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信访制度的证据法逻辑宋善人

来源 :人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onsoy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伴随着信访潮的持续高涨,中央政府面对纷繁庞杂的信访问题略显无力,地方政府为了维稳也采取“瞒上压下”的策略,公民亦逐步形成“信访信闹不信法”的观念,信访渠道严重壅塞,信访制度亟需改革。针对于此,诸多学者基于多种角度对信访问题进行研究,从各自的立场和视角尝试为信访突破困境提供理论支撑和方法指引。本文试图从证据法逻辑的视角对现阶段我国信访制度的问题进行简要分析,并试图提出困局破解之道。
  关键词:我国信访制度;证据法;逻辑
  中图分类号:D9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7-0081-01
  一、 问题的提出
  近些年,中国民众在解决行政纠纷时往往会选择信访,而不进行诉讼。对此现象,学术界主要有两种解释: 一种认为“信访现象”根本就是民众理性选择的结果,诉讼的案件过多,效果不如信访。另一种则认为清代的法律文化与1978年以前的新中国历史使当代中国人具有“厌讼”或“信人治,不信法治”的历史传统,或叫“路径依赖”。本文认为“诉讼无效论”与事实并不相符。[1]实际上,比起信访,诉讼提供的成功率要更高,也拥有更透明的程序和更可预测的结果。不应像某些美国学者认为的民众偏好信访是出于对政治参与的渴望。事实显示,绝大多数信访者最重视的乃是实际问题的解决,但是信访者在事实的主张和相关证据的收集上并不乐观,从而最终导致主张被驳回甚至被宣告败诉。换言之,即便是信访者的主张得到司法机关的支持,判决后的执行阶段是否得以真正如愿还需考证。
  二、 针对2008-2016年来的895个信访案例的分析
  本文的数据来源为北大法宝司法案例网络数据库,检索范围为“全文”,检索词为“信访”,匹配方式为精确,匹配对象为“全篇”。检索结果为案例与裁判文书217篇,涵盖年份2008-2016年。在217个案例中,2015年的案例56例,2014年110例,2013年26例,2012年10例,2008年至2011年期间的信访案例很少。数据显示,2015年比2014年涉诉信访案例显著减少了近50%,2014年与2013年相比增幅高达323%,2013年的涉诉信访案件也比2012年有显著增加。由于我国现阶段处于社会转型期,纠纷多发,导致信访量8年来持续攀升,并在2014年形成信访洪峰。涉法涉诉信访在信访中占了相当的比重,据统计,有的地方竟占到95%,但是民众们的诉求是否真正得以满足,判决后是否顺利执行却成为一个疑问。
  三、 简要分析涉法涉诉信访的案件成因及困局破解之道
  (一)涉法涉诉信访案件成因。
  1. 外在的制度性诱因。涉法涉诉信访量在我国多年来一直居高不下,救济机制的不健全难辞其咎。例如,对于土地纠纷、拆迁纠纷等容易引发上访的纠纷,法院往往能不立案就不立案,司法救济大门紧闭。以土地征收这样一种典型的损益性行政行为为例,除了平等主体之间即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与被征地农民之间的补偿金分配纠纷,大多数征收争议被正常的司法救济制度拒之门外。中国社科院于建嵘教授曾于 2004 年组织课题组对我国信访制度状况及改革方向进行专项调查研究。在 632 位接受问卷调查的进京上访农民中,有401 位在上访前曾到法院起诉,占总数的63.4%,其中法院不予立案的有172 位,占42.9%。[2]对于偏于程序正义的法律救济而言,信访多少在事实上起到了一种“弥合”作用。其所弥合的是司法权利救济以及公民行使政治权利以监督、制约政府权力在事实上的漏洞。
  2.内在的观念性诱因。现实中,不容否认的是,尽管数量极其有限,但的确有一部分访民通过信访这一途径使自己被侵害的合法权益得到了适当的救济,其中有些访民所取得的信访利益甚至远远超过了“适当”的标准。这些人的“胜利”又通常会被某些单位或个人出于宣传政绩的需要通过媒体“广而告之”,从而刺激了更多人的信访热情。久之在民众中间形成一种所谓“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 决、不闹不解决、越闹越解决”的不当心态。 这种现象的产生与公民潜意识里“臣民意识”与“青天情结”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二)困局破解之道。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理顺信访制度,对其从如下方面加以改革和完善,使其适应我国转型期的特殊要求,似乎来的更贴合实际一些。[3]
  第一,从合理配置救济资源入手,完善现有救济机制,理顺信访与民间性救济、行政救济、司法救济等救济途径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各制度之间的衔接问题,使各种救济资源可以得到合理的配置,以避免很多原本可以通过其他途径解决的问题涌入信访这一渠道,造成信访救济超饱和、其他救济途径却相对虚空、无法得到充分利用的尴尬局面。
