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血丹心铸英魂,石仑山村砺初心

来源 :锦绣·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apm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石仑山村坐落在湖南省岳阳市汨罗江北岸,面积约14平方公里,人口约6000人;它背倚青山,门盈汨水,一条古驿道从北至南横贯村内,这条古道,使得此地成为了南来北往的商贾云集之地,石仑山村也因此成了北上巴陵南下长沙的交通咽喉,1939至1944年,日寇四犯长沙,皆从此地经过。这是一片红色的热土,毛莫堂、毛友贤等十多名革命烈士的鲜血,曾经流淌 在这片土地上;这也是一方创业的沃土,“焦裕禄式的好干部”彭亮根老书记劳作的汗水,曾经浇灌在这片土地上。在这里,革命前辈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故事比比皆是;党员干部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为民情怀代代相传。
  一、不怕牺牲、甘于奉献的精神代代相传
  石仑山村主要有毛、李、孙三大姓氏,历来就有“敦孝悌以重人伦,和乡党以息争讼,黜异端以崇正义,讲法律以敬愚顽。”的家规家训。尊崇正义,和睦乡邻,反抗压迫,不怕牺牲,是老祖宗留给石仑山村人的精神财富。
  毛友贤,一个土生土长的石仑村毛家河汉子,早年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他经历了土地革命的艰苦岁月,亲眼见到了封建军阀连年混战给人民带来的极大灾难。作为家中独子,他毅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事党的地下情报工作。
  他和他的老母亲在江边上开了个杂货小店,江对岸新市街上驻扎着一支国民党军队。每当有零散的国民党士兵经过渡口时,他就主动凑上去,一边热情的烟酒招待,一边套近乎、拉家常,他的热情、慷慨获得了不少国民党士兵的信赖,他甚至还与他们中的一些小军官称兄道弟,这为他暗中收集情报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时间久了,这支军队在屡战屡败损失惨重的情况下,开始怀疑起了这个过于热情的杂货店小老板。对此,毛友贤却浑然不知,即使党组织几次要求他撤离,他都顽固的留了下来,一方面,他舍不得孤苦年迈的老母亲,另一方面,他过于自信,总觉得敌人没那么聪明。
  一天清晨,几个国民党军人敲开他的家门,二话不说就把他五花大绑的抓走了。他的老母亲惊慌失措,急忙求告乡邻。不久,当几十个乡邻聚集起来跑到对岸军营去要人时,见到的却是一具无头的尸体。短短一个多小时的时间里,国民党军队没有审问,没有告示,没有通知家属,直接砍下了毛友贤的头颅。可怜的老母亲悲痛欲绝,她颤抖着,痛哭着找到毛友贤的头颅,一针一针缝好在尸体上。
  这个直爽的汉子牺牲时,年仅25岁。
  革命时期,石仑山村一共诞生了十多位革命英烈,他们有的牺牲在正面战场上,有的牺牲在敌后斗争中。正是这些人,在石仑山村的历史上添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把不怕牺牲、甘于奉献的石仑山村精神深深融入了后人的血脉之中。
  二、为民服务、甘为公仆的情怀影响深远
  折戟沉沙,硝烟散尽,战争的炮火早已远去,但革命先烈不怕牺牲、甘于奉献的品质一直在石仑山村这片热土上传承着,一直在开拓创新、永不服输的石仑山村人的血液里流淌着,正是这种不屈的精神,吸引了“焦裕禄式的好干部”彭亮根老书记在这里工作三年之久。
  彭亮根老书记是土生土长的汨罗人,1989年,他担任汨罗市委书记期间,曾经在石仑山村和这里的老百姓一起吃住、一起劳动了三年。
  他蹲在田间地头,不管什么工作,都带头干。要号召群众积土肥,他就亲自动手铲草皮;要发动群众种棉花,他就亲手开垦一块荒土作示范;搞“吨粮田模式栽培”,丰产田要竖牌子,其他同志怕负责任,不敢写名字,他就把“彭亮根”三个字写在最前面。那时,石仑村5组有一条避洪渠,近200米长的暗道淤塞了好几年。一下大雨,几十亩稻田就会被淹。彭亮根亲自带领干部、群众修水渠,他穿一件背心,打一双赤脚,挑一担箢箕,第一个跳进了渠道里挑淤泥。这个时候的彭亮根已五十五岁,因为长年的糖尿病,他身体单薄得很。100多斤的担子一上肩,他总是要晃了晃才能稳得住身子。但他没作声,擦擦头上的汗水继续干。有人劝他去歇一歇,他说:“工作才开始啦!任务没完成的时候,工作比休息更痛快。”那一年,石仑山村遭受了严重的旱灾,但粮食产量却丝毫也没有减少。
