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语文学习包括两方面:一是接收信息:听、读;二是输出信息;说、写。前者读文;后者作文。其关系通过读文方式达到作文目的。①读文宜多:多读书、多观察、多积累。②作文宜三学:学做好人、学懂生活、学会写作。人生同旅行一样,总是在前行中求索,虽有困难,但却充满了诱惑与快乐。
【关键词】 快乐读文 快乐作文 终身学习
语文教师与学生进行语文学习就好像那些结伴而行的旅游者一样,大家可以尽情地领略语文世界的旖旎风光,愉快地徜徉在语文知识的天地里,深切地感悟人生旅途的真谛。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有谁不乐于一步观看一个新的景点呢?
语文课却是一门令人赏心悦目、叫你快乐无穷而又一生受用不尽的科目。你看,有飘逸隽永的书法艺术;有扣人心弦的诗词歌赋;有百读不厌的各类美文;还有荡气回肠的戏剧文学和那情节跌宕起伏的各种小说。每当你沉浸其中怡情激志的时候,那该是任何美味佳肴也无法与之媲美的吧!
其实语文课学习不外两个方面:一个是接收信息——听与读;一个是输出信息——说和写。前者是读文,后者是作文。两者间是怎样的关系呢?读文是作文的基础或方式,作文是读文的根本或目的,通过读文这种方式达到作文这一根本目的。因为语文是思维的工具,也是交际的工具,所以只要把接收到的各种信息通过加工处理以牢固阅读的基础,之后便顺理成章地步入作文的神圣殿堂。
1 读文宜三多
1.1 多读书使人聪慧,读多书眼界开阔。“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为什么?“书读百遍,其意自见。”书读一遍谁也不可能悉知,读十遍也有不明处,但读得多了,随着时空的转移,说不定受到哪种情境的触发,那些悬而未解的谜团瞬间烟消雾散,眼前豁然开朗,一切释然。
“书不厌百回读,熟读默记子自知。”何以自知?如果上句引文说的是“读书百遍”,那么此句就不满足于百遍了,或千遍或万遍也说不准,总之熟能成诵,诵则自知。知晓了什么?词句的含义,思想的火花,立意谋篇的方法。
上述的多读通晓的是一文或一书,此时眼界尚不能开阔,倘若读多文多书,那就不再同日而语了。正如孙洙所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为什么?大家知道,唐诗在我国文学史中诗的领域里已达到了极致,其作家之多,作品之繁,都是别的朝代所无法比拟的,而在这优中择优集成《唐诗三百首》可谓凤毛麟角了。当一个人能谙熟之,而后他能吟诗,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有例为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不正说明读多书而后自能为文的道理吗?
由此可见,善读书可以使人聪明,多有情趣呀,选择益书多读书和读多书吧,因为开卷有益,终生受用不尽!
1.2 多观察。其实质是“品读生活,体悟人生。”但一提到观察很多学生误以为只是从视觉这一个角度来接收信息的,其实这是很片面的。比如“鸟语花香”这一词语该怎样感知?耳闻鸟语以为声;目睹花朵以成形、色;鼻嗅芬芳才有香味。这里除了视觉外,还有听觉和嗅觉。再如“吹面不寒杨柳风”一句更是妙趣横生,它以杨柳为参照描绘出风的柔和温润,似乎是视觉的,实则不然,“吹面不寒”是脸感知到的,应归功于触觉。这种种还不够,或还很不重要。为什么?因为听觉、视觉、嗅觉也好,触觉、味觉也罢,这些都不过是获取外界信息这一部队中的不同兵种而已,缺少一个统一指挥和协调作战的司令部——大脑的思考。说到这儿就明白了,观察最主要的是思考生活和体悟人生,所以多观察实质就是要求锻炼我们感知器官去鉴赏和体验生活的能力,因为这是作文必需之素材的源头活水。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
总之,多观察旨在:品读生活重思考,感悟人生在体验。好了,我们大家都来做生活的有心人吧,把你做的事儿当做一种快乐和幸福去追求,你一定能够得到青睐!
