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议最早是2000年11月25日第四次东盟与中日韩领导人会晤时由中方提出的。2001年11月在文莱举行的第五次东盟-中国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批准了双方经济专家组的报告,同意在10年之内成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并授权经济部长和高官尽早谈判自由贸易协定。这一举措,将使东亚的经济合作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因而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有专家认为,这一自由贸易区拥有17亿人口,2万亿美元的国内总产值,1.2亿美元的贸易额,一旦建成,将成为世界上发展中国家最大的自由贸易区。新世纪之初,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这一设想从提出到实施并非偶然,它既是世界性双边自由贸易迅速发展的结果,也是中国和东盟实现双赢的理智选择。
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对中国,对东盟,对亚洲都具有十分重大和深远的经济意义。从中国来讲,有利于在更大范围内进行资源配置,从而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益,有利于中国产品市场的进一步扩大,实现产品出口的多元化战略;有利于发展同东盟的长期友好关系,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从东盟来讲,有利于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限度,增强其抵抗外来风险的能力;有利于区域内的经济发展和安全保障。从亚洲来讲,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将极大地促进亚洲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从而有利于推进世界多极化发展的进程。
一、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制约因素
尽管建立中国-东盟(10+1)自由贸易区对中国、亚洲乃至世界都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但由于区域内还存在着许多制约因素,因而贸易自由进程将是曲折的,不少的困难和障碍还有待双方共同努力去逐步解决,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区域内经济水平差距较大
与当今其它世界经济集团比较,亚太以及东亚地区国家之间的经济水平差异十分悬殊。根据联合国的统计数据,2000年中国-东盟(10+1)的人均GDP低于1000美元的国家有7个,最低的柬埔寨人均GDP只有245美元,属最落后的发展中国家,而最高的新加坡则高达23000美元,进入了发达国家的收入行列,两者GDP之差高达90多倍。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巨大,各国在技术水平、产业结构、资金、产品竞争力方面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因而各国在推进一体化的目标和进程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谈判中各自的想法就不容易一致。为了自己国家的利益,一些落后成员国会提出一些保护部分产品的要求,而一些比较发达的成员国则希望加快自由化的步伐,这无疑会使得自由贸易区的谈判难以形成统一的意见,从而影响自由贸易区谈判的进程。
2.各国经济结构之间存在着竞争性
中国-东盟(10+1)自由贸易区各国的经济结构虽有一定的互补性,但更多的是类同的一面,这是由东盟国家区域特点和发展模式所决定的。长期以来,东盟经济的发展一直依赖于区域以外的力量,区域内商品贸易量低,各国市场也相对封闭,商品的主要出口市场和利用外资渠道主要集中于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而中国和东盟尽管在产业分工上存在着一定的互补性,但由于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与东盟相近,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像东盟国家一样,产业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上,市场也主要依赖于美、日、欧市场。虽然中国-东盟之间的市场主要是建立在垂直型的产业分工的基础上,但由于这种内部贸易的最终目的并不是为了服务内需,而是为了对外出口,因而这种分工对扩大内部交易作用非常有限。经济结构和出口市场的类同使得东盟国家之间、中国与东盟之间相对优势比较小,存在着争夺世界市场的矛盾。特别是随着中国制造能力的不断提高,东盟国家的纺织服装、鞋帽、玩具、塑料等产品将面临着中国产品的激烈竞争。在这种条件下,如何调整经济结构,搞好区域内和国际上的合理分工,形成即合作又竞争的良性格局是中国-东盟(10+1)自由贸易区需要面对的一项重要课题。
3.社会制度和历史文化背景差异较大
从区域经济集团化发展的历程来看,中国-东盟(10+1)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必然要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非经济方面的交流合作,要实现经济一体化,成员之间必须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但是,东盟-中国之间由于社会缺席和历史文化背景差异较大,相互之间要达成统一的看法难度较大。例如,在政治制度方面,存在着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与其它制度的不同;在经济体制上,存在着计划经济、市场经济和转轨经济体制的区别。在这样一种多元的政治经济中,磋商与协调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区域内协调的建立将显得非常困难。此外,种族多、文化传统与宗教信仰的差异对经济合作也会带来麻烦与不便。
