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燮等人梅兰竹菊题材作品辨伪(上)

来源 :收藏·拍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haixiong197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通过对藏于辽宁省博物馆和广东省博物馆中的5件作品进行比较分析,得出了“这5件作品分别是冒充郑板桥、童钰、虚谷、吴昌硕这4位艺术大师之名的赝品”的观点。这5件作品的不同凡响之处在于:有的经当代著名学者之手收藏,如于省吾教授捐献的吴昌硕款水墨画《灯花掩映梅花影图》;有的经著名出版社出版,如辽宁省博物馆藏郑板桥款《墨竹图》;有的经著名省级文物总店推荐入藏省级博物馆,如虚谷款《兰竹图轴》;有的经《中国古代书画图目》著录,如广东省博物馆藏的清童钰《墨梅图》;更重要的一点是它们曾长期在博物馆中被当成真迹使用……
  
  近期,笔者在撰写《中国古代梅兰竹菊作品展》内容大纲搜集资料时,偶然发现辽宁省博物馆藏梅兰竹菊作品中有些是可疑品,如清郑燮《墨竹图轴》、清童钰《墨梅图卷》、《墨梅图轴》;清虚谷《兰竹图轴》、清吴昌硕《灯花掩映梅花影图轴》,当需辨识,以明真伪。
  
  郑燮《墨竹图》辨伪
  
  郑燮(1693-1766),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20岁左右考取秀才,30岁至50岁,在兴化、扬州卖画为生。雍正十年(1732)参加南京乡试,中举人。乾隆元年(1736),44岁赴北京参加礼部会试,中贡士;5月参加太和殿殿试,中进士。51岁(1742)至60岁(1752)期间,任山东范、潍两县县令。6l岁(1753)至74岁(1766),重又回到兴化、扬州,鬻艺为生。
  郑燮工书法、诗文;善画竹、石、兰花,间作山水、松、菊,尤以书法和写兰、竹著称于世。其诗文、书、画,被艺术史家评论为“掀天揭地之文”、“震电惊雷之字”、“无古无今之画”。艺术大师徐悲鸿曾评板桥先生为中国近三百年来最卓绝人物之一,其思想奇、文奇、书画尤奇。观其诗文及书画,不但想见高致,而其寓仁慈于奇妙,尤为古今天才之难得者。在中国绘画史上,他位列“扬州八怪”之首。
  郑板桥一生酷爱写竹,他借竹抒情,一展奇才。其作品生动形象,其人品、修养,垂范后昆。郑燮留下的《墨竹图》精品,是中国绘画史上最耀眼的瑰宝之一。他画《墨竹图》,能运用笔、墨、水之间莫测的变幻,巧妙地表现出不同的质感,忽浓忽淡,相宜相彰,干湿并举。他写细竹突出造型“见繁削尽留清瘦”,竹竿虽细,却细而不弱,宛若钢丝,坚韧挺拔,富有弹性,如抽碧玉,如削青琅,十分雅致;他对枝叶的处理简肥相宜,似桃、柳之叶,却不失竹意,反而更增添清高劲节之象。
  郑板桥的墨竹画真正达到了形神兼备,气韵生动,意境淳美,神韵具足,气势俊迈,风神潇逸之境。形成了多而不乱,少而不疏、清劲秀美的艺术风格。他画竹竿、竹节、竹枝、竹叶均摄取大自然中生长的竹,经过提炼,他笔下之竹又显出高于自然之竹的美。众所周知,画竹立竿有三难:一是位置,二是笔力,三是墨韵。在郑板桥的画上,这三者的关系达到了完美统一。他的墨竹,不论大幅小幅,都能显示出极强的空间感。要想达到这种效果,一方面要借助墨色浓淡来处理,同时还要靠巧妙的布局以及竹竿、细枝和竹叶之间的自然穿插搭配,正侧向背的真实观察表现等等。在对画面的处理上,需要暗合透视学原理。
