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着点墨,尽显风流

来源 :作文周刊·七年级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mpetent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左读名家经典】
  雨中即景
  五月黄梅天,到处黏塌塌的,母亲走进走出地抱怨,父亲却端着宜兴茶壶,坐在廊下赏雨。院子里各种花木,经雨一淋,新绿的枝子,顽皮地张开翅膀,托着娇艳的花朵。冒着微雨,父亲用旱烟管点着它们,告诉我这是丁香花,那是一丈红。大理花与剑兰抢着开,木樨花散发着淡淡的幽香。墙角那株高大的玉兰花开了满树,下雨天谢得快,我得赶紧爬上去采,采了满篮子送左右邻居。玉兰树叶上的水珠都是香的,洒了我满头满身。
  …………
  到了杭州念中学,下雨天就可以坐“叮叮咚咚”的包车上学,一直拉进校门,拉到慎思堂门口。下雨天可以不在大操场上体育课,而是改在健身房玩球。从教室到健身房有一段长长的水泥路,两边碧绿的冬青,碧绿的草坪,一直延伸到健身房后面。同学们起劲地打球,我撑把伞悄悄地溜到这儿来,好隐蔽,好清静。我站在法国梧桐树下,叶子尖滴下的水珠纷纷落在伞背上,我心里有一股凄凉寂寞之感,因为我想念远在故乡的母亲。下雨天,我格外想她。因为在幼年时,只有在雨天里,我才能有更多的时间缠着她,雨给我一种靠近母亲的感觉。
  如果我一直不长大,就可以一直沉浸在雨的欢乐中。然而,谁能不长大呢?人事的变迁,尤使我于雨中俯仰低回。那一年回到故乡,坐在父亲的书斋中,墙壁上“听雨楼”三个字是我用松树皮的碎片拼成的。书桌上的紫铜香炉里,燃起了檀香。院子里风竹萧疏,雨丝纷纷洒落在琉璃瓦上,发出叮咚之音,玻璃窗也砰砰作响。我从书橱中抽出一本《白香山诗集》,学着父亲的音调放声吟诵,父亲的音容,浮现在摇曳的豆油灯光里。
  杭州的西子湖,风雨阴晴,风光不同,然而我总喜欢在雨中徘徊湖畔。从平湖秋月穿林荫道走向孤山,打着伞慢慢散步,心沉静得像进入神仙世界。这位宋朝的进士林和靖,妻梅子鹤,终老归乡,范仲淹曾赞美他“片心高与月徘徊,岂为千钟下钓台。犹笑白云多事在,等闲为雨出山来。”想着这位大文豪和林处士徜徉林泉之间,流连忘返的情趣。我凝望着碧蓝如玉的湖面,低斜的梅花,却听到放鹤亭中响起了悠扬的笛声。弄笛的人向我慢慢走来,他低声对我说:“一生知己是梅花。”
  我也笑指湖上说:“看,梅花也在等待知己呢。”雨中,游人稀少,静谧的湖山,都由爱雨的人管理了。衣衫渐湿,我们才同撑一把伞,绕西泠印社由白堤归来。湖水湖风,寒意袭人。站在湖滨公园,彼此默默相对。“明亮阳光下的西湖,宜于高歌;而烟雨迷蒙中的西湖,宜于吹笛。”我幽幽地说。于是,笛声又起,与潇潇雨声相和。
  二十年了,那笛声低沉而遥远,然而我,仍然依稀听见,在雨中……
  (节选自琦君《下雨天,真好》。题目为编者加,有删改)
  技法点睛
  中国画的最高境界——黑为墨,白为纸,三笔两画,神韵皆出,这种创作手法就叫做留白。写作时,为使整个作品更显协调精美,作者往往会有意地留下相应的空白;但留白不空,留白不白,以无胜有,以少胜多,便达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至高境界。
  文中,作者以“在雨中”收束全文,让其忆起了当年的情景:西子湖畔,碧波荡漾,梅花低斜,笛声清扬,令人如痴如醉。如今,笛声依旧,却淫雨霏霏,似乎别有一番情愁在心头。是什么呢?作者并没有告诉我们,而是以省略号作结,给我们留下无尽的遐想。这便是运用了留白的写作手法。
  【右写典范佳作】
  奶奶的红背带
  ◎翁泺铷
  那条红背带,是时光的见证,也是一份遗失的美好,将回忆与爱紧紧缠绕。
  ——题记
  周末,我早早起床,却发现外面已是阳光灿烂。
  临近考试,奶奶为了缓解我的学习压力,决定带我去庙里拜神。虽然将学习寄托于神灵是不可靠的,但这也是奶奶的一片心意啊,我只好欣然前往。
  “香、烛、打火机……打火机呢?”或许是真的老了,拜神的用品明明只有那几样,可奶奶却点了又点,盘算着是否落下了什么。“啊,忘拿‘天福宝’了,就在我房间的柜子里,你快去拿一下。”奶奶边说边示意我到她房间里去找。
