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了使学生能够在现实生活中用数学去解释、解决问题,将数学在现实中得到有效利用,学生数感的建立是非常重要的,數感的建立有利于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发展能力的培养。而在本文中我们将通过讨论数感是什么、数感的重要性,教学发展现状等方面,去深入探讨如何培养学生数感培养方法。
关键词:数感;培养;沟通;生活
引言:
身处在一个到处都是数学的社会,数对我们的生活有着重要意义,数贯穿于我们的生活中,读书、工作、生活都离不开数。所以对数感的培养也就显得极其重要,培养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世间万物,用数感的思维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他们能自主地将数学与现实联系起来看待。
一、在沟通中建立数感
在课堂上,教师除了给学生传授知识外,还要给学生们提供相互交流、表达自己的机会。指引学生自己去解决数学难题、自己探索着、交流着去得出答案,在相互沟通中思考,体会数学的魅力,感受数学的神奇,充实自己对数感的感悟,在沟通交流中建立数感。例如在学生认识数字1—10的课程中,老师可以设置“观赏水族馆”的状况,学生可以通过想象说出在水族馆中的鱼类和数字如:1只金鱼、2只乌龟、3只鲨鱼、4只水母……来加深对数字概念的理解,同时设置问题让学生们进行讨论:现实生活中有哪些可以用数字1—10来表示?“公园里有5张长椅”“办公室里有3名老师”“妈妈买来了1个西瓜,切成四块”……学生在与学生的交流中通过现实中的例子更加深入了解其概念,对数学产生兴趣,数感也能在沟通交流中更充分的得到培养。
同时聆听别人的意见同样也是一种沟通学习。在三年级课本的测量单元中,带领大家走出课堂去测量操场上的花圃长和宽各是多少。学生们运用不同的方法去测量,有的学生直接用尺子量出花圃长和宽;有的则先量出一米是多长后没用,再一米一米地量出长宽;而有的则量出花圃表面的瓷砖一块是多长,然后数出共有多少块瓷砖,将每块瓷砖的长度乘以瓷砖的数量就能得出花圃总得长度。学生们在相互沟通和聆听中能拥有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拓宽学习思维,又在此过程中发展了学生的友谊。
二、动手实践,培养数感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们提倡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来学习数学,是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动脑筋去了解数学,去培养学生的数感。“儿童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和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智慧的鲜花是开在手上的。”
(一)动手操作发展数感
学生的操作能力就是学生学习成果的表现,是增长学生知识的一部分,是学生自由发挥的天堂,动手实践对于培养学生的数感同样非常重要。教师让学生摆放桌上上十几根火柴,然后问学生们“怎样一下子看出火柴的数量?”学生纷纷动起手来,有的学生将火柴2根2根的分开排列;有的5根5根的堆成一堆;还有点学生将10根火柴放在了一起,剩下的放在了一起。学生们通过仔细思考,都认为方案三为最佳方案。而后老师又发问“数字15还可以怎样表示呢?”有了之前的动手讨论,学生有了较为清晰的感觉15便是10再加上5。于是学生用10根粉笔再加上5根粉笔、10个点加上5个点……来表示。学生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来展示自己对“15”这个数字的理解,这也就达到了对于数字最本质意义上的掌握[1]。
(二)游戏中锻炼数感
数学是非常灵活的一门学科,有时也非常抽象。将游戏与数学联系起来有时能更好的使学生理解一些抽象概念。在课间运动中,通过跳绳游戏来培养学生数感。将学生们分成五组进行一分钟跳绳比赛,最后进行平均数计算,哪一组的平均数高获胜。在游戏中,学生快乐学习,同时也能更加明白平均数的计算理念和计算方法。
三、在现实生活中习惯数感
数学的学习最终都要回归到现实问题的运用中来,数感的培养是一个漫长而又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经验的慢慢积累,这就需要教师与家长一同努力去创建这样的环境培养学生的数感[2]。妈妈上菜市场买菜时带上孩子,在付钱和找零时可让学生进行简单的加减法运算,如一棵白菜2块钱,妈妈给了店家5块钱,店家该找回给妈妈多少钱……学生在菜场帮妈妈计算零钱既获得了成就感,又再次过程中锻炼了自身的数感,增强对学习数学的学习和兴趣。
生活处处都是数学,除了简单的加减法运算外,在很多复杂的情景下同样也需用数学来解决。家族组织去旅游,一共11个人,那么需要汽车多少辆?这时就能有多种方案的提出,而后选择最佳方案执行。学生通过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不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增长了生活经验,促进人的不断发展。
四、结束语
在新课标中,数感作为一个崭新而又重要的概念出现,要求重点理解“数感”概念并培养学生数感。小学生的数感培养至关重要,这甚至关系到学生之后对数学的学习,关系到遇到问题时能否运用逻辑思维去思考、解决问题。数感的培养远不止以上几种方法,这都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观察学生息息状态,因材施教。运用多种学习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问题的答案,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掌握自己学习的技能,成为优秀的学生。
参考文献:
[1]张晶.探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J].求知导刊,2016(2):90-90.