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与东盟之间还存在着南中国海主权的纠纷。中国对南沙群岛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但为了维护东南亚合作的大局,同意暂时搁置争议而留给今后协商解决。但由于有关国家的不理解,常常借故挑起事端,从而使得南沙群岛的领土之争成了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经济贸易合作的一块绊脚石。
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前景
尽管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还存在着许多制约性的障碍因素,但它毕竟顺应了世界双边贸易迅速发展的潮流,并符合双方的经济利益,因而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据有关专家预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一旦建成,将是世界上发展中国家最大的自由贸易区,到时,区内人口将达到20亿,中国对东盟的出口将增加106亿,增幅55.1%,东盟对中国的出口将增加130亿美元,增幅48%,双方的贸易额将上升到接近欧美的水平,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双方通过加强合作,从短期来看,可以缓解各国当前的经济困难,维护本区域经济的稳定和发展;而从长期来看,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可以促进区域内经贸发展,增强各国的国际竞争力,抵抗全球一体化带来的各种风险,从而不断提高区域内国家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达到双赢的结果。
进入2002年以来,中国和东盟双方都在积极地推动自由贸易区的进程。作为推进经济一体化的第一步,双方正开始拟定建立自由贸易区的计划和今后合作的重点。为此,中国方面年初已组团前往东盟考察,东盟也于2月初召开了经济高官会,将启动自由贸易区谈判进行了内部调整。2002年4月1日,在昆明召开了由中国主持的有关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第一次会议,会议分别就启动自由贸易区的谈判和扩大双方经济贸易合作的范围达成了初步协议,紧接着5月14日,中国和东盟代表在北京正式启动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谈判。在谈判过程中双方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决定分阶段落实投资与贸易自由化的各项措施,按步骤分阶段减少和取消相互间的各种贸易与投资壁垒。目前,双方正在就具体合作项目进行落实,如:中、老、缅、泰联合开发湄公河流域,中国参与"电子东盟"的建设,开拓双方在医疗合作方面的新领域,中方在适当的时候向东盟最不发达成员-老挝、柬埔寨、缅甸提供单方面的特殊关税优惠等等。同时双方还商定,今后将不断扩大协作的领域和项目,强化各种形式的经济与贸易合作。
世界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历史表明,组建自由贸易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10+1这个世界上面积最大、人口最多、各方面都有很大差别的地域组建自由贸易区无疑是一项十分艰巨而又复杂的工作。为了保障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顺利建成,除了各国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做好细致耐心的工作外,在具体行动上,还需要各国采取有效的措施,努力消除现有的各种政治上、体制上、文化上的种种障碍。尤其是要抓住以下几个方面的重点:
1.加强政治上的相互信任,共同培育相互理解、和睦相处的环境。
政治上的相互信任是双方开展经济合作的基础。在不断拓展中国与东盟经济合作的同时,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双方的政治对话与合作,增进相互间的了解和信任。这是中国与东盟建立长期经济合作关系的基础。10+1地区幅员辽阔,社会制度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经济结构也呈出多样的特点,要在这样一个地区建成一个完整的地区集团,没有坚实的信任基础是不可能达成的。目前,中国已经在一系列重大问题上对加强与东盟的合作表现出了诚意,亚洲金融危机期间,人民币面临着强大的贬值压力,为了不致引发东南亚国家货币的竞相贬值,中国宁可自己受损失也坚持人民币不贬值;为了使南海局势更加稳定,中国决定暂时将南海领土主权问题搁置一段时间,并打算早日完成和东盟签署有关南海问题的行为准则工作;中国与东盟领导人已于1997年确定了双方建立睦邻友好关系的方针,并成立了中国-东盟联合委员会,建立了高官磋商机制,这已成为中国与东盟对话、联系和合作的重要渠道;此外,双方还在反对恐怖主义、打击贩卖毒品活动方面开展了卓越有成效的合作。今后,只要双方以政治互信为基础,以和平、对话方式解决国家之间的矛盾争端,经济上的合作就好办了。
2.努力拓展经济合作的空间,大力发展多层次、多领域的合作。
