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以幼儿园中班文学活动儿歌《什么弯弯在天边》为例,论述了开展中班幼儿文学作品教学活动的基本过程。教师细心分析幼儿的语言发展情况和生活常识、阅历等多方面内容,然后进行整合组织活动。经过几次试教和反思,反复调整教案,得出了进行文学作品教学活动常用的四部化教学基本方式——学习文学作品、体验理解作品、迁移作品经验、创造性想象和语言表述。
【关键词】文学作品 文学活动 幼儿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8.195
一、文学作品学习活动
1.什么是文学作品学习活动。文学作品学习活动,是以文学作品为基本教育内容而设计组织的语言教育活动类型。这类活动围绕一个具体的文学作品教学,开展一系列相关的活动,创设幼儿学习运用叙事性语言的情境,帮助幼儿理解文学作品所展示的丰富而有趣的生活,体会语言艺术的美,为幼儿提供全面的语言学习机会。文学作品的教育,是幼儿园语言教育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以文学作品为基本教材而进行的文学作品学习活动,也是幼儿园语言教育一种不可缺少的类型。文学作品通常有儿童诗歌、童话、生活故事、幼儿散文。
2.以儿歌为素材开展文学作品学习活动的意义。文学作品向幼儿展示的是成熟的语言,它有丰富多样的句法结构。喜欢文学作品是幼儿的一种天性,他们对童话、故事和儿歌充满浓厚的兴趣。然而,念一首儿歌或听一个故事,对幼儿来说并不是简单的学习,文学作品对幼儿发展所产生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有着远远超过我们已有认识的意义。
儿歌是人们一生中最早接触的文学样式,杂言句式打破了完全一样的句式结构,有一定的变化,有新颖的感觉,在吟诵时造成参差错落、优美和谐的效果,因而深受幼儿喜爱。儿歌具有节奏明朗、音韵和谐的特点,可使幼儿音乐性增强,促进幼儿五大领域共同发展。
二、幼儿园开展文学作品学习活动的基本步骤
1.学习文学作品。开展文学作品教学活动,首先要将作品传授给幼儿,这是任何一个文学活动必不可少的环节。教师可根据作品的难易程度,选用幻灯片或教学挂图,也可以是桌面教具来辅助教学。这一环节中,教师不要过多的重复讲述作品内容,以免幼儿失去兴趣。
中班幼儿(5~6岁)的语言发展还处在复合句阶段,但是使用连词的句子仍然不多,仅占复句总数的四分之一左右。然而《纲要》中强调幼儿语言要在运用中发展,所以教师不要让幼儿机械的记忆背诵文学作品内容,要减轻幼儿的短时记忆负担,让幼儿将注意力更多地投入到理解和思考中。
教师可采用提问的方式组织幼儿讨论,帮助幼儿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尤其注意要联系到幼儿实际生活经验,也可假设情节引导幼儿深入思考和想象。
2.理解、体验作品。在教授幼儿作品的基础上,教师还应当让幼儿认识到与作品有关的活动,帮助幼儿进一步理解、体验作品的内涵,尤其要让幼儿切身感受作品中展示的情感和精神。
在这一层次上,无论教师是设计组织相关的活动还是紧接第一层次的感知文学作品,都应该从文学作品内容出发组织活动。可采用观察走景、绘画、表演、讨论等方式,但必须都是从文学作品出发,让幼儿围绕已学的文学作品思考问题,避免活动走题。
3.迁移作品经验。在幼儿理解和记忆作品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引导幼儿迁移作品经验。因为文学作品和实际生活是间接联系的,这使幼儿感到熟悉又新奇有趣。但是仅仅能让幼儿停留在这一阶段是不够的,他们还不能够完全融合这种关系。因此,教师还需要组织一些与作品内容相关的活动,帮助幼儿把作品内容和实际生活经验想融合。
4.创造性想象和语言表述。当前面三个环节达到较好的程度时,教师可以提升一个难度,扩展幼儿的想象,并创造性地运用语言去表达自己的认识与想象。开展创编、续编、仿编、谈话等让幼儿尝试艺术性结构语言的活动。但是,此活动仍然要立足于原有已学的文学作品内容进行。
三、以儿歌《什么弯弯在天边》为例具体讲解如何开展中班幼儿文学作品活动
1.教师以猜谜的方式,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教师:“在上课前呢,老师先给小朋友们猜一个有意思的谜语。听好啦,什么东西上边毛,下边毛,中间一颗黑葡萄。谁来猜猜看?”课前用幼儿感兴趣的谜语先调动了幼儿对本节课内容的积极性,这样使得幼儿会积极配合教育教学活动。这一步很重要,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一旦被激发起来,学习即是愉快的游戏。
