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大学要培养理想主义

来源 :讲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rry_joh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既然是完美的道德观念,理想就不大可能成为现实。实现了的理想,就不是理想了
  今天我想谈谈什么是理想主义?为什么大学要培养理想主义?这里首先谈关于理想的三个特征。
  第一,理想不是现实,这是关于理想的第一个特征。
  第二,理想意味着善良完美的观念,是大公无私的集体主义精神。公元前5世纪的柏拉图是古希腊世界里最著名的唯心主义者,他的著作集中讨论“善”,即“good”。从11世纪到18世纪,欧洲流行主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的核心内容是绝对精神,是absolute,即完美的善良,绝对的善,也就是孔子讲的“至善”。
  “理想”不是关于个人私生活的,而是完美的道德观念,是大公无私。夸父追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都是在为他人做自己生命之内无法完成的事。他们被后人传颂千年,因为他们展示了追求理想的生命,展示了生命的完美。
  Idealism通常都攻击私有观念,攻击自私自利的个人主义。柏拉图穷其一生,鼓吹“理想国”。理想国是个道德国家,没有私有制。比柏拉图早生一百二十多年的孔子也有这样的思想。他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大同社会就是大道,是最大的道理。这理想是完美的,所以是永恒的。这理想到了马克思的时代,成就了一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那伟大理念不会死,因为那理想是善良完美的。所以,理想是道德的、完美无私的,是无私地去为社会做贡献。这是关于理想的第二个特征。
  第三,既然是完美的道德观念,理想就不大可能成为现实。实现了的理想,就不是理想了,新的苦恼就出现了。所以,理想是很难实现的观念,经常是穷尽一生的努力也无法实现的完美观念。
  “社会”的进步需要利他的道德情操,也就是理想主义。除了学习实用的科学知识,大学生要为服务于社会做准备
  我们今天处在一个现实主义的时代,是理性时代,不是浪漫时代。“理性”指的是“对代价的敏感性”,是算得失账,是盘算个人的付出和个人的收益。对今人而言,神不存在,上帝不存在,既然生命不过百年,生命内的物质享受就是一切。所以,个人的物质得失最重要,理想是不重要的。那么,为什么还要在大学里讨论理想,鼓励理想主义呢?
  这就要先解释什么是“大学”。“大学”指的是最大的学问。我们把University译为“大学”。University的词根是universe,是宇宙。University的意思是环宇普遍的学问道理,包括了自然及社会科学知识和道德人文知识这两大类。
  直到20世纪开始,要在我国当“知识分子”,就要熟读四书五经。《四书》的第一本是《大学》,《大学》开篇的第一句就讲了“大学”的宗旨:“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用今天的话来说:学问的最大目的有三个:(1)光大高尚的品德;(2)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3)追求“至善”这一最高境界。
  为什么把无私地为社会服务当作“至善”?为什么“至善”被称为“大学”?我讲三个理由。
  第一,人类社会需要理想主义、集体主义、利他主义。当这种人文精神衰落了,就只剩下科学了,这个社会就被功利主义左右,被物质主义所垄断,就堕落成弱肉强食的动物世界。什么是人类社会?彼此关联的人群构成社会。自私自利的个人主义来源于社会,却并不维护社会,并不能使社会上的人互相帮助,相亲相爱。相反,个人主义承认强者胜出,弱者成为社会的失败者,活该被强者奴役。
  大家可能都知道亚当·斯密(Adam Smith)。1776年他出版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书中阐述了一个道理:一只看不见的手,指挥着自私自利的人们在不知不觉、毫无意识和目标的状态下,为社会的财富积累做了贡献。这个道理经常被当前的经济学家们引用,为自私自利辩护。
  然而,亚当·斯密并不仅仅写了这一本书,他在1759年出版了同样有名的《道德情操论》,在其中,他回答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有的民族发达,有的民族落后?他首先解释说:自私自利是人的普遍本性,但是人还有另一个本性,就是获得社会的认可,尊重。这种欲望是独立于个人功利欲望的。他称这种被社会认可的欲望为“同胞之情”(fellow feelings),指的是人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受道德观念约束,不要去伤害别人,而是要帮助别人。“同胞之情”对保持人类社会关系的和谐至关重要,所以,追求永恒高于追求个人私利。
  接下来,他就回答了问题:为什么有的民族落后呢?他说所有的民族都需要fellow feelings来获得进步和发展,但很不幸,只有一小部分民族能拥有这种高贵的情操。所以,只有一小部分社会能从社会组织的野蛮阶段进步到文明阶段,成为文明社会。人人自私只是野蛮社会的机制。