1.3 多积累就是沉淀文化,增加底蕴。积累就是把观察所得的生活片段、情感体验、思想火花、事物哲理、靓丽风景等等,记在头脑里或笔记中,并坚持不断地积淀各种文化以增加自己的库存一样,精米白面,五谷杂粮一应俱全。如果是城里的亲友造访,就以乡间独有的土特产品来款待;若是乡邻故旧来坐客,就用乡间稀有的精细食品来招待。如此各尽其所,岂不美哉!
待客物品与作文材料的选取是同一个道理,只有材料丰富才有选择的余地。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所以读文善聚方可嘉,作文厚积才博发。
总而言之,读文的“三多”要做到:①多读书宜“广览强志,博采中长”;②多观察宜“认真思考,深入领会”;③多积累宜“兼收并蓄,为我所用”。
2 作文宜三学
作文如建房屋,原材料有了,就看作者如何选材提炼、加工处理以致安排框架格局。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实用”,当然既实用又美观最好!那就要求作者匠心独运了。
2.1 学做好人:正人首正己,作文先做人。教师教学生要率先垂范,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学求真。”这里的“真”指的是“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即要以一个人民教师应有的高尚情怀和丰富的学识来影响学生健康成长以形成健全的人格。比如藤野先生对鲁迅先生的影响,蔡云芝老师对魏巍的培养都生动地说明了这一点。教师教学如此,学生学写作文也如此——身正者其文必佳。正如陶行知先生要求学生的那样:“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如何学做真人?就以传统的“孝道”来回答吧——
我们华夏民族,渊远流长。既是文明古国,又是礼仪之邦。她世界名人辈出,她无时不闪耀中华文化光芒!
不必说远古农耕技术;不必说四大发明的发达;也不必说瓷器的誉满天下;单就尽孝之道,足令世人惊奇而传为佳话:有香九龄的温席;有卧冰求鱼为母的王小之娃;有孔融四岁的让梨;更有曹娥寻父的跳崖……她们小小的年纪孝心何以如此巨大?因为华夏世代的母亲教导:有羔羊的跪乳,更有反哺的乌鸦!我们中国人字的一撇一捺便支撑起了中国人的脊梁而奔走天涯!
还是讲个小故事吧,春秋时期,孔子声名远播,一天来了一个向孔子求教孝道的人,孔子接见了他只说了一句话:父母唯其疾之忧而知孝也!那人便茅塞顿开。
凡为人父母者没有一个不在子女生病期间非常焦虑的,因为父母之于子女是异气而同体的关系,换言之子女是父母身上掉下来的肉,所以当子女生病期间,其父母便食不饱腹,睡不安席。父母对子女如此,父母小时自己的双亲对自己何尝不是如此呢?所以那个人满意地离去了。
故事讲完了,我们不得不赞许孔子的语言艺术,它既含蓄隽永又言简意赅地一语道出今天世人所谓: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养儿不知父母恩的深刻含义。所以为人父母者应以身作则,对尊长孝敬有加并以此教育孩子及早懂得感恩,而不要留下“子欲孝而亲不在”的遗憾!
知恩图报人之情也,小羊尚有跪乳之义,乌鸦还懂反哺之恩,何况我们人呢?有句歌词唱得好:“天下孝为先,亲情最珍贵。”父母对子女千般疼爱,万般呵护,真心实意;子女对父母知恩回报更应情真意切。老话说:“百善孝为先,缘心不缘迹,缘迹天下无孝子。”就是说孝心不在物质的厚薄与多寡,关键是心意,尽力则可。
孩子们懂得了孝心,并在生活中体验之,而后让他们写尽孝内容的作文,他们能“理屈词穷”吗?
综上述可见:“正人首正己,作文先做人”是学生学会写好作文的首要问题。
2.2 学懂生活:作品即人品,生活是文章。言为心声,文以载道。这里的“声”即“道”,均指作者的思想意图。而“言”与“文”则是表达内容的载体。换言之,作者的意图、思想品格是通过语言、文章表达的。比如,一提到“就义诗”,人们马上想到那位铁骨铮铮的斗士——夏明翰。他那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高大形象便立刻跃然纸上;为了正义甘愿抛头颅、洒热血的大英雄夏明翰呼之欲出。他的精神鼓舞着志士仁人为了正义而不惜牺牲自己的宝贵生命。他们的人格魅力不正是“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这首作品所彰显出来的吗?那就请再看唐人的一首小诗:“万里赴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边塞苦,岂为妻子谋?”这首诗不管是忠君还是为民,总之它体现了旧时的生活情调,谁能说生活不是文章呢?
