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就业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词汇,它关系到民生大计。然而人们对就业观这一概念的研究尚处于起步状态。大学生就业观念是否科学、理性直接关系到我国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与就业状况,并无疑会承担着一定的社会风险。就河北省高职院校学生而言,“闪离”现象更为严重,亟待高职院校有关部门及时进行干预,采取多层次、全方位的手段及指导方法,引导大学生形成相对理性的就业观念,才能达到最大程度的人职匹配,实现相对充分、高质量的就业状态,促进全社会和谐。
关键词:高职院校 理性 就业观 现状
就业一词关乎民生大计,但对于就业质量、就业状况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一个人的就业观是否科学、理性直接影响到他的就业持续性、稳定性和幸福感。根据百度百科的解读,就业是指在法定年龄内的有劳动能力和劳动愿望的人们所从事的为获取报酬或经营收入进行的活动。然而就我国现阶段政治、经济、文化高速发展的现状,一个人显然已不满足于一个工作岗位带来的仅仅收入方面的报酬。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逐层递增。当代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也不只考虑到收入是否仅仅满足温饱的问题。
就业观是指就业主体对于就业目的、意义、性质等有关职业选择问题的根本看法和态度。简单讲,就是人们对某一职业的一种观念、态度、认知以及心态。就现阶段河北省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观念而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功利主义思想太重
功利主义是指一种个体为了追求幸福而不考虑行为的动机与手段,仅仅考虑结果对最大快乐值影响的价值观念。具体表现在大学生就业观念上,可以理解为毕业生为了追求理想的生活状态,在求职就业的过程中不考虑自我主观的努力和客观环境因素的影响,对崗位或职务存在过高的期许与要求。从人性的角度考虑,个体追求快乐、幸福最大化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必须主观积极主动地付出努力,并全面考虑各方面环境等综合因素。如果一味追求个体幸福而不愿意付出努力且无视周围环境,就是功力的、盲目、的非理性的。
随着目前社会上拜金主义等一些不良思想的存在,将高收入高薪酬作为求职择业的唯一标准的大学生不在少数。很多毕业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首先关注的就是薪酬待遇的问题,将收入作为衡量和评价一份工作是否适合自己的唯一标准。以河北某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在每年十月份的大型双选会上,不难发现提供薪酬高的单位展位上门庭若市,而提供薪酬低的单位展位上确是无人问津,哪怕是与毕业生所学专业非常对口,形成“冰火两重天”的局面。根据近年来对河北省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跟踪调查,提供薪酬高的单位往往对毕业生各方面素质要求极为严格,并对初入职场的员工施加着巨大的职场压力。而很多薪酬虽然不高但是专业对口性强且有着良好的市场前景和发展潜力的企业,反而能为毕业生提供更宽阔的锻炼平台和较为宽松的晋升空间。
在毕业生就业地域的选择上,很多学生倾向于只考虑前沿城市,以便于追求生活的舒适与便捷。一些较发达的城市,如北上广深之类,拥有比较完备的基础设施和相对健全的服务体系,无疑为生活带来诸多便利。很多毕业生宁愿承担着大城市高额地生活成本,几乎成为“月光族”,也不愿意选择生活环境及压力相对宽松的二三线城市或基层边远地区甚至西部次发展城市,而这些次发展地区有急需高质量人才,这就造成了我国结构性失业和地区间人才分布及匹配不均匀等问题的出现。
在具体岗位的选择上,大多数高职院校学生仍然首选听上去“稳定”、“体面”的岗位。这与受到传统思想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不无关系,众多毕业生仍然将目光锁定在那些社会地位高、工作环境稳定、社会认可度高的职位类型上。然而,这样的职位毕竟对广大毕业生的需求量有限,而且一般要经过层层筛选程序。这样的定式思维往往会包裹住众多毕业生求职的取向性,最终导致错过了就业的最佳时机而无法顺利就业。大批应届毕业生的延时就业无疑为家庭乃至社会带来一定的负担和不安定因素。
二、社会责任感缺失
目前,在校就读的高职院校学生大致都是95后,有些更是2000年出生的。根据调查了解到,无论学生在家庭中是否是独生子女,他们的自律、自理、独立能力都显示不高。而在社会关系中,尤其是在进入岗位之后,一个人的责任心是否充足直接影响到他的职业素养和担当。然而,根据学生在校期间的表现,不负责任、不敢于担当的情况较为严重。比如,一些学生是被迫服从父母的意愿来选择学校和专业的。他们简单地认为父母之所以为自己选择某一学校某一单位就是因为毕业后收入高待遇好,并没有将个人的专业学习或才能的增长同国家的发展和对某一领域的人才缺口联系起来,过分计较个人的得失,缺乏大局意识与国家层面上的考虑。另外,对于一些小型的民营企业、城乡基层企业、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企业等祖国最需要让他们去发光发热服务社会的地方,他们往往会不予考虑。
