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苏轼身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随豪放著称,但是所包含的内容广阔,风格多样,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为宋诗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例如《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所描述的就是苏轼对亡妻缠绵悱恻的悼念之情,本文针对这一首诗对诗词本身进行赏析并浅谈其中所使用的艺术手法。
【关键词】:苏轼;诗词;艺术手法;分析
苏轼,我国北宋时期的著名的文学家、诗人,他是一位在文学艺术方面具有高超才能和成就的杰出作家。苏轼因散文成就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进而又被列为“韩柳欧苏四大家”;他写的诗歌被尊为“宋诗典范”;他的词,被称为“为词立法”,是公认的豪放派的代表和开创之人。纵观苏轼诗词的特点可以用“从容、豪放、创新、丰富多彩”四个词概括。苏轼开创了以诗词来写悼亡的先河,《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就是文学史上第一首名义上上的悼亡词,我们结合诗词内容对其做出剖析,分析其运用了何艺术手法。
一、时空对比
本诗的写作背景正是苏轼妻子逝世的第十年,苏轼就任于当时的密州知府,与自己的家乡千里之隔。苏轼对于自己的现状十分感叹,对于外迁无可奈何,同时自己又身在异乡,对于家乡的思想之情无语言表,这时对于自己亡妻的怀念之情犹如诗中所写“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诗人巧妙的采用了时间的对比,将自己现在的悲惨经历与十年前的美好幸福的生活相比,突出现在自己的境遇;空间上的对比,诗人采用的是自己当前所就任的地方和有千里之隔的家乡作对比。以上时间和空间上的所跨越的还不算什么,真正跨越的是诗中所描绘的“生死两茫茫”,苏轼与自己的爱妻阴阳相隔,思念却不能相见,只能在梦中相见,来慰籍相思之苦,表达出诗人对自己亡妻的强烈的思念之情。
二、虚实结合
本诗还采用了虚实的手法来描绘对诗人对亡妻深切的思念之情,虚虚实实,相得益彰。在上片描写到“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两人一生一死,阴阳相隔十年之久,音讯渺茫,苏轼不想让自己去思念亡妻,但是却久久难以忘怀,表达了苏轼对亡妻深沉的爱,“无处话凄凉”表明苏轼没有地方去倾诉心中的凄凉,生活凄凄惨惨,十分不如意,而“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微霜”即使我们两个再次相逢,你也认不出我了,因为我已经灰尘满面,两鬓如霜。梦境与现实相交,突出了诗人在妻子离开后的满腔悲愤,以及诗人想念妻子的悲痛。对于上片采用的还是虚实结合的手法,到了下片才真正开始记梦,如梦回到千里之外的家乡,哪里有自己魂牵梦绕一如当初年轻的妻子,在窗边的梳妆台上梳妆打扮,两人相视一笑,相顾无言,没有想象中的轰轰烈烈,尽情宣泄,反而是“平平淡淡”的隐忍,此时无声胜有声啊。
诗中苏轼所虚构了一个虚幻的梦境,让现实当中的不如意在梦中都得到解决,在梦中的苏轼还是当年的那个在家乡和自己妻子郎情妾意,但是现实的生活苏轼远在他乡,仕途迷茫,自己的爱妻也离开数十年了,生活凄惨悲凉,引人伤感。最后的“明月夜,短松冈”,又重回现实,回忆起葬在故乡的妻子。梦境虽然是虚幻的,但是苏轼在梦境中对妻子的感情是真实的,随着梦境与现实的切换,苏轼对妻子的感情只能说是更上一层楼,相思却不得见真的是世上一大苦事。
三、分合顿挫
“十年生死两茫茫”描述两人的阴阳相隔,就是分。“不思量,自难忘”就是合,分分合合抑扬顿挫,使诗词具有浓烈的情感色彩。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说明苏轼的妻子所葬之地和目前苏轼就任的密州相隔千里,千里之外,妻子自己孤零零的孑然一身,冷冷清清,同时“无处话凄凉”还表现出来人到中年仕途迷茫,潦倒失意十分悲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好似在向自己的亡妻倾诉自己的悲惨境地,自己现在经历了这些遭遇已经两鬓微白,即使我们相遇了你也可能认不出来了,更何况我们现在阴阳两隔,再次重逢只是苏轼的幻想。“纵使”这一词表现出来,夫妻双方分合是感情的发展更上一层楼,之后表明即使再次相逢却不能相认,远比不能相逢更加让人难过,情感的起伏波动也更大。