总之,作品即人品,生活是文章。那就请热爱自己的生活吧,从中陶冶情操,去追求真、善、美以不断完善自己!
2.3 学会写作:为人要正直,作文贵曲折。做人胸怀坦荡,光明磊落,克己奉公,具有民族自尊心和国家荣誉感,才能赢得人们的赞许。而作文只有一波三折而又层层深入;跌宕起伏而又环环相扣,才能引人入胜。是否如此呢?请欣赏下面的小诗再作结论吧!
“你站在楼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桥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眸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读了卞之林先生这首富有生活情趣的小诗,您有怎样的感受?含蓄而又隽永,给人一种绕梁三匝,余音袅袅之感吧?这倒使我忆起了一副对联,但可惜不知是哪位先生撰写的:“交友如作画需求淡,文似看山不喜平。”试想一马平川不谓山,举目尽收眼底;若一峰九转,一步一个景点,则耐人寻味。虽足及终极,但游兴未已,可谓言已尽意无穷。这不正说明为人要正直,作文贵曲折的道理吗?
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说:“作文之法无他,唯多读书,勤为之,必自工。”
愚拙见:作文需善读,知为人,勤习作,能进步。其实,文无定法,但有规律可寻,不在书本里,而在自己的实践中。
当然文以思想、感情、义理为先,文采次之,倘若情文并茂则堪称上乘之作。
总而言之,作文要三学:一学做好人——历练自己;二学懂生活——净化自己;三学会写法——锻炼自己。
旅行到此暂时休整一下,谈点心得体会吧:人生同旅行一样,总是在前行中不断求索,虽有困难,但充满了诱惑与快乐。试想:忧也一天,乐也一天,干吗不快快乐乐地度过自己的每一天!闲也一年,忙也一年,为啥不充充实实地盈满自己的每一年!
——唯有驱艰苦,方能迎易甜。世上无难事,只要肯钻研。历尽青春志,乐学到晚年。人生是过程,学习与发展。
【关键词】 快乐读文 快乐作文 终身学习
语文教师与学生进行语文学习就好像那些结伴而行的旅游者一样,大家可以尽情地领略语文世界的旖旎风光,愉快地徜徉在语文知识的天地里,深切地感悟人生旅途的真谛。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有谁不乐于一步观看一个新的景点呢?
语文课却是一门令人赏心悦目、叫你快乐无穷而又一生受用不尽的科目。你看,有飘逸隽永的书法艺术;有扣人心弦的诗词歌赋;有百读不厌的各类美文;还有荡气回肠的戏剧文学和那情节跌宕起伏的各种小说。每当你沉浸其中怡情激志的时候,那该是任何美味佳肴也无法与之媲美的吧!
其实语文课学习不外两个方面:一个是接收信息——听与读;一个是输出信息——说和写。前者是读文,后者是作文。两者间是怎样的关系呢?读文是作文的基础或方式,作文是读文的根本或目的,通过读文这种方式达到作文这一根本目的。因为语文是思维的工具,也是交际的工具,所以只要把接收到的各种信息通过加工处理以牢固阅读的基础,之后便顺理成章地步入作文的神圣殿堂。
1 读文宜三多
1.1 多读书使人聪慧,读多书眼界开阔。“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为什么?“书读百遍,其意自见。”书读一遍谁也不可能悉知,读十遍也有不明处,但读得多了,随着时空的转移,说不定受到哪种情境的触发,那些悬而未解的谜团瞬间烟消雾散,眼前豁然开朗,一切释然。
“书不厌百回读,熟读默记子自知。”何以自知?如果上句引文说的是“读书百遍”,那么此句就不满足于百遍了,或千遍或万遍也说不准,总之熟能成诵,诵则自知。知晓了什么?词句的含义,思想的火花,立意谋篇的方法。
上述的多读通晓的是一文或一书,此时眼界尚不能开阔,倘若读多文多书,那就不再同日而语了。正如孙洙所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为什么?大家知道,唐诗在我国文学史中诗的领域里已达到了极致,其作家之多,作品之繁,都是别的朝代所无法比拟的,而在这优中择优集成《唐诗三百首》可谓凤毛麟角了。当一个人能谙熟之,而后他能吟诗,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有例为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不正说明读多书而后自能为文的道理吗?
