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引导学生更加有效的学习,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即打造高效(黄金)课堂这一问题的思考,在教学中做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学生读书方法,从而达到"不教"的目的。
【关键词】新课改; 有效性; 高效课堂; 授人以渔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在全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引导学生更加有效的学习,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即打造高效(黄金)课堂,这是摆在每个教师面前的问题。教学要出效率,出效益,不但要指导学生学习接受知识的方法,而且要引导学生学会思维。有了正确的思维方法,理解得快,接受得快,记忆的也牢固。教师的怎样教和学生的如何学尤为重要,二者有机结合才能出高效课堂。教育家陶行知指出"我以为好的老师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教育家叶圣陶也反复强调教学的目的"教是为了不教",所以我们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疑问,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要留给学生质疑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化。在教学中,我一直坚信一个原则,那就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好的方法,往往会对我们的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我作了这样的一些尝试:
一、四环节教学法
我是这样认为的:一篇文章摆在学生面前,老师要让他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学习。
1、扫除文字障碍。 每篇课文里必然有一个、几个或更多的生字词,这是学生读文本的第一道关,这一关可完全交由学生闯过,在预习中完成。老师只需上课时检查或学生互查即可。
2、整体感知。 要求对一篇文章要有一个整体概念,这篇文章说了些什么内容,反映了什么问题。比如《景泰蓝的制作》,这是一篇说明文,主要介绍了景泰蓝这一工艺品的制作过程,有六个步骤。文本的框架意识一定要建立起来。
3、局部探析。一篇文章有特色,值得学习,我们就得在细微处下工夫。比如:苏轼有首词《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这是一首悼亡之作,是苏轼怀念亡妻的,悼亡是这首词的主旨,那么作者是如何表达悼亡之意呢?这就要求学生一句一句的看去,从中体会,从中把握,把苏轼蕴涵在字里行间的无限的怀念之情挖掘出来。我在讲这首词的时候,就让大家去发现,去发表自己的观点。有个同学就捕捉到了"小轩窗,正梳妆"这一句。他说"这一句写的好,这一句有画面感,一个女子正在临窗梳头,写的很温馨。这正是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经历的时候不觉什么,一旦失去,便成了美好的回忆。"他的解说引来了同学的掌声,也激起了同学们的表达欲,另一个同学补充到"这是以乐写悲的技法。小轩窗梳妆是温馨的,但那已是永远的过去了,现在作者与妻子冥世两隔,他永远的不能在一旁看着妻子梳头了,这样写更写出了苏轼内心的悲凉痛楚。" 学生的回答也调动了我的思维,我补充"女为悦己者容,小轩窗梳妆,正是夫妻恩爱的表现,而这份恩爱此时也只能到梦中找寻了。"局部探析这一环节应是一节课的精华所在,这是老师引领学生学习探究的一个关键。这一环节做的好,同学们探究求知的欲望调动起来了,就可以说老师给了他"渔",那么没有老师在场,他也会研读文本了。
4、总结升华。 我们在文本探析环节花了大量的时间,教学的基本任务应该说完成了,但是总结升华这一环节也不可缺少,这是一个由散到整的过程,学生对文本的阅读还得回到整体上来,这样的学习才算完整。扫除文字障碍--整体感知--局部探析--总结升华这样的四个环节学下来,学生便有了学习文本的步骤,学生完全可以依此自学。有时,我还让学生对课文自己阅读、批注、讲解,在实践中提高。
二、单一目标教学法