在我国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媒体化、大数据、信息化无疑为时代带来了一系列的冲突。根据相关调查表明,在被问及“你毕业后会为了什么而努力”的问题时,超过半数的学生会回答“既为了社会也为了个人”,只有一小部门学生会回答“为了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这就从社会层面造成了相当一部门学生在就业求职过程中,先看票子(薪资),再看牌子(企业是否知名),最后看位子(比如办公室的岗位好过生产岗)。广泛来看,毕业生普遍择业期望值偏高,而用人单位却用人缺口大,就是毕业生缺乏社会责任感的具体表现。
中央16号文件中明确提出,社会实践对于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应积极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保障体系。随着西方的各种哲学思潮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逐步增大,先进大学生会片面地认为,西方社会在某些方面比祖国发达,肯定其他方面也都是优秀的文化与思想。于是片面地宣扬“自我价值”、“自我选择”、“自我实现”等等彰显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导致部分同学只关注自己,甚至否认个人利益之外还存在着集体和他人。 三、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精神缺乏
艰苦奋斗是一个历史概念,随着时代的前进、历史阶段的不同,人民对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精神的理解和内涵也不一样。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精神应该是贯穿人类社会发展始终的精神支柱。在新时期下,弘扬和宣扬艰苦奋斗精神,必然也要赋予现阶段以新的意义。当代大学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趋于完善的新形势下,首先应当做到在生活上艰苦朴素、克勤克俭的节俭生活作风;其次在精神上,应做到自强不息、不惧艰难、坚忍不拔的心理素质。尤其体现在毕业生就业择业过程中,在岗位的选择上,应该勇于去追求实事求是、埋头苦干、任劳任怨的实干精神,不畏艰难的拼搏精神。
目前,根据相关调查,就河北省高职院校而言,大部分还是来自于农村家庭的子女,他们虽然不是独生子女,但也大多是从小在蜜罐里长大且家长对孩子也基本上是有求必应。通过在校期间的表现,现今的大学生大多缺乏自强、自立、独立、吃苦耐劳的精神。在生活上,他们自理能力较差,贪图享乐,挥霍浪费,穿名牌,讲攀比。个别学生正是因为在校期间的消费水平超越了家庭经济承受能力而走上“校园贷”这条路;在学习上,吃苦怕苦、投机取巧、缺乏刻苦钻研和顽强拼搏的精神,碰到困难或者挫折就想到逃避,作业也是能不交就不交,能抄袭就抄袭。在思想上,大部分学生缺乏理想信念,缺乏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缺乏奉献精神、集体荣誉感,只考虑个人得失,缺乏团队合作精神。
四、结语
总之,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随着媒体时代的到来,一些西方社会思潮对我国当代大学生思想的影响逐渐增大。各个高校(包括高职院校)在逐年扩招的同时,劳动力市场却出现“用工难”的现象。根据调查研究,这一局面的造成与毕业生非理性就业观念不无关系。本文着重从三大方面对河北省高职院校毕业生非理性就业观念进行归纳总结,主要包括功利思想太重;社会责任感缺失;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精神缺乏,这种就业择业时的种种表象直接导致社会所承担的就业负荷压力增大。大学生在就业时不能正确看待自己、看待社会环境,不能发现和克服不良的非理性就业观念,这一事实应值得相关部门引起重视。
参考文献:
[1]孙永建.高校毕业生非理性就业观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4.
[2]陈钧.目前高校学生非理性就业观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6,15:73-76.
[3]丁宁宁,孙孝文.大学生就业问题中的非理性博弈分析及对策[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6,01:66-69.
[4]黄碧蓉.大学生就业观念中的非理性信念[J].社会心理科学,2006,02:49-51.
[5]王志刚,郝利君.大学生“非理性”就业现象的成因及对策[J].新西部(下半月),2009,04:104+95.
[6]马梅娇.女大学生就业决策的非理性与对策[J].吉林省教育學院学报(下旬),2014,3001:31-32.
[7]吴莎,肖云川.基于前景理论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3,07:63-65.