  由于郑板桥的书画艺术造诣精深,威望崇高,故仿制者络绎不绝。山东潍县的谭子猷,号云龙,乾隆时期,做过木工,曾为郑板桥代笔。谭子猷一生作画多署板桥款,一生伪造郑燮画近万幅。谭木匠的画酷似板桥,款识印章均伪托逼肖,“真伪几不能辨”。此外,还有一些人,如刘敬尹、理昌凤、徐退、吴昌明、成兰荪、僧涤衫、程燮、徐观政、瞿应绍、刘连登、朱文震、孟兴聚、吴子宣、屠倬、戴熙、郑煜、吴风喈、陈豪、何绍基、文九苞、杨嘉淦、张琴、吴淑娟、汤燮等皆学郑燮,这样的知名者在当时约可达三十余人,遍及江苏、山东、浙江、湖南、安徽、河南、河北、云南等地。他们当中有的画风与郑板桥相似,曾为板桥代过笔,所以伪造郑燮的画,驾轻就熟,力求其韵。虽若此,然就气质、笔力、修养论,还是很难达及郑氏。值得一提的是南京博物院藏郑燮《墨竹图》,题款为“乾隆癸酉板桥居士郑燮画竹留赠门生王允升字泰阶”。此轴作于1753年,属真迹,是郑燮的课徒稿,也是郑燮唯一题弟子之名的画,对研究郑燮画的传承等问题十分重要。
  虽然仿郑板桥之画伪迹甚多,鱼目混珠,但观其仿者水平还是良莠不齐,可见造假猖獗,施尽手段。从技艺上说,尽管赝品几可乱真,仍不免要露出破碇,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的郑板桥《墨竹图轴》即属其例。
  《墨竹图轴》(图1),辽宁省博物馆藏,纸本,纵181.8厘米,横46.8厘米;1960年从北京购进。是图以水墨画竹四竿,长短有殊,或作左倾,或则右倾,虽各自独立,却顾盼有情,用笔道健圆劲,笔致瘦硬秀拔。画面左下角有行书自题:“小苑茅堂近郭门,科头竟日擁山尊。夜来叶上萧萧雨,窗外新栽竹数根。燮常以此题画,然非我作也,想前贤有此未考阙其姓名耳!特注明于此,以为吾曹攘善之戒,郑燮。”
  此图1960年,经国务院书画鉴定组鉴定:疑伪。鉴于该鉴定结论未能完全肯定辽宁省博物馆藏《墨竹图》为赝品,所以1994年12月,该图由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编《扬州八家画集》正式以真迹为由出版。1998年12月,该图又再次被认同为真迹并正式在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主编的《扬州画派书画全集·郑燮》中出版,由此可见该图真伪问题造成的争议之烈,亦可见国务院书画鉴定组的鉴定意见:疑伪,未被正式认同。此外该作品曾在国外以郑燮真迹之名展出,并见于展品图录。
  旅顺博物馆藏有一件《墨竹图》(图2),(见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年12月出版《扬州八怪书画全集·郑燮》图版159),与辽宁省博物馆藏《墨竹图》是双胞胎,且题诗与辽宁省博物馆藏《墨竹图》题诗为同一首,都是“小苑茅堂近郭门”,正好可以对比辽宁省博物馆藏《墨竹图》,假如二图同为真本,则二图之间必有许多相同或相似之处:假如二图之间为一真一假。则孰真孰假,必须指明。
