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F015文献标识:A文章编号:1006-7833(2012)04-000-01
摘要产业集群是产业关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的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企业群整体形象。产业集群研究目的要发现决定或影响各国产业综合竞争力的因素,从而揭示和论证各产业集群的因果关系。因此结合汽车工业理论研究产业集群理论,对提升吉林省汽车产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集群区域经济模式比较优势
一、国外产业集群理论研究
古典产业集群理论研究起源于亚当·斯密(Adam Smith,1776),他从分工的角度认为,集群是由一群具有分工性质的企业已完成某种产品的生产为目的而结成的群体;马歇尔(Alfred Marshall, 1890)认为集群是由专门人才、专门机械、原材料提供、运输便利以及技术扩散等“一般发达的经济”所造成的“外部经济”;韦伯(Alfred Weber,1909)强调集群是在某一地域范围内相互联系的集聚体。
(一)新竞争经济学的产业集群理论
波特在1990年《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首次用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一词对集群现象进行分析,在《集群与新竞争经济学》一文中,他认为(1990)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的领域中,一群在地理上集中,且有相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相关产业的厂商,以及相关的机构(如大学、制定标准化的机构、产业协会等),由它们构成的群体。产业集群是各要素作用力的耦合,各要素系统及系统内诸要素通过直接和间接两种途径影响产业集群的形成,决定产业产出水平和产业竞争力。
波特(1990)又提出了国家行业竞争力模型 ,即所谓的“钻石体系分析模型”该模型由六个部分组成,它们分别是:生产要素、相关与支持性产业、需求条件、企业战略和企业结构及同业竞争、政府、机会,其中,前五者之间彼此有相互作用与影响,而机会对前四者有影响,他特别强调产业集群对一定地区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作用。
(二)产业空间集群理论
20世纪30年代,Hoover(1937)首次将集群经济分解为内部规模经济、地方化经济和城市化经济。对产业集群现象的研究进一步深化,形成产业集群理论研究的第一次高潮,20世纪80年代,对产业集群现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灵活的“产业区”或新的“产业空间”(Scott,1983,1988),这是产业集群理论研究的第二次高潮,20世纪90年代以来,从新熊彼特主义的观点出发,将创新、技术变化与经济增长和贸易的分析结合起来,研究产业集群的创新体系(Lundvall,1992)。Krugman(1991,1995)应用不完全竞争经济学、递增收益、路径依赖和累积因果关系等解释产业的空间集群。
在最近集群的研究中,突出的转变是从宏观水平的分析到中观水平和微观水平的具体的地方过程的分析说明(Malmberg,1996),这种转变源于市场经济中集群区形成的作用力的两个研究方向(Martin and Sunley,1996):第一个方向是由Allen Scott在从事地方灵活的专业化的研究中提出的,其将交易成本经济学和空间分工结合起来。第二个方向是由Paul Krugman在从事国际贸易和竞争的研究中提出的,其在广泛的领域内改变了马歇尔式外部经济的概念。例如:Palivos和Wang(1996)提出了促进产业集群的主要的向心力,包括:知识的溢出效应;地方公共货物的供应、内部规模经济、外部规模经济、消费和生产结合的外部性、与不同的代理商的贸易中获益。二、国内产业集群研究
我国学者在引进西方产业集群理论的同时,也对我国部分地区出现的产业集群现象进行了具体的调查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因此有必要对我国学者关于中国产业集群问题的研究进行系统评述,为产业集群理论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和实践提供可靠的依据。
(一)产业集群概念研究
由于国内学者研究视角不同,学者们对产业集群的定义也不完全统一。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仇保兴(2004)认为,小企业集群指的是由众多自主独立以相互关联的小企业,依据专业化分和协作的关系并在某一地理空间高度聚集而建立起来的产业组织;王辑慈(2005)认为:产业集群是具有共同文化的企业的空间集聚;慕继丰、吴思华、赖士葆等人(2005)认为,产业集群是在一定区域内形成的企业网络;柳卸林和段小华(2004)认为:产业集群是据有高度创新能力的社会生产系统。
(二)產业集群的竞争优势理论研究
对于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理论的研究,中国学者在系统学习西方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中国产业集群实践的具体调查,进一步分析了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创新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产品差异化优势。由于群内企业竞争激烈,且彼此之间相互了解,便于建立同类产品价格、质量和产品差异化的评价标准,因此,相对单独游离的企业而言,群内企业更容易具备产品差异化优势(魏守华,2002)。第二,组织优势。产业集群作为一种新的组织形式,既避免了纯科层型组织中官僚化倾向,资源限制等劣势,又避免了纯市场型组织中过高的交易成本,获得了新的组织优势(蔡宁,2002)。由于群内企业拥有共同的利益,当个别企业的欺诈行为和败德行为损害到群体利益时,将受到集群整体的反对,从而大大降低群内企业的机会主义行为和环境污染等外部不经济行为(张辉,2002)。
参考文献:
[1]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上卷).朱志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41-42.
[2]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李明轩、邱如美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8-9.
[3]王缉慈.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6-18,65-66.
[4]韩建军.产业集群的经济学分析及政府的作用.华东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74-75.
