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1世纪,知识经济将全面走进我们的生活。知识经济的核心是科技,关键是人才,基础是教育。因此,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社会对教师角色的要求也不再是单纯的"传道,授业,解惑"。正如《学会生存》中所阐述的那样:"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真理的人"。因此,随着社会的变迁,教师只有了解自己所处的角色情景,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职业适应能力,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
一、加强教师角色责任
教师作为现代社会中的一员,心理状态或多或少受到社会各种思潮的影响。特别是市场经济的变革,使教师传统的人生观、价值观不断面临新的挑战,同时也影响着教师的角色期望和职业态度。过去,教师在工作中以追求物质利益为耻,以"园丁"或"蜡烛"似的无私奉献精神为职业理想。然而,随着商品意识不断对教育的影响和渗透,教师固有的道德价值观开始动摇、解体。因此,学校在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将教师的职业适应和社会适应作为建设教师队伍的先决条件。
一是树立现代教育理念。在信息网络化时代,教师的育人功能发生了变化。学校要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首先要求教师要有创新教育的能力。当前,日趋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有利的辅助教学手段,教师假如还不能把握住教学角色,无法适应教育技术革命的形势,仍然固守传统教学观念及方式,将落后于时代的要求,终为学校教育所淘汰。
二是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榜样”和“楷模”, 是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的主动者。教师一方面要确立自己作为教育者的位置,另一方面还要明确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学生,即有什么样的“学生观”。
(1)在教学层面上,学生是“人”,不是“容器”。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个体,与教师享有平等的人格尊严。学生的个性不同,需要教师采取不同的教学态度和个别引导。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必须尊重学生个性差异,重视情感因素的作用;反之,采用简单说教,粗暴干涉等高压政策或者迁就学生,放任不管,都不可能有很好的教育效果。
(2)在教育过程中,重视学生的身心发展。现代教育目标是德、智、体、美、劳、心六育并重。仅以学习成绩的好坏作为衡量学生发展的标准,势必偏离素质教育的方向。学习成绩优秀并不能预示或取代其它方面的健康发展。在中小学生离家出走、社会暴力事件以及品德行为问题中不乏成绩优异的学生。有人经过调查发现,成绩中等的学生由于他们在校接受心理负面压力少,以后步入社会更容易出人头地,更能充分发挥其个性及才干。
(3)在学校人际交往中,教师要掌握与学生交往的技巧,如,善于向学生“示爱”,有同情心;让学生理解自己的言行,不放纵、迁就学生;以身作则,做事有原则、立场。
三是重视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教师不仅是社会文化价值与道德准则的传递者,同时也是代表和具有这些价值和准则的人。教师对本职工作的兴趣和热情,以及严谨的治学态度,都对学生起着仿效作用。教师工作一向复杂而繁重,如果仅仅从经济报酬上看是体现不出它的劳动价值。教师劳动价值充分体现在其具有的社会性。一名教师,不论他的性格如何,是否适合做教师,但他心里自然明白自己在怎样教育学生,能教到什么程度。教师有普通人所有的一切需要,包括物质生活需要。但教师特殊的职业决定了教师拥有更多的是无形的报酬。
二、解决教师工作压力
根据国外调查表明,教师职业所带来的公众压力多于其它行业的人。香港曾将教师职业压力列为第二位,仅次于警察职业。我们知道,适度的工作压力可以排除心中的空虚和郁闷,令人振奋,给人向上的力量,有益于提高工作效率和学习效率;反之,过度的工作压力,即不愉快的压力,则给人带来苦恼,使人产生生理、心理以及行为失调反应,在日常活动中产生焦虑:如心悸,神经衰弱,消化不良,沮丧,注意力不集中,自我评价过低,工作效率差等。教师工作压力主要来源于: 教师角色期望与自我价值观的冲突;自我期望值过大,追求"完美主义";教师评价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等等。
三、维护教师心理健康,促进教师职业发展
如同普通人一样,教师也会陷入如焦虑、紧张、抑郁等心理困境。现代教师了解心理学知识,学会心理自我调节,显得尤为重要。
一是促进教师人际关系和谐。和谐的人际关系是教师发挥角色作用、工作成功的重要保证之一;反之,人际关系恶化很容易导致心理障碍,使人陷入无穷乏味的名利纠纷之中而不能自拔,同时也会严重腐蚀校园风气。认识、接纳自己,了解、尊重他人是教师良好的人际关系之基础,有效的沟通对人际关系的建立也很必要。国外研究发现,师生关系紧张的原因中,有60%的因素是缺乏有效的沟通。掌握沟通的技巧:坦诚、友好、信赖、尊重、同情与理解,将会加强人际间的互助关系。
二是塑造教师健全的人格。许多研究表明, 教师的学历、知识水平和学生的成绩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并且年龄越小的学生越容易接受教师语言态度、行为习惯的影响。教师健康的人格特征突出表现在如何对待教育工作,怎样对待所教的学生。其中,教师性格特点对学生的影响不能忽视。如果教师经常为不良的情绪所困扰,就会把烦恼、怨愤迁移到学生身上。人格健康的教师既知道如何工作,同时又有多方面的生活情趣,善用休闲时 间纾解工作压力;当压力过多难以承受时,懂得寻求社会支持以避免心理失衡。