四、叙述白描和细节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描写两人相见时的场景,记录着两人过去美好生活,表达两人过去真挚的爱情,同时与现在悲惨的境遇形成对比。这首词所蕴含的感情十分深,苏轼对自己的亡妻念念不忘。“小舷窗,正梳妆”这样的细节描写来描述苏轼亡妻的美丽容貌,以及苏轼对妻子的想念之情有多执着。”明月夜,短松冈“描写的时苏轼当年想念妻子的地方,就在明月的夜晚矮松的山冈,如此凄凉,冷清的描写,诗人当时的情感应是如何的寂寥悲痛,此情此景未免不让人肝肠寸断,这种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更时让读者感同身受。
五、衔接自然
诗词在上片描写了诗人对亡妻的思念之情,下片则描述了苏轼因为思念过度,相思如梦,一切顺理成章。上下片衔接过度自然,巧妙的借助了“夜来幽梦忽还乡”作为转折点,从而描写诗人进入梦境的故事。夫妻两人阴阳相隔,不得相见,只能借助梦境突破时间空间的界限再次相见于梦境,使原本不可能的事情变为可能。一个“忽”写出了在梦中与自己亡妻见面十分简单,过往的数十年苏轼在距离自己家乡一千多公里的密州就职,现在突然简单的回到了家乡,还看到日日思念的妻子,这种不切实际的事情也只有在梦中才能发生。
【参考文献】:
【1】 杲争取.赏读品析联想——以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为例[J].语文教学之友,2017,36(5):34-35.
【2】 余倩文.苏辛婉约词的比较--对两人对女子情感的倾注差异进行分析[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7,1(30):20,22.
【3】 汤小燕.纵使相逢应不识——试解"縱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一句[J].考试周刊,2017,(60):34.
【4】 徐可.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漫话古代文人之六[J].当代人,2017,(6):89-91.
作者简介:任旭娟,女,1970.12,汉族,湖南岳阳,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关键词】:苏轼;诗词;艺术手法;分析
苏轼,我国北宋时期的著名的文学家、诗人,他是一位在文学艺术方面具有高超才能和成就的杰出作家。苏轼因散文成就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进而又被列为“韩柳欧苏四大家”;他写的诗歌被尊为“宋诗典范”;他的词,被称为“为词立法”,是公认的豪放派的代表和开创之人。纵观苏轼诗词的特点可以用“从容、豪放、创新、丰富多彩”四个词概括。苏轼开创了以诗词来写悼亡的先河,《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就是文学史上第一首名义上上的悼亡词,我们结合诗词内容对其做出剖析,分析其运用了何艺术手法。
一、时空对比
本诗的写作背景正是苏轼妻子逝世的第十年,苏轼就任于当时的密州知府,与自己的家乡千里之隔。苏轼对于自己的现状十分感叹,对于外迁无可奈何,同时自己又身在异乡,对于家乡的思想之情无语言表,这时对于自己亡妻的怀念之情犹如诗中所写“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诗人巧妙的采用了时间的对比,将自己现在的悲惨经历与十年前的美好幸福的生活相比,突出现在自己的境遇;空间上的对比,诗人采用的是自己当前所就任的地方和有千里之隔的家乡作对比。以上时间和空间上的所跨越的还不算什么,真正跨越的是诗中所描绘的“生死两茫茫”,苏轼与自己的爱妻阴阳相隔,思念却不能相见,只能在梦中相见,来慰籍相思之苦,表达出诗人对自己亡妻的强烈的思念之情。
二、虚实结合