由此可见,善读书可以使人聪明,多有情趣呀,选择益书多读书和读多书吧,因为开卷有益,终生受用不尽!
1.2 多观察。其实质是“品读生活,体悟人生。”但一提到观察很多学生误以为只是从视觉这一个角度来接收信息的,其实这是很片面的。比如“鸟语花香”这一词语该怎样感知?耳闻鸟语以为声;目睹花朵以成形、色;鼻嗅芬芳才有香味。这里除了视觉外,还有听觉和嗅觉。再如“吹面不寒杨柳风”一句更是妙趣横生,它以杨柳为参照描绘出风的柔和温润,似乎是视觉的,实则不然,“吹面不寒”是脸感知到的,应归功于触觉。这种种还不够,或还很不重要。为什么?因为听觉、视觉、嗅觉也好,触觉、味觉也罢,这些都不过是获取外界信息这一部队中的不同兵种而已,缺少一个统一指挥和协调作战的司令部——大脑的思考。说到这儿就明白了,观察最主要的是思考生活和体悟人生,所以多观察实质就是要求锻炼我们感知器官去鉴赏和体验生活的能力,因为这是作文必需之素材的源头活水。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
总之,多观察旨在:品读生活重思考,感悟人生在体验。好了,我们大家都来做生活的有心人吧,把你做的事儿当做一种快乐和幸福去追求,你一定能够得到青睐!
1.3 多积累就是沉淀文化,增加底蕴。积累就是把观察所得的生活片段、情感体验、思想火花、事物哲理、靓丽风景等等,记在头脑里或笔记中,并坚持不断地积淀各种文化以增加自己的库存一样,精米白面,五谷杂粮一应俱全。如果是城里的亲友造访,就以乡间独有的土特产品来款待;若是乡邻故旧来坐客,就用乡间稀有的精细食品来招待。如此各尽其所,岂不美哉!
待客物品与作文材料的选取是同一个道理,只有材料丰富才有选择的余地。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所以读文善聚方可嘉,作文厚积才博发。
总而言之,读文的“三多”要做到:①多读书宜“广览强志,博采中长”;②多观察宜“认真思考,深入领会”;③多积累宜“兼收并蓄,为我所用”。
2 作文宜三学
作文如建房屋,原材料有了,就看作者如何选材提炼、加工处理以致安排框架格局。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实用”,当然既实用又美观最好!那就要求作者匠心独运了。
2.1 学做好人:正人首正己,作文先做人。教师教学生要率先垂范,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学求真。”这里的“真”指的是“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即要以一个人民教师应有的高尚情怀和丰富的学识来影响学生健康成长以形成健全的人格。比如藤野先生对鲁迅先生的影响,蔡云芝老师对魏巍的培养都生动地说明了这一点。教师教学如此,学生学写作文也如此——身正者其文必佳。正如陶行知先生要求学生的那样:“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如何学做真人?就以传统的“孝道”来回答吧——
我们华夏民族,渊远流长。既是文明古国,又是礼仪之邦。她世界名人辈出,她无时不闪耀中华文化光芒!
不必说远古农耕技术;不必说四大发明的发达;也不必说瓷器的誉满天下;单就尽孝之道,足令世人惊奇而传为佳话:有香九龄的温席;有卧冰求鱼为母的王小之娃;有孔融四岁的让梨;更有曹娥寻父的跳崖……她们小小的年纪孝心何以如此巨大?因为华夏世代的母亲教导:有羔羊的跪乳,更有反哺的乌鸦!我们中国人字的一撇一捺便支撑起了中国人的脊梁而奔走天涯!
