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秋 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盛唐绝句,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较少叙事成分;到了中唐,叙事成分逐渐增多,日常生活情事往往成为绝句的习见题材,风格也由盛唐的雄浑高华、富于浪漫气息转向写实。张籍这首《秋思》以情节入诗,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异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羁旅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细节在表情达意方面,确是有独特功能的,正如巴尔扎克所说“唯有细节将组成作品的价值”(《个人生活场景·后记》)。细节,简单地说,一般指人物细小的动作、简短的话语、细微的表情等。生活细节,一旦被作者捕捉到手,恰当入句,便由于它具有独特的艺术功能,会使整首诗篇大放异彩,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诗歌是一种富于情感的艺术,是作者思想与情感的投射。诗歌的细节描写更是具有凝练集中而又鲜活饱满的艺术特质。
张籍这首诗写的是人人意中常有之事,却非人人所能道出。作客他乡,见秋风而思故里,便请人捎信。临走时怕遗漏了什么,又连忙打开看了几遍。事本平平,但一经入诗,特别是经张籍这样的高手入诗,便臻妙境。这在诗坛上并不是常有的。
以家书为题材的作品,在唐诗中也不乏佳作。像岑参的《逢入京使》:“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写作者戎马倥偬,路遇使者,托传口信以慰家人。杜甫的《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写作者身陷安禄山所占之长安,不知战乱中的家人是否安吉,切盼来书以慰远情。他们都用独特的技巧表达了思家的心情。而张籍这首诗与众不同的是,依托细节的描绘,寄深沉于浅淡,寓曲折于平缓,含蕴无穷。
“洛阳城里见秋风”,首句点明地点时间,客居洛阳,又见秋风。平平叙事,不事渲染,论手法,也是古诗中常见的,可是“优秀的作品无论你怎样去探测它,都是探不到底的”(歌德语)。秋风可触、可感,因其无形而不可见。然而,正如春风可以染绿大地,带来无边春色一样,秋风里包含着肃杀之气,木叶黄落,百卉凋零,给人们带来一片萧瑟的秋光秋色、秋容秋态。它虽无形,却处处可见。羁留异乡的游子,见到这一派凄凉凋落之景,不可避免地要勾起羁泊异乡的孤孑凄寂情怀,引发对家乡、亲人的悠长思念。这平淡而富于含蕴的“见”字,所给予读者的暗示和联想,却是异常丰富的。
“欲作家书意万重”,其中的“欲”字紧承“见秋风”。原来诗人的心情是平静的,像一泓清水。秋风乍起,吹起他感情上的阵阵涟漪。行文顺畅自如,一气流贯,而句末“意万重”三字,忽又来一个逆折,正像书法上的运笔,米芾说“无垂不缩”,就是写竖笔时,笔画末端都要“缩”笔,即“回锋”收笔才显得有神。同样,这里诗人的感情并未顺流而下,而是开掘到更深的地方。这种手法,看似寻常,实极高超。我们细玩诗意:诗人因见秋风而生乡思,于是欲作家书,可是千言万语,又不知从何写起。“意万重”,乃是以虚带实。“意万重”,极言思想感情的复杂。其中究竟有多少心意,每一个有生活经验的读者,都能体会得到。这“欲”字颇可玩味。它所表达的正是诗人铺纸伸笔之际的意念和情态:心中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需要倾吐,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本来显得比较抽象的“意万重”,由于有了这欲作家书而迟迟无法下笔的神情意态描写,反而变得鲜明可触、易于想象了。因为是“意万重”,这家书怎么写呢?作者没有明言,让读者去想象,这就叫做含蓄不露。
“复恐匆匆说不尽”,又一转折。撇开写信的具体过程和具体内容,只剪取家书即将发出时的一个细节:行人临发前的心理活动——复恐。尽管“意万重”,无从下笔,但就文意看,家书还是写了,问题在于匆匆着笔,意犹未尽。“匆匆”二字,生动如画,既写了自己写家书的“匆匆”,也反映出捎信人的“匆匆”。联系下文来看,那个捎信人行期在即,也许要上马,或许欲登船,即便不像岑参与入京使“马上相逢”那样急迫,总还是匆匆欲行而不能久停的。由于捎信人是这样匆匆,写信人也就不得不落笔匆匆。正因匆匆落笔,万重心意一下子很难表达清楚。在这种符合逻辑的描绘之中,诗人的急遽之情,匆忙之色,栩栩然如在目前。“说不尽”三字,也与上文“意万重”紧相呼应,由于“意万重”,所以才“说不尽”。“复恐”二字,刻画心理入微。这种毫无定准的“恐”,正显出他对这封“意万重”家书的重视,表达出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千言万语,惟恐遗漏了什么。
