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彩色多普勒超声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中的价值分析

来源 :康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xing200901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在AMI诊断中应用二维彩色多普勒超声,并分析其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2月-2020年2月,在我院治疗的68例AMI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心电图、二维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以动脉造影检查结果为基准,对比两者的AMI检出率。结果:二维彩色多普勒超声对AMI的检出率为95.59%,明显高于心电图的79.41%(P<0.05)。结论:二维彩色多普勒超声对AMI的检出率较高,且能够判断梗死部位,优于心电图,值得推广。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二维彩色多普勒超声;检出率
  【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332/j.issn.2095-6525.2020.10.218
  急性心肌梗死(AMI)主要为冠状动脉持续性、急性缺血缺氧所致,患者出现心肌坏死后,可出现血清心肌酶水平升高,有胸骨后剧烈疼痛表现,且可能合并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据调查显示,在心源性死亡病例中,AMI是一项重要病因,因此,为保证患者生命安全,早期AMI诊断非常重要。二维彩色多普勒超声是心血管疾病诊断中常用手段,具有操作便捷、费用低、无创等显著特点。因此,本文将在AMI诊断中应用二维彩色多普勒超声,并分析其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2月-2020年2月,在我院治疗的68例AMI患者。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均已接受动脉造影检查得到明确诊断;(2)临床表现为胸骨后剧烈疼痛等症状;(3)在入院后30min内完成检查;(4)对本次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标准:(1)严重精神疾病患者;(2)恶性肿瘤患者;(3)严重肝肾疾病患者;(4)近期内(1个月)有外科手术、创伤史患者等。其中,男性36例,女性32例,年龄60~83岁,平均(72.22±4.02)岁,发病至就诊时间1-3小时,平均(6.10±1.47)h。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心电图、二维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心电图检测:使用仪器:应用12 导联 CONTE8000 心电工作站,基线为TP段,在J点后的60 ms测量ST段,对检测结果进行详细记录。二维彩色多普勒超声:使用仪器: SIEMENS ACUSON X300-PE 型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2~4 MHz,扫描二尖瓣短轴、心尖短轴、心尖四腔心短轴、胸骨旁左室长轴、二腔心、乳头肌,可适当扩大扫描范围,扫描心尖左室长轴、剑突右室长轴。测量常规指标(心率、心室),观察心肌回声强度、室壁厚度、血流状态等情况。
  1.3评价标准
  以动脉造影检查结果为基准,对比二维彩色多普勒超声、心电图对AMI的检出率。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应用SPSS22.0处理,计数资料、计量资料分别以(%)、(x x±s)表示,采取x2、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二维彩色多普勒超声对AMI的检出率为95.59%,明显高于心电图的79.41%(P<0.05),具体见表1。
  3  讨论
  AMI发生机制复杂,且起病急、进展快,若不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病情,则可能威胁患者生命。目前,临床上诊断AMI的技术较多,包括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造影、心电图等,其中,冠状动脉造影仍是现阶段AMI诊断的金标准,但作为有创检查技术,不适合作为筛查手段。心电图对AMI具有较高的敏感度,但在诊断时,容易与肺栓塞、心包炎等疾病混淆[1]。同时,部分患者发生AMI后并无异常心电表现,也增加心电图的局限性。
  近年来,多普勒彩色超声在AMI诊断中应用增加,研究发现,该技术能够准确判断AMI梗死部位,与心电图相比检出率更高[2]。分析其原因,多普勒彩色超声扫描可获取心脏内部结构、功能以及血流速度、方向、性质等信息,有利于判断血管结构与变化。同时,对于伴有水肿症状、心肌胞坏死表现的患者,超声图像可见心肌回声出现降低倾向,心内膜回声不稳定,随着病情的进一步进展,可出现心肌回声变薄、变强。此外,利用多普勒彩色超声检查,还能够观察室壁薄厚以及運动情况,有利于判断心脏结构的改变。在本次研究中,二维彩色多普勒超声对AMI的检出率为95.59%,明显高于心电图的79.41%(P<0.05),可见与心电图相比,二维彩色多普勒超声对AMI的总体检出率更高。以往有研究显示,二维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右室、下壁、前壁、缺血性心肌病的检出率分别为90.91%、97.67%、100%、88.89%,也证实了其诊断价值,与本次研究结论基本相符[3]。
  综上所述,二维彩色多普勒超声对AMI的检出率较高,且能够判断梗死部位,优于心电图,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吴贤涛,陈凤慈,黄利.超声心动图联合血清脑钠肽检测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研究[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0,4(6):216-218.
  [2]丁敏侠,汤祥瑞,赵燕.超声心动图联合动态心电图检查对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预后评估的价值[J].影像科学与光化学,2020,38(2):248-252.
