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阅读在诗歌中的应用

来源 :教育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mxx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比较阅读是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知识整合能力、内化能力的有效途径。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思维的基础。”要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深入的理解,教师要善于选取相关的教学资料,把内容和形式有一定联系的读物加以对比,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由此及彼,求同求异,拓展延伸,组合积累,从而让学生牢牢掌握所学知识。
  特别是近年来的高考诗歌试题中,比较阅读是一种常见的题型。因此在复习中要善用比较,指导学生鉴赏,这样,不仅夯实了有关诗歌的基础知识,而且还培养了学生阅读兴趣,从而提高分析能力,思维能力,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那么怎样进行比较阅读呢?鉴赏诗歌,经常提到的几个问题:题材,意象,意境,主题,表现手法,语言风格。那么,在复习时就可从这几方面入手,找比较点。
  1 题材的比较
  由于诗人的生活经历和人生体验各不相同,因而诗作的题材也各不相同。但总的来说,我们可以把古代常见的题材划分为:思乡、羁旅、怀人、送别、闲适、咏怀、闺怨、征戍、登高、怀古、咏物、讽喻等12种题材。下面就“送别诗”这一题材,进行比较阅读。
  [甲]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乙]送元二使安西(王维)甲诗和乙诗都是千古传诵、脍炙人口的送别诗。从求同的方面来说,同一题材可由不同的诗文表现出来,读者可从不同的诗文中受到同一种思想教育或艺术感染。甲诗是两位风流潇洒诗人的离别,李白的心理没有什么忧伤和不愉快,相反地认为孟浩然这趟旅行快乐得很,李白是好游的人,他向往扬州,又向往孟浩然,所以一边送别,一边心也跟着飞翔,胸中有无穷的诗意随着江水荡漾,这使得这次离别有着无比的诗意。而乙诗是送朋友去西北边疆,在盛唐时,“西出阳关”,虽是壮举,却不免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所以,在惜别时,体现了诗人对老友此去寂寞孤单的无限关怀,透露出一种“相见时难别亦难”的凄凉与感伤。甲乙两诗虽都是送别诗,但表现出一喜一忧的离别情。
  2 意境的比较
  意境是诗人思想感情与作品的生活图景,完全融合的产物,它的特点有:恬淡闲适、华美壮丽、清新自然、雄浑壮阔等。
  就甲乙两诗来说,作者把自己的送别情和作品的生活图景和谐统一在一起,使读者深入作品意境,体会清新、自然、壮阔的意境美,从优美的意境中体味对友人的深切祝福。甲诗在“三月”上加“烟花”二字,烟花者,烟雾迷蒙,繁花似锦也。给人的感觉决不是一片地,一朵花,而是看不尽,看不透的大片阳春烟景,不仅再现了暮春时节繁花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时代气息。开元时代繁华的长江下游,又何尝不是烟花之地呢?此句意境优美,文字绮丽,可谓“千古丽句”。后两句描绘一场极富诗意的离别,碧空之下,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水天相接处,诗人在宽阔空旷的背景下翘首凝望,孤帆远影,好比用电影镜头摄下了一段具有流动感和空间感的活动画面。乙诗送别的季节也是春季,“朝雨”乍停,天气清朗,道路显得洁净、清爽。“浥”字是“湿润”的意思,用得很有分寸,显出这雨澄尘而不湿路,仿佛天从人愿,特意为远行的人安排一条轻尘不扬的道路。“杨柳”因一场朝雨的洒洗而重新现出它那青翠的本色,所以说“新”,又因柳色之新,映照出客舍青青来。总之,从清朗的天宇,到洁净的道路,从青青的客舍,到翠绿的杨柳,构成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为送别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环境。
  3 意象的比较
  鉴赏诗歌,第一步就是要初步理解诗人是如何借助抒情客体来表现自己鲜明的个性色彩的,表明自己的爱和恨、痛苦和欢乐、希望和追求的。所借助的抒情客体就是物象,如“大漠”“孤烟”“明月”“清泉”“枯藤”“老树”……这一个个鲜明生动的物象,从外界移入诗中,为诗人的思想感情所点染、浸润,传达着一种感化、教育的力量。从诗歌艺术上说,它们是一个个意象。