“行人临发又开封”,结句更是造语奇妙,写情入微,可称一篇之警策。这“临发又开封”的细节,与其说是为了添写几句匆匆未尽的内容,不如说是为了验证一下自己的疑惑和担心,诗人不假思索地做出“又开封”的决定。这一疑、一拆,显现出诗人对这封“意万重”的家书是何等的珍视,诗人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在这里得到了更加充分的展现。
当然,并非生活中所有“行人临发又开封”的现象都具有典型性,都值得写在诗里。只有当它和特定的背景、特定的心理状态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方才显出它的典型意义。近人俞陛云评论说:“已作家书,而长言不尽,临发开封,极言其怀乡之切。”“此类之诗,皆至性语也。”(《诗境浅说续编》)所谓“至性语”,就是说写出了最真挚的人类共有的感情,而且达于极致。在结构上,上句说“匆匆说不尽”,下句说“临发又开封”,渲染足了“匆匆”的气氛。宋黄叔灿评此诗说:“首句羁人摇落之意已概见,正家书所说不尽者。‘行人临发又开封’,妙更形容得出。试思如此下半首如何领起,便知首句之难落笔矣。”(《唐诗笺注》)说的是下半首的起头与全诗的起句,环环紧扣,相互照应,诗人在第一句落笔时就已经成竹在胸了。
这首诗,在“见秋风”“意万重”,而又“复恐匆匆说不尽”的情况下来写“临发又开封”的细节,本身就包含着对生活素材的提炼和典型化,而不是对生活的简单摹写。诗人避免将饱满的感情进行直接的抒发,或者不单纯依靠直接抒发,而利用事件、细节来表现,让读者体味阐发,意会者悚然动容,共鸣强烈,这要比“说破”更有力量,更具感染力。孟郊《游子吟》的名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前句作细节勾画,后句把意蕴说透,妙则妙矣,但缺少了余味。
张籍诗艺术成就很高,王安石评张籍的诗说:“苏州司业诗名老,乐府皆言妙入神。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题张司业诗》),因张继曾任国子司业,故称张司业,又因其诗体裁多为“即事名篇”的新乐府,故诗句着重对其乐府诗的肯定。其乐府诗善于概括事物,又善用素描手法,细致真实地刻画各种人物的形象。语言通俗浅近而又峭炼含蓄,常以口语入诗。张籍的五律,亦不事藻饰,不假雕琢,于平易流畅之中见委婉深挚之致,对晚唐五律影响较大。“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深得张籍优秀作品创作要旨和甘苦三昧。这首极本色、极平淡,像生活本身一样自然的诗,正是王安石精到评论的极好印证。
由于此诗艺术上取得如此突出的艺术效果,因此前人给予极高的评价。清林昌彝《射鹰楼诗话》说:“文昌(张籍字)‘洛阳城里见秋风’一绝,七绝之绝境,盛唐人到此者亦罕,不独乐府古淡足与盛唐争衡也。”在肯定张继的乐府诗的同时,特地肯定了本诗。一般论者认为诗到中晚唐,不足与盛唐争衡。但就此诗来看,截取日常生活中的细节,以淡语写至情,发纤浓于简古,诗风质朴,意境浑成,称之曰“七绝之绝境”,决不为过;与盛唐名家同类之作相比,也毫不逊色。
【相关链接】
逢 入 京 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
此诗佳评不断,明谭元春曰:“人人有此事,从来不曾写出,后人蹈袭不得。所以可久。”(《唐诗归》卷十三)。清沈得潜曰:“人人胸臆中语,却成绝唱。”(《唐诗别裁集》卷十九)。
试分析岑参这首诗中“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的特色。
【参考思路】
诗人提炼出特定环境中的典型情节,既本色自然、合情合理,又别出心裁。“马上相逢”的情节,很有军旅生活的特色,描绘出彼此行色匆匆的情景,因无纸笔而用口信代家书,既合情合理,又给人以新鲜之感。诗人摄取的生活镜头,蕴含着朴素而又复杂的人之常情,用朴实无华的叙述式语气道出,更觉得真切感人。
