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孩子的心不应是真理的仓库。我们竭力要防止的最大恶习就是冷漠,缺乏热情。儿时的内心冷若冰霜,来日必成凡夫俗子。”教育是为了培养人的心灵的丰富性、多样性,教师的最大悲哀莫过于眼看原来天真活泼的,对世界万物充满热情的生命,在学校“教育”的塑造中变成只对“知识”怀有“单纯”的好奇心的“机械人”。是的,如不改变这种“重智轻情”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教师纵使口吐莲花,也未必能使学生“顽石点头”,教师要想在学生冷漠的心中及其情感的涟漪至浪花,必须着力培育“多情善感”的学生。
法国作家拉封丹有一则寓言:北风和南风比试,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首先发威,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把大衣裹得紧紧的,南风则徐徐吹拂,顿时,行人觉得春暖衣厚,始则解开钮扣,继而脱掉大衣。现代教育要求教师不能再像以前的老师采用体罚等手段来教育学生。现代的学生越来越懂事,他们不再以为老师是权威,他们已逐渐有自己的观点,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道德情境,让学生在想象性的情感体验中,经历动机的冲突,情感的激荡,认识的升华。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要在平静的水面击打出浪花,只轻轻拍击一下是不行的,而是要把手插入水中,用力推动,且越是持续推动,则后浪推前浪,水势汹涌。老师要学生的心头引起持久汹涌的感情“巨浪”,只轻轻“搅动”一下也是不行的。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指出:“教学法必须触及学生的情感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才能发挥高度有效的功能。”
现实中成功的经验,使我坚信努力感动是最好的教育方法。记得那是开学之初,我同往常一样,接到了一个新毕业班。拿到新班的学生名单向原老师了解班级情况自然是少不了的工作程序,当我听完原班老师的介绍后,在差生的行列里,“李鲁州”这个名字引起了我的注意。原因是这个孩子不愿意写作业,上课不会听讲,学习成绩差。这些且不说,更有甚者,一个假期中学校组织了四次返校,他竟然一次也没来,连开学前一天的卫生扫除也没有参加。于是,我打算开学后第一个要见识的就是这个学生了。
开学的第一天,我凭借名字在班里找到了他,站在我面前的是一个大眼睛,长睫毛,满脸稚气,瘦小的男孩,看外表还挺讨人喜欢的。我直截了当地问他:“假期中,你为什么不返校?在家里做什么?”他的回答是:“没做什么。”我接着问:“那你为什么不返校?这是纪律,家长知道吗?”“知道。”他大声的答道。为了弄清情况,我请来了他的家长,了解到他的爸爸自己开工厂,妈妈单位的工作时间很紧。孩子的学习不好,身体也不好,长得小,不愿意吃饭。没返校是因为一个假期都把孩子锁在家中,也忘了孩子返校的事。知道这些后,我觉得这个孩子之所以成了差生,其根本原因不是孩子的问题,是大人关爱不够。于是,我找到他,向他表明老师很喜欢他,并真诚地告诉他只要努力,凭他的聪明伶俐,一定会成为一名好学生,一个合格的毕业生。每当我批到他的作业时,有意加上一些鼓励的评语,在全班表扬写得好的作业时,也表扬他。与此同时,并鼓励他首先自己做好,过一段时间,还可以参加值日班长的竞选,参入班级管理,要管好大家,自己必须是同学们的榜样,老师相信,一定不会让老师失望的。从此,我观察到他更加努力了,作业不仅能完成,而且还能自觉地温习功课。在班级第一次竞选值日班长的班会上,李鲁州同学第一个举手竞选并凭着他显著的进步当选为值日班长。这件事以后,他一发不可收拾,除了更严格要求自己外,还能管好大家,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他的转变令老师和同学们刮目相看。是什么成功地转变了一个孩子?很简单,是老师真心的喜欢,是老师对他的感情使他感动。
这种方法适合个别学生,也适合对全班学生的教育。那次班上组织“一分钟演讲”,开始一个举手发言的也没有,后来有几个,但尽管是班上较好的学生,不是站得不成样子,就是说得迟迟顿顿,有的还卡住,说不下去,看着学生懒散的样子,我真想训他们一顿,转念一想,训完后也不会有什么好结果,不如给他们做个示范。学生讲完后,我走上讲台,说:“下面轮到我为大家演讲,我讲的题目是《希望》。”我讲的内容大意是:表扬了三个最近班级上有进步的差生,讲他们最近的表现令我感动。最后说:“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我们班的希望。我相信,每一个同学都会像他们那样不断进步。”
如我所料,学生们个个都在悄悄努力,大家都想成为老师的希望。几次以后,这项活动搞起来了。回想自己的做法,深深地感到对学生的教育要得到根本上的成功,必须做到师生间心与心地交融。让学生在感动后成功地达到老师的要求,这种结果才是永久的、真正的。 因此,教师要善于唤起和诱发学生对道德现象的情感体验。我们要逐步培养学生善感的心灵,让学生真正地感动,以良好的行为克服不良的行为。