总之,信息技术革命所带来的社会变迁,改变了传统的社会结构。在日趋紧 张、竞争激烈的环境里,人们面对更大的生存压力。教师在社会转型时期,也为多元道德价值观所困,必须接受职业所带来的各种压力。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才能适应职业发展的需求,以不断的创新精神推动素质教育。
一、加强教师角色责任
教师作为现代社会中的一员,心理状态或多或少受到社会各种思潮的影响。特别是市场经济的变革,使教师传统的人生观、价值观不断面临新的挑战,同时也影响着教师的角色期望和职业态度。过去,教师在工作中以追求物质利益为耻,以"园丁"或"蜡烛"似的无私奉献精神为职业理想。然而,随着商品意识不断对教育的影响和渗透,教师固有的道德价值观开始动摇、解体。因此,学校在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将教师的职业适应和社会适应作为建设教师队伍的先决条件。
一是树立现代教育理念。在信息网络化时代,教师的育人功能发生了变化。学校要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首先要求教师要有创新教育的能力。当前,日趋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有利的辅助教学手段,教师假如还不能把握住教学角色,无法适应教育技术革命的形势,仍然固守传统教学观念及方式,将落后于时代的要求,终为学校教育所淘汰。
二是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榜样”和“楷模”, 是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的主动者。教师一方面要确立自己作为教育者的位置,另一方面还要明确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学生,即有什么样的“学生观”。
(1)在教学层面上,学生是“人”,不是“容器”。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个体,与教师享有平等的人格尊严。学生的个性不同,需要教师采取不同的教学态度和个别引导。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必须尊重学生个性差异,重视情感因素的作用;反之,采用简单说教,粗暴干涉等高压政策或者迁就学生,放任不管,都不可能有很好的教育效果。
(2)在教育过程中,重视学生的身心发展。现代教育目标是德、智、体、美、劳、心六育并重。仅以学习成绩的好坏作为衡量学生发展的标准,势必偏离素质教育的方向。学习成绩优秀并不能预示或取代其它方面的健康发展。在中小学生离家出走、社会暴力事件以及品德行为问题中不乏成绩优异的学生。有人经过调查发现,成绩中等的学生由于他们在校接受心理负面压力少,以后步入社会更容易出人头地,更能充分发挥其个性及才干。
(3)在学校人际交往中,教师要掌握与学生交往的技巧,如,善于向学生“示爱”,有同情心;让学生理解自己的言行,不放纵、迁就学生;以身作则,做事有原则、立场。
三是重视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教师不仅是社会文化价值与道德准则的传递者,同时也是代表和具有这些价值和准则的人。教师对本职工作的兴趣和热情,以及严谨的治学态度,都对学生起着仿效作用。教师工作一向复杂而繁重,如果仅仅从经济报酬上看是体现不出它的劳动价值。教师劳动价值充分体现在其具有的社会性。一名教师,不论他的性格如何,是否适合做教师,但他心里自然明白自己在怎样教育学生,能教到什么程度。教师有普通人所有的一切需要,包括物质生活需要。但教师特殊的职业决定了教师拥有更多的是无形的报酬。
二、解决教师工作压力
根据国外调查表明,教师职业所带来的公众压力多于其它行业的人。香港曾将教师职业压力列为第二位,仅次于警察职业。我们知道,适度的工作压力可以排除心中的空虚和郁闷,令人振奋,给人向上的力量,有益于提高工作效率和学习效率;反之,过度的工作压力,即不愉快的压力,则给人带来苦恼,使人产生生理、心理以及行为失调反应,在日常活动中产生焦虑:如心悸,神经衰弱,消化不良,沮丧,注意力不集中,自我评价过低,工作效率差等。教师工作压力主要来源于: 教师角色期望与自我价值观的冲突;自我期望值过大,追求"完美主义";教师评价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等等。
三、维护教师心理健康,促进教师职业发展
如同普通人一样,教师也会陷入如焦虑、紧张、抑郁等心理困境。现代教师了解心理学知识,学会心理自我调节,显得尤为重要。
一是促进教师人际关系和谐。和谐的人际关系是教师发挥角色作用、工作成功的重要保证之一;反之,人际关系恶化很容易导致心理障碍,使人陷入无穷乏味的名利纠纷之中而不能自拔,同时也会严重腐蚀校园风气。认识、接纳自己,了解、尊重他人是教师良好的人际关系之基础,有效的沟通对人际关系的建立也很必要。国外研究发现,师生关系紧张的原因中,有60%的因素是缺乏有效的沟通。掌握沟通的技巧:坦诚、友好、信赖、尊重、同情与理解,将会加强人际间的互助关系。
二是塑造教师健全的人格。许多研究表明, 教师的学历、知识水平和学生的成绩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并且年龄越小的学生越容易接受教师语言态度、行为习惯的影响。教师健康的人格特征突出表现在如何对待教育工作,怎样对待所教的学生。其中,教师性格特点对学生的影响不能忽视。如果教师经常为不良的情绪所困扰,就会把烦恼、怨愤迁移到学生身上。人格健康的教师既知道如何工作,同时又有多方面的生活情趣,善用休闲时 间纾解工作压力;当压力过多难以承受时,懂得寻求社会支持以避免心理失衡。
总之,信息技术革命所带来的社会变迁,改变了传统的社会结构。在日趋紧 张、竞争激烈的环境里,人们面对更大的生存压力。教师在社会转型时期,也为多元道德价值观所困,必须接受职业所带来的各种压力。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才能适应职业发展的需求,以不断的创新精神推动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