教师:“你为什么觉得它是眼睛呢?你是怎么猜到的呢?”与幼儿共同探究,迁移作品经验,帮助幼儿把作品内容和实际生活经验想融合。
教师小结:“上边毛是上睫毛,下边毛是下睫毛,中间的黑葡萄是我们的眼球。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儿歌,它像这个谜语一样有意思,你们想不想学学看?”点出今天要学的儿歌会像这个谜语一样有意思,引起幼儿兴趣。儿歌在语言形式上分行分节,有明显的韵律,是便于幼儿吟唱和记忆的文学作品。而这首问答式的儿歌是幼儿没有接触过的,对他们来说更具有新奇感。
2.出示相应的图片,引导幼儿推理儿歌的内容及句式。先出示第一句儿歌的图片请幼儿观察,教师:“看!这就是儿歌的第一句,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图画是什么意思。”(教师分别介绍图片,最后整理出诗歌的第一句)。幼儿看到图片不难理解画面的内容,在教师的引导下,很容易就能整理出儿歌的第一句。
教师:“什么弯弯在天边?谁来猜猜看,是什么呢?你为什么会这么猜?”。教师引导幼儿猜出不同的合理的答案,并言明猜测的根据和原因。然后教师再揭晓答案,出示第二句儿歌的图片:“看看这是什么呀?月亮,(手指着图片说)月亮弯弯在天边。”用手指着图片讲出儿歌的第二句,为后面的三到八句做铺垫,鼓励幼儿自己说出来。
有了第一句做例子,第三、五、七句就很容易讲出来。但问题是幼儿不能够准确的猜出谜语的谜底,作为教师心里很急,直接出示了答案图片给幼儿看。 比如:什么弯弯在天边的答案是月亮,教师提醒幼儿,“太阳下山后,什么就会出来啦?”但是答案是从幼儿口中说出来的,对幼儿来说有很大的成就感。“什么弯弯头上过”这一句,第一次试教时,幼儿的神情很迷茫,甚至开始胡乱猜测答案。这一句对幼儿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第二次试教时教师用手做梳头发的动作来提示幼儿:“老师每天都帮长头发女孩子做的事。”,幼儿回答是“头发”。当时心里很奇怪,为何幼儿还是猜不到。后来在给幼儿梳头发时,突然发现梳子不是弯的。这首儿歌的时间有些久了,跟不上现代生活的节奏,幼儿在生活中看到梳子已经不是以前那种弯弯的梳子了,教师在选材上有些失误。在第三次教学活动前,给幼儿欣赏了各种各样的梳子,以此作为活动的知识准备。
3.引导幼儿观察,发现儿歌的特点。教师将图片排成对应的竖排,引导幼儿观察:“你们有没有发现这首儿歌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使幼儿理解什么是问答式儿歌。幼儿一看就发现了儿歌的特点,这一步与教案完全相符。然后进行游戏“你来问,我来答”,先是男女生合作,也可换为分组式。进行对答游戏,目的是让幼儿熟记儿歌。这种方法在儿歌文学活动中较为常用,也是比较有效的一种方法。但是在游戏进行了两次后,幼儿就没了兴趣,而此时并不是所有幼儿都能够熟记儿歌内容。所以第二次教学时,采取了难度递增的方法。“现在老师要把其中一句的图片提示拿掉,看看你们能不能记住”。这时候幼儿又来了兴趣,大声回答:“能!”。然后再拿掉一张图片,“老师再拿掉一些图片,你们还记得住吗?”,此时幼儿的情绪几乎全被调动起来。教师一次将图片拿掉直到一张图片都不剩下。这种做法时刻给幼儿新鲜感,使游戏进行下去,也达到了活动目的。
4.诗歌仿编。教师:“刚才没有看答案之前呢,我们小朋友也说出了许多不同的答案,现在请你们再仔细想一想,哪些是合理的答案?”。引导幼儿回想之前猜过的答案,或者想出新的答案,然后编进诗歌中。诗歌仿编是拓展幼儿思维和检验幼儿对知识掌握情况的方法之一。这个过程里,先让幼儿回忆,在看到答案之前都猜了哪些东西,借此可以考察幼儿的记忆力。待幼儿将答案回忆起后再请幼儿分析,哪些答案比较合理。幼儿都有自己的想法,也能用语言简单的表达出来,有不合理的地方,教师只要稍微提点一下,或者举出反例,幼儿都能理解。
参考文献
[1]周兢.余珍有.幼儿园语言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8月第一版。
[2]周兢.幼儿园语言文学活动教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9月第一版。
[3]周兢.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设计与组织.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4月第一版。
附:儿歌《什么弯弯在天边》
什么弯弯在天边?
