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的实质是要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之积极思维,发挥其创造精神。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语言文字知识,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还要积极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
一、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学习氛围,提供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土壤
长期以来,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到严重压抑,创新思维被窒息。因此,要想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必须营造一种和谐民主的课堂学习氛围。我在讲《我的空中楼阁》时,先让一名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绘了一幅画,准备了理查德·克萊德曼的《秋日私语》。上课时,我这样导入:在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最爱,或是一种花,或是一棵树,或是一支歌等等。今天我们来欣赏李乐薇的美文《我的空中楼阁》。请大家在钢琴曲中观看水墨山水画,然后谈谈你的看法。学生在听完、看完后,结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各抒己见,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在这种体验式的导入中,学生产生了积极愉悦的情绪,激发了阅读的兴趣,自主地进入了课文的学习,创新思维也被激发出来了。
二、引导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素质教育课堂教学要使学生学习知识,学会学习,归根到底是要学会思维。第一步是要敢于并能够发现问题,然后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去分析、推理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对此,教师应该在教学中积极地给予引导,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我在处理第一册第一课练习四时,先讲解了自己的理解。然后,我让学生质疑,你同意老师的分析吗,有没有不同的意见?学生起初提不出来,我就启发他们,要反复朗读,抓住诗歌中意象的特点,细细品味。终于有一个学生提出了问题:在词中“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的叙写,说明“打渔船”是作者批判贬斥的对象。我就抓住这个问题,给学生讲了1954年中国的社会情况。我对提出问题的同学及时地给予了表扬和鼓励,并引导他们相互探讨,相互启发,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只是从旁适时点拨。学生最后解读出:“打渔船”也可以理解为帝国主义的象征,在中国社会主义的大潮中落荒而逃。在这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学生“质疑—析疑—解疑”这一过程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激发联想和想象,拓展学生创新思维的空间
1.通过阅读,丰富想象
阅读需要借助想象和联想,在想象和联想中加深理解。教学中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选准能启发学生想象的“触发点”。比如把握文章的特色,抓住关键词句引发开来,帮助学生开启想象。在教《荷塘月色》时,让学生体会作者为什么把荷叶比喻成“亭亭的舞女的裙”,而不是“亭亭的少女的裙”,进而想象那荷叶自然舒展的美。“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一句,着重让学生体会“缕缕清香”与“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从而想象那缥渺朦胧的优美意境。
2.练写“续篇”,丰富想象
写“续篇”就是根据原文的材料,补写其未写完的篇章。如《项链》的结尾,当玛蒂尔德得知佛来思节夫人借给自己的钻石项链是假的时候,会有怎样的反应呢?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续写合理的结尾:或悔恨不已,一蹶不振;或喜怒无常,精神崩溃;或争吵不休,诉诸法律;或讨回巨款,重新生活;或面对现实,劳动致富。在学生自由的想象中,创新思维的闸门也就被打开了。
总之,语文教学必须致力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在语文教学中,应该鼓励质疑驳问,引导学生进行求异思维、求同思维,激发学生联想和想象,从而发掘和培养每个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作者单位 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第四中学)
一、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学习氛围,提供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土壤
长期以来,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到严重压抑,创新思维被窒息。因此,要想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必须营造一种和谐民主的课堂学习氛围。我在讲《我的空中楼阁》时,先让一名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绘了一幅画,准备了理查德·克萊德曼的《秋日私语》。上课时,我这样导入:在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最爱,或是一种花,或是一棵树,或是一支歌等等。今天我们来欣赏李乐薇的美文《我的空中楼阁》。请大家在钢琴曲中观看水墨山水画,然后谈谈你的看法。学生在听完、看完后,结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各抒己见,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在这种体验式的导入中,学生产生了积极愉悦的情绪,激发了阅读的兴趣,自主地进入了课文的学习,创新思维也被激发出来了。
二、引导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素质教育课堂教学要使学生学习知识,学会学习,归根到底是要学会思维。第一步是要敢于并能够发现问题,然后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去分析、推理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对此,教师应该在教学中积极地给予引导,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我在处理第一册第一课练习四时,先讲解了自己的理解。然后,我让学生质疑,你同意老师的分析吗,有没有不同的意见?学生起初提不出来,我就启发他们,要反复朗读,抓住诗歌中意象的特点,细细品味。终于有一个学生提出了问题:在词中“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的叙写,说明“打渔船”是作者批判贬斥的对象。我就抓住这个问题,给学生讲了1954年中国的社会情况。我对提出问题的同学及时地给予了表扬和鼓励,并引导他们相互探讨,相互启发,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只是从旁适时点拨。学生最后解读出:“打渔船”也可以理解为帝国主义的象征,在中国社会主义的大潮中落荒而逃。在这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学生“质疑—析疑—解疑”这一过程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激发联想和想象,拓展学生创新思维的空间
1.通过阅读,丰富想象
阅读需要借助想象和联想,在想象和联想中加深理解。教学中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选准能启发学生想象的“触发点”。比如把握文章的特色,抓住关键词句引发开来,帮助学生开启想象。在教《荷塘月色》时,让学生体会作者为什么把荷叶比喻成“亭亭的舞女的裙”,而不是“亭亭的少女的裙”,进而想象那荷叶自然舒展的美。“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一句,着重让学生体会“缕缕清香”与“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从而想象那缥渺朦胧的优美意境。
2.练写“续篇”,丰富想象
写“续篇”就是根据原文的材料,补写其未写完的篇章。如《项链》的结尾,当玛蒂尔德得知佛来思节夫人借给自己的钻石项链是假的时候,会有怎样的反应呢?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续写合理的结尾:或悔恨不已,一蹶不振;或喜怒无常,精神崩溃;或争吵不休,诉诸法律;或讨回巨款,重新生活;或面对现实,劳动致富。在学生自由的想象中,创新思维的闸门也就被打开了。
总之,语文教学必须致力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在语文教学中,应该鼓励质疑驳问,引导学生进行求异思维、求同思维,激发学生联想和想象,从而发掘和培养每个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作者单位 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第四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