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言俚语诗心粲然

来源 :语文建设·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bdz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童谣是在儿童口中传唱的,带有浓厚地方特色的,诙谐幽默、形式简短、音韵和谐、读来朗朗上口的歌谣。传统童谣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千百年来代代相传,经久不衰。优秀的传统童谣中弥漫着专属于儿童的本真的趣味,其游艺特质为儿童所喜爱,是“活在儿童口头上的文学”;优秀的传统童谣,在格律、修辞、形式上积累了大量的技巧,便于传播也便于欣赏,具有一定的文学性,是儿童学习母语、亲近母语的范本;优秀的传统童谣想象丰富,富有情趣,摇篮曲、颠倒歌、连锁调、谜语歌……一首首童谣,展示了一个个梦幻、诗意、奇趣的世界,带着泥土的芬芳,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情趣,融注了对真善美的向往,是一种如天籁般自然的、属于“人之初”的文学样式。它是专属于儿童的民间文学,用最质朴、最自然、最原始的声音,传神地表达出儿童心中的世界。
  在教学中,笔者注意搜集整理童谣,并努力带领学生走进童谣这一童年的“伊甸园”,通过读、唱、演等多种形式表现童谣,体验不同类型童谣的语言特色,感受童谣中蕴含的浓浓情趣。现选摘金波老师《中国传统童谣书系》中几首不同类型的童谣,在细读解析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且让我们随着一首首类型各异、各具特色的童谣,走进神秘缤纷的童谣世界,回归语言的原乡,感受民间文学的魅力!
  一、猜读谜语歌,触摸“唇齿间的智慧”
  特级教师周益民认为,谜语等民间文学样式“是一种活体记忆,是生命开端状态的存在”,“是个体源初的精神家园、话语故乡”。确实,谜语歌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它以形象化的语言隐射所言之物,让儿童在反复吟唱之时充满好奇地投入猜谜游戏之中,启迪儿童思维,激发儿童智慧。我采用“猜读”的方式展开谜语歌的教学,让儿童在猜谜游戏中体验乐趣、激发智慧。如《手指》的教学:
  手指
  十个兄弟一齐耍,头上各顶一片瓦。
  小事分成两起做,大事齐心也不怕。
  十个兄弟他是谁?人人身上都有他。
  《手指》是一首谜语歌,题目“手指”即谜语的谜底。歌谣并没有告诉读者谜底是什么,但是歌谣中的每一句都在提醒着读者进一步思考:
  “十个兄弟一齐耍”,这句让人联想到十个具有相似特征并联系紧密的事物;“头上各顶一片瓦”,这里的“瓦”,就是指甲“;小事分成两起做,大事齐心也不怕”,轻巧的事两只手分别做,“大事”就两只手齐心协力一起上;“十个兄弟他是谁?人人身上都有他”,进一步提示猜谜者,谜底所表示的这种事物就在我们身体上,猜猜它是什么?类似于我们平时所见的谜面中的提示“打一身体部位”。
  这首谜语歌,如迷宫的图案、象棋的布局,含有竞技性,需要猜谜者开动脑筋,用最快的速度,作出准确的回答。与此同时,它又是一首童谣,以歌谣作为向猜谜者表达谜语意思的载体,适合儿童朗读、传唱。歌谣中每句都是七个字,句式整齐,一二四六句的末字“耍”“瓦”“怕”“他”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饶有趣味。
  教学中,我让学生读读谜语歌,猜猜谜底,并说说自己是依据什么猜出来的。学生可根据这首谜语歌中的具体内容,抓谜面中的关键词句来谈猜测的依据,也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对谜底作出判断;在猜谜竞技的基础上,进一步启发学生诵读这首谜语歌,引导学生发现这首小诗中的奥秘:从“一齐耍”“齐心”“不怕”等词语体会这“十兄弟”的和睦友爱、团结互助,从“耍”“瓦”“怕”“他”等韵尾中感受谜语歌尾字押韵、句式整齐的语言特点。