  旅顺博物馆藏《墨竹图》,纸本,纵190厘米,横82.5厘米,该图以水墨画晴竹四竿,构图简洁,竹竿之间的布局处理错落有致,空间感极强,作者靠巧妙的布局,将竹竿、细枝和竹叶之间自然穿插搭配,拉出画面纵深。从墨色变化的浓淡,正侧向背的真实表现以及分析竹节之间的生长关系,完全符合竹子的生长规律,可见郑燮对竹子生长规律的观察之深。在竹节的细部处理方面,郑板桥留下了他的习惯画法,即在每一竹节间加一用浓墨横写的“~”符号。这可以说是鉴别郑燮画作真伪的方法之一。此图题诗写的是行草书体,从笔法分析笔锋运动形式,如旋转、平动、提按、疾、迟、留、驻等等,和这一时期郑燮所书的其他书画真迹完全相同,书写习惯也完全符合郑燮的行草书体的用笔特色。因而可知旅顺博物馆的《墨竹图》是真迹。
  与旅顺博物馆藏《墨竹图》相比,辽博本《墨竹图》则存在如下疑点:
  一、在绘画方面
  辽博本《墨竹图》竹叶画的虽繁密,但整幅竹叶布局显凌乱,非一气呵成。 竹叶的起笔,收笔处理平滑,缺乏厚重,画得散乱、无力、浮躁,有轻浮之感:尤其是丛叶画的最为糟糕,既散乱,又不分浓淡,用笔雷同,前后层次不分,毫无轻风摇曳之姿,且无整体感,在堆叠竹叶、疏密处理,浓淡干湿变化,衬托相生等处,更显得无章法。在表达竹子的神态、构图以及画面所呈现出的沉雄雅致的艺术风格方面,辽博本《墨竹图》也完全格格不入。竹叶程式化过重,很难与郑氏疏密有致、竹叶交叉的丰富变化相提并论。
  辽博藏《墨竹图》根部起笔软弱无力,呆板,无生气。其构图、造型上的败笔体现在竹竿之间的交叉处理,全无美感,给人一种笨拙呆板,毫无“骨法用笔”的洒脱之感,竹节之间也无郑氏常加的横笔如“~”。郑板桥画竹不仅主竿得势有神,就是小枝也画得生气十足。郑氏画竹竿,瘦劲挺拔,宾主得体,浓淡相宜,粗细相间,疏密有致,似有一股生气贯注其间。辽博藏《墨竹图》既没有郑燮的“信手拈来都是竹,乱叶交枝戛寒玉”的潇洒神气,也没有“一竿瘦,两竿够,三竿凑,四竿救,”疏疏密密,欹欹侧侧,其中妙理,悟者自得”的神韵与审美要求,读来让人感觉平庸。
  郑氏画竹叶喜用偏锋,“以草书之中竖长撇法远之”犹如刮铁,姿态厚重。他所画竹叶,下笔劲力,正侧、前后、老嫩、阴阳、风晴雨露,都能得到了充分的表现。与乾隆十八年十二月郑板桥为门生王允升作的《墨竹图》轴(南京博物院藏)以及乾隆十九年作的《竹石图》轴(上海博物馆藏)相比,辽博本的绘画水平功力相差极其明显,显然也不在同一水平上。
  二、从题款内容、书法特色上分析该图
  郑板桥的题款艺术所表现出来的独到之处,正如绘画一样打破陈套旧俗,讲求出奇制胜,才华独特。他把真、篆、隶、行诸书体相融,创造了一种自称“六分半书”的新样式,在单字形上呈横扁状,左低右高,既有篆隶古朴苍劲的金石味,又有跌宕飞动的行草味道。在字形结体上,他把常用的古体字、异体字或篆籀结构,杂以画兰、竹之法,形成一种隶楷参半的奇特结构。在章法上,通篇字的大小略同,浓淡并用。如“金线串珠”、“乱石铺街”、别具一格。这是郑燮成熟期作品的典型面貌。
  除此之外,他还有一种书法面貌则来源于他对高其佩书法的继承和研究。旅顺馆藏《墨竹图》题跋,可以看出郑板桥题跋书风应来源于高其佩。郑燮有很多作品的题跋是以这种面貌出现的。辽博藏《墨竹图》上的题跋,书法面貌与之相比,破绽百出,可谓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辽宁省博物馆藏《墨竹图》,书法虽学郑板桥行草书体,但笔法呈显稚弱。最可疑之处是,造假者竞把“郭”字写错了。更无道理的是,造假者竟然在题跋内容上作文章,编故事。