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市委市政府通过多种渠道,广泛征求社会意见建议,在全市梳理出10个较突出的问题,其中“行政审批、行政许可过多、程序繁琐”排在亟须解决的问题之首。直面第一问题,北京市政府立行立改,从2013年8月份以来,经过多次专题研究和认真梳理论证,分两批共取消和下放359项,调整出263项,行政审批事项由原先的1562项减少到1000项以内,精简了39.8%。日前,本刊记者就此次行政审批事项改革的思路和相关举措专访了北京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刘云广。
从“便于管理”到“服务需求”
记 者:行政审批包括哪些方面?减少行政审批的意义在哪里?
刘云广:行政审批是政府有效管理经济、社会的手段。行政审批包括依照许可法设定的行政许可,和在许可法出台之前业已大量存在的非许可审批。由于我国的法律法规尚处于不断完善中,因此保留了一部分非许可审批,以政府的规范性文件或者部门的一些规定形式存在。
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就是要改变政府主导经济的发展模式,减少行政审批,更多地激发市场活力,使各部门间实现需求“无缝对接”,使审批从“便于管理”变为“服务需求”。具体到北京市来说,不仅是增强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内生动力,满足促进转型发展的需要;而且要提高行政效率,优化首都发展环境,更好地服务百姓。2013年8月,北京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牵头单位由市监察局调整为市编办,市政府审改办设在市编办,着手推进新一轮改革。
简政放权“瘦身” 规范运作“健体”
记 者:这次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分两批取消和下放了359项行政审批事项,旨在解决哪些比较集中的问题?
刘云广:2001年以来,北京市政府先后四次对投资项目审批制度进行了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但现行制度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适应的问题。例如:审批事项过多,审批周期过长,审批效率不高;审批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不够,重复申报、重复审查的问题比较突出;信息化建设比较滞后;一些项目前期论证和基础准备不够充分;政府部门和公务员队伍的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不够高等。这些问题,需要通过深化改革加以解决,也是我们这次改革需要着力解决的。
此次改革重点抓住两方面工作:一是大力精简审批事项。2013年8月,第一批审批事项共取消和下放246项,第二批取消和下放113项,同时对1562项里面不需要审批的事项进行了调整,调出263项。二是优化投资项目审批流程。在大力做好精简审批事项的同时,把工作重心放在对经济社会发展制约强、对社会主体影响大的建设投资项目审批流程优化上。流程优化以后,办理建设投资项目审批从原来的300多个工作日压缩到109个。其中,企业最关心的通过招拍挂取得土地开发权的审批,缩短到83个工作日。过去,有的企业办一个投资项目,要盖80多个公章,前后历时两年多。如今,这一流程将大为缩减。目前,这项工作开始在朝阳、海淀、丰台、大兴、通州五个区试点,预计到2014年6月试点结束。
记 者:优化投资项目审批流程的改革思路是什么?
刘云广:这次优化投资项目审批流程的主要思路是,推行“五个一”。也就是,制定一个意见,即《关于进一步推进本市投资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的意见》;绘制一套流程图,即《投资项目审批流程图》;编制一本目录,即《北京市行政审批目录》;出台一个办法,即《北京市行政审批目录管理办法》;搭建一个平台,即投资项目审批网络服务平台。目前,意见已经出台,流程图重新绘制完毕,目录基本成形,办法即将出台,平台正在抓紧建设中。
“五个一”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对保留下来的审批事项将采取三步措施:首先是规范,《北京市行政审批目录》,明确标示出名称类别、实施机关、设定依据以及申请材料、审查内容、审批标准、办理程序等;流程图把全部环节标准化,各个环节的审批时限一目了然,从而杜绝部门审批过程中不规范的操作;以《北京市行政审批目录管理办法》为遵循,把运转情况纳入监督管理,超出目录以外的审批都是违规的。老百姓心明眼亮,政府部门也就不能随意加减项目。其次是优化,通过流程再造,加快审批速度,减少审批环节。再次是公开,建立统一的网上行政审批平台,所有的审批项目入网,实行审批过程全公开,从接件一直到办结都在一个系统里,能让申请人对现在处于哪个办理阶段一清二楚,最大限度减少行政裁量权。“五个一”实现了,109天的压缩时限也就能真正实现。
记 者:投资项目审批流程压缩了三分之二,成为此次改革的重点和亮点,于此我们采取了哪些举措?
