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繁华丰富的生活光芒几乎纤毫无遗地照临生活各个角落,在新年的模糊踪影重又渐渐清晰浮于眼前之时,对不少人而言,对“年”的深挚触摸和把玩,则又要不得不借遥远的时空印痕去翻捡、去咀嚼、去领味了。
如今的年,由于物质和精神上与常态生活间的零落差,让人们几乎有了天天虽过年、年年却寡味的感觉。幼时对“年”保留的那份期盼、享用和即兴参与意识早已消逝殆尽,而唯独往昔烟云里的“年”味,每每于闲暇时还在你斟一盅、呷一口的那份悠然里,继续保持着令人心驰神往的神奇魅力。
忙碌
忙,永远是远“年”的年关里升温最快的一个字眼,那时,家家户户为忙而忙。当时,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家里三个姐姐还在寒月斜挂的一大清早,就带上各种粮食去碾,高粱、玉米、黍子、谷子、碗豆等等,一样样、一包包被带到碾上去碾成面。
我记得十分清楚,还在我的朦胧梦境里,年前整个山村里大大小小的石碾,哼出的不知倦怠的调子就少有停下来的时候。我是家里的老小,体力活一般轮不到我,只是不帮倒忙地看着三个哥哥、三个姐姐随着“年”那匆迫的步子一个劲儿地转着。
我喜欢母亲蒸制和做出的各种饭食,年糕、各种面的窝头、馒头、米面、煎饼等等,整整齐齐地码放在大容器里,或者是一个大筐,或者是那个传了几代人的浅口平底的大酒缸就适逢其时地会把母亲和姐姐们一番忙碌后的果实塞个满满当当。年前年后的风光日子里,母亲犹如一位调度得方的将军,幸福轻松地搭配着每一餐的饭食。在我记忆里,那是拮据生活背景里天堂般的快活日子,神定心闲时,那些饭食的余香至今依然会令自己唇齿生津添香。
忙,几乎波及了除小孩子外的每一个家庭成员。哥哥们的忙碌则以体力劳动为主,他们帮着父亲赶集备菜、割肉,或者劈木柴炸制各种莱肴。那个清贫的年代里,对绝大多数家庭而言,炸制的肉类、鱼类,皆属奢侈品,除了上供鬼神外,由于数量有限,家庭成员一般不会由着自己的欲望随意享用的,只在年夜饭和午后待客的光鲜日子里,它们才会堂而皇之地入菜上桌,以飨大家高高吊起的胃口。那时的鱼肉之香,虽然也有了二十几载岁月烟云阻隔,但余味缭绕,丝毫未减当初。
访亲
年,是一个特定的日子或具体时刻;在另一个意义上,它又是一个连绵持续的心理体验过程。年后的走亲访友,自然也化为年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了年的又一项重要内容。
在我小时,就跟随三叔年后走亲戚了。在年幼的思维里,走亲戚就是享受稀缺鱼肉美食的妙方。那时,我常想,要是有天天有肉吃的日子相伴该多好呀!当然,吃的方便也不全是我走亲戚的唯一。我本身就非常愿意走远路,那一路上得来的观感,常常能消解我途中的疲劳,并带给我丰富的精神营养。
印象中最深的莫过于跟三叔去探望舅老爷一家了。他们是纯粹的山里人家,一行三十几里地,我们俩全用脚步来丈量。一路上,三叔会把沿途村庄的名字逐一告诉我,并把相关村庄里牵情动人的传说讲给我听。一株古老的枯槐、一处断壁颓垣或仅存地基的古庙、一方常年不息汩汩流淌的老泉,在三叔的嘴里都能演绎出一段段美丽动人的故事。我那时很崇拜三叔,常常盼着新年快来,好再随他上路远行。
过年出门,在大人眼里并不盼着有雪,因为那样走路有危险,而我则对雪有着特别的感情,甚至私下里常常盼着大雪狠狠封山、封路。因为,我特别喜欢雪絮覆盖下的原野,那绵绵无垠的洁净,总带给我一种莫名的激动、舒爽和振奋。那时,雪原里串亲访友的人会一人踩着一人的脚印小心翼翼向前赶,匀称有致的雪野上踩出的脚印,承载着单行行进的人影,依势随形,穿谷越岭,迤逦前行,绝似一幅水墨画,接通着一家和一家的亲情,串联起一户和一户的幸福。
如今的交通便捷多了,沟通的形式也多元化了,但远“年”岁月里那种用脚去触抚和接通的亲情,以及亲口嘘寒问暖的直面关爱,断断不是今天便捷手段下的情感联系所能比拟的。
结语
远“年”的那份特殊感觉不知不觉间已叠加上了一层层厚厚的岁月烟尘,但它具有的那份魅力,却倍具极强的穿透力和震撼力,不时在今日同名异味的节日跟前。悠然浮现于心头,让你毫无餍足地去千尝百品、浅斟慢酌那线绵缈不绝的远“年”厚味和缕缕余香。