那段:“燮常以此题画,然非我作也,想前贤有此,未考阙其姓名耳!特注明于此,以为吾曹攘善之戒,郑燮。”读来让人更觉画蛇添足,郑板桥进士出身,他怎么会以不知作品名称,作者姓名这样的诗来题画,那这首诗是哪来的?而且还要“特注明于此”,这分明就是掩耳盗铃。对于题款形式的安排,郑燮更是独具匠心,视之为整个构图的重要组成部分,尽可能使画面趣味盎然。辽宁省博物馆藏《墨竹图》中的题款却显不出郑氏书画融合的特色。从书法角度看落款“郑燮”二字,显然不像郑氏所书,无郑氏题名时常有的活泼。一笔一画做作味很浓、显拘束。故可断定“郑燮”落款为冒充。
  经与郑板桥真迹对比,辽博本《墨竹图》显露出造假者诸多破绽,这些疑点被一一指瑕后,本文得出了该作品实为赝品的结论。
  
  童钰《墨梅图》辨伪
  
  童钰(1721-1782),字璞严,又字二如、二树,号札严、借庵子,浙江山阴县人。写梅宗扬无咎,生平所作不下万本,得者珍如拱璧,曾被聘修豫府省志。乾隆壬寅(1782)卒于维扬(今江苏扬州)。著有《二树山房集》。
  童钰的《墨梅图》在清乾隆时期有广泛影响,作品具有创新风格,面貌独特。他以湿笔画梅的主杆、浓墨写侧枝,枝杈劲挺,生气盎然;梅朵采自扬无咎,为钩圈点蕊画法。从作品立意上分析,他善于表现老梅树的沧桑感与孕育新枝的强健美,突破了宋代的“聊取一枝写精神”和元朝时表现千花万蕊,风香四溢的美学追求。应该说童钰的作品更具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加之他的笔法老辣,运笔娴熟,对墨气变化时间掌握得极佳,下笔迅捷,故而能使他的作品达到浑然天成的视觉效果。这是他的模仿者很难学得到的。由于墨法的变化在他的作品中至关重要,所以在审看童钰作品时当甚留意,以示区别。首先来看童钰真迹的特点。
  真迹一《墨梅立轴》:(图3)
  见《明清百家画梅》(上海书店出版1991年8月)作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为作者晚年精品。特点是:恰到好处地表现了老梅粗干,孕育新枝的沧桑美,墨气浓淡相宜,似自然生发之感;笔法苍劲,腕力十足,运笔老到。能使人感到老梅树生命力的顽强与勃发。作者的书学源于二王帖学。受米芾、董其昌的影响较深。笔法流畅,章法自然,腕力劲健。款识题写十分精美。“二树”的写法设计的风格独到。“二”的末笔与“树”的“木”字旁相连,“寸”字旁由草法带过,左紧右松。
  笔者根据《中国古代书画图目》、《明清百家画梅》列举一些童钰作品,供读者索骥。
  1 《墨梅图立轴》,上海朵云轩藏。
  2 《隶书平山纪游诗》,南京博物院藏。
  3 《灵璧图》,沈阳故宫博物院藏。
  4 《梅花》,西泠印社藏。
  5 《杂画册》,杭州市文物研究所藏。
  6 《梅花》,广东省博物馆藏。
  7 《梅花竹石图》,山东省博物馆藏。
  8 《草书自题山水册绝句》,浙江省图书馆藏。
  根据童钰作品特点鉴定辽博藏童钰《墨梅图卷》和广东省博物馆藏童钰《墨梅立轴》:
  伪迹1 《墨梅图卷》(图4)
  此卷纸本,纵44厘米,横1057厘米,水墨写梅花,后有“癸巳”年款、钤“童钰之印”“越树”白朱文印。“自题”一段;跋尾有沈翼天、钱泳二题。该卷1982年6月入藏辽宁省博物馆。1999年6月经鉴定为真品,定为三级文物。