要提高中国-东盟之间的区域合作水平,必须不断拓展经济合作的空间,大力发展多层次、多领域的合作。自由贸易区是一种广泛的经济合作,它需要多层次、多领域的合作基础。由于参加自由贸易区是互利的而不是损人利己的,中国和东盟根据东盟经济一体化的需要和东盟与中国之间各自的优势,已经决定将农业、信息通讯、人力资源开发、相互投资和湄公河开发作为新世纪开展合作的五大重点领域,并在逐步地赋予实施。在农业领域,双方将于今年签署中长期合作备忘录;在湄公河开发领域,大湄公河次区域领导人会议将于今年底召开;在人力资源开发领域,2001年双方利用中国-东盟基金资助了9个合作项目,今年中国还将提出7个新的合作项目;在信息通讯方面,双方商定2003年签署有关信息合作的备忘录。为了进一步推进双方的合作,加快双方的合作步伐,中国对柬埔寨、老挝、缅甸3个最不发达的国家提供单方面优惠关税,并决定出资500万美元用于湄公河清淤通航以及承担曼谷-昆明公路老挝段80公里工程的费用等。此外,中国还在2002年的中国昆明出口会上专门推出了"中国-东盟贸易投资和发展合作国际研讨会",来自10多个国家(地区)、国际组织和跨国公司的450名工商界人士、专家参加了会议,并就中国-东盟经贸合作的前景、方式和途径、投资便利化、建设自由贸易区对我国西部大开发的发展机遇进行了讨论。为已经启动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谈判提供思路和舆论准备,争取在更广泛的领域达成共识,推进了自由贸易区建设的进程。
3.在充分发挥各国比较优势的基础上调整产业结构,形成内部的整体竞争优势。
亚洲金融危机给东亚国家带来的深刻教训之一就是要调整产业结构,逐步实现区域内产业结构的循环和从传统经济到知识经济的过渡。目前,中国与东盟之间产业结构竞争性比较强,而互补性却显得不足,今后应大力加强双方的结构调整,进一步优化其内部的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首先,应不断扩大区域内的市场,在不断降低关税的同时,努力挖掘和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使中国作为大国在市场、技术和人力方面的优势,同东盟各国在外向型经济和已形成的分工体系优势结合起来,逐步形成区域内的贸易循环,减少对外的依赖程度。其次,加快产业结构的升级,使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技术逐步成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主导产业,由于中国-东盟之间技术水平都比较低,在发展知识型、外向型、自主型的高技术过程中,应加强相互之间的分工与协作。另外,各国还应不断开拓多元化市场,以避免或减少相互间的贸易恶性竞争。
4、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尽管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有利于双方扩大市场、整合经济、增强经济活力,但由于贸易自由化将不可避免地冲击着各国一些弱小的产业,造成一定的失业和产业的破坏,因而各国思想上都会存在着一些疑虑。例如,担心开放本国市场降低关税以后,会对本国工农业生产不利,并造成外资进入本国数量的减少等。因此,在贸易自由化的方法和步骤上应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以便尽量减少对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国家的冲击。为了贯彻这个原则,中国首先提出先向东盟各国开放市场,然后东盟初始6国开放,最后是其它4国开放这种分阶段开放的思路,这样消除关税障碍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比起关税壁垒来,非关税壁垒的降低显得更为复杂和困难,因而必须花费最大的精力和耐心。在降低非关税壁垒上,同样必须按照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在坚持世界贸易组织有关规定的前提下,围绕着有利于区域内比较优势的发挥,逐步打破各种市场垄断和政府的过度保护,使区内货物、服务、资金实现高效率的流动。
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对中国,对东盟,对亚洲都具有十分重大和深远的经济意义。从中国来讲,有利于在更大范围内进行资源配置,从而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益,有利于中国产品市场的进一步扩大,实现产品出口的多元化战略;有利于发展同东盟的长期友好关系,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从东盟来讲,有利于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限度,增强其抵抗外来风险的能力;有利于区域内的经济发展和安全保障。从亚洲来讲,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将极大地促进亚洲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从而有利于推进世界多极化发展的进程。
一、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制约因素
尽管建立中国-东盟(10+1)自由贸易区对中国、亚洲乃至世界都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但由于区域内还存在着许多制约因素,因而贸易自由进程将是曲折的,不少的困难和障碍还有待双方共同努力去逐步解决,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区域内经济水平差距较大
与当今其它世界经济集团比较,亚太以及东亚地区国家之间的经济水平差异十分悬殊。根据联合国的统计数据,2000年中国-东盟(10+1)的人均GDP低于1000美元的国家有7个,最低的柬埔寨人均GDP只有245美元,属最落后的发展中国家,而最高的新加坡则高达23000美元,进入了发达国家的收入行列,两者GDP之差高达90多倍。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巨大,各国在技术水平、产业结构、资金、产品竞争力方面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因而各国在推进一体化的目标和进程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谈判中各自的想法就不容易一致。为了自己国家的利益,一些落后成员国会提出一些保护部分产品的要求,而一些比较发达的成员国则希望加快自由化的步伐,这无疑会使得自由贸易区的谈判难以形成统一的意见,从而影响自由贸易区谈判的进程。