  刘勰曾云:“谜也者,回互其辞,使昏迷也。”所谓“谜”,就是绕着弯子说话,使人产生错觉。教学中,教师用猜谜这种竞技性的方式导入新课,引导学生读谜面、抓关键,联系生活作判断,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引起“猎奇效应”;同时又可使学生在诵读体验中认识童谣的语言特點,感受谜语歌的语言智慧;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充满情趣的辨析思考中感受到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传承发扬的团结与和乐之美。由此我们可以坚定地认识到:母语是民族精神的符号,是民族精神的载体,我们应引导学生亲近母语、诵读童谣,去触摸人类“那唇齿间的智慧”。
  二、乐读童趣歌,让“无意思”比“有意思”更有意义
  “童趣歌”是充满儿童情趣的儿歌,富有音乐性,韵律协调,朗朗上口,给予学生浓厚的童年情调和率真的欢乐趣味。诵读这些富有情感和趣味的“童趣歌”,可以陶冶学生的性情,培养他们活泼、爽朗、天真的性格。教学“童趣歌”时,我常常让学生在一遍又一遍的朗读中感受蕴含在语言中的情趣,如这首读来令人忍俊不禁的《小耗子》:
  小耗子
  小耗子,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
  叫奶奶,奶奶不来,叽里咕噜滚下来。
  作为一首“童趣歌”,《小耗子》之“趣”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
  一是情节之趣。这首童谣生动有趣,用简短的几句话,就描述出“小耗子偷油下不来”的囧态。童谣以小耗子的日常行为作为叙写对象,贴近学生生活,寥寥数语,就展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特别适合学生表演、游戏。
  二是语言之趣。童谣的语言浅明通俗、轻松幽默,为学生所喜爱。从“小耗子”到“叫奶奶”,都是三字成句,句式整齐,富有节奏感;末句“叽里咕噜滚下来”字数较多,节奏也有所变化,其中“叽里咕噜”朗读时语速较快,使人仿佛看到那只调皮的小耗子忙不迭地慌慌张张逃跑的样子,让人忍俊不禁。整首童谣节奏明快活泼,适合打着节奏朗读。七个小句子中,除一、三句外,其余几句都是末字押韵,如“台”“来”等,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学生说唱和朗读。
  教学中,我先指导学生读出节奏:教师边拍手边读童谣,并让学生也拍着手一起读;继而指导学生读出形象: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小耗子呢?这首童谣中的哪一句让你觉得最有意思?为什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想象着这只可爱的小耗子的样子,再来读这首童谣。学生诵读时,我发现他们读“叽里咕噜”这个词语的时候,语速会不由自主地加快,于是我乘势追问:“你们为什么这么读呢?读到这里的时候,你仿佛看到小耗子怎样了?”学生会把这只可爱的小耗子当作一名顽童,想象出它滑稽搞笑的动作和表情。最后,我让学生加上动作,边表演边朗读。   “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儿童的心灵,是人在最初未受外界干扰侵蚀时的毫无造作、绝对真诚的本心。《小耗子》这样的童趣歌,正是映现“绝假纯真”之童心的歌谣,也是周作人先生所激赏的“无意思之意思”的纯真之歌:
  ……那非教训的无意思,空灵的幻想与快活的嬉笑,比那些老成的文字更与儿童的世界接近了。我说无意思之意思,因为这无意思原自有他的作用,儿童空想正旺盛的时候,能够得到他们的要求,让他们愉快地活动,这便是最大的实益……[1]