  今天的石仑山村人谈起彭亮根老书记时,总是深情的说:亮爹是个好书记。其实,在广大老百姓的心里,一个简简单单的“好”字,就是对彭亮根老书记最高的评价,是老百姓对他最深切的感恩与怀念。正是以彭亮根老书记为代表的党员干部,在石仑山村这片遍洒烈士鲜血的热土上,又书写上了“为民情怀”四个简单而朴素的大字。
  三、勇于创新、敢于担当的品质深入骨髓
  不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改革开放的新农村建设时期,无私的奉献精神和真挚的为民情怀一直在石仑山村人的血脉中流淌着。改革开放以来,石仑山村的农业生产,在整个汨罗市一直充当着一个排头兵和先行者的角色,为全市的农业生产探索了宝贵的经验,促进了新事物、新技术在全市的有效推广,为全市农业增产增收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1.吨粮田改造
  1989年,石仑山村首先实施中低产田改造和冷浸田工程改造项目,摸索出了一套“三定到丘,模式栽培”的吨粮田经验,在全市推广。使得全市粮食产量在九十年代实现了连年稳定增长。
  2.除草剂代替人工除草试点
  1995年,汨罗市农业局率先在石仑山村潘家大屋后大片农田进行化学除草剂代替人工除草,这是一件新事物,颠覆了祖祖辈辈人工除草的习惯,也是一场前所未有的田间革命,石仑山村的群众积极支持,全力配合,勇于挑战,推陈出新,使这既省时,又高效的成功经验,得以全市推广。
  3.抛秧替代人工插秧试点
  1998年,石仑山村谢家大屋前的大片良田,在全市率先进行抛秧试点。这是一种轻型,简便的水稻育苗移植栽培技术,是我国解放以来水稻栽培史上继单季改双季,高杆变矮杆,常规改杂交后的“第四次革命”。石仑山村人先行先试,敢于吃螃蟹,为抛秧技术在全市的推广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4.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2002年,石侖山村支两委带领全村人民群众在107国道沿线建成了汨罗市万亩连片的反季节大棚蔬菜基地。期间时逢干旱,石仑山村人顽强拼博,与天斗与地斗,留下了“昼夜不停石竟开,翻山越岭水自来”的故事。为农村产业调整工作树立了标杆,得到了各级领导的肯定,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毛致用、回良玉,省部级领导杨正午、隋忠诚等人先后来到石仑山调研和指导工作。
  5.牺牲精神、为民情怀、创新意识,构成了今天石仑山村人的精神骨架,这也是我们做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精神动力。2019年,石仑山村人建立了全省第一所村级革命历史陈列馆,他们以独特的方式铭记历史、憧憬未来。一方水土孕育一方百姓,如今的石仑山人,必将更好的继承和发扬前辈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脱贫致富、早日实现高水平的小康生活而努力奋斗,为建设更高品质的生态文化活力汨罗而贡献力量。
其他文献
摘要:陕西合阳提线木偶戏是陕西合阳地区特有的一种戏剧,留存的时间比较长,在古代乃至新中国前期都为当地民众喜闻乐见,在民众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一席之地。但改革开放后,伴随着流行元素进入大众生活,合阳提线木偶戏渐渐淡出当地民众视野,本文试图找到其原因并找出提线木偶戏生存、发展、创新的可行性方案。  关键词:合阳提线木偶戏;发展思考  合阳县位于陕西关中东府地区,该地区文化历来较为发达,为《诗经》开篇之地,
期刊
摘要:近年来,我国在积极的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过程当中,颁布和实施了一系列的举措,且取得了比较突出的成效。我国在上世纪50年代,在农村、农业等的建设和发展中也实施了一次大的变革,积极的开展和实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该阶段工作的开展,初步建立并完善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推进了我国农村制度和体系的完善和优化,也为当前我国的新农村发展、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重要的启示。本文主要通过对两个实施我国的农村现状、问
期刊