  4 主题的比较
  同异彩纷呈的意象、意境相比,诗歌的主题(中心)就要简单得多,赞美山川之胜草木之美,讴歌人间的美好情感,发出怀才不遇的不平之鸣,抒写忧国忧民之情,抒发对朝代更迭的感慨,阐发洞察世态,感悟人生引发哲理等。虽简单,但由于诗人有时写得隐晦,含蓄,鉴赏时,很难一下子领悟主旨。高考试题中一般选两首同题材的,比较两诗的主题各侧重什么。
  5 表现手法的比较
  “表现手法”的概念比较宽泛。以近两年的考题作为依据来推断,应当包括写作手法、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三个方面。
  常见的写作手法有欲扬先抑、对比(今昔对比、盛衰对比)、象征(托物言志)、联想、想象、用典、化用、炼字、以小见大、乐景写哀等。其中对比手法的运用这两年高考考得较多,它也是一种修辞手法。
  表达方式可以分为记叙、抒情和议论。其中记叙的名目之下又有赋陈、描状、咏物。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其中间接抒情可分为借景抒情、咏物抒情和怀古抒情。
  修辞是表现手法的主要部分。常见的有比喻、拟人、夸张、衬托(正反衬)、对偶、双关、起兴和点染等。点染其特点是先点明,然后用景物加以烘托。
  6 语言风格的比较
  语言是诗歌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仅就考试而言,只需了解诗作的语言特点,辨识诗作诗人的风格类型,就可以达到高考的要求了。大体说来,考生应能辨识含蓄、婉转、直率、自然、平淡、绮丽、雄奇、沉郁八种风格。
  含蓄就是不把意思明白说出,含在所有形象里。古人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就是说含蓄。婉转就是从一件小事物引起,这件小事物好像和主题并无关系,经过转折,婉转地透露正意。直率与婉转相反,往往表现诗人激动时的感情。自然指不做作,不涂饰,不堆砌,所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王维尤擅这种风格。平淡指的是深厚的感情和丰富的思想用朴素的语言说出。绮丽是指色彩绚丽,语言华美。奇指追求奇言警句。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沉郁指诗人的情感深沉郁积,用顿挫转折的笔调来表达,有千言万语压在胸中,只能曲折地透露一些。
  总之,选准比较阅读的对比点方法很多,可以把年代、作家、题材、体裁、风格等不同的作品组编在一起进行比较阅读,从作品的主旨立意构思谋篇、意境格调、语言风格、社会意义以及美学价值等方面加以对照研究,得出自己的结论。只要选择了比较对象,确立了比较点,就可以求异,能说出别人没有说出的东西,就都是“创造“。运用对比法进行诗歌鉴赏教学,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它能更好地揭示知识规律,让学生乐于思考,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增强学习兴趣,提高鉴赏能力。
其他文献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德育占据很重要的地位。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丰富的物质生活,享乐的思想观念,由于社会财富分配的不均衡逐步拉大的贫富差距,使许多人无所适从,心理失衡,找不到自我。生动的说教变得苍白,丰富的活动只剩下形式,费了很大劲,想了许多法,还是出现了许多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现象,从少年逃学沉迷网络到大学生虐熊事件,从亲子弑母到校园伤害事故的频繁发生……我们不禁疑惑:我们的教育怎么了?学校的德育工作究竟
期刊
【摘要】目前,思想品德教师对教材的开发不够。教师要实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的具体目标就必须具备对教材及课程资源的开发能力,我们把它称为二次开发。思想品德教材及课程资源的二次开发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坚持整合性和生活性原则。教师要以课标为依据,以生活为载体,构建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利用与开发课程资源对教材二次开发。以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思想品
期刊