月亮弯弯在天边。
什么弯弯在眼前?
眉毛弯弯在眼前。
什么弯弯头上过?
梳子弯弯头上过。
什么弯弯在水边?
船儿弯弯在水边。
【关键词】文学作品 文学活动 幼儿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8.195
一、文学作品学习活动
1.什么是文学作品学习活动。文学作品学习活动,是以文学作品为基本教育内容而设计组织的语言教育活动类型。这类活动围绕一个具体的文学作品教学,开展一系列相关的活动,创设幼儿学习运用叙事性语言的情境,帮助幼儿理解文学作品所展示的丰富而有趣的生活,体会语言艺术的美,为幼儿提供全面的语言学习机会。文学作品的教育,是幼儿园语言教育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以文学作品为基本教材而进行的文学作品学习活动,也是幼儿园语言教育一种不可缺少的类型。文学作品通常有儿童诗歌、童话、生活故事、幼儿散文。
2.以儿歌为素材开展文学作品学习活动的意义。文学作品向幼儿展示的是成熟的语言,它有丰富多样的句法结构。喜欢文学作品是幼儿的一种天性,他们对童话、故事和儿歌充满浓厚的兴趣。然而,念一首儿歌或听一个故事,对幼儿来说并不是简单的学习,文学作品对幼儿发展所产生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有着远远超过我们已有认识的意义。
儿歌是人们一生中最早接触的文学样式,杂言句式打破了完全一样的句式结构,有一定的变化,有新颖的感觉,在吟诵时造成参差错落、优美和谐的效果,因而深受幼儿喜爱。儿歌具有节奏明朗、音韵和谐的特点,可使幼儿音乐性增强,促进幼儿五大领域共同发展。
二、幼儿园开展文学作品学习活动的基本步骤
1.学习文学作品。开展文学作品教学活动,首先要将作品传授给幼儿,这是任何一个文学活动必不可少的环节。教师可根据作品的难易程度,选用幻灯片或教学挂图,也可以是桌面教具来辅助教学。这一环节中,教师不要过多的重复讲述作品内容,以免幼儿失去兴趣。
中班幼儿(5~6岁)的语言发展还处在复合句阶段,但是使用连词的句子仍然不多,仅占复句总数的四分之一左右。然而《纲要》中强调幼儿语言要在运用中发展,所以教师不要让幼儿机械的记忆背诵文学作品内容,要减轻幼儿的短时记忆负担,让幼儿将注意力更多地投入到理解和思考中。
教师可采用提问的方式组织幼儿讨论,帮助幼儿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尤其注意要联系到幼儿实际生活经验,也可假设情节引导幼儿深入思考和想象。
2.理解、体验作品。在教授幼儿作品的基础上,教师还应当让幼儿认识到与作品有关的活动,帮助幼儿进一步理解、体验作品的内涵,尤其要让幼儿切身感受作品中展示的情感和精神。
在这一层次上,无论教师是设计组织相关的活动还是紧接第一层次的感知文学作品,都应该从文学作品内容出发组织活动。可采用观察走景、绘画、表演、讨论等方式,但必须都是从文学作品出发,让幼儿围绕已学的文学作品思考问题,避免活动走题。
3.迁移作品经验。在幼儿理解和记忆作品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引导幼儿迁移作品经验。因为文学作品和实际生活是间接联系的,这使幼儿感到熟悉又新奇有趣。但是仅仅能让幼儿停留在这一阶段是不够的,他们还不能够完全融合这种关系。因此,教师还需要组织一些与作品内容相关的活动,帮助幼儿把作品内容和实际生活经验想融合。
4.创造性想象和语言表述。当前面三个环节达到较好的程度时,教师可以提升一个难度,扩展幼儿的想象,并创造性地运用语言去表达自己的认识与想象。开展创编、续编、仿编、谈话等让幼儿尝试艺术性结构语言的活动。但是,此活动仍然要立足于原有已学的文学作品内容进行。
三、以儿歌《什么弯弯在天边》为例具体讲解如何开展中班幼儿文学作品活动
1.教师以猜谜的方式,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教师:“在上课前呢,老师先给小朋友们猜一个有意思的谜语。听好啦,什么东西上边毛,下边毛,中间一颗黑葡萄。谁来猜猜看?”课前用幼儿感兴趣的谜语先调动了幼儿对本节课内容的积极性,这样使得幼儿会积极配合教育教学活动。这一步很重要,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一旦被激发起来,学习即是愉快的游戏。
教师:“你为什么觉得它是眼睛呢?你是怎么猜到的呢?”与幼儿共同探究,迁移作品经验,帮助幼儿把作品内容和实际生活经验想融合。