2.各国经济结构之间存在着竞争性
中国-东盟(10+1)自由贸易区各国的经济结构虽有一定的互补性,但更多的是类同的一面,这是由东盟国家区域特点和发展模式所决定的。长期以来,东盟经济的发展一直依赖于区域以外的力量,区域内商品贸易量低,各国市场也相对封闭,商品的主要出口市场和利用外资渠道主要集中于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而中国和东盟尽管在产业分工上存在着一定的互补性,但由于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与东盟相近,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像东盟国家一样,产业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上,市场也主要依赖于美、日、欧市场。虽然中国-东盟之间的市场主要是建立在垂直型的产业分工的基础上,但由于这种内部贸易的最终目的并不是为了服务内需,而是为了对外出口,因而这种分工对扩大内部交易作用非常有限。经济结构和出口市场的类同使得东盟国家之间、中国与东盟之间相对优势比较小,存在着争夺世界市场的矛盾。特别是随着中国制造能力的不断提高,东盟国家的纺织服装、鞋帽、玩具、塑料等产品将面临着中国产品的激烈竞争。在这种条件下,如何调整经济结构,搞好区域内和国际上的合理分工,形成即合作又竞争的良性格局是中国-东盟(10+1)自由贸易区需要面对的一项重要课题。
3.社会制度和历史文化背景差异较大
从区域经济集团化发展的历程来看,中国-东盟(10+1)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必然要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非经济方面的交流合作,要实现经济一体化,成员之间必须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但是,东盟-中国之间由于社会缺席和历史文化背景差异较大,相互之间要达成统一的看法难度较大。例如,在政治制度方面,存在着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与其它制度的不同;在经济体制上,存在着计划经济、市场经济和转轨经济体制的区别。在这样一种多元的政治经济中,磋商与协调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区域内协调的建立将显得非常困难。此外,种族多、文化传统与宗教信仰的差异对经济合作也会带来麻烦与不便。
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与东盟之间还存在着南中国海主权的纠纷。中国对南沙群岛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但为了维护东南亚合作的大局,同意暂时搁置争议而留给今后协商解决。但由于有关国家的不理解,常常借故挑起事端,从而使得南沙群岛的领土之争成了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经济贸易合作的一块绊脚石。
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前景
尽管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还存在着许多制约性的障碍因素,但它毕竟顺应了世界双边贸易迅速发展的潮流,并符合双方的经济利益,因而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据有关专家预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一旦建成,将是世界上发展中国家最大的自由贸易区,到时,区内人口将达到20亿,中国对东盟的出口将增加106亿,增幅55.1%,东盟对中国的出口将增加130亿美元,增幅48%,双方的贸易额将上升到接近欧美的水平,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双方通过加强合作,从短期来看,可以缓解各国当前的经济困难,维护本区域经济的稳定和发展;而从长期来看,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可以促进区域内经贸发展,增强各国的国际竞争力,抵抗全球一体化带来的各种风险,从而不断提高区域内国家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达到双赢的结果。
进入2002年以来,中国和东盟双方都在积极地推动自由贸易区的进程。作为推进经济一体化的第一步,双方正开始拟定建立自由贸易区的计划和今后合作的重点。为此,中国方面年初已组团前往东盟考察,东盟也于2月初召开了经济高官会,将启动自由贸易区谈判进行了内部调整。2002年4月1日,在昆明召开了由中国主持的有关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第一次会议,会议分别就启动自由贸易区的谈判和扩大双方经济贸易合作的范围达成了初步协议,紧接着5月14日,中国和东盟代表在北京正式启动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谈判。在谈判过程中双方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决定分阶段落实投资与贸易自由化的各项措施,按步骤分阶段减少和取消相互间的各种贸易与投资壁垒。目前,双方正在就具体合作项目进行落实,如:中、老、缅、泰联合开发湄公河流域,中国参与"电子东盟"的建设,开拓双方在医疗合作方面的新领域,中方在适当的时候向东盟最不发达成员-老挝、柬埔寨、缅甸提供单方面的特殊关税优惠等等。同时双方还商定,今后将不断扩大协作的领域和项目,强化各种形式的经济与贸易合作。