  道德情操是举世皆知的,但能拥有这种道德情操的只是极少数人,以道德情操为本的民族也极少。为什么到1700年为止,我国文明在世界上领先了两千年?我国有孔子,孔子以道德情操为“大学”,让所有的社会精英去研究和遵循“大学”,成就了中国的道德治国,成就了“礼仪之邦”。
  为什么把无私地为社会服务当作“至善”?为什么“至善”被称为“大学”?我的第一个解释是:“社会”的进步需要利他的道德情操,也就是理想主义。除了学习实用的科学知识,大学生要为服务于社会做准备。大学生要有服务于公共生活的精神,成为我们社会关系中的健康力量。
  我们昨天的理想,决定了中国今日社会的现实。如果你们今天对现实不满,那么,你们的理想就是祖国的未来
  第二,既然讲究集体主义的“至善”是“大学”,是大学问,就只有社会精英才可能掌握。或者说,具有了这种精神的人就是社会精英。社会精英未必有正式大学训练的经历,更不一定是考试成绩最高的那些人。士兵雷锋、掏粪工时传祥都是精英,因为他们是我国社会精神的楷模。   我们不必追究《雷锋日记》里的细节是否真实。为世人所知的雷锋是精神世界的楷模,他使我们的社会比过去更文明、更亲切了。任何一个社会都需要英雄。英雄是精英中的精英。英雄的基本特点是:他们不是自私自利的“小人”,而是胸怀远大理想,以天下为己任,并为之艰苦奋斗,百折不挠,变不可能为可能,为社会做出重大贡献的那些人。美国商界的英雄不是那些赚了很多钱的人,而是那些赚了钱,却将这些钱全部奉献给社会进步事业的人。我们人类不是因为有了弱肉强食的竞争而成为人类,而是因为有了人类的精神,也就是人文精神,才成为人类,才有了人类社会。
  能够坚持理想的成年人是极少数。理想使他们坚强、弘毅,百折不挠,成为英雄。作为思想家,马克思是百年世界里的第一人。他以自己的理想批判社会,批判资本主义,批判国家,批判私有制度,批判家庭。他生前从没得到过任何官方的承认,没有大学教职,没有女王的奖励,甚至没有祖国。但他终生勤奋,在学术领域建立了一个庞大的王国。
  现实生活会摧毁理想,如果大学不鼓吹理想主义,如果我们不在大学播撒理想的种子,我们的社会就不会有精英,不会有百折不挠的英雄,不会产生知识泰斗,整个社会的质量就会比较低。因此,把无私地为社会服务当作“至善”,把“至善”称为“大学”的第二个原因是:那是英雄的品德,是领袖的要素。大学只讲分数,不讲“至善”,就不会是培养精英的地方。
  第三,为什么要着重在青年时代讲究“理想”?因为理想不是现实,现实会蹉跎理想,摧毁理想。许多人在年轻时有远大理想,但多数人在成家、工作或者遭受挫折之后就成为现实主义者,甚至变成争权夺利、庸庸碌碌的“小人”。
  正因为如此,我们在大学里鼓励学生参与社团活动,鼓励集体主义,讲授理想,与学生一道憧憬人类社会的光明前途。教授们懂得社会的黑暗,但他们批判黑暗,鼓励大家追求光明。我们不在大学生中散布个人主义的,甚至反社会的灰色阴暗情绪。为了社会的进步,为了改善社会,我们应培养积极乐观的情绪,培养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培养未来的、社会公共生活的积极参与者。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当年,过去的成年人对我这样的过去的青年,曾经这样讲。可当时的我没有感觉。而今,作为今天的成年人,我对今天的青年也这样讲。为什么?因为我们昨天的理想,决定了中国今日社会的现实。当我在这校园里呼唤找回理想主义的时候,那反映了我对今天社会现实的痛苦反思。如果你们今天对现实不满,那么,你们的理想就是祖国的未来。我希望这未来不是更堕落,而是更美好。
  (摘编自北大校园网)
  讲者简介
  潘维,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中国与世界研究中心主任。讲授世界政治理论、中国政治、比较政治、中外政治制度比较、美国社会发展史等课程。代表论著有《法治与民主迷信——一个法治主义者眼中的中国现代化和世界秩序》《农民与市场》等。
其他文献
越来越频繁的灾害气候警示人类:地球这个我们共同的家园已经不堪重负。如果我们不愿做出改变,我们怀念和向往的大自然将永远离开我们,而它更为严厉的惩罚将很快降临到我们头上。  发展的最终追求是为了幸福,为了发展而牺牲环境绝非幸福。每个人都怀有和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心愿,让我们从自己做起,别再贪婪、欲壑难填,别再让孩子们在夜晚哭泣,紧紧地把握真实而质朴的幸福,寻回记忆深处的那株墙角小草。  本期“经典”特选
期刊
北平地价房价虽低得喜人,但买房需缴纳的税费却比今天高  民国时,北京(即当时的北平)房价不高。不但跟现在比不高,跟当时的其他大城市如上海、天津、南京、广州比起来也不高。这是因为北京没有赶上好机遇:清朝末年划通商口岸,上海赶上了,它没赶上;后来又划租界,天津赶上了,它没赶上;再后来迁都,南京赶上了,它没赶上;再后来军阀割据,个别军阀治理有方,把掌控下的地盘收拾得花团锦簇,经济迅速发展,交通迅速改善,
期刊
我们并非为发展而生存,  而是为了追求幸福来到这个地球  我们一直都在谈论可持续发展和消除世界贫困问题。我们的真意何在?  是要效仿富裕国家的发展和消费模式吗?我不禁要问,如果每个印度家庭拥有和每个德国家庭一样数量的汽车,这个星球将会怎样?还能剩多少氧气供我们呼吸?换个说法提问,这个地球有足够的资源,供70亿-80亿人像现今西方富裕社会那样奢侈的消费吗?这可能吗?还是我们应该换个话题展开讨论呢? 