教师小结:“上边毛是上睫毛,下边毛是下睫毛,中间的黑葡萄是我们的眼球。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儿歌,它像这个谜语一样有意思,你们想不想学学看?”点出今天要学的儿歌会像这个谜语一样有意思,引起幼儿兴趣。儿歌在语言形式上分行分节,有明显的韵律,是便于幼儿吟唱和记忆的文学作品。而这首问答式的儿歌是幼儿没有接触过的,对他们来说更具有新奇感。
2.出示相应的图片,引导幼儿推理儿歌的内容及句式。先出示第一句儿歌的图片请幼儿观察,教师:“看!这就是儿歌的第一句,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图画是什么意思。”(教师分别介绍图片,最后整理出诗歌的第一句)。幼儿看到图片不难理解画面的内容,在教师的引导下,很容易就能整理出儿歌的第一句。
教师:“什么弯弯在天边?谁来猜猜看,是什么呢?你为什么会这么猜?”。教师引导幼儿猜出不同的合理的答案,并言明猜测的根据和原因。然后教师再揭晓答案,出示第二句儿歌的图片:“看看这是什么呀?月亮,(手指着图片说)月亮弯弯在天边。”用手指着图片讲出儿歌的第二句,为后面的三到八句做铺垫,鼓励幼儿自己说出来。
有了第一句做例子,第三、五、七句就很容易讲出来。但问题是幼儿不能够准确的猜出谜语的谜底,作为教师心里很急,直接出示了答案图片给幼儿看。 比如:什么弯弯在天边的答案是月亮,教师提醒幼儿,“太阳下山后,什么就会出来啦?”但是答案是从幼儿口中说出来的,对幼儿来说有很大的成就感。“什么弯弯头上过”这一句,第一次试教时,幼儿的神情很迷茫,甚至开始胡乱猜测答案。这一句对幼儿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第二次试教时教师用手做梳头发的动作来提示幼儿:“老师每天都帮长头发女孩子做的事。”,幼儿回答是“头发”。当时心里很奇怪,为何幼儿还是猜不到。后来在给幼儿梳头发时,突然发现梳子不是弯的。这首儿歌的时间有些久了,跟不上现代生活的节奏,幼儿在生活中看到梳子已经不是以前那种弯弯的梳子了,教师在选材上有些失误。在第三次教学活动前,给幼儿欣赏了各种各样的梳子,以此作为活动的知识准备。
3.引导幼儿观察,发现儿歌的特点。教师将图片排成对应的竖排,引导幼儿观察:“你们有没有发现这首儿歌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使幼儿理解什么是问答式儿歌。幼儿一看就发现了儿歌的特点,这一步与教案完全相符。然后进行游戏“你来问,我来答”,先是男女生合作,也可换为分组式。进行对答游戏,目的是让幼儿熟记儿歌。这种方法在儿歌文学活动中较为常用,也是比较有效的一种方法。但是在游戏进行了两次后,幼儿就没了兴趣,而此时并不是所有幼儿都能够熟记儿歌内容。所以第二次教学时,采取了难度递增的方法。“现在老师要把其中一句的图片提示拿掉,看看你们能不能记住”。这时候幼儿又来了兴趣,大声回答:“能!”。然后再拿掉一张图片,“老师再拿掉一些图片,你们还记得住吗?”,此时幼儿的情绪几乎全被调动起来。教师一次将图片拿掉直到一张图片都不剩下。这种做法时刻给幼儿新鲜感,使游戏进行下去,也达到了活动目的。
4.诗歌仿编。教师:“刚才没有看答案之前呢,我们小朋友也说出了许多不同的答案,现在请你们再仔细想一想,哪些是合理的答案?”。引导幼儿回想之前猜过的答案,或者想出新的答案,然后编进诗歌中。诗歌仿编是拓展幼儿思维和检验幼儿对知识掌握情况的方法之一。这个过程里,先让幼儿回忆,在看到答案之前都猜了哪些东西,借此可以考察幼儿的记忆力。待幼儿将答案回忆起后再请幼儿分析,哪些答案比较合理。幼儿都有自己的想法,也能用语言简单的表达出来,有不合理的地方,教师只要稍微提点一下,或者举出反例,幼儿都能理解。
参考文献
[1]周兢.余珍有.幼儿园语言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8月第一版。
[2]周兢.幼儿园语言文学活动教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9月第一版。
[3]周兢.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设计与组织.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4月第一版。
附:儿歌《什么弯弯在天边》
什么弯弯在天边?
月亮弯弯在天边。
什么弯弯在眼前?
眉毛弯弯在眼前。
什么弯弯头上过?
梳子弯弯头上过。
什么弯弯在水边?
船儿弯弯在水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