世界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历史表明,组建自由贸易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10+1这个世界上面积最大、人口最多、各方面都有很大差别的地域组建自由贸易区无疑是一项十分艰巨而又复杂的工作。为了保障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顺利建成,除了各国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做好细致耐心的工作外,在具体行动上,还需要各国采取有效的措施,努力消除现有的各种政治上、体制上、文化上的种种障碍。尤其是要抓住以下几个方面的重点:
1.加强政治上的相互信任,共同培育相互理解、和睦相处的环境。
政治上的相互信任是双方开展经济合作的基础。在不断拓展中国与东盟经济合作的同时,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双方的政治对话与合作,增进相互间的了解和信任。这是中国与东盟建立长期经济合作关系的基础。10+1地区幅员辽阔,社会制度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经济结构也呈出多样的特点,要在这样一个地区建成一个完整的地区集团,没有坚实的信任基础是不可能达成的。目前,中国已经在一系列重大问题上对加强与东盟的合作表现出了诚意,亚洲金融危机期间,人民币面临着强大的贬值压力,为了不致引发东南亚国家货币的竞相贬值,中国宁可自己受损失也坚持人民币不贬值;为了使南海局势更加稳定,中国决定暂时将南海领土主权问题搁置一段时间,并打算早日完成和东盟签署有关南海问题的行为准则工作;中国与东盟领导人已于1997年确定了双方建立睦邻友好关系的方针,并成立了中国-东盟联合委员会,建立了高官磋商机制,这已成为中国与东盟对话、联系和合作的重要渠道;此外,双方还在反对恐怖主义、打击贩卖毒品活动方面开展了卓越有成效的合作。今后,只要双方以政治互信为基础,以和平、对话方式解决国家之间的矛盾争端,经济上的合作就好办了。
2.努力拓展经济合作的空间,大力发展多层次、多领域的合作。
要提高中国-东盟之间的区域合作水平,必须不断拓展经济合作的空间,大力发展多层次、多领域的合作。自由贸易区是一种广泛的经济合作,它需要多层次、多领域的合作基础。由于参加自由贸易区是互利的而不是损人利己的,中国和东盟根据东盟经济一体化的需要和东盟与中国之间各自的优势,已经决定将农业、信息通讯、人力资源开发、相互投资和湄公河开发作为新世纪开展合作的五大重点领域,并在逐步地赋予实施。在农业领域,双方将于今年签署中长期合作备忘录;在湄公河开发领域,大湄公河次区域领导人会议将于今年底召开;在人力资源开发领域,2001年双方利用中国-东盟基金资助了9个合作项目,今年中国还将提出7个新的合作项目;在信息通讯方面,双方商定2003年签署有关信息合作的备忘录。为了进一步推进双方的合作,加快双方的合作步伐,中国对柬埔寨、老挝、缅甸3个最不发达的国家提供单方面优惠关税,并决定出资500万美元用于湄公河清淤通航以及承担曼谷-昆明公路老挝段80公里工程的费用等。此外,中国还在2002年的中国昆明出口会上专门推出了"中国-东盟贸易投资和发展合作国际研讨会",来自10多个国家(地区)、国际组织和跨国公司的450名工商界人士、专家参加了会议,并就中国-东盟经贸合作的前景、方式和途径、投资便利化、建设自由贸易区对我国西部大开发的发展机遇进行了讨论。为已经启动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谈判提供思路和舆论准备,争取在更广泛的领域达成共识,推进了自由贸易区建设的进程。
3.在充分发挥各国比较优势的基础上调整产业结构,形成内部的整体竞争优势。
亚洲金融危机给东亚国家带来的深刻教训之一就是要调整产业结构,逐步实现区域内产业结构的循环和从传统经济到知识经济的过渡。目前,中国与东盟之间产业结构竞争性比较强,而互补性却显得不足,今后应大力加强双方的结构调整,进一步优化其内部的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首先,应不断扩大区域内的市场,在不断降低关税的同时,努力挖掘和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使中国作为大国在市场、技术和人力方面的优势,同东盟各国在外向型经济和已形成的分工体系优势结合起来,逐步形成区域内的贸易循环,减少对外的依赖程度。其次,加快产业结构的升级,使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技术逐步成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主导产业,由于中国-东盟之间技术水平都比较低,在发展知识型、外向型、自主型的高技术过程中,应加强相互之间的分工与协作。另外,各国还应不断开拓多元化市场,以避免或减少相互间的贸易恶性竞争。
4、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尽管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有利于双方扩大市场、整合经济、增强经济活力,但由于贸易自由化将不可避免地冲击着各国一些弱小的产业,造成一定的失业和产业的破坏,因而各国思想上都会存在着一些疑虑。例如,担心开放本国市场降低关税以后,会对本国工农业生产不利,并造成外资进入本国数量的减少等。因此,在贸易自由化的方法和步骤上应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以便尽量减少对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国家的冲击。为了贯彻这个原则,中国首先提出先向东盟各国开放市场,然后东盟初始6国开放,最后是其它4国开放这种分阶段开放的思路,这样消除关税障碍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比起关税壁垒来,非关税壁垒的降低显得更为复杂和困难,因而必须花费最大的精力和耐心。在降低非关税壁垒上,同样必须按照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在坚持世界贸易组织有关规定的前提下,围绕着有利于区域内比较优势的发挥,逐步打破各种市场垄断和政府的过度保护,使区内货物、服务、资金实现高效率的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