刘云广:总结起来主要有“转、减、调、并”四条措施。
“转”,就是转观念、转职能、转方式。转变政府部门管理方式的惯性思维,牢固树立为企业、为社会发展服务的理念。只有转变观念,才能切实转变作风,实现职能和发展方式的转变。以群众路线学习教育实践活动为有利契机,我们此次改革得到各级部门和机构的大力支持。具体来说,我们着重做了三件事,一是在CBD、中关村、丽泽商务区等“六高、四新”重点功能区,开启审批“绿灯”,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审批。二是进一步加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和执行工作。规划部门在编制控规时,要加强多部门沟通,将各部门审批内容可以纳入控规的予以纳入,后续不再就控规中的同一内容重复审批,避免过去有些行业部门的审批内容在控规中体现得不充分、可以纳入控规的没有纳入的情况。三是根据建设项目投资规模的大小,对需要政府提供咨询服务的项目,多部门提前开展集中综合的政策辅导,改变过去企业多次咨询不同部门、多跑路、费时费力的情况。
“减”,就是减少审批事项,大幅度缩短审批办理时限,为企业实实在在减负。经过梳理,北京市投资项目审批事项168项,这次精简了18项,占10.7%。重点是减少内部的复核、权力下放、减少审批时限。比如,企业投资的2亿元以下的民政项目、文化体育项目、教育项目、医疗卫生项目、养老项目原来由市发改委审批,现在改由各区县发改委审批。在以往大幅压缩审批事项办理时限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将环评、交评、能评等11项的办理时限,平均压缩了4个工作日。同时,加强政府部门强制性标准的研究制定和依法监管。这方面来说,市民防局的经验值得借鉴。过去人防工程施工图由民防局一个部门负责,十几个人面对一年大量的人防工程施工图技术审查,明显力不从心。2013年4月,市民防局开始改革,将此项业务转交给具有资质的7家设计审查单位按国家强制标准审查,该局主要负责施工图审查的组织实施和监督管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调”,就是调整不合理的办理环节,疏通堵塞点,重新排列组合。重点调整土地储备项目和土地公开交易项目的办理程序。将原来在土地公开交易项目中需要分别办理的能评、环评、交评、震评和水评等审批事项,打包前移至土地储备阶段,由规划部门协调其他相关部门后,综合出具供地条件,提前作了“B超”。土地入市交易后,企业对该地块心里明明白白,不用再四处碰壁,逐一办理相关审批了。
“并”,就是由串联改并联,各环节不是一个一个往下走,而是由几个部门同时审批。通过形成一个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并联办理,以及市区两级联动的工作机制,着力解决层级职责不清、部门相互推诿等问题。一是明确并联审批环节。在2011年北京已建立分阶段并联审批制度的基础上,再次明确发改委和经信部门在立项环节,规划部门在办理建设项目规划条件环节和设计方案审查环节,分别牵头组织协调相关部门进行并联审批。二是建立并联审批告知机制。以立项环节为例,发改委拿到项目单位申请材料后,如果认为基本符合条件,就通过市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行政审批服务信息管理系统,有选择地同时向规划、国土、环保等部门发《立项阶段并联审批告知单》,这些部门同时收到告知单,并联办理相关审批事项。这次要求牵头初审和告知时间不超过3个工作日,充分保障了分阶段并联审批机制的顺畅运行。三是建立市、区县两级政府联合审查机制。对要经市、区县两级政府共同审批的同一事项,建立两级政府联合审查机制,减少内部运行环节,提高工作效率。
重监管 强服务
记 者:这次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力度前所未有,下一步我们还会采取哪些措施,确保改革的效果充分体现?
刘云广:简政放权,实质是政府重新定位,重新界定自己的职责权限,划定政府与市场的边界。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要从管理社会向治理社会转变。到目前为止,我们前期的工作已经按照中央要求和北京市教育实践活动整改意见要求,对行政审批事项进行梳理、取消和下放,对投资项目审批流程进行了规范和再造。下一步,我们将主要围绕三个方面继续加快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一是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市委四次全会精神,进一步梳理优化流程,精简审批事项。在试点工作结束后,根据投资项目流程改革试点结果,调整完善优化投资项目审批流程办法。2014年1月8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推出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三项措施,明确提出要清理并逐步取消各部门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确需审批的依法按程序转为行政许可项目,政府对行政许可项目管理的重点也由审批转为监管。
二是更加理性地认识审批制度改革。首先要认识到审批数量不是绝对地越少越好,有些审批项目是不可缺少的,必须予以保留。其次要加强对行政审批的顶层设计,做到不仅依法设置行政审批项目,而且科学合理设置,赋予保留事项更大的法律内涵。
三是进一步对审批事项进行规范。出目录、出标准、出管理办法,使审批项目能够做到科学、合理、规范,有效规范政府、企业和个人行为,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记 者:谢谢您接受采访!
