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包括:人,人进行特定劳动借以作用的劳动资料(如劳动工具),劳动作用对象即劳动材料,经过特定的生产流程最后组成一个中性结果——产品。我们在优化生产力布局方面存在两大优势:一是中国生产力的张力很大。二是中国生产力面临着通过社会分工取得突破性进展的良好机遇。不能听任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生产力的发展处于自在的状态,必须采取各种措施,促进两者形成强大的契合力,关照好生产过程的两个要素并确保其价值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生产力视角;筑牢基础;和谐社会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4-0229-02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新阶段领导的一项造福于当代乃至子孙后代的宏大系统工程,是人类迈向最高理想社会的重要阶梯。这一工程,不仅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而且需要理论工作者长期的、孜孜以求的探索。根据马克思的观点,在社会有机体中,生产力构成其物质基础,决定社会形态的内部结构。换言之,社会有机体的和谐有序运转,有赖于生产力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鉴于此,我们必须将生产力的发展引入到和谐社会建设的问题域中,对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及其进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不断的跟踪研究。
一、准确把握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并实施有效整合
毛泽东指出:“生产力有两项,一项是人,一项是工具。工具是人创造的。”[1] 这一论断厘清了关涉生产力存在和发展的两个基本范畴。据此,我们再借助于对生产过程的分析,可以进一步认识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其一,生产过程的主体是从事各种劳动活动的人。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增强人们对发展先进生产力的认同感、归属感,进一步强角色意识,使人们能够以自己的角色为依据,在和谐社会大家庭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其二,人进行特定劳动借以作用的劳动资料(如劳动工具)是生产的必备条件。劳动工具的不断改进和科技含量的提高是使用劳动资料时必须注意解决的两个问题。其三,劳动作用对象(劳动材料,即劳动产品在形成过程中所处的初始状态)是生产必须具备的另一个条件。对于初始状态的劳动资料,要注意从促进社会和谐的高度确立明晰的法律关系,保证各种劳动材料的质量符合生产和公民消费的要求。其四,经过特定的生产流程最后组成一个中性结果——产品。对于以上四个生产力要素,需注意产品的质量、效益和社会声誉的和谐统一。
生产力既基于历史积累又不断吸纳人类的创新成果,这种结合越完美,就越能形成和发展先进生产力。我们要在不断强化上述四个要素内部特质的基础上,寻求各种资源的有效整合,逐步扩大先进生产力的量的积累,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机体的健康运行和发展。
二、通过优化生产力布局进一步发挥两个优势
从政府的角度考量,则要从宏观和微观上谋划对生产力布局进行科学的调整,就是通常所说的对生产力布局进行优化。我们的目的是要充分发挥生产力已经彰显的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优势。必须清醒地看到,中国生产力已经有了比较大的发展,已彰显出其促进社会健康发展的良好的内在特质;但发展还很不平衡,内部结构也不尽合理。这是理解中国和谐社会机理的入门的钥匙。进而,还须看到我们在优化生产力布局方面存在两大优势:一是中国生产力的张力很大。主要表现在,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广大人民群众的传统需求和新需求均存在巨大的空间。这就为我们发展先进生产力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在传统领域,比如在交通能源等领域,群众需求量大,对企业提高人的素质和采用新工艺、新流程必然会产生巨大的激励作用。在一些新领域,如文化领域,文化生产力的发展空间更大。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水平低,但发展潜力很大,只要政策对头,措施科学,就会使文化生产力在不太长的时间里取得长足进展。二是中国生产力面临着通过社会分工取得突破性进展的良好机遇。任何生产力,只要它不仅仅是现有生产力的量的扩大,例如开垦新的土地等,都会引起社会分工的进一步发展。而中国生产力面临的社会分工的机遇又特别优越。国家已不失时机地做出了西部大开发和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决定,这意味着通过全面贯彻落实这些决定,社会在新产业内部的分工将更加细致缜密,生产的社会化程度将会有长足进展,而受分工制约的不同个人的共同活动必然强化一种社会力量,体现在产品的生产上就是进一步扩大企业规模,提高产品质量。以上两个优势潜含着优化寓新兴领域生产力于其中的生产力布局的重大现实意义。生产力在和谐社会建构中必然发挥和显示巨大的作用和力量。