每篇课文涉及的内容可以说很多,比如作者生平、写作背景、蕴涵的情感、写作技法等。如果老师一一讲来,势必浪费许多时间,同时也没必要。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不妨大胆一些,变多为少。不是说"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吗?一节课我们就抓一个目标(问题)把这个问题探讨深,探讨透,让学生从中学到的不是浮泛的知识,而是掌握了学习的方法。例如,《雷雨》的节选,课本就选了在周公馆周朴园与鲁侍萍意外相逢这一节,突出了周朴园与鲁侍萍的矛盾,在学课文之前,我先让学生观看了电影《雷雨》,又读了全剧本,上课的时候,关于作者、戏剧知识我只字不提,我就让学生探讨分析人物,尤其是对周朴园的分析,课文后面也附了"问题探讨",有王育生、钱谷融,李计谋、钱理群等几位大家的分析,同学们可以参考。大家很是踊跃,各抒己见。一堂课探讨下来,基本上有了一个共识:不能简单地说周朴园好还是坏,他是一个复杂的人物,在他身上有可憎的一面,也有可怜的一面,而这一总结正切合了本单元人性的复杂的主题。这样的探究课既锻炼了同学们发现、质疑、表达的能力,同时又能让学生把文本学习放到单元中去,从而形成了语文学习的体系。
三、理解于课内,灵活应用于课外
课前有效的预习可以使学生在听课时有的放矢,会抓重点,从而达到攻克难点的目的。课堂上我们可以指导学生用十六字方针去要求自己。即:声声入耳,字字入目,动手动脑,用心学习。一个好学生必须要抓住课堂,只有将知识理解于课内,才能灵活应用于课外。一个连基本的知识都没掌握的学生是谈不上提高而言的。这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向课堂要效率。课后复习是巩固和消化学习内容的重要环节。我们可以鼓励学生每次作业都要先复习然后再做题。我们要告诉学生,人脑毕竟不是电脑,人的记忆力都有一个遗忘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要及时对知识进行巩固复习,踏踏实实的搞好自己的学习。
四、师生配合,共同打造"高效课堂"
离开了师生的默契配合,任何形式的"高效"都是空谈,所以我们一定要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打造出具有自己特色的"高效课堂"。所以,我们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只有建立了朋友式的师生关系,我们才能知学生之所想,知学生之所需。只有解决了学生的思想问题,他们才会把心思放在学习上。总之,高效的课堂离不开融洽的师生关系,融洽的师生关系则会促进高效课堂的落实,它们是相互影响,相得益彰的。
你给学生一片雪花,他能给你整个春天。学生的创造力是无限的,怎样"授人以渔",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不教"的目的,仍然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新课改; 有效性; 高效课堂; 授人以渔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在全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引导学生更加有效的学习,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即打造高效(黄金)课堂,这是摆在每个教师面前的问题。教学要出效率,出效益,不但要指导学生学习接受知识的方法,而且要引导学生学会思维。有了正确的思维方法,理解得快,接受得快,记忆的也牢固。教师的怎样教和学生的如何学尤为重要,二者有机结合才能出高效课堂。教育家陶行知指出"我以为好的老师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教育家叶圣陶也反复强调教学的目的"教是为了不教",所以我们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疑问,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要留给学生质疑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化。在教学中,我一直坚信一个原则,那就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好的方法,往往会对我们的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我作了这样的一些尝试:
一、四环节教学法
我是这样认为的:一篇文章摆在学生面前,老师要让他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学习。
1、扫除文字障碍。 每篇课文里必然有一个、几个或更多的生字词,这是学生读文本的第一道关,这一关可完全交由学生闯过,在预习中完成。老师只需上课时检查或学生互查即可。
2、整体感知。 要求对一篇文章要有一个整体概念,这篇文章说了些什么内容,反映了什么问题。比如《景泰蓝的制作》,这是一篇说明文,主要介绍了景泰蓝这一工艺品的制作过程,有六个步骤。文本的框架意识一定要建立起来。