还是讲个小故事吧,春秋时期,孔子声名远播,一天来了一个向孔子求教孝道的人,孔子接见了他只说了一句话:父母唯其疾之忧而知孝也!那人便茅塞顿开。
凡为人父母者没有一个不在子女生病期间非常焦虑的,因为父母之于子女是异气而同体的关系,换言之子女是父母身上掉下来的肉,所以当子女生病期间,其父母便食不饱腹,睡不安席。父母对子女如此,父母小时自己的双亲对自己何尝不是如此呢?所以那个人满意地离去了。
故事讲完了,我们不得不赞许孔子的语言艺术,它既含蓄隽永又言简意赅地一语道出今天世人所谓: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养儿不知父母恩的深刻含义。所以为人父母者应以身作则,对尊长孝敬有加并以此教育孩子及早懂得感恩,而不要留下“子欲孝而亲不在”的遗憾!
知恩图报人之情也,小羊尚有跪乳之义,乌鸦还懂反哺之恩,何况我们人呢?有句歌词唱得好:“天下孝为先,亲情最珍贵。”父母对子女千般疼爱,万般呵护,真心实意;子女对父母知恩回报更应情真意切。老话说:“百善孝为先,缘心不缘迹,缘迹天下无孝子。”就是说孝心不在物质的厚薄与多寡,关键是心意,尽力则可。
孩子们懂得了孝心,并在生活中体验之,而后让他们写尽孝内容的作文,他们能“理屈词穷”吗?
综上述可见:“正人首正己,作文先做人”是学生学会写好作文的首要问题。
2.2 学懂生活:作品即人品,生活是文章。言为心声,文以载道。这里的“声”即“道”,均指作者的思想意图。而“言”与“文”则是表达内容的载体。换言之,作者的意图、思想品格是通过语言、文章表达的。比如,一提到“就义诗”,人们马上想到那位铁骨铮铮的斗士——夏明翰。他那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高大形象便立刻跃然纸上;为了正义甘愿抛头颅、洒热血的大英雄夏明翰呼之欲出。他的精神鼓舞着志士仁人为了正义而不惜牺牲自己的宝贵生命。他们的人格魅力不正是“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这首作品所彰显出来的吗?那就请再看唐人的一首小诗:“万里赴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边塞苦,岂为妻子谋?”这首诗不管是忠君还是为民,总之它体现了旧时的生活情调,谁能说生活不是文章呢?
总之,作品即人品,生活是文章。那就请热爱自己的生活吧,从中陶冶情操,去追求真、善、美以不断完善自己!
2.3 学会写作:为人要正直,作文贵曲折。做人胸怀坦荡,光明磊落,克己奉公,具有民族自尊心和国家荣誉感,才能赢得人们的赞许。而作文只有一波三折而又层层深入;跌宕起伏而又环环相扣,才能引人入胜。是否如此呢?请欣赏下面的小诗再作结论吧!
“你站在楼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桥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眸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读了卞之林先生这首富有生活情趣的小诗,您有怎样的感受?含蓄而又隽永,给人一种绕梁三匝,余音袅袅之感吧?这倒使我忆起了一副对联,但可惜不知是哪位先生撰写的:“交友如作画需求淡,文似看山不喜平。”试想一马平川不谓山,举目尽收眼底;若一峰九转,一步一个景点,则耐人寻味。虽足及终极,但游兴未已,可谓言已尽意无穷。这不正说明为人要正直,作文贵曲折的道理吗?
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说:“作文之法无他,唯多读书,勤为之,必自工。”
愚拙见:作文需善读,知为人,勤习作,能进步。其实,文无定法,但有规律可寻,不在书本里,而在自己的实践中。
当然文以思想、感情、义理为先,文采次之,倘若情文并茂则堪称上乘之作。
总而言之,作文要三学:一学做好人——历练自己;二学懂生活——净化自己;三学会写法——锻炼自己。
旅行到此暂时休整一下,谈点心得体会吧:人生同旅行一样,总是在前行中不断求索,虽有困难,但充满了诱惑与快乐。试想:忧也一天,乐也一天,干吗不快快乐乐地度过自己的每一天!闲也一年,忙也一年,为啥不充充实实地盈满自己的每一年!
——唯有驱艰苦,方能迎易甜。世上无难事,只要肯钻研。历尽青春志,乐学到晚年。人生是过程,学习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