从“便于管理”到“服务需求”
记 者:行政审批包括哪些方面?减少行政审批的意义在哪里?
刘云广:行政审批是政府有效管理经济、社会的手段。行政审批包括依照许可法设定的行政许可,和在许可法出台之前业已大量存在的非许可审批。由于我国的法律法规尚处于不断完善中,因此保留了一部分非许可审批,以政府的规范性文件或者部门的一些规定形式存在。
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就是要改变政府主导经济的发展模式,减少行政审批,更多地激发市场活力,使各部门间实现需求“无缝对接”,使审批从“便于管理”变为“服务需求”。具体到北京市来说,不仅是增强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内生动力,满足促进转型发展的需要;而且要提高行政效率,优化首都发展环境,更好地服务百姓。2013年8月,北京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牵头单位由市监察局调整为市编办,市政府审改办设在市编办,着手推进新一轮改革。
简政放权“瘦身” 规范运作“健体”
记 者:这次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分两批取消和下放了359项行政审批事项,旨在解决哪些比较集中的问题?
刘云广:2001年以来,北京市政府先后四次对投资项目审批制度进行了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但现行制度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适应的问题。例如:审批事项过多,审批周期过长,审批效率不高;审批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不够,重复申报、重复审查的问题比较突出;信息化建设比较滞后;一些项目前期论证和基础准备不够充分;政府部门和公务员队伍的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不够高等。这些问题,需要通过深化改革加以解决,也是我们这次改革需要着力解决的。
此次改革重点抓住两方面工作:一是大力精简审批事项。2013年8月,第一批审批事项共取消和下放246项,第二批取消和下放113项,同时对1562项里面不需要审批的事项进行了调整,调出263项。二是优化投资项目审批流程。在大力做好精简审批事项的同时,把工作重心放在对经济社会发展制约强、对社会主体影响大的建设投资项目审批流程优化上。流程优化以后,办理建设投资项目审批从原来的300多个工作日压缩到109个。其中,企业最关心的通过招拍挂取得土地开发权的审批,缩短到83个工作日。过去,有的企业办一个投资项目,要盖80多个公章,前后历时两年多。如今,这一流程将大为缩减。目前,这项工作开始在朝阳、海淀、丰台、大兴、通州五个区试点,预计到2014年6月试点结束。
记 者:优化投资项目审批流程的改革思路是什么?
刘云广:这次优化投资项目审批流程的主要思路是,推行“五个一”。也就是,制定一个意见,即《关于进一步推进本市投资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的意见》;绘制一套流程图,即《投资项目审批流程图》;编制一本目录,即《北京市行政审批目录》;出台一个办法,即《北京市行政审批目录管理办法》;搭建一个平台,即投资项目审批网络服务平台。目前,意见已经出台,流程图重新绘制完毕,目录基本成形,办法即将出台,平台正在抓紧建设中。
“五个一”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对保留下来的审批事项将采取三步措施:首先是规范,《北京市行政审批目录》,明确标示出名称类别、实施机关、设定依据以及申请材料、审查内容、审批标准、办理程序等;流程图把全部环节标准化,各个环节的审批时限一目了然,从而杜绝部门审批过程中不规范的操作;以《北京市行政审批目录管理办法》为遵循,把运转情况纳入监督管理,超出目录以外的审批都是违规的。老百姓心明眼亮,政府部门也就不能随意加减项目。其次是优化,通过流程再造,加快审批速度,减少审批环节。再次是公开,建立统一的网上行政审批平台,所有的审批项目入网,实行审批过程全公开,从接件一直到办结都在一个系统里,能让申请人对现在处于哪个办理阶段一清二楚,最大限度减少行政裁量权。“五个一”实现了,109天的压缩时限也就能真正实现。
记 者:投资项目审批流程压缩了三分之二,成为此次改革的重点和亮点,于此我们采取了哪些举措?