三、促进生产力谱系中传统和新生力量和谐发展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还必须关注生产力谱系的整体发展状况。在传统行业,经过技术改造和创新体系的全面实施与推动,中国生产力的先进性成分正在不断扩大;同时,中国生产力谱系中的新生力量也在迅速增长。比如文化生产力就是生产力谱系中的一支新军。在国际国内文化产业发展浪潮和国家文化体制改革的推动下,中国文化生产力的发展呈现出强劲的势头。在这种情势下必须注意,不能听任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生产力的发展处于自在的状态,必须采取各种措施,促进两者形成强大的契合力,才能对和谐社会建设发挥更好的基础作用。既要注意鼓励传统行业打破固有的思维定式和发展模式,消除惰性意识,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创新发展,又要注意新的产业借鉴传统产业的发展经验,少走或不走弯路,使先进生产力保持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态势;在新兴产业内部,既要注意解决生产力处于形成时期内部各要素发展遇到的种种困难,又要注意从整体上保护和发展其旺盛的生命力。待时机成熟,新兴产业还要注意反哺传统产业,或者实行强强联合,或者实行优势互补。要注意在中国生产力的谱系中对新兴生产力如文化生产力等予以重视,既要注意发展和保护传统产业中蕴涵的先进生产力,又要注意促进和发展新兴产业中蕴涵的先进生产力。而且要将两者的发展置于构筑统一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和平台的新的行动中进行资源配置和谋划。
四、关照好生产过程中两个要素价值目标的实现
不管我们是把各种产品的生产和消费看成是一个主体的活动还是许多人的活动,它们总是表现为一个过程中的两个要素:其一,产品的生产是实践活动的起点。也可以说是在实践活动中起支配作用的要素,是整个过程得以重新开始的首要行为。其二,还应把消费视作生产活动的一个内在要素。就是说,消费是整个生产过程所必须经历的重要环节,是生产活动的落脚点。两个要素的运行过程可以描绘为:人们首先要生产出产品,又要通过消费这个产品返回新的生产过程。那么,为了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如何关照好生产过程的这两个要素并确保其价值目标的实现呢?首先,要注意时刻把产品的质量放在首位。要充分发挥生产力构成要素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保证生产在各个环节上顺利进行。其次要把消费看做是一个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阶段。要注意消费流程的科学化管理,防止任何意义上的损失和浪费。注意从政策法规层面上随时进行监控。我们还必须看到,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观视阈中,上述生产过程的两个要素,既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又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社会规定性,必须采取得力的措施促进其价值目标的实现,使之为和谐社会建设服务。
概而言之,将生产力发展问题与和谐社会构建问题结合起来加以分析,有助于我们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运行机理、发展脉络、逻辑理路和基本环节。我们必须通过对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社会生产力特别是先进生产力的研究,从理性的意义上分析、理解、解释生产力各个层面上的知识,从而构建起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生产力发展之间的对话桥梁。这本质上反映了中国和谐社会建设的理论和实践走向自为和成熟的动态过程,而且有助于培养公民的当代理想,鼓励公众积极地投身于发展先进生产力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去。
参考文献:
[1] 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319.[责任编辑 王玉妹]
关键词:生产力视角;筑牢基础;和谐社会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4-0229-02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新阶段领导的一项造福于当代乃至子孙后代的宏大系统工程,是人类迈向最高理想社会的重要阶梯。这一工程,不仅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而且需要理论工作者长期的、孜孜以求的探索。根据马克思的观点,在社会有机体中,生产力构成其物质基础,决定社会形态的内部结构。换言之,社会有机体的和谐有序运转,有赖于生产力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鉴于此,我们必须将生产力的发展引入到和谐社会建设的问题域中,对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及其进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不断的跟踪研究。
一、准确把握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并实施有效整合
毛泽东指出:“生产力有两项,一项是人,一项是工具。工具是人创造的。”[1] 这一论断厘清了关涉生产力存在和发展的两个基本范畴。据此,我们再借助于对生产过程的分析,可以进一步认识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其一,生产过程的主体是从事各种劳动活动的人。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增强人们对发展先进生产力的认同感、归属感,进一步强角色意识,使人们能够以自己的角色为依据,在和谐社会大家庭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其二,人进行特定劳动借以作用的劳动资料(如劳动工具)是生产的必备条件。劳动工具的不断改进和科技含量的提高是使用劳动资料时必须注意解决的两个问题。其三,劳动作用对象(劳动材料,即劳动产品在形成过程中所处的初始状态)是生产必须具备的另一个条件。对于初始状态的劳动资料,要注意从促进社会和谐的高度确立明晰的法律关系,保证各种劳动材料的质量符合生产和公民消费的要求。其四,经过特定的生产流程最后组成一个中性结果——产品。对于以上四个生产力要素,需注意产品的质量、效益和社会声誉的和谐统一。
生产力既基于历史积累又不断吸纳人类的创新成果,这种结合越完美,就越能形成和发展先进生产力。我们要在不断强化上述四个要素内部特质的基础上,寻求各种资源的有效整合,逐步扩大先进生产力的量的积累,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机体的健康运行和发展。
二、通过优化生产力布局进一步发挥两个优势