此诗语言自然质朴,不假雕琢,好似信手拈来,随口而出,既有生活味,又有人情味,清新隽永,耐人寻味。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盛唐绝句,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较少叙事成分;到了中唐,叙事成分逐渐增多,日常生活情事往往成为绝句的习见题材,风格也由盛唐的雄浑高华、富于浪漫气息转向写实。张籍这首《秋思》以情节入诗,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异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羁旅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细节在表情达意方面,确是有独特功能的,正如巴尔扎克所说“唯有细节将组成作品的价值”(《个人生活场景·后记》)。细节,简单地说,一般指人物细小的动作、简短的话语、细微的表情等。生活细节,一旦被作者捕捉到手,恰当入句,便由于它具有独特的艺术功能,会使整首诗篇大放异彩,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诗歌是一种富于情感的艺术,是作者思想与情感的投射。诗歌的细节描写更是具有凝练集中而又鲜活饱满的艺术特质。
张籍这首诗写的是人人意中常有之事,却非人人所能道出。作客他乡,见秋风而思故里,便请人捎信。临走时怕遗漏了什么,又连忙打开看了几遍。事本平平,但一经入诗,特别是经张籍这样的高手入诗,便臻妙境。这在诗坛上并不是常有的。
以家书为题材的作品,在唐诗中也不乏佳作。像岑参的《逢入京使》:“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写作者戎马倥偬,路遇使者,托传口信以慰家人。杜甫的《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写作者身陷安禄山所占之长安,不知战乱中的家人是否安吉,切盼来书以慰远情。他们都用独特的技巧表达了思家的心情。而张籍这首诗与众不同的是,依托细节的描绘,寄深沉于浅淡,寓曲折于平缓,含蕴无穷。
“洛阳城里见秋风”,首句点明地点时间,客居洛阳,又见秋风。平平叙事,不事渲染,论手法,也是古诗中常见的,可是“优秀的作品无论你怎样去探测它,都是探不到底的”(歌德语)。秋风可触、可感,因其无形而不可见。然而,正如春风可以染绿大地,带来无边春色一样,秋风里包含着肃杀之气,木叶黄落,百卉凋零,给人们带来一片萧瑟的秋光秋色、秋容秋态。它虽无形,却处处可见。羁留异乡的游子,见到这一派凄凉凋落之景,不可避免地要勾起羁泊异乡的孤孑凄寂情怀,引发对家乡、亲人的悠长思念。这平淡而富于含蕴的“见”字,所给予读者的暗示和联想,却是异常丰富的。
“欲作家书意万重”,其中的“欲”字紧承“见秋风”。原来诗人的心情是平静的,像一泓清水。秋风乍起,吹起他感情上的阵阵涟漪。行文顺畅自如,一气流贯,而句末“意万重”三字,忽又来一个逆折,正像书法上的运笔,米芾说“无垂不缩”,就是写竖笔时,笔画末端都要“缩”笔,即“回锋”收笔才显得有神。同样,这里诗人的感情并未顺流而下,而是开掘到更深的地方。这种手法,看似寻常,实极高超。我们细玩诗意:诗人因见秋风而生乡思,于是欲作家书,可是千言万语,又不知从何写起。“意万重”,乃是以虚带实。“意万重”,极言思想感情的复杂。其中究竟有多少心意,每一个有生活经验的读者,都能体会得到。这“欲”字颇可玩味。它所表达的正是诗人铺纸伸笔之际的意念和情态:心中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需要倾吐,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本来显得比较抽象的“意万重”,由于有了这欲作家书而迟迟无法下笔的神情意态描写,反而变得鲜明可触、易于想象了。因为是“意万重”,这家书怎么写呢?作者没有明言,让读者去想象,这就叫做含蓄不露。
“复恐匆匆说不尽”,又一转折。撇开写信的具体过程和具体内容,只剪取家书即将发出时的一个细节:行人临发前的心理活动——复恐。尽管“意万重”,无从下笔,但就文意看,家书还是写了,问题在于匆匆着笔,意犹未尽。“匆匆”二字,生动如画,既写了自己写家书的“匆匆”,也反映出捎信人的“匆匆”。联系下文来看,那个捎信人行期在即,也许要上马,或许欲登船,即便不像岑参与入京使“马上相逢”那样急迫,总还是匆匆欲行而不能久停的。由于捎信人是这样匆匆,写信人也就不得不落笔匆匆。正因匆匆落笔,万重心意一下子很难表达清楚。在这种符合逻辑的描绘之中,诗人的急遽之情,匆忙之色,栩栩然如在目前。“说不尽”三字,也与上文“意万重”紧相呼应,由于“意万重”,所以才“说不尽”。“复恐”二字,刻画心理入微。这种毫无定准的“恐”,正显出他对这封“意万重”家书的重视,表达出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千言万语,惟恐遗漏了什么。
