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9)15-144-01
走进现在的语文阅读课堂,常常会看到老师们为学生创设各种语言实践的情境与机会,努力体现语文工具性的理念与特征。前两天听一位老师执教《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一文,她是这样指导学生用“一面……一面……”进行语言实践活动的。
现象观察:
师:请同学看课后的练习3,谁能起来读一读第一句!
生:(读)
师:能用“一面……一面……”造句吗?
生:放学回家的路上,我一面走一面唱歌。
生:写作业的时候,我们不能一面做一面玩。
师:看来大家都会!用“一面……一面……”造句只要注意两个动作是可以同时发生的就可以了。课后大家用这个词写一句话吧。
我的思索:
从课堂上学生的回答看,让五年级学生用“一面……一面……”造句真的不需要多教,因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常会用到这样的词,学生很熟悉了,说上一句话,信口拈来,小菜一碟!用孩子话说连三年级的小朋友都能说对。所以整个教学任务一分钟不到就解决了。但细想想,教材安排在五下让学生练习,肯定是有道理的!如果让我们的教学在这样低层次、同水平的重复,这样的语言实践有什么意义呢?学生的言语能力能提高了吗?我们关注点是不是应更宽一些、深一些呢?带着这样的想法,我走进了自己的课堂。
案例重构:
老师出示“他仍是衣衫不整,仍是一面踱步一面埋头沉思。”指名学生读此句后:
师:现在谁来用“一面……一面……”说一句话。
生1:每天吃晚饭的时候,我总要打开音响。一面吃饭一面听音乐,那种感觉真的太美妙了!妈妈都夸我会享受!
师:老师听出来了,你至少说了两句话。第一句交代清了“一面吃饭一面听音乐”的时间及做的准备;第二句话说清了“一面吃饭一面听音乐”的感觉:第三句话,是写了妈妈对我“一面吃饭一面听音乐”的评价。三句话写得有条理,把“一面吃饭一面听音乐”这样的情景说得很具体。
生2:课间,我们总会看到有的同学一面走路一面吃东西,感觉很不好!太不文明了!
师:这句话揭示了一种不文明的校园行为。但细想想,此句哪里有问题?
生3:在“感觉很不好”前面要加个“让人”。变成“让人感觉很不好!”这样就说清是谁的感觉了。
师:(指生2)请你再说一遍。
生2:课间,我们总会看到有的同学一面走路一面吃东西,让人感觉很不好!太不文明了!我希望这样的同学能改掉这种不文明的行为!
师:你看,这样说就更具体了,不仅用“一面……一面……”这个词指出不文明的行为,还提出自己的建议!观点鲜明,条理清楚。
师:下面,我们开始用“一面……一面……”造句。如果你想不出其他的,可以把同学说的写下来,稍作改动,把句子写通顺就可以了;如果你觉得有能力写得与别人不一样,那就写自己的话,教师很欣赏;如果你既能写得与他人不一样,而且能写一段话,那你也尽量写,注意把话写得有条理,老师更欣赏。老师给你们两分钟。
追思叩问:
这一片断的教学,我用了六分多钟,课后,一直在想,表面看一分钟足可解决的问题,这六分钟花得值吗?
一、从造句到造段,有必要提高要求吗
看文后练习3的要求:“读读下面的句子,再用带点的词语造句。”很清楚是造句而非造段。例句为“他仍是衣衫不整,仍是一面踱步一面埋头沉思。”是一句话,而不是一段话。有必要提高要求,非要让学生说好一段话吗?说好一句话与说好一段话,两个不同层次的目标要求。造句,主要是让学生能不能正确使用这个词语;造段,就要复杂得多了,学生不仅要能正确使用这个词语,还得把一段话说得条理清,意思明。但我坚持让学生在一段话里用好“一面……一面……”,基于两点原因:一、这个词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高,学生有生活基础;二、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在经历了三四学段的语言训练之后,进行说段的练习是应该有底气的。因此,把“造句”改为“造段”的要求是切合五年级学生实际的,是体现了对学生原有认知水平的关注。
二、既已集体指导,有必要分层提出写的要求吗
在布置学生完成笔头练习时,我还是分层出示了要求:“如果你想不出其他的,可以把同学说的写下来,稍作改动,把句子写通顺就可以了”这是对言语水平相对弱的学生提的;“如果你觉得有能力写得与别人不一样,那就写自己的话,教师很欣赏”这是针对言语水平一般的同学提的;“如果你既能写得与他人不一样,而且能写一段话,那你也尽量写,注意把话写得有条理,老师更欣赏”这是针对那些言语能力强的的同学提的。我想在课堂上,如何做到关注全体学生,就要能拔高后进生、关注中等生、提升优等生,就得有层次地提出不同的要求。虽然有了一个指导的过程,但是不是所有学生都能领悟、掌握,我们还得一分为三的对待,因为学生之间的差异是永远存在的,我们应追求每一位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
走进现在的语文阅读课堂,常常会看到老师们为学生创设各种语言实践的情境与机会,努力体现语文工具性的理念与特征。前两天听一位老师执教《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一文,她是这样指导学生用“一面……一面……”进行语言实践活动的。
现象观察:
师:请同学看课后的练习3,谁能起来读一读第一句!