摘要:交通建设是城市发展的标志。随着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公路交通工程建设也愈发严格。在公路交通工程建设中,路基施工最为基础,也是最为重要的施工环节。路基施工环节不仅决定了公路交通工程的稳定性,同时关系着公路对各类交通工具的承重,决定了公路是否能经得起长时间的道路运输考验以及自然因素侵蚀。因此,针对路基施工,加强质量管控至关重要。本文对公路交通工程建设中的路基施工要点进行分析,提出优化公路交通工程路
期刊
摘要: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是教育教学当中的重要任务,不仅能够对一些优秀文化思想进行传承,更重要的能够使得一些高尚的品德得到体现,进而推动和保障当代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创新和进步。基于此,对于一些文化戏曲而言,也更是重要的优秀文化代表,因此将其有效的融合到校园文化建设和文艺活动当中,也更是会实现对学生群体的良好引导和思想教育。因此本文基于此,分析和研究县级文化馆戏曲进校园活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关
期刊
摘要:当前社会,医疗服务越来越被人们关注。本文对医疗服务小程序进行研究,其除了能实现网上预约挂号外,更要具有病情分析、病情治疗反馈、用药情况和用药提醒推送等功能,并能實现一条龙服务。在社区中实现该小程序,会更加便民,使得人人得益。  关键词:挂号;小程序;电子病历;服务  1、绪论  21世纪,信息技术有着前所未有的发展,同时,人们对自身健康也会更加注重,当到医院看病时,医院医生的数量不足以给每一
期刊
摘要:目前我国经济增长迅速,市场经济背景下的重要宏观调控手段之一就是土地政策,这是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逐一实行后的第三大调控手段。我国当前城市土地供给的相关政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影响比较大,通过地区经济带动整体经济,从而促进我国GDP的提高。文章从以往的土地政策制度和经济增长理论角度出发,浅谈当前土地政策基础上,经济增长和宏观调控的被作用机制。  关键词:土地;经济增长;作用机制  土地,是人类赖以
期刊
摘要:伴随着近些年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渐提升,当前人们跳脱出了对物质层面的满足而对精神文化建设提出了更多需求。而基层群众文化惠民演出活动正是满足基层民众精神文化的关键,因此相关工作人员要对惠民演出活动给予充分关注。本文旨在分析基层群众文化惠民演出活动的组織与开展。  关键词:基层群众文化;惠民演出;组织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必须为人民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在整个基
期刊
摘要:现代社会高速发展对我国建筑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造价控制的效果是其工程整体效益的重要指标,参建单位造价管理人员必须加强造价控制,确保能够有效控制工程造价成本,本文首先介绍工程造价及其发展背景,然后以此为基础,综合探究其造价控制的要点,分别从市场发展规律、造价管理实际情况、项目概预算编制、设计阶段造价控制、工程设计变更、施工图预算管理、工程预算监管、参建单位造价管理人员素
期刊
摘要:在现代社会中,设计的意境营造已经逐渐引起人们注意,对于设计材料的选择也有一定的考究。在隈研吾的“竹屋”项目设计中,基于竹子的独特涵养,在建筑中尽可能地使用竹子,再配以钢、玻璃、石三种材料,形成适度对比;但由于材料混合比例均匀,整体和谐。空间布局与场地选择的特殊性,呈现和营造了一种天然的共生关系。本文从意境角度来研究和分析“竹屋”设计中包含的中国传统美学思想。意境作为中国人的最高审美情趣,从古
期刊
摘要:文学作品中的双关语,能够实现一语双关,一箭双雕的写作效果,对于提升作品的文学价值具有重要价值和作用。英语作品中的双关语翻译是一大难题,无论是直译还是意译,都很难准确地传递出原文本中的意味。如何保证原汁原味,如何准确传递英语作品中双关语的意思表达,是英语作品中双关语翻译的关键所在。本文将深入探究和分析英语作品中双关语的翻译策略,为提升我国翻译质量和准确性提供相应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双关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