刘云广:总结起来主要有“转、减、调、并”四条措施。
“转”,就是转观念、转职能、转方式。转变政府部门管理方式的惯性思维,牢固树立为企业、为社会发展服务的理念。只有转变观念,才能切实转变作风,实现职能和发展方式的转变。以群众路线学习教育实践活动为有利契机,我们此次改革得到各级部门和机构的大力支持。具体来说,我们着重做了三件事,一是在CBD、中关村、丽泽商务区等“六高、四新”重点功能区,开启审批“绿灯”,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审批。二是进一步加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和执行工作。规划部门在编制控规时,要加强多部门沟通,将各部门审批内容可以纳入控规的予以纳入,后续不再就控规中的同一内容重复审批,避免过去有些行业部门的审批内容在控规中体现得不充分、可以纳入控规的没有纳入的情况。三是根据建设项目投资规模的大小,对需要政府提供咨询服务的项目,多部门提前开展集中综合的政策辅导,改变过去企业多次咨询不同部门、多跑路、费时费力的情况。
“减”,就是减少审批事项,大幅度缩短审批办理时限,为企业实实在在减负。经过梳理,北京市投资项目审批事项168项,这次精简了18项,占10.7%。重点是减少内部的复核、权力下放、减少审批时限。比如,企业投资的2亿元以下的民政项目、文化体育项目、教育项目、医疗卫生项目、养老项目原来由市发改委审批,现在改由各区县发改委审批。在以往大幅压缩审批事项办理时限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将环评、交评、能评等11项的办理时限,平均压缩了4个工作日。同时,加强政府部门强制性标准的研究制定和依法监管。这方面来说,市民防局的经验值得借鉴。过去人防工程施工图由民防局一个部门负责,十几个人面对一年大量的人防工程施工图技术审查,明显力不从心。2013年4月,市民防局开始改革,将此项业务转交给具有资质的7家设计审查单位按国家强制标准审查,该局主要负责施工图审查的组织实施和监督管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调”,就是调整不合理的办理环节,疏通堵塞点,重新排列组合。重点调整土地储备项目和土地公开交易项目的办理程序。将原来在土地公开交易项目中需要分别办理的能评、环评、交评、震评和水评等审批事项,打包前移至土地储备阶段,由规划部门协调其他相关部门后,综合出具供地条件,提前作了“B超”。土地入市交易后,企业对该地块心里明明白白,不用再四处碰壁,逐一办理相关审批了。
“并”,就是由串联改并联,各环节不是一个一个往下走,而是由几个部门同时审批。通过形成一个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并联办理,以及市区两级联动的工作机制,着力解决层级职责不清、部门相互推诿等问题。一是明确并联审批环节。在2011年北京已建立分阶段并联审批制度的基础上,再次明确发改委和经信部门在立项环节,规划部门在办理建设项目规划条件环节和设计方案审查环节,分别牵头组织协调相关部门进行并联审批。二是建立并联审批告知机制。以立项环节为例,发改委拿到项目单位申请材料后,如果认为基本符合条件,就通过市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行政审批服务信息管理系统,有选择地同时向规划、国土、环保等部门发《立项阶段并联审批告知单》,这些部门同时收到告知单,并联办理相关审批事项。这次要求牵头初审和告知时间不超过3个工作日,充分保障了分阶段并联审批机制的顺畅运行。三是建立市、区县两级政府联合审查机制。对要经市、区县两级政府共同审批的同一事项,建立两级政府联合审查机制,减少内部运行环节,提高工作效率。
重监管 强服务
记 者:这次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力度前所未有,下一步我们还会采取哪些措施,确保改革的效果充分体现?
刘云广:简政放权,实质是政府重新定位,重新界定自己的职责权限,划定政府与市场的边界。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要从管理社会向治理社会转变。到目前为止,我们前期的工作已经按照中央要求和北京市教育实践活动整改意见要求,对行政审批事项进行梳理、取消和下放,对投资项目审批流程进行了规范和再造。下一步,我们将主要围绕三个方面继续加快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一是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市委四次全会精神,进一步梳理优化流程,精简审批事项。在试点工作结束后,根据投资项目流程改革试点结果,调整完善优化投资项目审批流程办法。2014年1月8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推出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三项措施,明确提出要清理并逐步取消各部门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确需审批的依法按程序转为行政许可项目,政府对行政许可项目管理的重点也由审批转为监管。
二是更加理性地认识审批制度改革。首先要认识到审批数量不是绝对地越少越好,有些审批项目是不可缺少的,必须予以保留。其次要加强对行政审批的顶层设计,做到不仅依法设置行政审批项目,而且科学合理设置,赋予保留事项更大的法律内涵。
三是进一步对审批事项进行规范。出目录、出标准、出管理办法,使审批项目能够做到科学、合理、规范,有效规范政府、企业和个人行为,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记 者:谢谢您接受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