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众多。因此,科普惠农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我会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充分发挥科技期刊人才荟萃的优势,15年来(1999年至今)组织专家深入到我省14个地市,30多个县区乡镇服务“三农”,为农民举办科普讲座965人次,送去价值16万多元的各种科普图书、科普资料、科技期刊以及各种科普宣传品。
通过15年来的不懈努力,不断积累,不断总结,我们的体会是:
一、科普宣传下农村,切忌盲目性,要选好点。要选有一定基础的地方。所谓有一定基础的地方。即是那儿农业生产要有一定的规模,那儿的村干部对农业科技知识有求知若渴的愿望。那儿的农民愿意接受新技术、新品种。先将这些地方带动起来,形成示范区,然后再向周边辐射。农民相信事实。示范区农民采用科学种田的方法获得了可观收益,他们自然会来学习取经。因此,建立示范区,让事实说话,科普宣传效果好。
二、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专家出谋划策。农民希望致富,这是天经地义的事。为了尽快致富,不少农村盲目将大田改为蔬菜基地,扩大种植蔬菜的面积。当下,我国蔬菜种植面积已占全国可耕地面积的12%。而且全国蔬菜种植面积还在不断增加。目前,我国每人年平均有蔬菜252公斤,超出了世界每人年平均120公斤蔬菜的标准。这个数字说明我国蔬菜生产过剩。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技术优势,没有产品优势,没有流通优势,盲目发展蔬菜的结果必与初衷相悖。为此,专家为农村产业调整出谋划策,提出科学合理建议如下:
1.建议村镇政府尽快添置计算机等信息设备,抓紧时间上网,从网上了解全国蔬菜生产走势,为农民提供最新信息,增强农民市场竞争意识。
2.专家提出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七大原则:(1)动态管理原则(随市场变化调整农业产业);(2)充分利用资源的原则;(3)扬长避短原则;(4)三大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产效益)统一原则;(5)协调发展原则;(6)规模效益原则;(7)超前原则。
3.建议四水种养:(1)水旁养猪;(2)水面养鸭;(3)水中养鱼;(4)水周围种植。
三、举办农业科普知识讲座,提高农民科学意识和科学素质。在农村举办科普讲座,要因陋就简,课堂设在方便农民的地方。专家讲课要结合实际,以农民容易接受,解决问题为原则。讲课方式不拘一格:“对话式”比较亲切、随意,适合农民口味;“讨论式”便于用科学方法,引导农民结合实际思考问题;“答疑式”针对农民提出的问题,给出答案;“启发式”开启农民的智慧,启发农民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讲课方式可多种多样,但宗旨只有一个,即抓住一切机会向农民灌输科学思想,逐步提高农民的科学意识,培养农民的科学素养。
四、深入现场指导,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组织专家下乡,要深入田间地头,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2000年,我会组织全国一流的植物病理学家84岁的王就光教授、蔬菜专家郑世发教授、《湖北植保》杂志周国珍主编等专家,到孝感市伍洛镇500亩大棚蔬菜基地,为农民解决生产上的问题时,发现田间地头散放着装剧毒农药甲胺磷的空瓶子。专家们立即抓住时机晓示菜农:使用剧毒农药杀灭蔬菜害虫,是国家绝对禁止的。喷射剧毒农药后的蔬菜,市民吃了,轻者中毒,重者危及生命。种蔬菜是要讲经济效益。但更应该对食用者负责,对生存环境负责。因此。一定要走生态农业之路,要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生物农药。
五、科普惠农,推动地方农业经济发展。科普惠农,使农民增收致富。这不仅是农民的愿望,也是政府的期盼。过去,农民凭经验种田,靠天吃饭,遇到问题,只有望洋兴叹。现在科普惠农,给农村带来了无限生机。给农民带来了增产丰收的希望,推动了地方农业经济发展。
我会组织的科普志愿者队伍,其成员都是我省农业科技期刊的主编、编委、作者等农业专业技术人才。他们不仅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有表达能力,而且大多数都在从事农业科学研究工作。他们手中有成果,社会上有平台,心中有将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想法,更有报效祖国的宏愿。食用菌专家白尚志,他研究的课题是将冬虫夏草菌接种在蚕蛹上,生成类似冬虫夏草药用价值的新菌类。这种新菌类又称作新资源食品,市场上销路很广。他很想在桑蚕资源丰富的地方建立基地,发展新产业。学会为其牵线搭桥,一举两得。
在我省中药材茯苓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的王克勤教授,在科普惠农活动中作出了重大贡献。他将北京同仁堂的老总带到了我省罗田县九资河乡。经过考察,同仁堂决定在九资河乡建立茯苓基地。并与九资河乡签了约,同意每年购买九资河乡300~500吨茯苓。同时,王克勤教授又引来了江苏“康缘”公司。“康缘”同样也要在九资河乡建立茯苓基地。
六、科普惠农,科技期刊功不可没。服务国家和社会是社团组织的天职。因此,社团只有适应社会管理改革的形势,尽力承担起社会责任。才能被社会认可。路,才能越走越远。
15年来,我会始终坚守这一理念,积极参加“普及科技,服务社会”活动。我们的科技资源是科技专家和科技期刊。湖北是期刊大省,被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称为“湖北现象”。我会充分利用这一资源,无论是科普下乡,还是科普进社区,科技期刊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仅以《湖北农业科学》为例,该刊介绍的新品种矮脚水稻,使水稻由每亩600斤增产到1400斤。又以医学期刊为例,我会组织部分医学期刊负责人到南漳县开展科普宣传。该县乡镇医院医务人员看到我会赠送的医学科技期刊后,眼界大开。医院领导当即宣布,医院为订医学期刊的医务人员付一半订费,鼓励医务人员努力提高业务水平。这也是当地农民的福音。
