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观点、行为模式、价值取向、心理发展等各方面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网络文化在给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使教育工作面临严峻挑战。本文通过辩证的分析网络文化对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指出网络文化对高职思政工作带来的挑战,明确网络文化带给高职思政工作的机遇。
关键词:网络文化;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影响
一、网络文化对高职思政工作带来的挑战
(一)对思政教育工作舆论导向控制能力的挑战
传统的媒体传播环境,往往建立了比较完善和行之有效的引导思想政治工作舆论的管理机制和方法,能够牢牢把握舆论的导向权。但是,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对文化传播以及新闻宣传等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管理以及积极引导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新的挑战。
从管理层面来说,由于我们没有充分了解以及深度把握网络这一新生事物,造成管理方面的一些弊端,使得教育者易于处于一种被动局面中。从法律法规层面上来说,国家颁布的涉及到互联网信息的相关法规仍然比较缺乏,网络信息监管仍然处于探索阶段。相对而言,网络社会仍然是缺少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的“无序”社会,人们在这里更多的只是按照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人生体验来约束自己的言行。从技术层面分析来说,网络传播的独特性,使得信息舆论导向很难像传统媒介环境那样能够进行有效的控制。首先,网络体系的开放性使得发布信息的人以及组织数量明显增加,相当多的信息、观点以及言论在没有经过合理筛选的情况下就在网络中传播,最终对大学生的思想以及社会舆论产生影响。
(二)对思政教育工作者能力素质的挑战
从工作素质上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开展思政教育工作的一个很重要的前提是,其能够持续提升自身的能力以及品德修养。在网络文化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法以及受教育对象等均发生了新的变化,客观上就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
1、在政治素质方面:思想保守与思想“西化”之间的激烈冲突。由于中国仍处在社会的转型阶段,诸多资产阶级的负面思想,严重冲击着人们的思想政治观念。许多人由于互联网“西化”宣传的作用,开始信奉西方国家的“民主政治”;还有人无法真正解放思想,不能正确的认识互联网,持有抵制的情绪。
2、在道德文化素质上:外在要求和内心信念两者之间的激烈冲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坚持共产主义信念,但是网络文化的消极作用对其产生冲击;加之他们的传播地位以及知识权威有所改变,需要其与学生处于平等的地位上开展工作。因此,其内心信念与外在要求方面可能会时常发生冲突。
3、在心理素质上:施教方权威与受教方的个性之间的激烈冲突。网络文化存在着资源共享性和个体特征,使得传统教育过程中的教师权威地位受到挑战,同时学生在个性发展方面具有非常迫切的需求。所以,师生之间需要建立一种平等的新型关系,以推动网络的利用。
4、在能力素质上:落后与先进之间的不适应性。网络作为新兴事物,具有非常高的运用性及知识更新性。当前阶段,相当一部分教育工作者还不清楚网络,有的还不能够熟练使用,这就造成他们在思政教育的工中很难对其进行充分利用。
(三)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的负面影响
网络文化对高职学生身心健康、思想道德素质都深有影响。网络文化在丰富人们文化生活的同时,我们应该注意到,在网络文化当中,还存在着许多暴力、色情等文化毒素,诸多有害与有益信息、非法与合法信息同时存在。由于当前涉及网络信息的强制性法律规范仍然比较欠缺,因此,网络行为的约束主要依赖于互联网使用者的自觉和道德责任感。网络中有大量色情、暴力、煽动性言论等不良信息存在,相当一部分不良信息进行了巧妙的包装,其直观性、娱乐性、渗透性之强会导致部分大学生的道德法制观念弱化,责任感淡化,只想随心所欲地支配自己的行为,结果造成无组织意识的泛滥和破坏欲望的扩张。同时网络行为对传统的社会道规范形成了强烈的冲击,网络的虚拟性使诚信受到极大的威胁。目前高职阶段的学生年齡主要集中在 20 岁上下,正处于人生观形成时期,道德约束力以及辨别是非能力的缺失,加上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导致部分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出现一定的滑坡。一些意志薄弱的学生由于受到网络上精神文化垃圾的侵袭,其价值观往往发生蜕变,处理不好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二、网络文化带给高职思政工作的机遇
(一)有利于适应“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思政教育工作
工学结合要求院校与企业紧密联系,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实训时间应不少于半年。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教育者、教育环境和教育内容的变化对传统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而网络文化的特性则有利于适应“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思政教育工作,一方面网络文化的开放性为思政教育工作者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思政教育工作者应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的开放性和便捷性,创造平等、信任的情境,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另一方面,网络平台的交互性,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时空限制,可以通过建立与网络文化相适应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机制,充分利用微博、班级 QQ 群、微信群等网络资源,搭建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实现学生校园学习与外出定岗实习期间的思政教育工作无缝对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二)多彩纷呈的网络文化增加了思政教育吸引力
网络文化的传播带有很强的趣味性和生动性,这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感染力和吸引力。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其能够将传统的传播媒体的有关内容进行数字化处理以后移植到网络当中,通过多媒体的形式将信息资料进行有效快速的传播。网络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多彩纷呈,将文字、图片、声音以及视频等诸多类型的表现形式予以综合,能够将爱国主义主题、思想道德建设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诸多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利用多媒体中的声音、色彩、图画、动画等技术处理方法进行巧妙的演绎,将抽象的概念、内容具体化,便于学生对相关内容进行理解和掌握,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三)突破时空界限利于实现思政教育社会化
