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01-0020-02
在化学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如何发挥其学科的优势,提高化学教学质量,不仅要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注重将化学科学的新成就及对人类文明的影响,而且要重视对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我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入手,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做起,引导学生突破初中化学课时少、任务重、内容分散及有些概念极易混淆等矛盾,帮助他们过好基本概念关,实验操作关等,使他们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他们灵活运用化学知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1 倡导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经过自觉、积极、主动的认知活动和合作学习,获得主动发展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和谐、民主的探索问题环境,与学生交朋友,和学生一起学习,共同探讨。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探究的能力应做到以下四点:
1.1 让学生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如在学生学习了制氢气的实验之后,让学生设计实验室制CO2的实验。可首先问学生产生CO2有多少种方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再让学生选出实验室制CO2的反应原理,培养学生求同思维,最后,让学生运用比较和类比的方法,设计出CO2的实验室制法,培养学生的类比思维。
1.2 对课本的实验进行改进,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
如为了保护环境,对课本的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进行改进,让学生勇于评判,也极大的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1.3 将一些验证性实验设计为探究性实验
学习的探究过程,本身就是知识的生成过程,教师要避免把现成的答案和结论直接呈现给学生,重视通过学习的发现过程来生成新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如在介绍质量守恒定律时,把课堂教师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自行研究质量守恒的探索性实验。启发学生进行二次对比实验。
1.4 把课内实验向课外延伸
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拓展实验时间,从课内向课外延伸;拓展实验空间,从课堂内向课堂外延伸;拓展实验内涵,把实验与生产实际结合起来;可以提高学生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学习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时,介绍氧气制取的反应原理后,让学生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反应条件,自行设计制氧气的装置,甚至可以充分利用家中的器具,设计出类似的装置,让学生开展竞技活动,让他们自行上台演示自己的成果,然后介绍设计的原理,这样在发现中学习,定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2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习乐趣
兴趣的培养在于诱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因势利导,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扫除学习中的障碍,唤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使他们能积极主动自觉地学习。
学生刚接触化学时会对化学颇有些兴趣,尤其对化学实验更感到有意思。但当学到化学用语、元素符号和基本概念时,常会感到抽象难懂、枯燥乏味,往往会把化学视为“第二外语”或认为化学是一门“死记硬背”的学科,有可能会使原有的兴趣消失。初中化学需识记的知识比较多,又很集中,如教材中第四单元课题2“元素”里一下就出现了二十七种元素符号,让学生很难记住,为此我从讲绪言开始,将需记住的元素符号分批分期地布置给学生,并经常提问检查。我把元素符号、原子团等制成小卡片,把化合价编成顺口溜,把重点内容写成韵语,简化记忆。例如在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过程中,应是先通氢气,把试管内空气排净后再用酒精灯加热,当黑色氧化铜完全变为红色铜时,要先撤酒精灯,等试管完全冷却后再撤掉氢气流。这个实验经演示讲解后,我们用氢—灯—灯—氢四个字来表示,使学生很快地掌握,并能完整准确地说出其四个字顺序的含义及为什么。
3 精讲多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所谓精讲,既要配合教材内容,又要面向全体学生。精就是要突破重点,带过一般,设疑破难,创造思维情境,要注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要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灵活多样,而不能千篇一律,这不单是节约教时的问题,而是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智力的重要问题。
最后是加强训练:“练”是指学生在学习知识中的练习,也就是实践。在教学过程中,要学生能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新知识,就必须要给予学生一定时间、空间,放手让学生自行去研究、去探索,而教师尽量做到少讲,能不讲时就不要讲。例如,将演示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让学生充分动脑、动手、动口能力。通过对信息进行处理培养学生的分析、抽象、概括、综合表达能力。
实验证明,只有在合理地安排知识体系的基础上,通过精讲多练,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还可使课堂教学目标集中,有利于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大面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
在化学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如何发挥其学科的优势,提高化学教学质量,不仅要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注重将化学科学的新成就及对人类文明的影响,而且要重视对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我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入手,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做起,引导学生突破初中化学课时少、任务重、内容分散及有些概念极易混淆等矛盾,帮助他们过好基本概念关,实验操作关等,使他们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他们灵活运用化学知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1 倡导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经过自觉、积极、主动的认知活动和合作学习,获得主动发展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和谐、民主的探索问题环境,与学生交朋友,和学生一起学习,共同探讨。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探究的能力应做到以下四点:
1.1 让学生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如在学生学习了制氢气的实验之后,让学生设计实验室制CO2的实验。可首先问学生产生CO2有多少种方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再让学生选出实验室制CO2的反应原理,培养学生求同思维,最后,让学生运用比较和类比的方法,设计出CO2的实验室制法,培养学生的类比思维。
1.2 对课本的实验进行改进,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
如为了保护环境,对课本的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进行改进,让学生勇于评判,也极大的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1.3 将一些验证性实验设计为探究性实验
学习的探究过程,本身就是知识的生成过程,教师要避免把现成的答案和结论直接呈现给学生,重视通过学习的发现过程来生成新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如在介绍质量守恒定律时,把课堂教师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自行研究质量守恒的探索性实验。启发学生进行二次对比实验。
1.4 把课内实验向课外延伸
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拓展实验时间,从课内向课外延伸;拓展实验空间,从课堂内向课堂外延伸;拓展实验内涵,把实验与生产实际结合起来;可以提高学生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学习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时,介绍氧气制取的反应原理后,让学生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反应条件,自行设计制氧气的装置,甚至可以充分利用家中的器具,设计出类似的装置,让学生开展竞技活动,让他们自行上台演示自己的成果,然后介绍设计的原理,这样在发现中学习,定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2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习乐趣
兴趣的培养在于诱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因势利导,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扫除学习中的障碍,唤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使他们能积极主动自觉地学习。
学生刚接触化学时会对化学颇有些兴趣,尤其对化学实验更感到有意思。但当学到化学用语、元素符号和基本概念时,常会感到抽象难懂、枯燥乏味,往往会把化学视为“第二外语”或认为化学是一门“死记硬背”的学科,有可能会使原有的兴趣消失。初中化学需识记的知识比较多,又很集中,如教材中第四单元课题2“元素”里一下就出现了二十七种元素符号,让学生很难记住,为此我从讲绪言开始,将需记住的元素符号分批分期地布置给学生,并经常提问检查。我把元素符号、原子团等制成小卡片,把化合价编成顺口溜,把重点内容写成韵语,简化记忆。例如在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过程中,应是先通氢气,把试管内空气排净后再用酒精灯加热,当黑色氧化铜完全变为红色铜时,要先撤酒精灯,等试管完全冷却后再撤掉氢气流。这个实验经演示讲解后,我们用氢—灯—灯—氢四个字来表示,使学生很快地掌握,并能完整准确地说出其四个字顺序的含义及为什么。
3 精讲多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所谓精讲,既要配合教材内容,又要面向全体学生。精就是要突破重点,带过一般,设疑破难,创造思维情境,要注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要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灵活多样,而不能千篇一律,这不单是节约教时的问题,而是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智力的重要问题。
最后是加强训练:“练”是指学生在学习知识中的练习,也就是实践。在教学过程中,要学生能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新知识,就必须要给予学生一定时间、空间,放手让学生自行去研究、去探索,而教师尽量做到少讲,能不讲时就不要讲。例如,将演示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让学生充分动脑、动手、动口能力。通过对信息进行处理培养学生的分析、抽象、概括、综合表达能力。
实验证明,只有在合理地安排知识体系的基础上,通过精讲多练,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还可使课堂教学目标集中,有利于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大面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