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既然是完美的道德观念,理想就不大可能成为现实。实现了的理想,就不是理想了
今天我想谈谈什么是理想主义?为什么大学要培养理想主义?这里首先谈关于理想的三个特征。
第一,理想不是现实,这是关于理想的第一个特征。
第二,理想意味着善良完美的观念,是大公无私的集体主义精神。公元前5世纪的柏拉图是古希腊世界里最著名的唯心主义者,他的著作集中讨论“善”,即“good”。从11世纪到18世纪,欧洲流行主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的核心内容是绝对精神,是absolute,即完美的善良,绝对的善,也就是孔子讲的“至善”。
“理想”不是关于个人私生活的,而是完美的道德观念,是大公无私。夸父追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都是在为他人做自己生命之内无法完成的事。他们被后人传颂千年,因为他们展示了追求理想的生命,展示了生命的完美。
Idealism通常都攻击私有观念,攻击自私自利的个人主义。柏拉图穷其一生,鼓吹“理想国”。理想国是个道德国家,没有私有制。比柏拉图早生一百二十多年的孔子也有这样的思想。他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大同社会就是大道,是最大的道理。这理想是完美的,所以是永恒的。这理想到了马克思的时代,成就了一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那伟大理念不会死,因为那理想是善良完美的。所以,理想是道德的、完美无私的,是无私地去为社会做贡献。这是关于理想的第二个特征。
第三,既然是完美的道德观念,理想就不大可能成为现实。实现了的理想,就不是理想了,新的苦恼就出现了。所以,理想是很难实现的观念,经常是穷尽一生的努力也无法实现的完美观念。
“社会”的进步需要利他的道德情操,也就是理想主义。除了学习实用的科学知识,大学生要为服务于社会做准备
我们今天处在一个现实主义的时代,是理性时代,不是浪漫时代。“理性”指的是“对代价的敏感性”,是算得失账,是盘算个人的付出和个人的收益。对今人而言,神不存在,上帝不存在,既然生命不过百年,生命内的物质享受就是一切。所以,个人的物质得失最重要,理想是不重要的。那么,为什么还要在大学里讨论理想,鼓励理想主义呢?
这就要先解释什么是“大学”。“大学”指的是最大的学问。我们把University译为“大学”。University的词根是universe,是宇宙。University的意思是环宇普遍的学问道理,包括了自然及社会科学知识和道德人文知识这两大类。
直到20世纪开始,要在我国当“知识分子”,就要熟读四书五经。《四书》的第一本是《大学》,《大学》开篇的第一句就讲了“大学”的宗旨:“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用今天的话来说:学问的最大目的有三个:(1)光大高尚的品德;(2)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3)追求“至善”这一最高境界。
为什么把无私地为社会服务当作“至善”?为什么“至善”被称为“大学”?我讲三个理由。
第一,人类社会需要理想主义、集体主义、利他主义。当这种人文精神衰落了,就只剩下科学了,这个社会就被功利主义左右,被物质主义所垄断,就堕落成弱肉强食的动物世界。什么是人类社会?彼此关联的人群构成社会。自私自利的个人主义来源于社会,却并不维护社会,并不能使社会上的人互相帮助,相亲相爱。相反,个人主义承认强者胜出,弱者成为社会的失败者,活该被强者奴役。
大家可能都知道亚当·斯密(Adam Smith)。1776年他出版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书中阐述了一个道理:一只看不见的手,指挥着自私自利的人们在不知不觉、毫无意识和目标的状态下,为社会的财富积累做了贡献。这个道理经常被当前的经济学家们引用,为自私自利辩护。
然而,亚当·斯密并不仅仅写了这一本书,他在1759年出版了同样有名的《道德情操论》,在其中,他回答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有的民族发达,有的民族落后?他首先解释说:自私自利是人的普遍本性,但是人还有另一个本性,就是获得社会的认可,尊重。这种欲望是独立于个人功利欲望的。他称这种被社会认可的欲望为“同胞之情”(fellow feelings),指的是人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受道德观念约束,不要去伤害别人,而是要帮助别人。“同胞之情”对保持人类社会关系的和谐至关重要,所以,追求永恒高于追求个人私利。