通过15年来的不懈努力,不断积累,不断总结,我们的体会是:
一、科普宣传下农村,切忌盲目性,要选好点。要选有一定基础的地方。所谓有一定基础的地方。即是那儿农业生产要有一定的规模,那儿的村干部对农业科技知识有求知若渴的愿望。那儿的农民愿意接受新技术、新品种。先将这些地方带动起来,形成示范区,然后再向周边辐射。农民相信事实。示范区农民采用科学种田的方法获得了可观收益,他们自然会来学习取经。因此,建立示范区,让事实说话,科普宣传效果好。
二、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专家出谋划策。农民希望致富,这是天经地义的事。为了尽快致富,不少农村盲目将大田改为蔬菜基地,扩大种植蔬菜的面积。当下,我国蔬菜种植面积已占全国可耕地面积的12%。而且全国蔬菜种植面积还在不断增加。目前,我国每人年平均有蔬菜252公斤,超出了世界每人年平均120公斤蔬菜的标准。这个数字说明我国蔬菜生产过剩。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技术优势,没有产品优势,没有流通优势,盲目发展蔬菜的结果必与初衷相悖。为此,专家为农村产业调整出谋划策,提出科学合理建议如下:
1.建议村镇政府尽快添置计算机等信息设备,抓紧时间上网,从网上了解全国蔬菜生产走势,为农民提供最新信息,增强农民市场竞争意识。
2.专家提出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七大原则:(1)动态管理原则(随市场变化调整农业产业);(2)充分利用资源的原则;(3)扬长避短原则;(4)三大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产效益)统一原则;(5)协调发展原则;(6)规模效益原则;(7)超前原则。
3.建议四水种养:(1)水旁养猪;(2)水面养鸭;(3)水中养鱼;(4)水周围种植。
三、举办农业科普知识讲座,提高农民科学意识和科学素质。在农村举办科普讲座,要因陋就简,课堂设在方便农民的地方。专家讲课要结合实际,以农民容易接受,解决问题为原则。讲课方式不拘一格:“对话式”比较亲切、随意,适合农民口味;“讨论式”便于用科学方法,引导农民结合实际思考问题;“答疑式”针对农民提出的问题,给出答案;“启发式”开启农民的智慧,启发农民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讲课方式可多种多样,但宗旨只有一个,即抓住一切机会向农民灌输科学思想,逐步提高农民的科学意识,培养农民的科学素养。
四、深入现场指导,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组织专家下乡,要深入田间地头,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2000年,我会组织全国一流的植物病理学家84岁的王就光教授、蔬菜专家郑世发教授、《湖北植保》杂志周国珍主编等专家,到孝感市伍洛镇500亩大棚蔬菜基地,为农民解决生产上的问题时,发现田间地头散放着装剧毒农药甲胺磷的空瓶子。专家们立即抓住时机晓示菜农:使用剧毒农药杀灭蔬菜害虫,是国家绝对禁止的。喷射剧毒农药后的蔬菜,市民吃了,轻者中毒,重者危及生命。种蔬菜是要讲经济效益。但更应该对食用者负责,对生存环境负责。因此。一定要走生态农业之路,要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生物农药。
五、科普惠农,推动地方农业经济发展。科普惠农,使农民增收致富。这不仅是农民的愿望,也是政府的期盼。过去,农民凭经验种田,靠天吃饭,遇到问题,只有望洋兴叹。现在科普惠农,给农村带来了无限生机。给农民带来了增产丰收的希望,推动了地方农业经济发展。
我会组织的科普志愿者队伍,其成员都是我省农业科技期刊的主编、编委、作者等农业专业技术人才。他们不仅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有表达能力,而且大多数都在从事农业科学研究工作。他们手中有成果,社会上有平台,心中有将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想法,更有报效祖国的宏愿。食用菌专家白尚志,他研究的课题是将冬虫夏草菌接种在蚕蛹上,生成类似冬虫夏草药用价值的新菌类。这种新菌类又称作新资源食品,市场上销路很广。他很想在桑蚕资源丰富的地方建立基地,发展新产业。学会为其牵线搭桥,一举两得。
在我省中药材茯苓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的王克勤教授,在科普惠农活动中作出了重大贡献。他将北京同仁堂的老总带到了我省罗田县九资河乡。经过考察,同仁堂决定在九资河乡建立茯苓基地。并与九资河乡签了约,同意每年购买九资河乡300~500吨茯苓。同时,王克勤教授又引来了江苏“康缘”公司。“康缘”同样也要在九资河乡建立茯苓基地。
六、科普惠农,科技期刊功不可没。服务国家和社会是社团组织的天职。因此,社团只有适应社会管理改革的形势,尽力承担起社会责任。才能被社会认可。路,才能越走越远。
15年来,我会始终坚守这一理念,积极参加“普及科技,服务社会”活动。我们的科技资源是科技专家和科技期刊。湖北是期刊大省,被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称为“湖北现象”。我会充分利用这一资源,无论是科普下乡,还是科普进社区,科技期刊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仅以《湖北农业科学》为例,该刊介绍的新品种矮脚水稻,使水稻由每亩600斤增产到1400斤。又以医学期刊为例,我会组织部分医学期刊负责人到南漳县开展科普宣传。该县乡镇医院医务人员看到我会赠送的医学科技期刊后,眼界大开。医院领导当即宣布,医院为订医学期刊的医务人员付一半订费,鼓励医务人员努力提高业务水平。这也是当地农民的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