作者简介:阮霄羽(1981—)女。讲师。辅导员。讲师。研究方向:中国高职学院学生就业的特点及其规律。卢瑞庚(1982—)女。工程师。后勤处维修主任。研究方向: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心理研究。
关键词:高职院校 理性 就业观 现状
就业一词关乎民生大计,但对于就业质量、就业状况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一个人的就业观是否科学、理性直接影响到他的就业持续性、稳定性和幸福感。根据百度百科的解读,就业是指在法定年龄内的有劳动能力和劳动愿望的人们所从事的为获取报酬或经营收入进行的活动。然而就我国现阶段政治、经济、文化高速发展的现状,一个人显然已不满足于一个工作岗位带来的仅仅收入方面的报酬。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逐层递增。当代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也不只考虑到收入是否仅仅满足温饱的问题。
就业观是指就业主体对于就业目的、意义、性质等有关职业选择问题的根本看法和态度。简单讲,就是人们对某一职业的一种观念、态度、认知以及心态。就现阶段河北省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观念而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功利主义思想太重
功利主义是指一种个体为了追求幸福而不考虑行为的动机与手段,仅仅考虑结果对最大快乐值影响的价值观念。具体表现在大学生就业观念上,可以理解为毕业生为了追求理想的生活状态,在求职就业的过程中不考虑自我主观的努力和客观环境因素的影响,对崗位或职务存在过高的期许与要求。从人性的角度考虑,个体追求快乐、幸福最大化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必须主观积极主动地付出努力,并全面考虑各方面环境等综合因素。如果一味追求个体幸福而不愿意付出努力且无视周围环境,就是功力的、盲目、的非理性的。
随着目前社会上拜金主义等一些不良思想的存在,将高收入高薪酬作为求职择业的唯一标准的大学生不在少数。很多毕业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首先关注的就是薪酬待遇的问题,将收入作为衡量和评价一份工作是否适合自己的唯一标准。以河北某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在每年十月份的大型双选会上,不难发现提供薪酬高的单位展位上门庭若市,而提供薪酬低的单位展位上确是无人问津,哪怕是与毕业生所学专业非常对口,形成“冰火两重天”的局面。根据近年来对河北省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跟踪调查,提供薪酬高的单位往往对毕业生各方面素质要求极为严格,并对初入职场的员工施加着巨大的职场压力。而很多薪酬虽然不高但是专业对口性强且有着良好的市场前景和发展潜力的企业,反而能为毕业生提供更宽阔的锻炼平台和较为宽松的晋升空间。
在毕业生就业地域的选择上,很多学生倾向于只考虑前沿城市,以便于追求生活的舒适与便捷。一些较发达的城市,如北上广深之类,拥有比较完备的基础设施和相对健全的服务体系,无疑为生活带来诸多便利。很多毕业生宁愿承担着大城市高额地生活成本,几乎成为“月光族”,也不愿意选择生活环境及压力相对宽松的二三线城市或基层边远地区甚至西部次发展城市,而这些次发展地区有急需高质量人才,这就造成了我国结构性失业和地区间人才分布及匹配不均匀等问题的出现。
在具体岗位的选择上,大多数高职院校学生仍然首选听上去“稳定”、“体面”的岗位。这与受到传统思想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不无关系,众多毕业生仍然将目光锁定在那些社会地位高、工作环境稳定、社会认可度高的职位类型上。然而,这样的职位毕竟对广大毕业生的需求量有限,而且一般要经过层层筛选程序。这样的定式思维往往会包裹住众多毕业生求职的取向性,最终导致错过了就业的最佳时机而无法顺利就业。大批应届毕业生的延时就业无疑为家庭乃至社会带来一定的负担和不安定因素。
二、社会责任感缺失
目前,在校就读的高职院校学生大致都是95后,有些更是2000年出生的。根据调查了解到,无论学生在家庭中是否是独生子女,他们的自律、自理、独立能力都显示不高。而在社会关系中,尤其是在进入岗位之后,一个人的责任心是否充足直接影响到他的职业素养和担当。然而,根据学生在校期间的表现,不负责任、不敢于担当的情况较为严重。比如,一些学生是被迫服从父母的意愿来选择学校和专业的。他们简单地认为父母之所以为自己选择某一学校某一单位就是因为毕业后收入高待遇好,并没有将个人的专业学习或才能的增长同国家的发展和对某一领域的人才缺口联系起来,过分计较个人的得失,缺乏大局意识与国家层面上的考虑。另外,对于一些小型的民营企业、城乡基层企业、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企业等祖国最需要让他们去发光发热服务社会的地方,他们往往会不予考虑。