接下来,他就回答了问题:为什么有的民族落后呢?他说所有的民族都需要fellow feelings来获得进步和发展,但很不幸,只有一小部分民族能拥有这种高贵的情操。所以,只有一小部分社会能从社会组织的野蛮阶段进步到文明阶段,成为文明社会。人人自私只是野蛮社会的机制。
道德情操是举世皆知的,但能拥有这种道德情操的只是极少数人,以道德情操为本的民族也极少。为什么到1700年为止,我国文明在世界上领先了两千年?我国有孔子,孔子以道德情操为“大学”,让所有的社会精英去研究和遵循“大学”,成就了中国的道德治国,成就了“礼仪之邦”。
为什么把无私地为社会服务当作“至善”?为什么“至善”被称为“大学”?我的第一个解释是:“社会”的进步需要利他的道德情操,也就是理想主义。除了学习实用的科学知识,大学生要为服务于社会做准备。大学生要有服务于公共生活的精神,成为我们社会关系中的健康力量。
我们昨天的理想,决定了中国今日社会的现实。如果你们今天对现实不满,那么,你们的理想就是祖国的未来
第二,既然讲究集体主义的“至善”是“大学”,是大学问,就只有社会精英才可能掌握。或者说,具有了这种精神的人就是社会精英。社会精英未必有正式大学训练的经历,更不一定是考试成绩最高的那些人。士兵雷锋、掏粪工时传祥都是精英,因为他们是我国社会精神的楷模。 我们不必追究《雷锋日记》里的细节是否真实。为世人所知的雷锋是精神世界的楷模,他使我们的社会比过去更文明、更亲切了。任何一个社会都需要英雄。英雄是精英中的精英。英雄的基本特点是:他们不是自私自利的“小人”,而是胸怀远大理想,以天下为己任,并为之艰苦奋斗,百折不挠,变不可能为可能,为社会做出重大贡献的那些人。美国商界的英雄不是那些赚了很多钱的人,而是那些赚了钱,却将这些钱全部奉献给社会进步事业的人。我们人类不是因为有了弱肉强食的竞争而成为人类,而是因为有了人类的精神,也就是人文精神,才成为人类,才有了人类社会。
能够坚持理想的成年人是极少数。理想使他们坚强、弘毅,百折不挠,成为英雄。作为思想家,马克思是百年世界里的第一人。他以自己的理想批判社会,批判资本主义,批判国家,批判私有制度,批判家庭。他生前从没得到过任何官方的承认,没有大学教职,没有女王的奖励,甚至没有祖国。但他终生勤奋,在学术领域建立了一个庞大的王国。
现实生活会摧毁理想,如果大学不鼓吹理想主义,如果我们不在大学播撒理想的种子,我们的社会就不会有精英,不会有百折不挠的英雄,不会产生知识泰斗,整个社会的质量就会比较低。因此,把无私地为社会服务当作“至善”,把“至善”称为“大学”的第二个原因是:那是英雄的品德,是领袖的要素。大学只讲分数,不讲“至善”,就不会是培养精英的地方。
第三,为什么要着重在青年时代讲究“理想”?因为理想不是现实,现实会蹉跎理想,摧毁理想。许多人在年轻时有远大理想,但多数人在成家、工作或者遭受挫折之后就成为现实主义者,甚至变成争权夺利、庸庸碌碌的“小人”。
正因为如此,我们在大学里鼓励学生参与社团活动,鼓励集体主义,讲授理想,与学生一道憧憬人类社会的光明前途。教授们懂得社会的黑暗,但他们批判黑暗,鼓励大家追求光明。我们不在大学生中散布个人主义的,甚至反社会的灰色阴暗情绪。为了社会的进步,为了改善社会,我们应培养积极乐观的情绪,培养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培养未来的、社会公共生活的积极参与者。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当年,过去的成年人对我这样的过去的青年,曾经这样讲。可当时的我没有感觉。而今,作为今天的成年人,我对今天的青年也这样讲。为什么?因为我们昨天的理想,决定了中国今日社会的现实。当我在这校园里呼唤找回理想主义的时候,那反映了我对今天社会现实的痛苦反思。如果你们今天对现实不满,那么,你们的理想就是祖国的未来。我希望这未来不是更堕落,而是更美好。
(摘编自北大校园网)
讲者简介
潘维,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中国与世界研究中心主任。讲授世界政治理论、中国政治、比较政治、中外政治制度比较、美国社会发展史等课程。代表论著有《法治与民主迷信——一个法治主义者眼中的中国现代化和世界秩序》《农民与市场》等。