  我毫无头绪地一头钻进柜子里,翻找“天福宝”,奶奶则在外边不停地催促着。我有点儿不耐烦了,把柜子底放着的东西狠狠地一掀,一叠红色的“天福宝”被翻了出来。这时,有一抹红色映入我眼帘。我好奇地把它拿了出来,这不正是我小时候的背带吗?我都长这么大了,奶奶怎么还留着它?带着种种疑问,我决定去问问奶奶。
  “奶奶,这背带都没用了,怎么不丢了呢?”我边说,边端详起这个“古董”——上边略带点儿灰尘,表面已是皱巴巴的了,但颜色还是那般耀眼。
  “哦,你在哪儿找到的?”奶奶抬起头说,“又占不了多大地方,留着吧。”奶奶话音刚落,就从我手中夺过红背带,放在大腿上,轻轻地拂去上面的灰尘,抚平了它的褶皱,然后把它角对角、边对边地对折了两次,“好了,放回我的衣柜里吧,准备出发喽!”
  我拿着红背带,看了看奶奶,心想着不就是一条过时的背带嘛,奶奶却当它如珍宝。可此时,我心中却不禁泛起一丝涟漪——奶奶每天早起都要帮我收拾书包,帮我梳辫子,帮我挑鱼肉里的刺……那时,奶奶的背就是我小时候温暖的依靠。而如今,在我眼前,她的背却是那么瘦弱,甚至日益佝偻起来。我的眼角不觉间湿润了,赶紧擦拭一下,快步赶上奶奶,向庙的方向走去。
  夕阳染红了半边天,也染红了奶奶佝偻的身影。当年,奶奶背上的小女孩已经长大了,可眼前的奶奶却渐渐老去……我的眼泪再一次情不自禁地流了下来,生怕奶奶看见,我连忙转头望向天空。此时,一抹红云出现在天际,犹如奶奶珍藏的那条红背带,如此鲜艳。
  (广东惠東县盐洲中学)
  心湖涟漪
  从生活中找素材。习作从“我”帮奶奶寻找拜神的物品中引出了“红背带”,传达出了奶奶对孙女浓浓的爱意。小时候,奶奶用这条红背带,把孙女背在自己的背上;可如今孙女长大了,红背带就只能静静地躺在柜子底,被永久封存了,但奶奶对孙女的爱却丝毫不减当年。
  结尾收束很巧妙。作文结尾,借环境描写渲染气氛,再通过傍晚的夕阳、红云等景物的衬托,自然而然地过渡到了“红背带”上。在描写红背带“如此鲜艳”时,又引发了读者的思考——是什么让一条老旧的红背带依旧如此鲜艳呢?这一处留白留得恰到好处,达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
  【课后练笔】
  每个人都渴望拥有一双翅膀——年幼时,我们渴望拥有一双“独立”的翅膀,能挣脱父母无微不至的庇护;长大后,我们渴望拥有一双“追梦”的翅膀,能到达自己努力追寻的地方;痛苦时,我们渴望拥有一双“超越”的翅膀,能帮助自己飞过绝望,看到希望;被束缚时,我们渴望拥有一双“自由”的翅膀,能到达一个任由心灵翱翔的世界……
  阅读上面的文字,请以“翅膀”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其他文献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诗人总是回忆起故乡的那轮明月,但我不能忘怀的,却是故乡的路。  ——题记   我的故乡坐落在襄河之畔。七八个村子傍水而居,一条路穿村而过,伸向远方。  小时候,穿村而过的是一条土路,那是通向远方的唯一道路。可一下雨,这条路就变成了名副其实的“水泥路”。下大雨,土路上的大坑小洼积满水,有的地方甚至可以洗衣服了;下小雨,土路就变成了“泥水荡”,走不了几步,你的鞋子上、裤角
期刊
两千多年前,孔子创办私学,诗与乐成为了教育的重要内容,“弦歌不辍”则成为学校生活的一句传统用语。近代新式学校出现以后,很多学校都有创作校歌的传统。  一首好的校歌,一般都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同时,也反映着时代精神和历史印记,体现了个性与共性的统一,历史与现实的统一,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统一,起着明责、励志、抒情、奋进的教育和鼓舞作用。这种作用甚至让人一生都铭记在心。  下面,让我们走近历史名人,了
期刊
抗日战争时期,东北流亡到上海及关内各地的一些青年作家,如萧红、萧军、端木蕻良、舒群、骆滨基、罗烽、白朗、李辉英等人,习惯上被称作“东北作家群”。他们开创了抗日文学的先声,第一次把作家的心血与东北广袤的黑土、铁蹄下的不屈人民、茂草、高粱等融为一体。他们的作品风格粗犷宽阔,写出了东北的风俗民情,显示了浓郁的地方色彩。  眷念乡土,是一种共通性的感情。端木蕻良所眷恋的关东原野,当时已被日本侵略者强占达十
期刊
