计算机,如结果正确,所测量的这一部分就添上了颜色,而此时的我只是看着、听着、鼓励地微笑着……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们人人抢着举手,毫无顾虑地大胆回答,并能够联系自己真实的生活体验进行学习,在虚拟的教学情境空间自由探索。这里借助信息技术提供的平台,给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
《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真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因此我在教学中注重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要变“教教材”为“用教材”,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的价值,并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我注重把现代教育技术适时、适度、有效地引进了课堂,及时对教材内容进行了补充。
例如:在教学《年月日》一课时,学生由于学生年龄较小,知识有限,因此对于“闰年是4年一次的,只有当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时,这一年才是闰年;而当公历年份是100的倍数时,又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这一疑难问题,根本无法理解。此时,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从互联网上搜索、下载的信息,通过“科学家的解释”、“年历的传说”、“闰年的由来”等内容,让学生从自身的认识角度去理解、去分析,记得当时有同学情不自禁地说道:“老师,那2月29日出生的那个小朋友可真是个倒霉蛋,他四年才能过一次生日”。又有同学补充到:“那他也是个幸运儿啊!”此时的课堂上呈现出了无限的生机,学生的思维迸发出了创新的火花。
第二、信息技术整合于教学不应止于教师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而应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并帮助学生逐步学会获取信息、加工和处理信息、并能利用信息解决实际问题,实现学习目标,获得全面发展。如:教学“统计”这一单元时,我不仅在课前通过网络收集了许多资料,制成演示文稿供学生使用,而且在课堂上当学生掌握了手绘条形统计图后,鼓励学生也从网上收集信息,整理信息,作出决策,培养初步的网络搜寻能力,使他们感受到网络作为学习工具的重要性。
3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质疑和创新能力
古語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维的开始,是创造的基础。教学过程中若能抓住时机,设疑引导,促使学生有疑质疑,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初步认识》时,我利用多媒体可以交互的优势,安排了这样一道习题“被云遮住的是什么形体?”运用媒体隐退认知过程中对象的非本质属性,凸现对象的本质属性,从而把学生对事物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当学生考虑不周密,作出片面回答时,只要点击长方体则会出现正方体,只要点击正方体则会出现长方体,这样的习题设计,打开了学生思维的局限性,培养了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和考虑问题的周全性。
4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良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
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课堂教学是在一定制度化的场景中进行的社会互动。在我们的课堂教学活动中,除认知活动外,教学和学习都具有极强的社会性,学生也是有丰富情感需求的。针对上述情况,我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经常四人一组,六人一组开展各类活动,并有意安排性格内向、信息技术使用熟练的同学担任组长,经常开展比一比“哪组方法多”“哪组点子新”“哪组进步快”等竞赛活动,使学生在小组内互相学习,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
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积》时,我先借助多媒体请学生观看演示,然后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讨论长方体六个面的特征。在这样的氛围中,连平日里性格内向,一说话就脸红的小王也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并举起小手跃跃欲试。又如:根据课改要求对低年级学生进行期末考察,于是在课上我先和同学一起复习,并采用以小组为单位、以遵守规则为前提的“为七彩宝盒涂色”的团体活动,虽然每个孩子的心中都希望组员做的有快又正确,争取夺宝,但是为了集体荣誉他们仍一个接一个,次序井然,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心态。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的参与、合作、竞争、交往等意识得到了培养,并形成了良好的心理素质。
总之,现代信息技术生动形象,为学生自主探索性学习,课外拓展延伸创造了条件,运用时必须根据数学学科自身的特点、课程的具体内容、学生的个别差异与多样化需求,合理运用,这样才能取得最佳效果,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创造性,并构建出新型数学课堂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2]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数学;学科整合;数学课堂【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21-0242-02
人类社会进入了信息时代,为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从学校教学的层面看,信息技术与小学课程的整合是新的教育形势的需要。从数学教学的层面看,以计算机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已在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要真正提高小学生的现代数学素养,必须加大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力度。通过近几年的教学,我感到:信息技术与教学有效整合的关键是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法的良性互动,通过信息技术与教学法的整合构建新型教学模式。