  第二,从提高信访事项的解决效率、解决质量入手,精简信访机构,明确相关责任。应考虑撤销行政部门内部的信访机构,在一级政府内设立专门的、统一的信访机构,赋予其相对独立性,令其专门负责接访事务,并与行政问责制结合起来,明确信访机构和信访事项办理机构在交办和督办过程中的具体法律责任,以避免任何一方敷衍塞责,对信访事项不予重视甚至置之不理,从而提高信访事项的解决效率和解决质量,防止信访件的积压和矛盾的升级。
  第三,从完善信访程序入手,改变目前的高度或然性。可考虑借鉴判例法国家“遵循先例”的做法,建立全国可联网查询的“信访 案例库”,将不同的信访事由分门别类,并将处理结果公开以供查阅,使相似的信访事项得到尽量一致的处理,弱化长官意志,减少信访结果的或然性,避免信访当事人对事情的解决产生不切实际的、过高的心理预期。
  参考文献:
  [1]张泰苏:《中国人在行政纠纷中为何偏好信访》
  [2]于建嵘:《中国信访制度批判》,《中国改革》,2005年第二期
  [3]章彦英:《涉法涉诉信访之案件成因、制度困局与破解之道》,《法学论坛》2011年1月第1期
  作者简介:宋善人(1992-),女,汉族,黑龙江省鸡西市人,法学硕士,单位:西南民族大学,研究方向:诉讼法学。
  陈宝鹏(1991-),男,满族,四川省成都市人,法学硕士,单位:西南民族大学,研究方向:诉讼法学。
其他文献
随着城市化建设,高层建筑物建设数量的不断增多,在高层建筑中电梯是必备的基础设施,能够更好的帮助居民上下楼.因为电梯在居民日常生活中作用十分关键,安全运行是确保其运行
在一二线城市中,地铁扮演着不可缺少的角色,人们外出所选择的交通方式,也越来越多的倾向于地铁出行。因此,考虑到人们在乘坐地铁时的安全问题,有关部门需要更加考虑和关注地
摘要:配偶权的性质和救济是我国婚姻法的重要组成部分。配偶权在我国是一项有争议的权利,理论界对配偶权是什么,没有最终的定论,我国现行民事立法虽然设计了配偶权的一些内容,但不够明确具体,尤其对侵犯配偶权的行为缺乏完善的保护机制。  关键词:配偶权;性质;法律救济;立法建议  中图分类号:D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7-0078-01  一、配偶权的性质  (一)
期刊
是当代国际关系现实主义理论大师爱德华·卡尔的代表作.卡尔在书中不仅将现实主义从理想主义中剥离出来,形成独立理论体系,还确定了一些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的研究范式.即运用
在具体的司法实践活动中,实际运用法律时会出现歧义,故正确的区分罪与非罪,对正确实施法律,保障犯罪嫌疑人合法权益,维护人权有巨大的实际意义,通过对陈某驾车撞击出租车案例进行分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当代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因此,用科学发展观来教育武装当代青年大学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科学发展观“进大学生头脑”的必要性    (一)科学发展观“进大学生头脑”是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客观要求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
摘要:本文通过对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法制保障内涵及其意义的理解,研究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法制保障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出原因,针对这些问题探求解决的途径。  关键词:基层民主;法制保障;措施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7-0079-01  一、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法制保障现状  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法制保障随着国家的发展进步,取得了巨大的突破。一方面国家先后修改
摘要:我国现行刑法将贿赂的范围仅限定为财物。这会导致性贿赂无法纳入刑法的视角,从而放纵一种形式的犯罪。分析性贿赂入罪的可行性可见其取证、定罪、量刑问题都可找到解决策略。对现有的三种立法模式进行分析,采用刑法修正案这一模式分别从定罪、量刑方面探讨具体入罪标准并提出立法建议。  关键词:性贿赂;可行性;立法建议  中图分类号:D9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7-00
摘 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改革,国家政府施行宏观调控,我国的精神文明和卫生建设事业稳步发展,人们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人们也越来越关注卫生和健康问题,但是由于人们的法制意识还较为薄弱,自我约束能力不强,因此离不开卫生监督机构来依照健全的法制来给予约束和规范,来保障人们群众身体健康的合法权益和对生活环境卫生化的追求。本文首先阐述了卫生监督的内涵,分析了卫生监督工作的重要性和发展历程,在此基础上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