[5]陈雪梅等.中小企业集群理论与实践.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54-56.
摘要产业集群是产业关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的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企业群整体形象。产业集群研究目的要发现决定或影响各国产业综合竞争力的因素,从而揭示和论证各产业集群的因果关系。因此结合汽车工业理论研究产业集群理论,对提升吉林省汽车产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集群区域经济模式比较优势
一、国外产业集群理论研究
古典产业集群理论研究起源于亚当·斯密(Adam Smith,1776),他从分工的角度认为,集群是由一群具有分工性质的企业已完成某种产品的生产为目的而结成的群体;马歇尔(Alfred Marshall, 1890)认为集群是由专门人才、专门机械、原材料提供、运输便利以及技术扩散等“一般发达的经济”所造成的“外部经济”;韦伯(Alfred Weber,1909)强调集群是在某一地域范围内相互联系的集聚体。
(一)新竞争经济学的产业集群理论
波特在1990年《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首次用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一词对集群现象进行分析,在《集群与新竞争经济学》一文中,他认为(1990)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的领域中,一群在地理上集中,且有相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相关产业的厂商,以及相关的机构(如大学、制定标准化的机构、产业协会等),由它们构成的群体。产业集群是各要素作用力的耦合,各要素系统及系统内诸要素通过直接和间接两种途径影响产业集群的形成,决定产业产出水平和产业竞争力。
波特(1990)又提出了国家行业竞争力模型 ,即所谓的“钻石体系分析模型”该模型由六个部分组成,它们分别是:生产要素、相关与支持性产业、需求条件、企业战略和企业结构及同业竞争、政府、机会,其中,前五者之间彼此有相互作用与影响,而机会对前四者有影响,他特别强调产业集群对一定地区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作用。
(二)产业空间集群理论
20世纪30年代,Hoover(1937)首次将集群经济分解为内部规模经济、地方化经济和城市化经济。对产业集群现象的研究进一步深化,形成产业集群理论研究的第一次高潮,20世纪80年代,对产业集群现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灵活的“产业区”或新的“产业空间”(Scott,1983,1988),这是产业集群理论研究的第二次高潮,20世纪90年代以来,从新熊彼特主义的观点出发,将创新、技术变化与经济增长和贸易的分析结合起来,研究产业集群的创新体系(Lundvall,1992)。Krugman(1991,1995)应用不完全竞争经济学、递增收益、路径依赖和累积因果关系等解释产业的空间集群。
在最近集群的研究中,突出的转变是从宏观水平的分析到中观水平和微观水平的具体的地方过程的分析说明(Malmberg,1996),这种转变源于市场经济中集群区形成的作用力的两个研究方向(Martin and Sunley,1996):第一个方向是由Allen Scott在从事地方灵活的专业化的研究中提出的,其将交易成本经济学和空间分工结合起来。第二个方向是由Paul Krugman在从事国际贸易和竞争的研究中提出的,其在广泛的领域内改变了马歇尔式外部经济的概念。例如:Palivos和Wang(1996)提出了促进产业集群的主要的向心力,包括:知识的溢出效应;地方公共货物的供应、内部规模经济、外部规模经济、消费和生产结合的外部性、与不同的代理商的贸易中获益。二、国内产业集群研究
我国学者在引进西方产业集群理论的同时,也对我国部分地区出现的产业集群现象进行了具体的调查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因此有必要对我国学者关于中国产业集群问题的研究进行系统评述,为产业集群理论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和实践提供可靠的依据。
(一)产业集群概念研究
由于国内学者研究视角不同,学者们对产业集群的定义也不完全统一。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仇保兴(2004)认为,小企业集群指的是由众多自主独立以相互关联的小企业,依据专业化分和协作的关系并在某一地理空间高度聚集而建立起来的产业组织;王辑慈(2005)认为:产业集群是具有共同文化的企业的空间集聚;慕继丰、吴思华、赖士葆等人(2005)认为,产业集群是在一定区域内形成的企业网络;柳卸林和段小华(2004)认为:产业集群是据有高度创新能力的社会生产系统。
(二)產业集群的竞争优势理论研究
对于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理论的研究,中国学者在系统学习西方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中国产业集群实践的具体调查,进一步分析了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创新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产品差异化优势。由于群内企业竞争激烈,且彼此之间相互了解,便于建立同类产品价格、质量和产品差异化的评价标准,因此,相对单独游离的企业而言,群内企业更容易具备产品差异化优势(魏守华,2002)。第二,组织优势。产业集群作为一种新的组织形式,既避免了纯科层型组织中官僚化倾向,资源限制等劣势,又避免了纯市场型组织中过高的交易成本,获得了新的组织优势(蔡宁,2002)。由于群内企业拥有共同的利益,当个别企业的欺诈行为和败德行为损害到群体利益时,将受到集群整体的反对,从而大大降低群内企业的机会主义行为和环境污染等外部不经济行为(张辉,2002)。
参考文献:
[1]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上卷).朱志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41-42.
[2]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李明轩、邱如美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8-9.
[3]王缉慈.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6-18,65-66.
[4]韩建军.产业集群的经济学分析及政府的作用.华东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74-75.
[5]陈雪梅等.中小企业集群理论与实践.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5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