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是指高职思政教育活动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同时,针对高职教育本身的特点,通过由外而内和由内而外两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路线,实现高职思政教育与社会相互渗透、相互作用,从而促进高职思政教育的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高职学生的社会化程度不断增强,最终实现人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的过程。高职教育具有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特点,这就要求高职思政教育只有紧跟社会发展的步伐,才能保持旺盛生命力,增强实效性。这就在客观上强调了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要面向未来,与社会发展同步,与高职学生的个体需求同步。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一直受制于时间以及空间上的局限,要求学生一定要集中于具体的时间、具体的位置,以接受相同主题内容的教育,教育形式枯燥,方法单一。网络的发展,提升了思政教育的社会化水平。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能够把相关教学课件传到网络之中,这样学生就能够按照个人时间自主的对学习进行安排,遇到那些较为难懂的问题,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自主的向教师进行咨询,并且还能够和同学或者他人针对关心的热点话题展开讨论,相互之间进行沟通,需要进行探讨的问题还能够随时在互联网上搜集到合适的解答。这样就使得学生受教育的方式从以前的被动接受转变成主动参与,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具体内容更易于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贴近。再者,网络可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共享,使之前相对狭小静态的教育空间转变为非常宽广的具有开放性动态的教育空间,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范圍得到极大的延伸,进而促使教育社会化以及社会教育化得到有机统一。因此网络文化的发展,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大量借助外部资源,突破时空界限,在实现途径上有助于提高高职思政教育社会化水平。
参考文献
[1] 王丽霞、李芳.网络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探索.科教导刊[J],2011(3).
[2] 华旦扎西,蒲晓辉.移动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对策探讨[J].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4).
[3] 王桂玲. 校园网络文化环境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J]. 广西教育,2011(15).
作者简介:余永春,男,1975.10.11,江西南昌人,学历本科,初级,研究方向:思政方向。
关键词:网络文化;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影响
一、网络文化对高职思政工作带来的挑战
(一)对思政教育工作舆论导向控制能力的挑战
传统的媒体传播环境,往往建立了比较完善和行之有效的引导思想政治工作舆论的管理机制和方法,能够牢牢把握舆论的导向权。但是,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对文化传播以及新闻宣传等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管理以及积极引导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新的挑战。
从管理层面来说,由于我们没有充分了解以及深度把握网络这一新生事物,造成管理方面的一些弊端,使得教育者易于处于一种被动局面中。从法律法规层面上来说,国家颁布的涉及到互联网信息的相关法规仍然比较缺乏,网络信息监管仍然处于探索阶段。相对而言,网络社会仍然是缺少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的“无序”社会,人们在这里更多的只是按照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人生体验来约束自己的言行。从技术层面分析来说,网络传播的独特性,使得信息舆论导向很难像传统媒介环境那样能够进行有效的控制。首先,网络体系的开放性使得发布信息的人以及组织数量明显增加,相当多的信息、观点以及言论在没有经过合理筛选的情况下就在网络中传播,最终对大学生的思想以及社会舆论产生影响。
(二)对思政教育工作者能力素质的挑战
从工作素质上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开展思政教育工作的一个很重要的前提是,其能够持续提升自身的能力以及品德修养。在网络文化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法以及受教育对象等均发生了新的变化,客观上就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
1、在政治素质方面:思想保守与思想“西化”之间的激烈冲突。由于中国仍处在社会的转型阶段,诸多资产阶级的负面思想,严重冲击着人们的思想政治观念。许多人由于互联网“西化”宣传的作用,开始信奉西方国家的“民主政治”;还有人无法真正解放思想,不能正确的认识互联网,持有抵制的情绪。
2、在道德文化素质上:外在要求和内心信念两者之间的激烈冲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坚持共产主义信念,但是网络文化的消极作用对其产生冲击;加之他们的传播地位以及知识权威有所改变,需要其与学生处于平等的地位上开展工作。因此,其内心信念与外在要求方面可能会时常发生冲突。
3、在心理素质上:施教方权威与受教方的个性之间的激烈冲突。网络文化存在着资源共享性和个体特征,使得传统教育过程中的教师权威地位受到挑战,同时学生在个性发展方面具有非常迫切的需求。所以,师生之间需要建立一种平等的新型关系,以推动网络的利用。
4、在能力素质上:落后与先进之间的不适应性。网络作为新兴事物,具有非常高的运用性及知识更新性。当前阶段,相当一部分教育工作者还不清楚网络,有的还不能够熟练使用,这就造成他们在思政教育的工中很难对其进行充分利用。
(三)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的负面影响