  可见,这里的“无意思”,并非无价值、无意义,相反的,对于儿童而言,这种“无意思”也许更“有意思”,因为它“更与儿童的世界接近”,它以“空灵的幻想与快活的嬉笑”满足了“空想期正旺盛的时候”的儿童的需要。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种“无意思”比“有意思”更有意义。在童谣教学中,如何让儿童保有最原初、最本真之心,如同海绵吸水般地从生活中自由地吸收水分呢?我主张通过强调诵读,让儿童在诵读中通过语言和节奏,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将自我和世界、自然和人事连在一起,用心灵去感受童谣的美妙。因此,在教学《小耗子》时,我并未就这首童谣的内容作过多的讲解,而是采用多种形式指导学生朗读:打着节奏读、想象表演读。在一遍又一遍的朗读体验中,童谣里所蕴含的小耗子的可爱形象,童谣语言押韵的技巧,语句节奏的变化,就在不知不觉中沁入学生的心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很多时候,母语学习需要的不是说教,而是熏染。
  三、在游戏中诵读“数数歌”“绕口令”,体悟语言的“妙趣”
  “数数歌”将数字嵌入歌谣之中,是一种培养儿童识别和运用数字能力的知识性儿歌;“绕口令”是一种中国传统的语言游戏,将声母、韵母或声调极易混同的语词有意集中在一起,组成反复、重叠、绕口、拗口的句子,要求快速念出,读来令人感到妙趣横生。可从“游艺民俗”的角度来认识童谣,用竞技、游戏的方式来教学童谣,以《五指歌》和《连念七遍就聪明》为例:
  五指歌
  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老虎打不到,打到小松鼠。
  松鼠有几只?让我数一数,数来又数去,一二三四五。
  《五指歌》是一首数数歌,将数字嵌入生动的故事中,使数字更容易被学生学习、记忆。第一句中的“一二三四五”是抽象的,但是后面几句具体的“打猎”语境,使得原本抽象的数字成为具体的故事——数小松鼠的个数。句末的“一二三四五”,其意义就与第一句有所不同:第一句是抽象的,而末句中的“一二三四五”则是具体的,与前面的故事发生了链接。因此朗读时,第一句与最后一句也应有所区别。
  《五指歌》中还运用了“顶真句”,即“连锁调”。童谣的中间四句:“上山打老虎。老虎打不到,打到小松鼠。松鼠有几只?”使用了“顶真”的技巧,将前一句结尾的词语作为后一句的开头,句与句之间环环相扣,犹如珠链般串在一起。采用这种特殊的表达方式,表现了打猎时紧张的气氛:打猎时没打着老虎,就去追小松鼠,小松鼠也打不着……逐句相连,颇具情趣。
  连念七遍就聪明
  天上七颗星,地上七块冰,树上七只鹰,梁上七根钉,台上七盏灯。
  呼噜呼噜扇灭七盏灯,哼唷哼唷拔脱七根钉,哦嘘哦嘘赶跑七只鹰,乒乒乓乓踏碎七块冰,飞过乌云盖没七颗星,连念七遍就聪明。
  《连念七遍就聪明》是一首绕口令,其中蕴含着一些语言技巧。
  一是拟声词的使用:“天上七颗星,地上七块冰,树上七只鹰,梁上七根钉,台上七盏灯。”这些原本是静止的、不相干的事物,在歌谣中巧妙地穿插了拟声词“呼噜呼噜”“哼唷哼唷”“哦嘘哦嘘”“乒乒乓乓”,拟声词与动词“扇灭”“拔脱”等结合,就使原来的静态变为动态,增强了作品的生动性、形象性和趣味性。“呼噜呼噜扇灭七盏灯”“哼唷哼唷拔脱七根钉”这组句子在结构上也很有特色,前半句为四字的拟声词,后半句为五字的动宾短语,九字句的句式整齐,富有节奏感。
  二是节奏的变化:这首童谣的前半部分为整齐的五字句,后半部分变成了九字句的节奏,节奏富于变化,灵动活泼。
  三是朗读的难度:童谣中“星”“冰”“鹰”“钉”和“灯”读音相近,紧密相连,造成诵读时发音的紧迫感,加之复杂的不断变化的修饰语更增加了诵读的难度。前后不同节奏的变化,也给朗读带来一定的挑战。念绕口令时,清楚准确地念对了,则获得一种成就感;口齿不清地念糊了,则造成一种滑稽的谐趣,博大家一笑。儿童在唱念绕口令的过程中既锻炼了口齿又获得了快乐,确实“连念七遍就聪明”!