  [3]张蕾,卢钦玲.多普勒彩色超声心电图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首都食品与医药,2020,27(6):93.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在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治疗中联合应用调脂药物、叶酸及维生素B12治疗。方法:选取2018年12月至2020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104例冠心病患者,所有患者均合并高脂血症,将其分为观察组、对照组两组,各52例。两组患者均采取常规冠心病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者应用瑞舒伐他汀钙片;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叶酸、维生素B12治疗。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LVEDD明显小于对照组
期刊
【摘要】目的:分析乳酸菌阴道胶囊与甲硝唑联用治疗老年性阴道炎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8月至2020年8月本院收治的94例老年性阴道炎患者开展研究,双盲、随机分成参照组与实验组,每组47例,参照组用甲硝唑治疗,实验组用乳酸菌阴道胶囊与甲硝唑联合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实验组治疗总疗效明显高于参照组,对比P<0.05;实验组的复发率、阴道pH均明显低于参照组,对比P<0.05。结论:采取
期刊
【摘要】目的:观察慢性特发性荨麻疹采用枸地氯雷他定片治疗的作用效果和安全性。方法:从2019年8月—2020年8月在我院治疗慢性特发性荨麻疹治疗的患者中任意择取100例参与研究,按照随机抽签法分为两组,各50例。给予对照组采用氯雷他定片治疗,观察组采用枸地氯雷他定片治疗。对比两组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有效治疗率为96%,对照组有效治疗率为74%;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对照组不良反
期刊
【摘要】目的:评价泌尿系结石患者行泌尿排石汤与针灸联合治疗疗效。方法:2020年2月至2021年2月,泌尿系结石患者52例为样本,A组泌尿结石汤与针灸联合干预,B组泌尿结石汤干预。结果:A组疗效96.15%高于B组76.92%,P<0.05;A组结石排出时间(7.56±1.57)d、复发率7.69%等指标均优于B组(9.41±2.04)d、复发率26.92%,P0.05。  1.2治疗方法  A组
期刊
【摘要】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DPN) 是糖尿病主要并发症之一,属于糖尿病(DM)微血管并发症,临床症状多以肢端感觉异常,肢体麻木、疼痛、发凉,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肌肉无力和萎缩等运动障碍为特征。DPN在DM患者人群中的患病率高达50%~90%[1],病情重者可致糖尿病足溃疡和截肢。现代医学认为其发病机制多与代谢紊乱、氧化应激、血管因素、神经营养因子缺乏等有關,故治疗上常采取抗氧化应激、营养神经、醛
期刊
【摘要】目的:研究改良DCF方案一线化疗后应用替吉奥维持治疗在胃癌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在我院肿瘤科选出132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入两组,对照组患者给予支持治疗,觀察组患者给予替吉奥维持治疗,对比两组的近期疾病控制率、毒副反应发生率等。结果:观察组的近期疾病控制率为77.27%,高于对照组的近期疾病控制率56.06%,P0.05,且两组的毒副反应均以Ⅰ~Ⅱ级为主,少数患者出现Ⅲ~Ⅳ级毒副反应。结
期刊
【摘要】目的:临床使用泮托拉唑钠粉针剂,用于治疗上消化道出血,并分析和观察疗效,为临床治疗上消化道出血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我院在2019年5月—2020年4月,随机选择100名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采用平均分组的方式,一组为对照组,使用常规治疗方法;另一组为观察组,使用泮托拉唑钠粉针剂进行治疗。对比两个小组的治疗效果。结果:对比两个小组的治疗效果,主要对比总有效率,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并且并发症
期刊
【摘要】目的:研究观察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临床表现及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于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间在我院随机抽取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3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患儿就诊日期的单双分为两组,即常规组(n=15)与实验组(n=15)。常规组患儿予以酮替芬治疗,实验组患儿予以酮替芬、孟鲁斯特纳协同治疗。统计两组患儿的治疗有效率、复发率。结果:常规组患儿的治疗有效率为73.33%,数据值明显低于实验
期刊
【摘要】目的:探究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与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双盲法选取我院在2018年2月—2020年5月时间段收治的80例子宫肌瘤患者分成2组进行研究,即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治疗;观察组患者结合使用米非司酮进行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疗效较对照组显著(92.5%与72.5%)(P0.05)。  1.2方法  
期刊
【摘要】目的:探究小儿腹泻合理用药的相关事项,以提升治疗的效果。方法:从分析小儿腹泻的发病机制入手,并针对性地提出治疗的方案,保证合理用药。结果:小儿腹泻有感染因素和非感染因素两种,对症下药,提升了治疗的效果,保证了药物的安全性。结论:在治疗小儿腹泻的过程中,需要明确致病因素,并通过合理用药,保证用药安全,促进患儿病情的改善以及身体的痊愈。  【关键词】小儿;腹泻;合理用药  【中图分类号】R72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