本诗还采用了虚实的手法来描绘对诗人对亡妻深切的思念之情,虚虚实实,相得益彰。在上片描写到“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两人一生一死,阴阳相隔十年之久,音讯渺茫,苏轼不想让自己去思念亡妻,但是却久久难以忘怀,表达了苏轼对亡妻深沉的爱,“无处话凄凉”表明苏轼没有地方去倾诉心中的凄凉,生活凄凄惨惨,十分不如意,而“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微霜”即使我们两个再次相逢,你也认不出我了,因为我已经灰尘满面,两鬓如霜。梦境与现实相交,突出了诗人在妻子离开后的满腔悲愤,以及诗人想念妻子的悲痛。对于上片采用的还是虚实结合的手法,到了下片才真正开始记梦,如梦回到千里之外的家乡,哪里有自己魂牵梦绕一如当初年轻的妻子,在窗边的梳妆台上梳妆打扮,两人相视一笑,相顾无言,没有想象中的轰轰烈烈,尽情宣泄,反而是“平平淡淡”的隐忍,此时无声胜有声啊。
诗中苏轼所虚构了一个虚幻的梦境,让现实当中的不如意在梦中都得到解决,在梦中的苏轼还是当年的那个在家乡和自己妻子郎情妾意,但是现实的生活苏轼远在他乡,仕途迷茫,自己的爱妻也离开数十年了,生活凄惨悲凉,引人伤感。最后的“明月夜,短松冈”,又重回现实,回忆起葬在故乡的妻子。梦境虽然是虚幻的,但是苏轼在梦境中对妻子的感情是真实的,随着梦境与现实的切换,苏轼对妻子的感情只能说是更上一层楼,相思却不得见真的是世上一大苦事。
三、分合顿挫
“十年生死两茫茫”描述两人的阴阳相隔,就是分。“不思量,自难忘”就是合,分分合合抑扬顿挫,使诗词具有浓烈的情感色彩。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说明苏轼的妻子所葬之地和目前苏轼就任的密州相隔千里,千里之外,妻子自己孤零零的孑然一身,冷冷清清,同时“无处话凄凉”还表现出来人到中年仕途迷茫,潦倒失意十分悲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好似在向自己的亡妻倾诉自己的悲惨境地,自己现在经历了这些遭遇已经两鬓微白,即使我们相遇了你也可能认不出来了,更何况我们现在阴阳两隔,再次重逢只是苏轼的幻想。“纵使”这一词表现出来,夫妻双方分合是感情的发展更上一层楼,之后表明即使再次相逢却不能相认,远比不能相逢更加让人难过,情感的起伏波动也更大。
四、叙述白描和细节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描写两人相见时的场景,记录着两人过去美好生活,表达两人过去真挚的爱情,同时与现在悲惨的境遇形成对比。这首词所蕴含的感情十分深,苏轼对自己的亡妻念念不忘。“小舷窗,正梳妆”这样的细节描写来描述苏轼亡妻的美丽容貌,以及苏轼对妻子的想念之情有多执着。”明月夜,短松冈“描写的时苏轼当年想念妻子的地方,就在明月的夜晚矮松的山冈,如此凄凉,冷清的描写,诗人当时的情感应是如何的寂寥悲痛,此情此景未免不让人肝肠寸断,这种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更时让读者感同身受。
五、衔接自然
诗词在上片描写了诗人对亡妻的思念之情,下片则描述了苏轼因为思念过度,相思如梦,一切顺理成章。上下片衔接过度自然,巧妙的借助了“夜来幽梦忽还乡”作为转折点,从而描写诗人进入梦境的故事。夫妻两人阴阳相隔,不得相见,只能借助梦境突破时间空间的界限再次相见于梦境,使原本不可能的事情变为可能。一个“忽”写出了在梦中与自己亡妻见面十分简单,过往的数十年苏轼在距离自己家乡一千多公里的密州就职,现在突然简单的回到了家乡,还看到日日思念的妻子,这种不切实际的事情也只有在梦中才能发生。
【参考文献】:
【1】 杲争取.赏读品析联想——以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为例[J].语文教学之友,2017,36(5):34-35.
【2】 余倩文.苏辛婉约词的比较--对两人对女子情感的倾注差异进行分析[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7,1(30):20,22.
【3】 汤小燕.纵使相逢应不识——试解"縱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一句[J].考试周刊,2017,(60):34.
【4】 徐可.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漫话古代文人之六[J].当代人,2017,(6):89-91.
作者简介:任旭娟,女,1970.12,汉族,湖南岳阳,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