  真正的教育强调经历与体验,让学生感受“活在当下”的快乐;童谣的真正价值,不在于它给了学生什么,而在于学生从中体验到了什么。考虑到童谣的游艺特质和文学性,我努力从“游艺民俗”这个角度去认识童谣,用竞技、游戏的方式来教学童谣。
  教学《五指歌》时,首先指导学生读出变化:这组童谣中有五个数字,它们是——一二三四五。它们在歌谣中出现了几次?这两个含有数字的句子,在朗读时是不是完全没有变化呢?——第一次出现是单纯地数数,第二次数的时候,就得进入这个故事,一只一只数小松鼠了。其次指导学生读出“连锁”感:这首童谣很有意思,上一行的结尾,就是下一行的开头,这样的句子,我们就给它起一个形象的名字,叫“连锁调”。你看它们一行连一行,就像一根锁链一样。可以让男生读一句,女生读一句,看谁接得最紧凑!
  教学《连念七遍就聪明》时,先指导学生加快速度朗读,越读越快,继而引导学生关注拟声词,通过比较感受拟声词的表达效果:去掉了拟声词,节奏没有变化,显得呆板,也不夠生动有趣。所以我们读这些拟声词的时候,就要读得活泼一些、口语化一些。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再次练读并指名朗读,读得又快又好的给予奖励。
  金波老师曾指出,从“游艺民俗”这个角度去认识童谣,才能抓住童谣的要旨。我认为教学时也应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因此,在读“连锁调”时,让男女生一句接一句朗读;在读“绕口令”时,比谁读得又准又快又好。而这些朗读的方式,又与每首童谣各自的语言特色相关:“连锁调”应读得紧凑,“绕口令”中的拟声词则应读得生动活泼、口语化。有了紧张激烈的竞技,热闹生动的游戏,课堂随之变得灵动起来,活泼起来,学生也在游戏和竞技的过程中,在童谣的世界里尽情体验,感受到了快乐,获取了经验和知识,更领略到这种看似浅显的童言俚语中蕴含的浓浓情趣。
  在诵读、游戏的基础上,我还让学生创编童谣,给学生提供语言实践的机会,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想象飞起来,语言活起来。在这一语言实践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童谣创作的技巧,更体验到了创作成功的快乐,培养了审美情趣。
  好的童谣是心灵鸡汤,能滋润学生的心灵,帮助他们健康成长;它能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感,帮助他们领略中华民族语言的美感,为学生构建了一个充满魔力的神秘的语言空间,是一个充满诗意、令每一个成长的学生心灵震颤的语言世界。让我们带领学生体会童谣之趣,回归话语之乡,让童谣进驻儿童的心田,让这朴素而又不朽的文学样式在学生心中萌芽、生长!
  参考文献
  [1]周作人.关于儿童的书[J].晨报副镌,1923(8).