远“年”的种子早已深植于丰沃肥厚的心田里,如今它已发芽壮大,根深叶茂,并将让我永远无法忘记和释怀。
如今的年,由于物质和精神上与常态生活间的零落差,让人们几乎有了天天虽过年、年年却寡味的感觉。幼时对“年”保留的那份期盼、享用和即兴参与意识早已消逝殆尽,而唯独往昔烟云里的“年”味,每每于闲暇时还在你斟一盅、呷一口的那份悠然里,继续保持着令人心驰神往的神奇魅力。
忙碌
忙,永远是远“年”的年关里升温最快的一个字眼,那时,家家户户为忙而忙。当时,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家里三个姐姐还在寒月斜挂的一大清早,就带上各种粮食去碾,高粱、玉米、黍子、谷子、碗豆等等,一样样、一包包被带到碾上去碾成面。
我记得十分清楚,还在我的朦胧梦境里,年前整个山村里大大小小的石碾,哼出的不知倦怠的调子就少有停下来的时候。我是家里的老小,体力活一般轮不到我,只是不帮倒忙地看着三个哥哥、三个姐姐随着“年”那匆迫的步子一个劲儿地转着。
我喜欢母亲蒸制和做出的各种饭食,年糕、各种面的窝头、馒头、米面、煎饼等等,整整齐齐地码放在大容器里,或者是一个大筐,或者是那个传了几代人的浅口平底的大酒缸就适逢其时地会把母亲和姐姐们一番忙碌后的果实塞个满满当当。年前年后的风光日子里,母亲犹如一位调度得方的将军,幸福轻松地搭配着每一餐的饭食。在我记忆里,那是拮据生活背景里天堂般的快活日子,神定心闲时,那些饭食的余香至今依然会令自己唇齿生津添香。
忙,几乎波及了除小孩子外的每一个家庭成员。哥哥们的忙碌则以体力劳动为主,他们帮着父亲赶集备菜、割肉,或者劈木柴炸制各种莱肴。那个清贫的年代里,对绝大多数家庭而言,炸制的肉类、鱼类,皆属奢侈品,除了上供鬼神外,由于数量有限,家庭成员一般不会由着自己的欲望随意享用的,只在年夜饭和午后待客的光鲜日子里,它们才会堂而皇之地入菜上桌,以飨大家高高吊起的胃口。那时的鱼肉之香,虽然也有了二十几载岁月烟云阻隔,但余味缭绕,丝毫未减当初。
访亲
年,是一个特定的日子或具体时刻;在另一个意义上,它又是一个连绵持续的心理体验过程。年后的走亲访友,自然也化为年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了年的又一项重要内容。
在我小时,就跟随三叔年后走亲戚了。在年幼的思维里,走亲戚就是享受稀缺鱼肉美食的妙方。那时,我常想,要是有天天有肉吃的日子相伴该多好呀!当然,吃的方便也不全是我走亲戚的唯一。我本身就非常愿意走远路,那一路上得来的观感,常常能消解我途中的疲劳,并带给我丰富的精神营养。
印象中最深的莫过于跟三叔去探望舅老爷一家了。他们是纯粹的山里人家,一行三十几里地,我们俩全用脚步来丈量。一路上,三叔会把沿途村庄的名字逐一告诉我,并把相关村庄里牵情动人的传说讲给我听。一株古老的枯槐、一处断壁颓垣或仅存地基的古庙、一方常年不息汩汩流淌的老泉,在三叔的嘴里都能演绎出一段段美丽动人的故事。我那时很崇拜三叔,常常盼着新年快来,好再随他上路远行。
过年出门,在大人眼里并不盼着有雪,因为那样走路有危险,而我则对雪有着特别的感情,甚至私下里常常盼着大雪狠狠封山、封路。因为,我特别喜欢雪絮覆盖下的原野,那绵绵无垠的洁净,总带给我一种莫名的激动、舒爽和振奋。那时,雪原里串亲访友的人会一人踩着一人的脚印小心翼翼向前赶,匀称有致的雪野上踩出的脚印,承载着单行行进的人影,依势随形,穿谷越岭,迤逦前行,绝似一幅水墨画,接通着一家和一家的亲情,串联起一户和一户的幸福。
如今的交通便捷多了,沟通的形式也多元化了,但远“年”岁月里那种用脚去触抚和接通的亲情,以及亲口嘘寒问暖的直面关爱,断断不是今天便捷手段下的情感联系所能比拟的。
结语
远“年”的那份特殊感觉不知不觉间已叠加上了一层层厚厚的岁月烟尘,但它具有的那份魅力,却倍具极强的穿透力和震撼力,不时在今日同名异味的节日跟前。悠然浮现于心头,让你毫无餍足地去千尝百品、浅斟慢酌那线绵缈不绝的远“年”厚味和缕缕余香。
远“年”的种子早已深植于丰沃肥厚的心田里,如今它已发芽壮大,根深叶茂,并将让我永远无法忘记和释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