“行人临发又开封”,结句更是造语奇妙,写情入微,可称一篇之警策。这“临发又开封”的细节,与其说是为了添写几句匆匆未尽的内容,不如说是为了验证一下自己的疑惑和担心,诗人不假思索地做出“又开封”的决定。这一疑、一拆,显现出诗人对这封“意万重”的家书是何等的珍视,诗人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在这里得到了更加充分的展现。
当然,并非生活中所有“行人临发又开封”的现象都具有典型性,都值得写在诗里。只有当它和特定的背景、特定的心理状态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方才显出它的典型意义。近人俞陛云评论说:“已作家书,而长言不尽,临发开封,极言其怀乡之切。”“此类之诗,皆至性语也。”(《诗境浅说续编》)所谓“至性语”,就是说写出了最真挚的人类共有的感情,而且达于极致。在结构上,上句说“匆匆说不尽”,下句说“临发又开封”,渲染足了“匆匆”的气氛。宋黄叔灿评此诗说:“首句羁人摇落之意已概见,正家书所说不尽者。‘行人临发又开封’,妙更形容得出。试思如此下半首如何领起,便知首句之难落笔矣。”(《唐诗笺注》)说的是下半首的起头与全诗的起句,环环紧扣,相互照应,诗人在第一句落笔时就已经成竹在胸了。
这首诗,在“见秋风”“意万重”,而又“复恐匆匆说不尽”的情况下来写“临发又开封”的细节,本身就包含着对生活素材的提炼和典型化,而不是对生活的简单摹写。诗人避免将饱满的感情进行直接的抒发,或者不单纯依靠直接抒发,而利用事件、细节来表现,让读者体味阐发,意会者悚然动容,共鸣强烈,这要比“说破”更有力量,更具感染力。孟郊《游子吟》的名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前句作细节勾画,后句把意蕴说透,妙则妙矣,但缺少了余味。
张籍诗艺术成就很高,王安石评张籍的诗说:“苏州司业诗名老,乐府皆言妙入神。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题张司业诗》),因张继曾任国子司业,故称张司业,又因其诗体裁多为“即事名篇”的新乐府,故诗句着重对其乐府诗的肯定。其乐府诗善于概括事物,又善用素描手法,细致真实地刻画各种人物的形象。语言通俗浅近而又峭炼含蓄,常以口语入诗。张籍的五律,亦不事藻饰,不假雕琢,于平易流畅之中见委婉深挚之致,对晚唐五律影响较大。“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深得张籍优秀作品创作要旨和甘苦三昧。这首极本色、极平淡,像生活本身一样自然的诗,正是王安石精到评论的极好印证。
由于此诗艺术上取得如此突出的艺术效果,因此前人给予极高的评价。清林昌彝《射鹰楼诗话》说:“文昌(张籍字)‘洛阳城里见秋风’一绝,七绝之绝境,盛唐人到此者亦罕,不独乐府古淡足与盛唐争衡也。”在肯定张继的乐府诗的同时,特地肯定了本诗。一般论者认为诗到中晚唐,不足与盛唐争衡。但就此诗来看,截取日常生活中的细节,以淡语写至情,发纤浓于简古,诗风质朴,意境浑成,称之曰“七绝之绝境”,决不为过;与盛唐名家同类之作相比,也毫不逊色。
【相关链接】
逢 入 京 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
此诗佳评不断,明谭元春曰:“人人有此事,从来不曾写出,后人蹈袭不得。所以可久。”(《唐诗归》卷十三)。清沈得潜曰:“人人胸臆中语,却成绝唱。”(《唐诗别裁集》卷十九)。
试分析岑参这首诗中“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的特色。
【参考思路】
诗人提炼出特定环境中的典型情节,既本色自然、合情合理,又别出心裁。“马上相逢”的情节,很有军旅生活的特色,描绘出彼此行色匆匆的情景,因无纸笔而用口信代家书,既合情合理,又给人以新鲜之感。诗人摄取的生活镜头,蕴含着朴素而又复杂的人之常情,用朴实无华的叙述式语气道出,更觉得真切感人。
此诗语言自然质朴,不假雕琢,好似信手拈来,随口而出,既有生活味,又有人情味,清新隽永,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