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时代,安徽如何领跑

来源 :决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akid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以数字技术赋能城市治理,长三角地区一直是全国的高地。特别是杭州依托互联网经济、数字经济的优势,率先推出城市大脑,成为全国学习的样板。
  2020 年是安徽城市大脑建设元年,各市陆续开建城市大脑,打造更多的智慧城市。借助数字赋能,安徽依托已有的信息化产业优势,有机会实现城市治理体系与能力的突破,进而实现从并跑到领跑。数“智”时代,安徽将走出一条怎样的城市“智”理路径,《决策》杂志第一时间专访了安徽省数据资源管理局副局长叶文卿。

安徽“城市大脑建设元年”


  《决策》:“数字江淮”是安徽省推出的重大战略规划,城市大脑建设在其中处于怎样的位置?
  叶文卿:安徽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数字中国”战略部署,提出加快建设“数字江淮”,打造“数字中国”的安徽版本。“数字江淮”是“数字中国”在安徽的落地版,是新时代全省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战略和数字化转型的总抓手,主要围绕数字经济、数字政府、数字社会等三大领域,统筹推进设施新型化、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治理精细化、区域协同化,以信息化培育新动能,助力安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数字江淮”建设总体规划(2020-2025年)》已经编制完成,即将印发实施。
  城市大脑是“数字江淮”在各市的落地版,是各市推进“数字江淮”建设的“牛鼻子”。省委书记李锦斌强调,推进“数字江淮”建设,要以城市大脑建设为牵引,强力推进政府服务和社会治理精细化。“城市大脑”建设强调需求导向、应用至上,突出应用场景建设,从需求端倒逼数据归集,这也是促进“数字江淮”真正落地实施的突破口和落脚点。
  《决策》:2020年是安徽城市大腦建设元年,目前安徽全面建设城市大脑具备怎样的条件?有哪些短板需要补齐?
  叶文卿:近年来,安徽部分城市先行先试,如合肥城市大脑、铜陵城市超脑、芜湖智慧城市协同创新中心等,都取得了很好的建设成果和应用成效,为加快推进城市大脑建设提供了有效经验和参考。今年5月份,我们在铜陵市召开了全省“城市大脑”建设工作推进座谈会,在全省范围内启动“城市大脑”建设,各地都在积极响应、加快推进。
  首先是基础设施不断升级。前期各市智慧城市建设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去年以来,各地大力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4G网络深入覆盖,5G网络加快部署,政务云、数据中心建设全面推进,省级政务云平台初步建成,市级政务云实现16个地市全覆盖,数字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其次是数据资源加速汇聚共享,2019年,我省省级政府网上政务服务能力全国第五,各市以“互联网 政务服务”为抓手,推进政务数据资源汇聚。当前通过搭建江淮大数据中心主体功能框架,已实现省级编制目录1622个,挂接资源目录981个,市级编制目录27905个,挂接资源目录15882个,确保到年底政务数据100%汇聚、社会数据60%汇聚。

  三是产业支撑不断增强。2019年全省GDP达到3.7万亿元,数字经济约1.1万亿元;“芯屏器合”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中国声谷”2019年相关产业产值达到800亿元,随着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顺利推进,全省区域创新能力持续增强,继续稳居全国第一方阵。
  四是体制机制更加健全。省市县三级数据资源管理机构实现全覆盖,为全省“一盘棋推进、一体化建设”打通体制机制障碍。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多次研究部署城市大脑建设工作,在省加快建设“数字江淮”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城市大脑”建设工作协调推进机制初步建立。
  五是顶层设计不断完善。由省数据资源局牵头编制《关于加快推进“城市大脑”建设的行动方案》,明确城市大脑建设发展目标、基本框架、主要任务等,发挥后发优势,指导各市结合实际开展特色化、差异化建设,此件已经合法合规性审查。
  目前,城市大脑建设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难题,如数据资源归集共享有待进一步加强,应用场景有待进一步丰富,智力支持有待进一步提升,政企合作模式有待进一步创新等,下一步,将按照发展规划,全面提升各方面水平,尽快补齐短板。

“政府引导,多元合作”