  此画墨气僵硬,墨法呆滞;干湿间没有过渡,苔点僵、硬、死;落位不明。最败笔处是以白粉染花朵,俗不可耐,画匠所为。若以笔法功力论,此图作者与童钰更不可同日而语。一为文人士大夫即兴之作,一为造假者利欲熏心之笔。此画虽有造假者长题,然功力不深,笔道浮滑散乱,收放极不自然,落款“二树山人”更是破绽百出,写得支离破碎。二图所钤印鉴对比,篆刻水平相差甚远。辽博卷本所钤印水平拙劣。真印“二树”,布白平稳,刀法娴熟,知为名家手笔。经与童钰真迹对比,可认定辽博本为赝品。
  伪迹2 广东省博物馆藏童钰《墨梅图》(图5);见《中国古代书画图目》13册,编号1-0820。
  广东省博物馆藏童钰《墨梅图》,纸本,纵228厘米,横77厘米,水墨写梅花;署款“乾隆辛丑仲冬写于戈阳之口升斋中”。该图与辽博藏童钰《墨梅图卷》题款有相似之处,书法亦有相通之点,皆属于功力不深者所为。梅杆的画法颇显呆板、特别是两枝粗壮的树杈相互扭曲缠绕在一起,造型十分怪异,且不符合梅树的实际生长规律,从题诗“老梅一树玉粉成”,可知这幅作品在梅朵的表现方式上采用了敷白粉的技法,童钰写梅宗扬无咎,他画梅朵应该以两笔勾圈法为主,而采用敷粉技法画梅朵显然不是童钰的风格,且从童钰传世的作品看,梅朵画法是不加粉的。该作品印鉴与童钰印鉴相比,篆刻水平相去甚远,故可断定该作品亦为赝品。
  
  (待 续)
其他文献
重返历史,中世纪的西方社会依附于上帝的辉煌而存在和发展,那是一个基督教广泛传播的时代,中世纪绝大部分的艺术也由“神”而展开,色彩丰富的绘图祷告书手抄本,作为传播宗教文化的读物,每本都凝聚着才华横溢的工匠大师的心血,堪称是精雕细琢的绝世艺术品,被众多书籍收藏家们视为珍品,每翻启一页就能欣赏到早期绘画大师们的杰作和精湛的手艺,其复杂的设计和宝石般的色调常常迎来珠宝爱好者的强烈赞赏。2011年伦敦佳士得
期刊
北京荣宝2010年秋季艺术品拍卖会,将于11月13至14日在北京亚洲大酒店拉开帷幕,10至12日为预展期。荣宝在此次秋拍推出近千件拍品,以满足不同藏家的需求。此次拍卖会以中国书画为主打,亦推出古董珍玩专场及油画专场。    中国书画专场主打名家作品    在中国书画专场,荣宝依旧贯彻其秉持的“精品”理念,推出众多名家作品。诸如周臣的《深山行旅访客图轴》、徐悲鸿的《奔马》、张大干的《春郊试马图》、傅
期刊
“腰缠万贯、身无分文”,这是当下众多民营博物馆的苦经。  民营博物馆历经风雨几十载,创建者们与公众分享收藏,提升文化品质的初衷遭遇现实的无情考验,陷入资金与政策的双重迷局,相关法律的不可操作与某些缺失也使得当前民营博物馆在维持运营、流转藏品上遇到不小困难;在文化诉求与现实条件的谈判中,他们能否寻觅到最终的平衡?本期专题,特为读者呈现民营博物馆在这场资本与理想的对弈中,所面临的问题与积累的宝贵经验。
期刊
谢月眉虽然是民国时期江南一带著名的女画家,但她好像并没有正式拜师学画。据说在她早年学画时曾得到著名女画家张光(晚号红薇老人,1878-1970)的指点,但她几乎是一位全凭天赋和自学成名的画家。她在二十四岁所作工笔设色绢本《牡丹图》,曾刊登于由中华书局出版的《当代名人画海》(1931年)中,可见在当时的画坛上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她于1936年自订的画润是:绘画作品基本上每平方尺十元;屏条和册页是每平方
期刊