从政府的角度考量,则要从宏观和微观上谋划对生产力布局进行科学的调整,就是通常所说的对生产力布局进行优化。我们的目的是要充分发挥生产力已经彰显的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优势。必须清醒地看到,中国生产力已经有了比较大的发展,已彰显出其促进社会健康发展的良好的内在特质;但发展还很不平衡,内部结构也不尽合理。这是理解中国和谐社会机理的入门的钥匙。进而,还须看到我们在优化生产力布局方面存在两大优势:一是中国生产力的张力很大。主要表现在,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广大人民群众的传统需求和新需求均存在巨大的空间。这就为我们发展先进生产力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在传统领域,比如在交通能源等领域,群众需求量大,对企业提高人的素质和采用新工艺、新流程必然会产生巨大的激励作用。在一些新领域,如文化领域,文化生产力的发展空间更大。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水平低,但发展潜力很大,只要政策对头,措施科学,就会使文化生产力在不太长的时间里取得长足进展。二是中国生产力面临着通过社会分工取得突破性进展的良好机遇。任何生产力,只要它不仅仅是现有生产力的量的扩大,例如开垦新的土地等,都会引起社会分工的进一步发展。而中国生产力面临的社会分工的机遇又特别优越。国家已不失时机地做出了西部大开发和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决定,这意味着通过全面贯彻落实这些决定,社会在新产业内部的分工将更加细致缜密,生产的社会化程度将会有长足进展,而受分工制约的不同个人的共同活动必然强化一种社会力量,体现在产品的生产上就是进一步扩大企业规模,提高产品质量。以上两个优势潜含着优化寓新兴领域生产力于其中的生产力布局的重大现实意义。生产力在和谐社会建构中必然发挥和显示巨大的作用和力量。
三、促进生产力谱系中传统和新生力量和谐发展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还必须关注生产力谱系的整体发展状况。在传统行业,经过技术改造和创新体系的全面实施与推动,中国生产力的先进性成分正在不断扩大;同时,中国生产力谱系中的新生力量也在迅速增长。比如文化生产力就是生产力谱系中的一支新军。在国际国内文化产业发展浪潮和国家文化体制改革的推动下,中国文化生产力的发展呈现出强劲的势头。在这种情势下必须注意,不能听任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生产力的发展处于自在的状态,必须采取各种措施,促进两者形成强大的契合力,才能对和谐社会建设发挥更好的基础作用。既要注意鼓励传统行业打破固有的思维定式和发展模式,消除惰性意识,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创新发展,又要注意新的产业借鉴传统产业的发展经验,少走或不走弯路,使先进生产力保持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态势;在新兴产业内部,既要注意解决生产力处于形成时期内部各要素发展遇到的种种困难,又要注意从整体上保护和发展其旺盛的生命力。待时机成熟,新兴产业还要注意反哺传统产业,或者实行强强联合,或者实行优势互补。要注意在中国生产力的谱系中对新兴生产力如文化生产力等予以重视,既要注意发展和保护传统产业中蕴涵的先进生产力,又要注意促进和发展新兴产业中蕴涵的先进生产力。而且要将两者的发展置于构筑统一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和平台的新的行动中进行资源配置和谋划。
四、关照好生产过程中两个要素价值目标的实现
不管我们是把各种产品的生产和消费看成是一个主体的活动还是许多人的活动,它们总是表现为一个过程中的两个要素:其一,产品的生产是实践活动的起点。也可以说是在实践活动中起支配作用的要素,是整个过程得以重新开始的首要行为。其二,还应把消费视作生产活动的一个内在要素。就是说,消费是整个生产过程所必须经历的重要环节,是生产活动的落脚点。两个要素的运行过程可以描绘为:人们首先要生产出产品,又要通过消费这个产品返回新的生产过程。那么,为了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如何关照好生产过程的这两个要素并确保其价值目标的实现呢?首先,要注意时刻把产品的质量放在首位。要充分发挥生产力构成要素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保证生产在各个环节上顺利进行。其次要把消费看做是一个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阶段。要注意消费流程的科学化管理,防止任何意义上的损失和浪费。注意从政策法规层面上随时进行监控。我们还必须看到,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观视阈中,上述生产过程的两个要素,既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又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社会规定性,必须采取得力的措施促进其价值目标的实现,使之为和谐社会建设服务。
概而言之,将生产力发展问题与和谐社会构建问题结合起来加以分析,有助于我们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运行机理、发展脉络、逻辑理路和基本环节。我们必须通过对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社会生产力特别是先进生产力的研究,从理性的意义上分析、理解、解释生产力各个层面上的知识,从而构建起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生产力发展之间的对话桥梁。这本质上反映了中国和谐社会建设的理论和实践走向自为和成熟的动态过程,而且有助于培养公民的当代理想,鼓励公众积极地投身于发展先进生产力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去。
参考文献:
[1] 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319.[责任编辑 王玉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