  《决策》:建设城市大脑,关键在于数据,需要打破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孤岛”“数据烟囱”,实现跨层级、跨部门的数据协同。作为数据资源主管部门,将如何推动这项工作?
  叶文卿:数据资源是城市大脑建设的基石和底座,加快城市数据资源归集、治理、共享,形成城市智能运行的数据底座,是实现跨层级、跨部门数据协同、业务协同的前提。
  一是扎实数据归集汇聚攻坚,把数据统起来。围绕2020年内汇聚100%政务数据和60%社会数据的目标,及时启动数据归集汇聚攻坚,目前57个省直单位编制政务数据目录2665条,基本实现应编尽编,正在推进数据挂接,6月底将实现“双过半”,10月底完成目标,为数据中心提供充足有效、持续不断的“内容”。
  二是统筹布局数据中心建设,将数据用起来。建成江淮大数据中心总平台、部门分平台和地市子平台体系,强化“皖事通办”基础支撑。建设新型政务外网及网络安全设施。统筹各地因地制宜建设数据中心、先进计算中心等,发挥数据政用、商用、民用价值。
  三是推动数据换产业,让数据活起来。制定政务数据开放清单。加强数据招商,培育大数据骨干、龙头企业。发展数字经济,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支持企业、科研机构将大数据与量子信息、物联网、区块链等融合,研发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建设大数据存储基地、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大数据重点实验室、打造线上经济园区等。   四是培育大数据交易市场,完善大数据立法。设立大数据交易机构,依法合规开展数据交易。促进数据要素和资本要素融合发展。开展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试点示范。加快数据资源立法,推动大数据发展应用,发展数字经济,保障数据安全。
  《决策》:企业是城市大脑建设运营的重要主体,政府与企业如何构建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实现项目的可持续运营?
  叶文卿:在城市大脑建设中,已有多个城市开始尝试政企合作新模式,并付诸实践。目前,已有6个市正在实施相关项目,如宿州与腾讯合作建设未来城市,黄山与华为合作建设城市数据中心,芜湖与科大讯飞合作建设智慧城市协同创新中心,铜陵与科大讯飞合作建设城市超脑等。
  城市大脑要坚持“政府引导,多元合作”的建设理念,推动城市大脑建设从政府主导单一模式向社会共同参与、联合建设运营的多元化模式转变,建立政府企业协同发展的良性循环,形成政府、企业、公众等多元共建共治共享的新格局。
  政府要发挥统筹协调和组织引导作用,坚持以人为本,优化管理体制机制,鼓励以有经验、有成效的企业为主导,带动城市大脑和数字经济生态产业链的发展。鼓励引入社会资本,拓宽资金来源渠道,为城市大脑建设提供财政、人才、金融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大力營造良好营商环境,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释放数据红利,为企业开发利用数据资源营造良好市场环境。
  企业要充分发挥建设经验,利用技术、人才、经验、资金等方面的优势,帮助政府统筹推进城市大脑建设、运营和管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依托政府提供的各项支持政策,增强核心竞争力,深度挖掘数字资源商业价值,进一步反哺城市大脑建设,提升城市大脑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实现政府和企业合作共赢。

“共同打造数字长三角”