3、局部探析。一篇文章有特色,值得学习,我们就得在细微处下工夫。比如:苏轼有首词《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这是一首悼亡之作,是苏轼怀念亡妻的,悼亡是这首词的主旨,那么作者是如何表达悼亡之意呢?这就要求学生一句一句的看去,从中体会,从中把握,把苏轼蕴涵在字里行间的无限的怀念之情挖掘出来。我在讲这首词的时候,就让大家去发现,去发表自己的观点。有个同学就捕捉到了"小轩窗,正梳妆"这一句。他说"这一句写的好,这一句有画面感,一个女子正在临窗梳头,写的很温馨。这正是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经历的时候不觉什么,一旦失去,便成了美好的回忆。"他的解说引来了同学的掌声,也激起了同学们的表达欲,另一个同学补充到"这是以乐写悲的技法。小轩窗梳妆是温馨的,但那已是永远的过去了,现在作者与妻子冥世两隔,他永远的不能在一旁看着妻子梳头了,这样写更写出了苏轼内心的悲凉痛楚。" 学生的回答也调动了我的思维,我补充"女为悦己者容,小轩窗梳妆,正是夫妻恩爱的表现,而这份恩爱此时也只能到梦中找寻了。"局部探析这一环节应是一节课的精华所在,这是老师引领学生学习探究的一个关键。这一环节做的好,同学们探究求知的欲望调动起来了,就可以说老师给了他"渔",那么没有老师在场,他也会研读文本了。
4、总结升华。 我们在文本探析环节花了大量的时间,教学的基本任务应该说完成了,但是总结升华这一环节也不可缺少,这是一个由散到整的过程,学生对文本的阅读还得回到整体上来,这样的学习才算完整。扫除文字障碍--整体感知--局部探析--总结升华这样的四个环节学下来,学生便有了学习文本的步骤,学生完全可以依此自学。有时,我还让学生对课文自己阅读、批注、讲解,在实践中提高。
二、单一目标教学法
每篇课文涉及的内容可以说很多,比如作者生平、写作背景、蕴涵的情感、写作技法等。如果老师一一讲来,势必浪费许多时间,同时也没必要。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不妨大胆一些,变多为少。不是说"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吗?一节课我们就抓一个目标(问题)把这个问题探讨深,探讨透,让学生从中学到的不是浮泛的知识,而是掌握了学习的方法。例如,《雷雨》的节选,课本就选了在周公馆周朴园与鲁侍萍意外相逢这一节,突出了周朴园与鲁侍萍的矛盾,在学课文之前,我先让学生观看了电影《雷雨》,又读了全剧本,上课的时候,关于作者、戏剧知识我只字不提,我就让学生探讨分析人物,尤其是对周朴园的分析,课文后面也附了"问题探讨",有王育生、钱谷融,李计谋、钱理群等几位大家的分析,同学们可以参考。大家很是踊跃,各抒己见。一堂课探讨下来,基本上有了一个共识:不能简单地说周朴园好还是坏,他是一个复杂的人物,在他身上有可憎的一面,也有可怜的一面,而这一总结正切合了本单元人性的复杂的主题。这样的探究课既锻炼了同学们发现、质疑、表达的能力,同时又能让学生把文本学习放到单元中去,从而形成了语文学习的体系。
三、理解于课内,灵活应用于课外
课前有效的预习可以使学生在听课时有的放矢,会抓重点,从而达到攻克难点的目的。课堂上我们可以指导学生用十六字方针去要求自己。即:声声入耳,字字入目,动手动脑,用心学习。一个好学生必须要抓住课堂,只有将知识理解于课内,才能灵活应用于课外。一个连基本的知识都没掌握的学生是谈不上提高而言的。这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向课堂要效率。课后复习是巩固和消化学习内容的重要环节。我们可以鼓励学生每次作业都要先复习然后再做题。我们要告诉学生,人脑毕竟不是电脑,人的记忆力都有一个遗忘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要及时对知识进行巩固复习,踏踏实实的搞好自己的学习。
四、师生配合,共同打造"高效课堂"
离开了师生的默契配合,任何形式的"高效"都是空谈,所以我们一定要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打造出具有自己特色的"高效课堂"。所以,我们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只有建立了朋友式的师生关系,我们才能知学生之所想,知学生之所需。只有解决了学生的思想问题,他们才会把心思放在学习上。总之,高效的课堂离不开融洽的师生关系,融洽的师生关系则会促进高效课堂的落实,它们是相互影响,相得益彰的。
你给学生一片雪花,他能给你整个春天。学生的创造力是无限的,怎样"授人以渔",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不教"的目的,仍然是我们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