在我国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媒体化、大数据、信息化无疑为时代带来了一系列的冲突。根据相关调查表明,在被问及“你毕业后会为了什么而努力”的问题时,超过半数的学生会回答“既为了社会也为了个人”,只有一小部门学生会回答“为了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这就从社会层面造成了相当一部门学生在就业求职过程中,先看票子(薪资),再看牌子(企业是否知名),最后看位子(比如办公室的岗位好过生产岗)。广泛来看,毕业生普遍择业期望值偏高,而用人单位却用人缺口大,就是毕业生缺乏社会责任感的具体表现。
中央16号文件中明确提出,社会实践对于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应积极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保障体系。随着西方的各种哲学思潮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逐步增大,先进大学生会片面地认为,西方社会在某些方面比祖国发达,肯定其他方面也都是优秀的文化与思想。于是片面地宣扬“自我价值”、“自我选择”、“自我实现”等等彰显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导致部分同学只关注自己,甚至否认个人利益之外还存在着集体和他人。 三、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精神缺乏
艰苦奋斗是一个历史概念,随着时代的前进、历史阶段的不同,人民对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精神的理解和内涵也不一样。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精神应该是贯穿人类社会发展始终的精神支柱。在新时期下,弘扬和宣扬艰苦奋斗精神,必然也要赋予现阶段以新的意义。当代大学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趋于完善的新形势下,首先应当做到在生活上艰苦朴素、克勤克俭的节俭生活作风;其次在精神上,应做到自强不息、不惧艰难、坚忍不拔的心理素质。尤其体现在毕业生就业择业过程中,在岗位的选择上,应该勇于去追求实事求是、埋头苦干、任劳任怨的实干精神,不畏艰难的拼搏精神。
目前,根据相关调查,就河北省高职院校而言,大部分还是来自于农村家庭的子女,他们虽然不是独生子女,但也大多是从小在蜜罐里长大且家长对孩子也基本上是有求必应。通过在校期间的表现,现今的大学生大多缺乏自强、自立、独立、吃苦耐劳的精神。在生活上,他们自理能力较差,贪图享乐,挥霍浪费,穿名牌,讲攀比。个别学生正是因为在校期间的消费水平超越了家庭经济承受能力而走上“校园贷”这条路;在学习上,吃苦怕苦、投机取巧、缺乏刻苦钻研和顽强拼搏的精神,碰到困难或者挫折就想到逃避,作业也是能不交就不交,能抄袭就抄袭。在思想上,大部分学生缺乏理想信念,缺乏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缺乏奉献精神、集体荣誉感,只考虑个人得失,缺乏团队合作精神。
四、结语
总之,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随着媒体时代的到来,一些西方社会思潮对我国当代大学生思想的影响逐渐增大。各个高校(包括高职院校)在逐年扩招的同时,劳动力市场却出现“用工难”的现象。根据调查研究,这一局面的造成与毕业生非理性就业观念不无关系。本文着重从三大方面对河北省高职院校毕业生非理性就业观念进行归纳总结,主要包括功利思想太重;社会责任感缺失;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精神缺乏,这种就业择业时的种种表象直接导致社会所承担的就业负荷压力增大。大学生在就业时不能正确看待自己、看待社会环境,不能发现和克服不良的非理性就业观念,这一事实应值得相关部门引起重视。
参考文献:
[1]孙永建.高校毕业生非理性就业观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4.
[2]陈钧.目前高校学生非理性就业观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6,15:73-76.
[3]丁宁宁,孙孝文.大学生就业问题中的非理性博弈分析及对策[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6,01:66-69.
[4]黄碧蓉.大学生就业观念中的非理性信念[J].社会心理科学,2006,02:49-51.
[5]王志刚,郝利君.大学生“非理性”就业现象的成因及对策[J].新西部(下半月),2009,04:104+95.
[6]马梅娇.女大学生就业决策的非理性与对策[J].吉林省教育學院学报(下旬),2014,3001:31-32.
[7]吴莎,肖云川.基于前景理论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3,07:63-65.
作者简介:阮霄羽(1981—)女。讲师。辅导员。讲师。研究方向:中国高职学院学生就业的特点及其规律。卢瑞庚(1982—)女。工程师。后勤处维修主任。研究方向: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心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