期刊
大家好!我是珊文·铃木,我代表儿童环境组织来此演讲。  我们是一个由十几岁孩子组成的小群体,我们想改变些什么。我们自己挣钱支持我们旅行5000英里来到这里,只为告诉你们成年人,你们必须改变你们的生活方式。  我虽然害怕,  但我敢于告诉世界我真实的感受  今天我来到这里,我背后没有任何经纪人,我们为我们的未来而战。失去未来不像落选和股市浮动那么简单,我来到这里是为了将来所有的世代而演讲。我演讲是为
期刊
在一个“小时代”里,每一个人内心当中都有一个郭敬明。问题只是“他”有多大,“他”在你内心当中是处于主流还是处于边缘的位置  什么叫大时代?鲁迅先生曾经讲过:所谓大时代,就是一个不是死就是生的时代。我读大学的1980年代,就是这样一个大时代,不仅是国家的、民族的,也是每一个人的。1980年代的时候人们不是没有梦想,而是个人和家、国、天下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无法撕裂。但是我们知道今天进入了一个所谓的“小
期刊
你的20多岁是极简单,却极具变化的时期之一。你20多岁的时光决定了你的事业、爱情、幸福甚至整个世界  记得见我第一位心理咨询顾客时,我才20多岁。当时我是Berkeley临床心理学在读博士生。我的第一位顾客是名叫Alex的女性,26岁。第一次见面Alex跟我说她想谈谈男生的问题。Alex不断地讲有趣的事情,而我只能简单地点头认同她所说的,很自然地就陷入了附和的状态。Alex说:“30岁是一个新的2
期刊
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它体现了对人类自身进步与自然环境关系的反思。这种反思表达了人类对自身以前走过的发展道路的怀疑和抛弃,也反映了人类对今后选择的发展道路和发展目标的憧憬和向往。  蕾切尔·卡逊用一部名为《寂静的春天》的科普著作为人类环境意识的启蒙点燃了明灯  翻阅上世纪60年代以前的报纸或书刊,几乎找不到“环境保护”这个词。这就是说,环境保护在那时并不是一个存在于社会意识和科学讨
期刊
Q:问/本刊记者戚尔达  A:答/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林乾  2013年4月,中央国家机关工委评选“最受中央国家机关干部欢迎的10本书”,唐浩明所著《曾国藩》一书名列其中。这是榜单中唯一一本以晚清官员为中心的传记文学作品。与此同时,清史名家、中国政法大学林乾教授出版新著《正能量@曾国藩:一个做大事不做大官的典范》更引发了当代人对曾国藩这尊“封建社会最后的精神偶像”的关注。  一百多年来,曾国藩的所言
期刊
《与大自然的对话》  这部纪录片,寻找、记录了一群心中戴着魔法指环的人,他们是科学家、老师、义工和平凡的小市民,这些人跟自然环境的亲密程度与你我不同,因此他们对生命的价值、人生的态度,也会有更深刻的体认。  纪录片是以“诞生”、“挑战”、“和谐”三个主题,以及十四个动人的故事串连而成。每个故事的背后,都有一个主角,他们奉献了自己的生命与智慧,努力与大自然沟通,试图重新找回人与环境的共存之道。  《
期刊
城市是人造品的巨量堆积,是一些钢铁、水泥和塑料的构造。标准的城市生活是一种昼夜被电灯操纵、季节被空调机控制、山水正在进入画框和阳台盆景的生活。这大概是城市人越来越怀念自然的原因。  人造品完全替代自然的日子还远远没有到来,  人们到大自然中去寻找的,是氧气这一类东西以外的什么  远离自然的人们到大自然中去寻找什么呢?寻找氧气?负离子?叶绿素?紫外线?万变的色彩?无边的幽静?人体的运动和心态的闲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