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怎样才能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这是新课程改革以来语文教师必须考虑的问题,下边谈谈本人的做法,与同仁交流。
一.让学生自主朗读
朗读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方式。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只有在熟读、精读的基础上,才能更深更准地把握文章的主旨。朗读,一般可分以下几个步骤:一是认知性朗读,目的是读准字音,疏通字词。二是感知性朗读,目的是了解课文内容,对课文有一个整体感知。三是涵咏性阅读,深入到作品的意境中,细细涵咏品味,可采用默读与朗读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阅读。四是声情并茂地朗读,力求传达出作品的意境、风格与美感。
二.让学生提出问题
人类创造活动过程包括发现问题、形成课题、解决问题三个基本的阶段。问题意识是尝试创新的首要条件。正如科学家波普尔所说的:科学的第一特征就是它始于问题。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我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我只不过是喜欢寻根问底追究问题罢了。”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能增强人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对新出现的情况和新发生的变化即刻作出反应,并追根求源,激发思考,引起探索欲望。教师要根据教材所定的话题,针对教育重点、难点,营造问题情景,抓住思维碰撞点,选准突破口,切中要点、精心设计有一点难度、有意义的问题引出话头,激发学生的发表欲。为了有效地培养学生有疑多问的习惯,可打破课堂教学中只有班与个人、老师与学生两层活动的局限性,建立班、组、对、人四层活动,班、组、对管理的教学网络,增加小组和对子活动形式。这就在班与个人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学生长期处于这种氛围中,其有疑多问、质疑解难的习惯便会自然养成。
三.让学生参与探究
课堂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过程,营造一个宽松和谐、兴趣盎然的学习氛围,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与学的活动中。教与学必须有一个和谐课堂教学氛围,来实施“师”教和“生”学、“情”与“知”,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步骤,来实施素质教育。课堂教学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各环节上应不断渗入学法指导,使学生学会积极参与,自主探索,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孔子说过“温故而知新”,强调了学生学习知识的整合内化作用。整合内化是通过知识反馈、问题检测、实践运用等师生的双边活动实现的,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构建新的知识系统,从而达到回顾旧知,内化新知的目的。在此过程中,要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寻求多种解题方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不同层次的成功,促使学生主动发展。新旧知识在回顾中不断地构建和发展,学生的思维不断内化,综合能力也随之得到提高。同时,学生在多向交流中主动参与学习,可以不断深化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四.让学生获得新知
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中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学习规律,为他们创设条件,促使学生学习顺利进行。如果说自然科学的探索更多地表现在观察、实验方面的话,语文课的发展则更多地表现在阅读思考之中,这种思考既可以是对他人的观点提出质疑,也可以是发现值得探索的新问题。质疑他人观点可以让学生品尝经过艰苦的思维碰撞而获胜的快乐,这在目前的语文课堂上已较为常见。比如教学《我的老师》一文,学生在阅读思考中发现“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中的“狡猾”不好理解的问题;类似的问题往往一石激起千层浪,刺激其他学生解读作品,寻求答案。
五.让学生归纳小结
课堂小结是一堂课的重要环节。让学生参与教学小结,不仅可以培养他们的归纳概括能力,使所学知识系统化,而且能使学生体验到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有利于学生构建知识,强化记忆。如用“留白法”可诱导学生去查阅、思考、探究,便培养了他们使用工具书的习惯、查阅资料的习惯、探索问题的习惯和合作学习的习惯;用“四遍八步法”(即读四遍书,做八件事)培养了学生边读书、边思考、边勾画批注的习惯和有疑求解的习惯;用“学学做做法”培养了学生动脑、动手的习惯;用“个人自学法”培养了学生独立钻研的习惯和自主学习的习惯;用“预习复习法”培养了学生学而时思、学而时习的习惯;用“问题教学法”培养了学生勤思多问的习惯……从而使学生的学习行为有法可依,训练依法行事。
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转变观念,有意识地在课堂控制中运用各种策略,培养学生学会发现、学会探索、学会创新,那么语文课堂教学就能勃发出生机和活力,就能真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和未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江彩萍,教师,现居江苏大丰。