今天我想谈谈什么是理想主义?为什么大学要培养理想主义?这里首先谈关于理想的三个特征。
第一,理想不是现实,这是关于理想的第一个特征。
第二,理想意味着善良完美的观念,是大公无私的集体主义精神。公元前5世纪的柏拉图是古希腊世界里最著名的唯心主义者,他的著作集中讨论“善”,即“good”。从11世纪到18世纪,欧洲流行主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的核心内容是绝对精神,是absolute,即完美的善良,绝对的善,也就是孔子讲的“至善”。
“理想”不是关于个人私生活的,而是完美的道德观念,是大公无私。夸父追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都是在为他人做自己生命之内无法完成的事。他们被后人传颂千年,因为他们展示了追求理想的生命,展示了生命的完美。
Idealism通常都攻击私有观念,攻击自私自利的个人主义。柏拉图穷其一生,鼓吹“理想国”。理想国是个道德国家,没有私有制。比柏拉图早生一百二十多年的孔子也有这样的思想。他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大同社会就是大道,是最大的道理。这理想是完美的,所以是永恒的。这理想到了马克思的时代,成就了一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那伟大理念不会死,因为那理想是善良完美的。所以,理想是道德的、完美无私的,是无私地去为社会做贡献。这是关于理想的第二个特征。
第三,既然是完美的道德观念,理想就不大可能成为现实。实现了的理想,就不是理想了,新的苦恼就出现了。所以,理想是很难实现的观念,经常是穷尽一生的努力也无法实现的完美观念。
“社会”的进步需要利他的道德情操,也就是理想主义。除了学习实用的科学知识,大学生要为服务于社会做准备
我们今天处在一个现实主义的时代,是理性时代,不是浪漫时代。“理性”指的是“对代价的敏感性”,是算得失账,是盘算个人的付出和个人的收益。对今人而言,神不存在,上帝不存在,既然生命不过百年,生命内的物质享受就是一切。所以,个人的物质得失最重要,理想是不重要的。那么,为什么还要在大学里讨论理想,鼓励理想主义呢?
这就要先解释什么是“大学”。“大学”指的是最大的学问。我们把University译为“大学”。University的词根是universe,是宇宙。University的意思是环宇普遍的学问道理,包括了自然及社会科学知识和道德人文知识这两大类。
直到20世纪开始,要在我国当“知识分子”,就要熟读四书五经。《四书》的第一本是《大学》,《大学》开篇的第一句就讲了“大学”的宗旨:“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用今天的话来说:学问的最大目的有三个:(1)光大高尚的品德;(2)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3)追求“至善”这一最高境界。
为什么把无私地为社会服务当作“至善”?为什么“至善”被称为“大学”?我讲三个理由。
第一,人类社会需要理想主义、集体主义、利他主义。当这种人文精神衰落了,就只剩下科学了,这个社会就被功利主义左右,被物质主义所垄断,就堕落成弱肉强食的动物世界。什么是人类社会?彼此关联的人群构成社会。自私自利的个人主义来源于社会,却并不维护社会,并不能使社会上的人互相帮助,相亲相爱。相反,个人主义承认强者胜出,弱者成为社会的失败者,活该被强者奴役。
大家可能都知道亚当·斯密(Adam Smith)。1776年他出版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书中阐述了一个道理:一只看不见的手,指挥着自私自利的人们在不知不觉、毫无意识和目标的状态下,为社会的财富积累做了贡献。这个道理经常被当前的经济学家们引用,为自私自利辩护。
然而,亚当·斯密并不仅仅写了这一本书,他在1759年出版了同样有名的《道德情操论》,在其中,他回答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有的民族发达,有的民族落后?他首先解释说:自私自利是人的普遍本性,但是人还有另一个本性,就是获得社会的认可,尊重。这种欲望是独立于个人功利欲望的。他称这种被社会认可的欲望为“同胞之情”(fellow feelings),指的是人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受道德观念约束,不要去伤害别人,而是要帮助别人。“同胞之情”对保持人类社会关系的和谐至关重要,所以,追求永恒高于追求个人私利。