教师只有自己心中拥有太阳,才能给人以阳光,只有掌握了爱的艺术,我们的心血才会浇灌灿烂的希望之花。
法国作家拉封丹有一则寓言:北风和南风比试,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首先发威,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把大衣裹得紧紧的,南风则徐徐吹拂,顿时,行人觉得春暖衣厚,始则解开钮扣,继而脱掉大衣。现代教育要求教师不能再像以前的老师采用体罚等手段来教育学生。现代的学生越来越懂事,他们不再以为老师是权威,他们已逐渐有自己的观点,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道德情境,让学生在想象性的情感体验中,经历动机的冲突,情感的激荡,认识的升华。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要在平静的水面击打出浪花,只轻轻拍击一下是不行的,而是要把手插入水中,用力推动,且越是持续推动,则后浪推前浪,水势汹涌。老师要学生的心头引起持久汹涌的感情“巨浪”,只轻轻“搅动”一下也是不行的。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指出:“教学法必须触及学生的情感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才能发挥高度有效的功能。”
现实中成功的经验,使我坚信努力感动是最好的教育方法。记得那是开学之初,我同往常一样,接到了一个新毕业班。拿到新班的学生名单向原老师了解班级情况自然是少不了的工作程序,当我听完原班老师的介绍后,在差生的行列里,“李鲁州”这个名字引起了我的注意。原因是这个孩子不愿意写作业,上课不会听讲,学习成绩差。这些且不说,更有甚者,一个假期中学校组织了四次返校,他竟然一次也没来,连开学前一天的卫生扫除也没有参加。于是,我打算开学后第一个要见识的就是这个学生了。
开学的第一天,我凭借名字在班里找到了他,站在我面前的是一个大眼睛,长睫毛,满脸稚气,瘦小的男孩,看外表还挺讨人喜欢的。我直截了当地问他:“假期中,你为什么不返校?在家里做什么?”他的回答是:“没做什么。”我接着问:“那你为什么不返校?这是纪律,家长知道吗?”“知道。”他大声的答道。为了弄清情况,我请来了他的家长,了解到他的爸爸自己开工厂,妈妈单位的工作时间很紧。孩子的学习不好,身体也不好,长得小,不愿意吃饭。没返校是因为一个假期都把孩子锁在家中,也忘了孩子返校的事。知道这些后,我觉得这个孩子之所以成了差生,其根本原因不是孩子的问题,是大人关爱不够。于是,我找到他,向他表明老师很喜欢他,并真诚地告诉他只要努力,凭他的聪明伶俐,一定会成为一名好学生,一个合格的毕业生。每当我批到他的作业时,有意加上一些鼓励的评语,在全班表扬写得好的作业时,也表扬他。与此同时,并鼓励他首先自己做好,过一段时间,还可以参加值日班长的竞选,参入班级管理,要管好大家,自己必须是同学们的榜样,老师相信,一定不会让老师失望的。从此,我观察到他更加努力了,作业不仅能完成,而且还能自觉地温习功课。在班级第一次竞选值日班长的班会上,李鲁州同学第一个举手竞选并凭着他显著的进步当选为值日班长。这件事以后,他一发不可收拾,除了更严格要求自己外,还能管好大家,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他的转变令老师和同学们刮目相看。是什么成功地转变了一个孩子?很简单,是老师真心的喜欢,是老师对他的感情使他感动。
这种方法适合个别学生,也适合对全班学生的教育。那次班上组织“一分钟演讲”,开始一个举手发言的也没有,后来有几个,但尽管是班上较好的学生,不是站得不成样子,就是说得迟迟顿顿,有的还卡住,说不下去,看着学生懒散的样子,我真想训他们一顿,转念一想,训完后也不会有什么好结果,不如给他们做个示范。学生讲完后,我走上讲台,说:“下面轮到我为大家演讲,我讲的题目是《希望》。”我讲的内容大意是:表扬了三个最近班级上有进步的差生,讲他们最近的表现令我感动。最后说:“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我们班的希望。我相信,每一个同学都会像他们那样不断进步。”
如我所料,学生们个个都在悄悄努力,大家都想成为老师的希望。几次以后,这项活动搞起来了。回想自己的做法,深深地感到对学生的教育要得到根本上的成功,必须做到师生间心与心地交融。让学生在感动后成功地达到老师的要求,这种结果才是永久的、真正的。 因此,教师要善于唤起和诱发学生对道德现象的情感体验。我们要逐步培养学生善感的心灵,让学生真正地感动,以良好的行为克服不良的行为。
教师只有自己心中拥有太阳,才能给人以阳光,只有掌握了爱的艺术,我们的心血才会浇灌灿烂的希望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