生:(读)
师:能用“一面……一面……”造句吗?
生:放学回家的路上,我一面走一面唱歌。
生:写作业的时候,我们不能一面做一面玩。
师:看来大家都会!用“一面……一面……”造句只要注意两个动作是可以同时发生的就可以了。课后大家用这个词写一句话吧。
我的思索:
从课堂上学生的回答看,让五年级学生用“一面……一面……”造句真的不需要多教,因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常会用到这样的词,学生很熟悉了,说上一句话,信口拈来,小菜一碟!用孩子话说连三年级的小朋友都能说对。所以整个教学任务一分钟不到就解决了。但细想想,教材安排在五下让学生练习,肯定是有道理的!如果让我们的教学在这样低层次、同水平的重复,这样的语言实践有什么意义呢?学生的言语能力能提高了吗?我们关注点是不是应更宽一些、深一些呢?带着这样的想法,我走进了自己的课堂。
案例重构:
老师出示“他仍是衣衫不整,仍是一面踱步一面埋头沉思。”指名学生读此句后:
师:现在谁来用“一面……一面……”说一句话。
生1:每天吃晚饭的时候,我总要打开音响。一面吃饭一面听音乐,那种感觉真的太美妙了!妈妈都夸我会享受!
师:老师听出来了,你至少说了两句话。第一句交代清了“一面吃饭一面听音乐”的时间及做的准备;第二句话说清了“一面吃饭一面听音乐”的感觉:第三句话,是写了妈妈对我“一面吃饭一面听音乐”的评价。三句话写得有条理,把“一面吃饭一面听音乐”这样的情景说得很具体。
生2:课间,我们总会看到有的同学一面走路一面吃东西,感觉很不好!太不文明了!
师:这句话揭示了一种不文明的校园行为。但细想想,此句哪里有问题?
生3:在“感觉很不好”前面要加个“让人”。变成“让人感觉很不好!”这样就说清是谁的感觉了。
师:(指生2)请你再说一遍。
生2:课间,我们总会看到有的同学一面走路一面吃东西,让人感觉很不好!太不文明了!我希望这样的同学能改掉这种不文明的行为!
师:你看,这样说就更具体了,不仅用“一面……一面……”这个词指出不文明的行为,还提出自己的建议!观点鲜明,条理清楚。
师:下面,我们开始用“一面……一面……”造句。如果你想不出其他的,可以把同学说的写下来,稍作改动,把句子写通顺就可以了;如果你觉得有能力写得与别人不一样,那就写自己的话,教师很欣赏;如果你既能写得与他人不一样,而且能写一段话,那你也尽量写,注意把话写得有条理,老师更欣赏。老师给你们两分钟。
追思叩问:
这一片断的教学,我用了六分多钟,课后,一直在想,表面看一分钟足可解决的问题,这六分钟花得值吗?
一、从造句到造段,有必要提高要求吗
看文后练习3的要求:“读读下面的句子,再用带点的词语造句。”很清楚是造句而非造段。例句为“他仍是衣衫不整,仍是一面踱步一面埋头沉思。”是一句话,而不是一段话。有必要提高要求,非要让学生说好一段话吗?说好一句话与说好一段话,两个不同层次的目标要求。造句,主要是让学生能不能正确使用这个词语;造段,就要复杂得多了,学生不仅要能正确使用这个词语,还得把一段话说得条理清,意思明。但我坚持让学生在一段话里用好“一面……一面……”,基于两点原因:一、这个词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高,学生有生活基础;二、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在经历了三四学段的语言训练之后,进行说段的练习是应该有底气的。因此,把“造句”改为“造段”的要求是切合五年级学生实际的,是体现了对学生原有认知水平的关注。
二、既已集体指导,有必要分层提出写的要求吗
在布置学生完成笔头练习时,我还是分层出示了要求:“如果你想不出其他的,可以把同学说的写下来,稍作改动,把句子写通顺就可以了”这是对言语水平相对弱的学生提的;“如果你觉得有能力写得与别人不一样,那就写自己的话,教师很欣赏”这是针对言语水平一般的同学提的;“如果你既能写得与他人不一样,而且能写一段话,那你也尽量写,注意把话写得有条理,老师更欣赏”这是针对那些言语能力强的的同学提的。我想在课堂上,如何做到关注全体学生,就要能拔高后进生、关注中等生、提升优等生,就得有层次地提出不同的要求。虽然有了一个指导的过程,但是不是所有学生都能领悟、掌握,我们还得一分为三的对待,因为学生之间的差异是永远存在的,我们应追求每一位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