网络文化对高职学生身心健康、思想道德素质都深有影响。网络文化在丰富人们文化生活的同时,我们应该注意到,在网络文化当中,还存在着许多暴力、色情等文化毒素,诸多有害与有益信息、非法与合法信息同时存在。由于当前涉及网络信息的强制性法律规范仍然比较欠缺,因此,网络行为的约束主要依赖于互联网使用者的自觉和道德责任感。网络中有大量色情、暴力、煽动性言论等不良信息存在,相当一部分不良信息进行了巧妙的包装,其直观性、娱乐性、渗透性之强会导致部分大学生的道德法制观念弱化,责任感淡化,只想随心所欲地支配自己的行为,结果造成无组织意识的泛滥和破坏欲望的扩张。同时网络行为对传统的社会道规范形成了强烈的冲击,网络的虚拟性使诚信受到极大的威胁。目前高职阶段的学生年齡主要集中在 20 岁上下,正处于人生观形成时期,道德约束力以及辨别是非能力的缺失,加上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导致部分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出现一定的滑坡。一些意志薄弱的学生由于受到网络上精神文化垃圾的侵袭,其价值观往往发生蜕变,处理不好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二、网络文化带给高职思政工作的机遇
(一)有利于适应“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思政教育工作
工学结合要求院校与企业紧密联系,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实训时间应不少于半年。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教育者、教育环境和教育内容的变化对传统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而网络文化的特性则有利于适应“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思政教育工作,一方面网络文化的开放性为思政教育工作者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思政教育工作者应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的开放性和便捷性,创造平等、信任的情境,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另一方面,网络平台的交互性,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时空限制,可以通过建立与网络文化相适应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机制,充分利用微博、班级 QQ 群、微信群等网络资源,搭建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实现学生校园学习与外出定岗实习期间的思政教育工作无缝对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二)多彩纷呈的网络文化增加了思政教育吸引力
网络文化的传播带有很强的趣味性和生动性,这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感染力和吸引力。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其能够将传统的传播媒体的有关内容进行数字化处理以后移植到网络当中,通过多媒体的形式将信息资料进行有效快速的传播。网络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多彩纷呈,将文字、图片、声音以及视频等诸多类型的表现形式予以综合,能够将爱国主义主题、思想道德建设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诸多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利用多媒体中的声音、色彩、图画、动画等技术处理方法进行巧妙的演绎,将抽象的概念、内容具体化,便于学生对相关内容进行理解和掌握,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三)突破时空界限利于实现思政教育社会化
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是指高职思政教育活动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同时,针对高职教育本身的特点,通过由外而内和由内而外两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路线,实现高职思政教育与社会相互渗透、相互作用,从而促进高职思政教育的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高职学生的社会化程度不断增强,最终实现人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的过程。高职教育具有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特点,这就要求高职思政教育只有紧跟社会发展的步伐,才能保持旺盛生命力,增强实效性。这就在客观上强调了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要面向未来,与社会发展同步,与高职学生的个体需求同步。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一直受制于时间以及空间上的局限,要求学生一定要集中于具体的时间、具体的位置,以接受相同主题内容的教育,教育形式枯燥,方法单一。网络的发展,提升了思政教育的社会化水平。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能够把相关教学课件传到网络之中,这样学生就能够按照个人时间自主的对学习进行安排,遇到那些较为难懂的问题,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自主的向教师进行咨询,并且还能够和同学或者他人针对关心的热点话题展开讨论,相互之间进行沟通,需要进行探讨的问题还能够随时在互联网上搜集到合适的解答。这样就使得学生受教育的方式从以前的被动接受转变成主动参与,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具体内容更易于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贴近。再者,网络可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共享,使之前相对狭小静态的教育空间转变为非常宽广的具有开放性动态的教育空间,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范圍得到极大的延伸,进而促使教育社会化以及社会教育化得到有机统一。因此网络文化的发展,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大量借助外部资源,突破时空界限,在实现途径上有助于提高高职思政教育社会化水平。
参考文献
[1] 王丽霞、李芳.网络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探索.科教导刊[J],2011(3).
[2] 华旦扎西,蒲晓辉.移动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对策探讨[J].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4).
[3] 王桂玲. 校园网络文化环境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J]. 广西教育,2011(15).
作者简介:余永春,男,1975.10.11,江西南昌人,学历本科,初级,研究方向:思政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