冰心老人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爱是教育的基础,是老师教育的源,有爱便有了一切。”踏上三尺讲台,我正为实现这一切而努力着,我带着一颗为学生服务的心走上讲台,就像一个大姐姐一样嘘寒问暖,不仅关注他们的学习,也关注他们的生活,我也经常提醒学生:“要劳逸结合,活而不乱,注重效率”,犯错了,老师与之谈心,有难了,老师帮助解决。有了一颗服务心,才会有一张微笑脸。给学生一张笑脸是教育的关键。“野蛮产生野蛮,仁爱
期刊
【摘要】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和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思想品德课教学,是否真正走向素质教育,其重要的标志是引导学生主体参与教育过程的程度。  【关键词】开展;引导;提高    小学《品德与社会》是小学阶段对儿童进行德育的主要课程,它以态度、情感和行为的改变为主要目标。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过: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
期刊
在教育上,很多家长认为,把孩子交给了学校,教育就是学校的事情,他们完全不知道家庭教育有它特殊作用。因为,学校里实行班级授课制度,一个班级四五十个学生,老师容易顾此失彼,而家长面对的是个别孩子,可以把教育做得更细,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取长补短、相辅相成。马克思曾经说过:“家长的行业,是教育子女。”但有的家长认为现在孩子已经入学了,读书、写字、做算术、唱歌、画画以及锻炼身体等等,都有学校管着,除了吃饭
期刊
【摘要】长期以来,关心中学生成长的热点大多集中在孩子的饮食、身体、学业成绩以及升学就业等问题上,忽略了与每个中学生发展息息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面对时下中学生问题日益增多,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应引起我们认真重视的一个课题。加大社会对青少年健康的心理宣传和教育,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和造就21世纪人格健全的创新人才,促进社会的进步。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人际关系    近几
期刊
班主任与科任教师好比一把双刃剑,是缺一刃都不可的。因此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教师一定要在处理好学生与科任教师的关系,才能为构建和谐的班集体埋下伏笔。  首先要教育学生尊重科任教师。让学生指导科任教师工作的辛劳,引导学生尊重科任教师的劳动。其次,要及时处理科任教师交来的问题,不管是纪律问题还是学习问题,都要认真对待,属于学生的错误要批评督促其尽快改正;属于科任教师的误解要及时解释清楚,求得理解,处理结
期刊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以学生当前生活为基础,以提高未来公民素养为目标的活动性综合课程。从教学实践与研究中深知,这门课程既注重学生主体的发展,也注重通过活动促进学生的发展。事实上,很多教师对提高这门课的教学效益的策略存在着一定的迷惑。那么,如何上好《品德与社会》课呢?我觉得就是要在弄清课程性质和目标的基础上,在突出生活性的理念指导下,重视活动教学,确保课堂教学的实效。  1 弄清课程性质明确课程
期刊
【摘要】该文围绕现代语言教学的观点认为:语言学习是幼儿在一定的环境中主动建构获得的,强调语言是在运用中发展,特别是在日常生活中、游戏中运用而发展的。因而,在活动中,教师不仅要利用积极、有效的提问,努力促使幼儿想说,会说。在注意问题的开放性的和挑战性的同时,还要注意问题的适宜性,在促进幼儿语言发展的同时,提高幼儿自身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引导幼儿形成好问、自信、自主探究的良好品质,促进幼儿各方面的发展
期刊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孩子的心不应是真理的仓库。我们竭力要防止的最大恶习就是冷漠,缺乏热情。儿时的内心冷若冰霜,来日必成凡夫俗子。”教育是为了培养人的心灵的丰富性、多样性,教师的最大悲哀莫过于眼看原来天真活泼的,对世界万物充满热情的生命,在学校“教育”的塑造中变成只对“知识”怀有“单纯”的好奇心的“机械人”。是的,如不改变这种“重智轻情”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教师纵使口吐莲花,也未必能使学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