接下来,他就回答了问题:为什么有的民族落后呢?他说所有的民族都需要fellow feelings来获得进步和发展,但很不幸,只有一小部分民族能拥有这种高贵的情操。所以,只有一小部分社会能从社会组织的野蛮阶段进步到文明阶段,成为文明社会。人人自私只是野蛮社会的机制。
道德情操是举世皆知的,但能拥有这种道德情操的只是极少数人,以道德情操为本的民族也极少。为什么到1700年为止,我国文明在世界上领先了两千年?我国有孔子,孔子以道德情操为“大学”,让所有的社会精英去研究和遵循“大学”,成就了中国的道德治国,成就了“礼仪之邦”。
为什么把无私地为社会服务当作“至善”?为什么“至善”被称为“大学”?我的第一个解释是:“社会”的进步需要利他的道德情操,也就是理想主义。除了学习实用的科学知识,大学生要为服务于社会做准备。大学生要有服务于公共生活的精神,成为我们社会关系中的健康力量。
我们昨天的理想,决定了中国今日社会的现实。如果你们今天对现实不满,那么,你们的理想就是祖国的未来
第二,既然讲究集体主义的“至善”是“大学”,是大学问,就只有社会精英才可能掌握。或者说,具有了这种精神的人就是社会精英。社会精英未必有正式大学训练的经历,更不一定是考试成绩最高的那些人。士兵雷锋、掏粪工时传祥都是精英,因为他们是我国社会精神的楷模。 我们不必追究《雷锋日记》里的细节是否真实。为世人所知的雷锋是精神世界的楷模,他使我们的社会比过去更文明、更亲切了。任何一个社会都需要英雄。英雄是精英中的精英。英雄的基本特点是:他们不是自私自利的“小人”,而是胸怀远大理想,以天下为己任,并为之艰苦奋斗,百折不挠,变不可能为可能,为社会做出重大贡献的那些人。美国商界的英雄不是那些赚了很多钱的人,而是那些赚了钱,却将这些钱全部奉献给社会进步事业的人。我们人类不是因为有了弱肉强食的竞争而成为人类,而是因为有了人类的精神,也就是人文精神,才成为人类,才有了人类社会。
能够坚持理想的成年人是极少数。理想使他们坚强、弘毅,百折不挠,成为英雄。作为思想家,马克思是百年世界里的第一人。他以自己的理想批判社会,批判资本主义,批判国家,批判私有制度,批判家庭。他生前从没得到过任何官方的承认,没有大学教职,没有女王的奖励,甚至没有祖国。但他终生勤奋,在学术领域建立了一个庞大的王国。
现实生活会摧毁理想,如果大学不鼓吹理想主义,如果我们不在大学播撒理想的种子,我们的社会就不会有精英,不会有百折不挠的英雄,不会产生知识泰斗,整个社会的质量就会比较低。因此,把无私地为社会服务当作“至善”,把“至善”称为“大学”的第二个原因是:那是英雄的品德,是领袖的要素。大学只讲分数,不讲“至善”,就不会是培养精英的地方。
第三,为什么要着重在青年时代讲究“理想”?因为理想不是现实,现实会蹉跎理想,摧毁理想。许多人在年轻时有远大理想,但多数人在成家、工作或者遭受挫折之后就成为现实主义者,甚至变成争权夺利、庸庸碌碌的“小人”。
正因为如此,我们在大学里鼓励学生参与社团活动,鼓励集体主义,讲授理想,与学生一道憧憬人类社会的光明前途。教授们懂得社会的黑暗,但他们批判黑暗,鼓励大家追求光明。我们不在大学生中散布个人主义的,甚至反社会的灰色阴暗情绪。为了社会的进步,为了改善社会,我们应培养积极乐观的情绪,培养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培养未来的、社会公共生活的积极参与者。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当年,过去的成年人对我这样的过去的青年,曾经这样讲。可当时的我没有感觉。而今,作为今天的成年人,我对今天的青年也这样讲。为什么?因为我们昨天的理想,决定了中国今日社会的现实。当我在这校园里呼唤找回理想主义的时候,那反映了我对今天社会现实的痛苦反思。如果你们今天对现实不满,那么,你们的理想就是祖国的未来。我希望这未来不是更堕落,而是更美好。
(摘编自北大校园网)
讲者简介
潘维,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中国与世界研究中心主任。讲授世界政治理论、中国政治、比较政治、中外政治制度比较、美国社会发展史等课程。代表论著有《法治与民主迷信——一个法治主义者眼中的中国现代化和世界秩序》《农民与市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