下面笔者就如何在日常的数学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新型数学课堂的教学模式,作粗浅的阐述。
1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新课程标准》指出: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了鲜活的现实情景,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动态画面、特写镜头、语音解说、语言提示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将有意识的学习和无意识的学习结合起来,促进学生思维活动有效开展并走向深入,最终达到既提高学习效率又学得轻松愉快。
如:教学一年级《线段的初步认识》时,可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给学生提供了为动画人物蓝精灵粉刷新居这一新奇有趣的生活情境,学生一下子就进入了角色,用自己初步掌握的方法来测量房屋的门、窗等线段的长度,将测量的信息输入计算机,如结果正确,所测量的这一部分就添上了颜色,而此时的我只是看着、听着、鼓励地微笑着……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们人人抢着举手,毫无顾虑地大胆回答,并能够联系自己真实的生活体验进行学习,在虚拟的教学情境空间自由探索。这里借助信息技术提供的平台,给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
《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真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因此我在教学中注重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要变“教教材”为“用教材”,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的价值,并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我注重把现代教育技术适时、适度、有效地引进了课堂,及时对教材内容进行了补充。
例如:在教学《年月日》一课时,学生由于学生年龄较小,知识有限,因此对于“闰年是4年一次的,只有当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时,这一年才是闰年;而当公历年份是100的倍数时,又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这一疑难问题,根本无法理解。此时,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从互联网上搜索、下载的信息,通过“科学家的解释”、“年历的传说”、“闰年的由来”等内容,让学生从自身的认识角度去理解、去分析,记得当时有同学情不自禁地说道:“老师,那2月29日出生的那个小朋友可真是个倒霉蛋,他四年才能过一次生日”。又有同学补充到:“那他也是个幸运儿啊!”此时的课堂上呈现出了无限的生机,学生的思维迸发出了创新的火花。
第二、信息技术整合于教学不应止于教师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而应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并帮助学生逐步学会获取信息、加工和处理信息、并能利用信息解决实际问题,实现学习目标,获得全面发展。如:教学“统计”这一单元时,我不仅在课前通过网络收集了许多资料,制成演示文稿供学生使用,而且在课堂上当学生掌握了手绘条形统计图后,鼓励学生也从网上收集信息,整理信息,作出决策,培养初步的网络搜寻能力,使他们感受到网络作为学习工具的重要性。
3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质疑和创新能力
古語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维的开始,是创造的基础。教学过程中若能抓住时机,设疑引导,促使学生有疑质疑,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初步认识》时,我利用多媒体可以交互的优势,安排了这样一道习题“被云遮住的是什么形体?”运用媒体隐退认知过程中对象的非本质属性,凸现对象的本质属性,从而把学生对事物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当学生考虑不周密,作出片面回答时,只要点击长方体则会出现正方体,只要点击正方体则会出现长方体,这样的习题设计,打开了学生思维的局限性,培养了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和考虑问题的周全性。
4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良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
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课堂教学是在一定制度化的场景中进行的社会互动。在我们的课堂教学活动中,除认知活动外,教学和学习都具有极强的社会性,学生也是有丰富情感需求的。针对上述情况,我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经常四人一组,六人一组开展各类活动,并有意安排性格内向、信息技术使用熟练的同学担任组长,经常开展比一比“哪组方法多”“哪组点子新”“哪组进步快”等竞赛活动,使学生在小组内互相学习,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
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积》时,我先借助多媒体请学生观看演示,然后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讨论长方体六个面的特征。在这样的氛围中,连平日里性格内向,一说话就脸红的小王也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并举起小手跃跃欲试。又如:根据课改要求对低年级学生进行期末考察,于是在课上我先和同学一起复习,并采用以小组为单位、以遵守规则为前提的“为七彩宝盒涂色”的团体活动,虽然每个孩子的心中都希望组员做的有快又正确,争取夺宝,但是为了集体荣誉他们仍一个接一个,次序井然,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心态。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的参与、合作、竞争、交往等意识得到了培养,并形成了良好的心理素质。
总之,现代信息技术生动形象,为学生自主探索性学习,课外拓展延伸创造了条件,运用时必须根据数学学科自身的特点、课程的具体内容、学生的个别差异与多样化需求,合理运用,这样才能取得最佳效果,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创造性,并构建出新型数学课堂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2]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