听!春天不就是一首歌吗?她正拨动着我们弹跳的心弦呢!  瞧!春天不就是一本书吗?她正吸引我们翻动她的页码呢!  看!春天不就是一幅画吗?她正牵动着我们好奇的目光呢!  闻!春天不就是一杯茶吗?她的香味儿正往我们的鼻子里钻呢!  既然如此,那就让我们的心神荡漾在春天谱写的篇章中吧!  春色影像馆  春雨 淅淅沥沥  西湖水面无波,岸边垂柳婀娜,少了几分明丽,多了几分含蓄。毛毛细雨缓缓地下着,像一个多
期刊
文题亮相  在我们的记忆中,总会有许多难忘的时刻,可能是惊喜、兴奋、有趣,也可能是惭愧、尴尬,甚至是难堪……  请好好回忆一下让自己难忘的时刻,以“ 的那一刻”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把题目补充完整;(2)文体不限(诗歌除外);(3)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4)不少于600字;(5)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思路导引  细节,是指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现对象的
期刊
我与《作文周刊》是颇有缘分的。  1985年,我上初一,物质尚且不富裕,去小镇上学的时候还背着杂粮,麦面馍馍是无法尽情享用的。腹中空空,可奇怪的是,竟然有几个孩子从牙缝里省出二分钱一份的菜钱来合订《作文周刊》,其中就有我。那时,只有一种感觉,上面的文章远比课本上的有意思。  但合订的问题马上就来了,看完的报纸归谁,总不至于五马分尸般一人一块吧?万一被谁独吞了咋办?前思后想,我表现出了超乎寻常的小心
期刊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翻开古典文集,有不少文人墨客都将自己的情思融入了这绵绵不息的雨中,或喜或悲,读后,真是“言有尽而意无穷”。  那么,下面这些文章,又触发了你怎样的情思呢?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春雨蒙蒙,随风飘落。似雾非雾,似线非线。举目远眺,犹如飘在空中的丝绸;抬头仰望,好像天女撒落下来的花雨,染青了
期刊
【文题亮相】  成长是一次又一次的破茧成蝶。挣扎地褪掉所有的青涩和丑陋,在阳光下抖动着轻盈且美丽的翅膀,看着外面的世界,跃跃欲试。  成长是放在床头的那一摞摞武侠小说。英雄美人,侠客伴侣,一部一部是那么惊心动魄、荡气回肠。  成长是锁在抽屉里的日记本,记录了喜怒哀乐、苦辣酸甜,记录了青春的烦恼。  阅读上面的文字,请以“成长”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要求:(1)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期刊
【文题亮相】  初夏的清风吹过,那时花开了/我的窗前,飘来阵阵清香/连蝴蝶也驻足了,来欣赏我心中的风景/如今的思绪,只为那时花开。  阅读上面的小诗,请以“聆听花开的声音”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1)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文体不限(诗歌除外);(2)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3)做到文从字顺;(4)不少于600字;(5)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心香一瓣】  聆听花开的声音  昙花一
期刊
我跟《作文周刊》的缘分,那得从十五年前说起。  那时,我刚担任学校新星文学社主编,文学社和全国七八十家教辅报刊都有联系。  新学期伊始,我写了一封信寄给各家刊物的编辑老师,表达了愿和大家保持联系的心愿。信寄出去后大概一周左右,我就收到了一封信,信里有我的学生作品发表后的三份样报,还夹了一张小纸条,上面是《作文周刊》的简介。编辑老师热情地邀请我推荐优秀学生作文,后面还附上了她的邮箱地址。  就这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