与2010年西泠春拍上那方“石破天惊砚”一样,这方夔龙砚也是沈石友的生前爱砚之一,拓片收入其子辑印的《鸣坚白斋研目》(见《鸣坚白斋研目》第二卷第24砚)和上海书店刊印的《沈氏砚林》(1993年印行,第162页第65砚)二书。砚因端首阳刻夔龙纹得名,端溪水岩石质,长13.9厘米,宽8.5厘米,厚3.4厘米。砚有二铭,一左侧,一砚底,左侧沈石友自撰铭文,吴昌硕书铭,砚底则铭文与书法均出自萧退庵之笔,质
期刊
吴湖帆喜欢雪茄,据说有时抽雪茄不慎将烟灰落入作画的颜料之中,他还说笑话,说别人要仿的话,颜色无法配准了。1963年8月2日在吴湖帆七十寿辰的这一天,亲友弟子们所送的礼物中当然少不了吴的心头好:外孙女徐弱(徐伟士之女)送来雪茄烟50支,弟子俞子才(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送来雪茄二匣及印章等,女弟子李秋君送的是三炮台烟一听。在那个物质生活并不宽裕的年代,亲友的寿礼以食品、营养品为多,如女婿徐伟士送的是
期刊
北京艺门画廊的掌门人马芝安是美国人,早在1986年就来到中国,并于1998年成为北京四合苑画廊的艺术总监;2005年,她创立了自己的画廊艺门画廊。对艺门画廊而言,其重要客户之一就是国内外的美术馆和博物馆。马芝安把很多中国当代艺术作品销售到全世界各地的美术馆和博物馆,比如东京国立美术馆、伦敦V&A美术馆、纽约伯克利美术馆、纽约国际摄影中心、美国现代艺术博物馆、旧金山美术馆等,此外还有很多银行机构,如
期刊
我自年幼跟随父亲接触过很多收藏家,他们大多是经营贸易的经理老板,或是闻人逸士,只有孙鼎(1908-1977)是例外的,他是唯一一位科技型的企业家,所以他的收藏理念也与一般的收藏家绝然不同。他收藏的有青铜器、甲骨文、印玺、古钱币等,但他不在乎量,而在乎质,他是只求精品的人。所以我父亲常常和他开玩笑说:“孙先生,上海复兴公园门前有一家著名的川菜馆,叫‘洁而精’,而你的收藏可称得上‘少而精’!”  正如
期刊
造型时尚、性能优良的新款汽车让爱车一族心驰神往,而散发着古典魅力的老爷车同样令很多人为之着迷。尤其各式顶级品牌老爷车,更在拍场上屡创天价。随着收藏风气在国内的盛行,不少汽车爱好者都成为古董老爷车粉丝,然而想要一览世界顶级古董老爷车的风采在国内也并非容易之事。即着亚运将要来临广州之际,也为推动亚洲多元文化的融合与交流,颐和地产和香港老爷车协会主办了“迎亚运·颐和老爷车中国行”活动,10月5日来自香港
期刊
自公元1601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向明万历皇帝进贡两座自鸣钟始,以此揭开中国皇家和贵族官宦对珍奇钟表乃至西洋文化的兴趣和接纳。在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长河中,钟表有其特别际遇——方面,它作为桥梁,在中西文化交流碰撞之初,便天衣无缝地衔接中西两个世界上流社会对其惊人一致的喜好趣味,另一方面,它作为载体,蕴含各式装饰艺术和审美情趣,成为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在中国,各种用料珍贵、工艺精湛、式样奇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