一.让学生自主朗读
朗读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方式。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只有在熟读、精读的基础上,才能更深更准地把握文章的主旨。朗读,一般可分以下几个步骤:一是认知性朗读,目的是读准字音,疏通字词。二是感知性朗读,目的是了解课文内容,对课文有一个整体感知。三是涵咏性阅读,深入到作品的意境中,细细涵咏品味,可采用默读与朗读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阅读。四是声情并茂地朗读,力求传达出作品的意境、风格与美感。
二.让学生提出问题
人类创造活动过程包括发现问题、形成课题、解决问题三个基本的阶段。问题意识是尝试创新的首要条件。正如科学家波普尔所说的:科学的第一特征就是它始于问题。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我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我只不过是喜欢寻根问底追究问题罢了。”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能增强人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对新出现的情况和新发生的变化即刻作出反应,并追根求源,激发思考,引起探索欲望。教师要根据教材所定的话题,针对教育重点、难点,营造问题情景,抓住思维碰撞点,选准突破口,切中要点、精心设计有一点难度、有意义的问题引出话头,激发学生的发表欲。为了有效地培养学生有疑多问的习惯,可打破课堂教学中只有班与个人、老师与学生两层活动的局限性,建立班、组、对、人四层活动,班、组、对管理的教学网络,增加小组和对子活动形式。这就在班与个人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学生长期处于这种氛围中,其有疑多问、质疑解难的习惯便会自然养成。
三.让学生参与探究
课堂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过程,营造一个宽松和谐、兴趣盎然的学习氛围,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与学的活动中。教与学必须有一个和谐课堂教学氛围,来实施“师”教和“生”学、“情”与“知”,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步骤,来实施素质教育。课堂教学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各环节上应不断渗入学法指导,使学生学会积极参与,自主探索,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孔子说过“温故而知新”,强调了学生学习知识的整合内化作用。整合内化是通过知识反馈、问题检测、实践运用等师生的双边活动实现的,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构建新的知识系统,从而达到回顾旧知,内化新知的目的。在此过程中,要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寻求多种解题方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不同层次的成功,促使学生主动发展。新旧知识在回顾中不断地构建和发展,学生的思维不断内化,综合能力也随之得到提高。同时,学生在多向交流中主动参与学习,可以不断深化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四.让学生获得新知
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中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学习规律,为他们创设条件,促使学生学习顺利进行。如果说自然科学的探索更多地表现在观察、实验方面的话,语文课的发展则更多地表现在阅读思考之中,这种思考既可以是对他人的观点提出质疑,也可以是发现值得探索的新问题。质疑他人观点可以让学生品尝经过艰苦的思维碰撞而获胜的快乐,这在目前的语文课堂上已较为常见。比如教学《我的老师》一文,学生在阅读思考中发现“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中的“狡猾”不好理解的问题;类似的问题往往一石激起千层浪,刺激其他学生解读作品,寻求答案。
五.让学生归纳小结
课堂小结是一堂课的重要环节。让学生参与教学小结,不仅可以培养他们的归纳概括能力,使所学知识系统化,而且能使学生体验到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有利于学生构建知识,强化记忆。如用“留白法”可诱导学生去查阅、思考、探究,便培养了他们使用工具书的习惯、查阅资料的习惯、探索问题的习惯和合作学习的习惯;用“四遍八步法”(即读四遍书,做八件事)培养了学生边读书、边思考、边勾画批注的习惯和有疑求解的习惯;用“学学做做法”培养了学生动脑、动手的习惯;用“个人自学法”培养了学生独立钻研的习惯和自主学习的习惯;用“预习复习法”培养了学生学而时思、学而时习的习惯;用“问题教学法”培养了学生勤思多问的习惯……从而使学生的学习行为有法可依,训练依法行事。
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转变观念,有意识地在课堂控制中运用各种策略,培养学生学会发现、学会探索、学会创新,那么语文课堂教学就能勃发出生机和活力,就能真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和未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江彩萍,教师,现居江苏大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