  《决策》:目前,长三角一体化已经全面按下快进键,如何深化与沪苏浙合作,加快数字长三角共建?
  叶文卿:2019年12月,《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首次提出了“共同打造数字长三角”的目标。我们重点从3个方面与沪苏浙开展合作,推动数字长三角建设。
  一是与沪苏浙企业合作,加快数据中心等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创建高速智能的连接网络、高效密集的交换枢纽、存算一体的数据中心、深度感知的物联网络,积极融入以5G为引领的长三角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体系。加强与沪苏浙工业互联网全方位深度合作,共建长三角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积极参与长三角数据中心建设,推进交通、安全、公安、环保、城管等领域城市治理数据共享,加快长三角数字流域、智慧水网、智慧广电、智慧邮政建设,探索跨地域区块链应用场景。打造一批“未来社区”样板,融入长三角区域的城市大脑集群,实现城市服务、城市管理和社会治理跨区域协同,不断助力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
  二是强化苏沪浙政务数据共享。三省一市依托长三角数据交换共享平台,共同编制数据共享需求清单,统一发布数据资源目录并动态更新,建立数据供需关系长效更新机制,推动实现长三角地区各类政务服务数据可互通、可查询、可调用。探索运用区块链、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推动重点领域智慧运用。在建设江淮大数据中心的同时,构建长三角地区公共卫生、食品安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健康医疗、环境监测、公共信用、教育信息、交通出行等领域主题信息库,支撑长三角地区治理协同、服务联动,推进区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三是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2019年,我们实施长三角地区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实现了1122项个人事项全程网办,64件一件事“全流程联办”,3000多项服务“掌上办”,51个事项在长三角地区跨区域通办,线下专窗全省县(市、区)全覆盖,移动端上线309项无感“换乘”漫游服务,数量均居长三角前列。今年,我们将继续推进长三角地区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推出一批“皖事通办”精品事项,年底实现个人事项100%全程网办,做精做优100个企业“一件事”,拓展500项社会服务事项,打造5000项“掌上办”事项和30项跨省通办“精品”事项;加快电子证照、电子印章、电子签名、电子档案的应用,开展“区块链 电子证照”试点,打造长三角“一网通办”政务服务地图,深化“码上服务”,让人民群众在信息化发展过程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其他文献
策划人语  2015年是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十三五规划的编制之年。现阶段,从中央到地方,十三五规划都处在编制进行时。按照时间进度,半年后的10月份,十三五规划的文本将会密集发布。  面对新常态,新的五年规划将如何体现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怎样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经济动力如何衔接?创新驱动和生态文明分别如何布局……由此可见,十三五规划的制度设计和路径创新,将是一个复合型的体系。  十三
“不是单纯的科学研究”  《决策》:近些年来,地方上关于科技创新的概念很多,从国家自主创新试验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再到当前热议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如何理解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它跟过去的那些概念有什么区别?  刘峰:这几个概念其实是一脉相承的,概念最大的是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在这之前还有国家高新区、自主创新示范区等。这两年,一些地方又提科创中心、大科学中心。全面创新综合改革试验区,我觉得概念
我仔细阅读了本刊2006年第4期张成老师的《立定跳远简易测量新法》之后,眼前为之一亮,张老师对体育教学中的创新精神,值得我们一线教师学习。但我对文章中所提此法为一种“简单、易行、准确”等的新测量方法,持有不同的想法,借此文与张老师共同商榷。    一是看似“简单”实为麻烦  此法所需“小木棍一根”,该“木棍要足够长且细而直”,在实际操作中,这种木棍容易折断,也不利于保管,而且一般学校的体育教师要找
主办:  决策杂志社(安徽创新发展研究院)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案例中心  专家支持(以姓氏笔画为序):  毛寿龙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  刘峰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一级教授、  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中心主任  辛鸣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薛澜 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苏世民书院院长  策划人语  珍视基层创新  治国安邦,重在基层。  改革开放40年
【策划人语】  5月20日,国务院派出9个专项督查组,在未提前通知地方的情况下,到江西、黑龙江等18个省市进行了10天的督查。督查组在实地督查中随机挑选企业,或临时更换企业名单,座谈全程不允许地方干部参加。督查发现的问题,让政策落实不力的地方备感压力。  如今,这样的督查已经成为常态。针对“政令不出中南海”的顽疾,新一届中央政府从2014年开始刮起一场席卷全国的“督查风暴”。特别是2015年国务院
《与领导干部谈历史》  卜宪群 著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20年3月  本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所长卜宪群的最新著作。2013年以来,卜宪群曾三次为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进行讲解。2013年4月19日、2014年10月13日、2018年11月26日,中央政治局分别就“我国历史上的反腐倡廉”“我国历史上的国家治理”“中国历史上的吏治”进行集体学习,卜宪群分别就这些问题进行讲解。  本书主要
“农业农村发展中的许多问题,很可能根源在城市,或者需要从城市寻求破解之道,反之亦然。”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决策》: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如果将其放到“三农”发展的历史坐标系中,您如何看待这个新战略?  姜长云: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系统地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升级版,更是未来指导我国“三农”工作的行动指南。  纵向比较,从国内的历史进程来看,党的十六大
五角场又要成网红了。  2016年5月,国务院批准杨浦区为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创业五角场”在其中的地位毋庸置疑;10月下旬,十届上海市委十三次全会审议通过“上海2040总规划”,在原来的“四个中心”的基础上,为城市的建设目标增加了“科技创新中心”和“文化大都市”,以“科创”“文化”为招牌的五角场在上海成为“卓越的全球城市”中的作用再次凸显……这一切,都为五角场的升级赋予了高能。
秦德君  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上海市政治学会副会长  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中国与世界的互动越来越频繁且深刻。新冠肺炎疫情加剧了国际舆论格局的不平衡,中国国家形象传播面临新机遇新挑战。  在全球信息体系和市场流通中,国家形象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变量。在现代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中,国家形象成为现代性的标识,属于现代性国家行为。  通常国家形象的输出,有三个基
“我国‘三农’工作多是基于项目思维、碎片化的,农业综合体首先要体系思考问题,把项目思维转变为体系思维。”  “综合体是创新平台”  《决策》:您是最早将综合体概念引入农业领域的人,且有很深的研究。您认为农业领域的综合体内涵是什么?  陈剑平:中国的“三农”问题归纳起来有六大问题:政府要粮食,农民要效益,消费者要放心,环境要绿色,农村要美丽,竞争力要强劲。这些问题相互关联、相互交织,怎么解决?现代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