[2]张伟.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J].新课程,2017(22):176-176.
关键词:数感;培养;沟通;生活
引言:
身处在一个到处都是数学的社会,数对我们的生活有着重要意义,数贯穿于我们的生活中,读书、工作、生活都离不开数。所以对数感的培养也就显得极其重要,培养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世间万物,用数感的思维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他们能自主地将数学与现实联系起来看待。
一、在沟通中建立数感
在课堂上,教师除了给学生传授知识外,还要给学生们提供相互交流、表达自己的机会。指引学生自己去解决数学难题、自己探索着、交流着去得出答案,在相互沟通中思考,体会数学的魅力,感受数学的神奇,充实自己对数感的感悟,在沟通交流中建立数感。例如在学生认识数字1—10的课程中,老师可以设置“观赏水族馆”的状况,学生可以通过想象说出在水族馆中的鱼类和数字如:1只金鱼、2只乌龟、3只鲨鱼、4只水母……来加深对数字概念的理解,同时设置问题让学生们进行讨论:现实生活中有哪些可以用数字1—10来表示?“公园里有5张长椅”“办公室里有3名老师”“妈妈买来了1个西瓜,切成四块”……学生在与学生的交流中通过现实中的例子更加深入了解其概念,对数学产生兴趣,数感也能在沟通交流中更充分的得到培养。
同时聆听别人的意见同样也是一种沟通学习。在三年级课本的测量单元中,带领大家走出课堂去测量操场上的花圃长和宽各是多少。学生们运用不同的方法去测量,有的学生直接用尺子量出花圃长和宽;有的则先量出一米是多长后没用,再一米一米地量出长宽;而有的则量出花圃表面的瓷砖一块是多长,然后数出共有多少块瓷砖,将每块瓷砖的长度乘以瓷砖的数量就能得出花圃总得长度。学生们在相互沟通和聆听中能拥有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拓宽学习思维,又在此过程中发展了学生的友谊。
二、动手实践,培养数感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们提倡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来学习数学,是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动脑筋去了解数学,去培养学生的数感。“儿童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和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智慧的鲜花是开在手上的。”
(一)动手操作发展数感
学生的操作能力就是学生学习成果的表现,是增长学生知识的一部分,是学生自由发挥的天堂,动手实践对于培养学生的数感同样非常重要。教师让学生摆放桌上上十几根火柴,然后问学生们“怎样一下子看出火柴的数量?”学生纷纷动起手来,有的学生将火柴2根2根的分开排列;有的5根5根的堆成一堆;还有点学生将10根火柴放在了一起,剩下的放在了一起。学生们通过仔细思考,都认为方案三为最佳方案。而后老师又发问“数字15还可以怎样表示呢?”有了之前的动手讨论,学生有了较为清晰的感觉15便是10再加上5。于是学生用10根粉笔再加上5根粉笔、10个点加上5个点……来表示。学生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来展示自己对“15”这个数字的理解,这也就达到了对于数字最本质意义上的掌握[1]。
(二)游戏中锻炼数感
数学是非常灵活的一门学科,有时也非常抽象。将游戏与数学联系起来有时能更好的使学生理解一些抽象概念。在课间运动中,通过跳绳游戏来培养学生数感。将学生们分成五组进行一分钟跳绳比赛,最后进行平均数计算,哪一组的平均数高获胜。在游戏中,学生快乐学习,同时也能更加明白平均数的计算理念和计算方法。
三、在现实生活中习惯数感
数学的学习最终都要回归到现实问题的运用中来,数感的培养是一个漫长而又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经验的慢慢积累,这就需要教师与家长一同努力去创建这样的环境培养学生的数感[2]。妈妈上菜市场买菜时带上孩子,在付钱和找零时可让学生进行简单的加减法运算,如一棵白菜2块钱,妈妈给了店家5块钱,店家该找回给妈妈多少钱……学生在菜场帮妈妈计算零钱既获得了成就感,又再次过程中锻炼了自身的数感,增强对学习数学的学习和兴趣。
生活处处都是数学,除了简单的加减法运算外,在很多复杂的情景下同样也需用数学来解决。家族组织去旅游,一共11个人,那么需要汽车多少辆?这时就能有多种方案的提出,而后选择最佳方案执行。学生通过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不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增长了生活经验,促进人的不断发展。
四、结束语
在新课标中,数感作为一个崭新而又重要的概念出现,要求重点理解“数感”概念并培养学生数感。小学生的数感培养至关重要,这甚至关系到学生之后对数学的学习,关系到遇到问题时能否运用逻辑思维去思考、解决问题。数感的培养远不止以上几种方法,这都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观察学生息息状态,因材施教。运用多种学习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问题的答案,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掌握自己学习的技能,成为优秀的学生。
参考文献:
[1]张晶.探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J].求知导刊,2016(2):90-90.
[2]张伟.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J].新课程,2017(22):176-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