其他文献
古诗词的教学目标、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按照语文课程论的学理要求,应该包含这样几个逻辑问题:教什么?怎么教?如何教得好?在具体的课堂操作流程中,应该包括这样几个环节:在教学中进行古诗词解读,在古诗词解读中形成语文知识和教学知识,最终生成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标。可问题是,如何针对古诗词的解读展开教学,又该用什么问题来进行思维的驱动,又想达到什么样的理解程度,怎么才能用语文活动实现教学整合?纵然教师解读
成都大皮影戏是我国皮影界一支重要的地方流派,享誉海内外。其成熟于清代,主要分布于以成都为中心的川西地区各县,民间艺人习惯称“成都皮灯影儿”。正如清人周询所言:“灯影戏各省多有,然无如成都之精备者。” 成都皮影作为一种综合艺术形式,融汇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各种形式,如:剪纸、壁画、木版年画、石刻、戏曲、音乐等,呈现出自己优美、典雅、严谨、色彩和谐和夸张的风格,在民间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一窗砂纸,印证
李绪贵  1961年生。四川省美协会员,四川省美协山水画会委员,四川省农工民主党诗书画院画家,四川省西蜀花鳥画院画家,四川省建筑工程学院客座教授,民建中央书画院四川分院首届研究员,德阳市美协副主席兼秘书长,德阳市政协书画院研究员。  1991年北京画院王文芳山水画创作班结业,1998年四川大学中国画高级研究班结业,得教于段七丁、张自启先生。
摘要:本文从亚里斯多德到莱考夫、约翰逊以及韩礼德,进行跨时空的梳理与分析,旨在阐释修辞隐喻、认知隐喻、语法隐喻的理论特征,探求彼此间关系以及异同。  关键词:修辞隐喻 认知隐喻 语法隐喻  一、引言  自从亚里士多德称“成为一个隐喻大师是迄今为止最伟大的事情”后,哲学家、符号学家、语言学家、心理学家和许多领域的学者都表现对隐喻探索的热情。在漫长的研究过程中,学者们跨学科和多角度对隐喻进行研究,如修
摘要:《伊豆的舞女》作为川端康成经典著作之一,主要以舞女“薰子”作为描述对象,将薰子传统美、少女情怀、卑微地位、崇高精神及坚强个性都细致刻画出来,塑造一个非常成功的女性形象。本文以“薰子”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女性形象进行分析,以体会川端康成女性形象刻画艺术的魅力。  关键词:女性形象 熏子 《伊豆的舞女》  引言  川端康成作为日本著名文学创作者,其很多作品都蕴含着浓浓的日本风情,并给世界文学创造了
一位是因家学渊源走上戏剧之路;一位是天生“好苗子”“典型闺门旦”;一位是導演,一位是演员。蔡雅康与张清华的爱情可以说是一见钟情,应了那句歌词——“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再也忘不掉你的容颜”。他给她足够的安全感,她为他放弃院团工作转到学校当一名教师,这或许就是对“你挑水来我浇园”的最好诠释。  M=《现代艺术》 C=蔡雅康 Z=张清华  M:在相识相知相恋的过程中,对方最吸引您的地方是什么?  
“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海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四面环绕着绿树红墙。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迎面吹来凉爽的风。”  你可曾记得这优美的旋律和动人的歌词?其实,有好多的歌曲歌词都是一首完美的诗,有好多歌词都是从一些诗歌演化而来的,“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这动人的优美的歌就是取材于唐朝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其实,每个人天生就是诗人,每个人都能写诗。诗是人感情勃发的外
做了数十年语文杂志编辑,天天阅读、审看、校对中学语文老师的文稿,困惑和烦恼越来越多,喜悦和激动越来越少;来稿越来越多,但可用的越来越少;相类的模仿、借鉴的越来越多,求异的另类、有新意的越来越少。而要想获得观点卓异富有建树的优秀文章,若不是专门约稿,几乎已不可得。到各地学校与老师们交流,老师们也多有怨言:我们辛辛苦苦从百忙中抽空好不容易写出一两篇文章,但投出去总是泥牛入海,为什么发表文章那么难?那问
主管单位:泸州市合江县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泸州市合江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宋晓红  SONGXIAOHONG  《少岷》主编。笔名江心。中国作协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现任合江县文联艺术指导委员会主任。已出版个人文集《晚香》《花开无季节》和长篇小说<失去童心的岁月》《月落日出》。曾获四川省小品大赛和泸州市政府文艺奖等奖项。  寄语  有座山,深居四川盆地边缘偏僻一隅,然从古至今,却吸引几多文人
摘要:对偏重于专业课教学的高职高专学校来说,怎样在有限的作文教学课时中,有效的提高文化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的应用文写作能力,构建行之有效的应用文写作模式是作文教学中应该关注的问题。作者在研究高职高专的应用文写作能力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应用文写作思维模式的主张,与同行商榷。  关键词:高职高专 写作能力 研究  一、应用文的定义与高职高专学生应用文写作的现状  应用文是指人们在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