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猜想 思维模式 基本环节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3A-
0037-02
适宜的猜想是步入数学新境界的有效武器,也是学生走向创新学习的必由之路。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因地制宜,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哪怕是奇特的、新异的、甚至可能是错误的猜想,并以此引导学生解读猜想、验证猜想,促进积极的思维碰撞,让数学学习充满理性,充满智慧。因此,教师要抓实平时教学的基本环节,培养学生积极猜想的思维模式,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全面提升。
一、问题引领,引发有效猜想
有效的问题是引发猜想的动力源泉。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计问题,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能够围绕问题进行合情猜想、大胆猜想,并诱发学生积极探索。适当的提问是激发猜想的催化剂,也能把数学学习引入到探索旅途之中,让学生感受到猜想的价值,体味到猜想的乐趣,从而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新知的探求中。
如,在教学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几分之一》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活动:用自己手中的正方形纸片创造出二分之一。活动要求引发了学生积极探索的兴趣,在学生的交流展示中,又引发了新的猜想:“除了这些折纸,还有没有其他的折法呢?”“能否用任意的一条直线也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呢?”学生积极的猜想,引发了积极的创造活动。有的学生提出:下图中的涂色部分就是正方形的二分之一。针对学生们意见不一致的情形,笔者组织学生展开辩论。“我認为黑色的部分大。”“我认为灰色的部分大。”……“我们光口头争辩是不能让人信服的,你打算用什么方法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呢?”问题将学生从消极的争论当中引出来,将学生从比嗓门大引领到比思维缜密中。当学生梳理出得到正方形的二分之一可以有5种分法时,笔者并不满足学生的回答,而是继续追问:“是不是只有这5种分法呢?”问题会刺激学生的神经,促使学生反思,去进一步猜想。当学生在不断尝试后,发现“经过正方形中心点的所有直线都可以把正方形平均分成2份,这样其中1份一定都是正方形的二分之一”,学习就变得丰富多彩起来。
有效的猜想来源于问题的启迪。在教学中教师的提问不一定要多,但必须要精,要是画龙点睛之笔。如“你是怎样想的呢”“用什么方法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呢”等,简洁的问题宛如在平静的湖面中投进了石子,势必会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促进学生思维的更大发展。
二、活动反思,加速验证猜想
著名数学教育家G·波利亚说:“数学的创造过程与其他任何知识的创造过程是一样的。在证明一个数学定理之前,你先得猜测这个定理的内容,在你完全做出详细的证明之前,你先得推测证明的思路。”所以把数学活动当成验证猜想的利器是可行之举,更是明智之举。
首先,操作可以克服小学生抽象思维不足的局限,给学生更多的直观感知,让学生获得更多的体验。从而为学生的猜想提供和谐的氛围和理想的情境。如,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圆柱的表面积计算》时,就可以设计给圆柱体玩具穿外衣的活动,有的学生只考虑一个侧面,有的学生还会加上一个底面,有的还会添上2个底面。不同的操作活动,势必会诱发学生猜想:“圆柱的表面积是什么呢?”“我们怎样去计算这些面积呢?”猜想诱使学生更好地解读活动,从加侧面的过程中感悟到侧面的展开图是长方形,进而学会找出对应的长和宽,使表面积的计算变得顺畅自然。
其次,操作活动能够满足学生寻找猜想的依据,探求猜想的合理性、准确性等基本需要,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会反思,学会梳理,从而让数学猜想变成科学,成为数学学习的活动经验。如,在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圆的面积》教学中,笔者抛出:“猜想刚才画出的圆的面积是多少?”学生会在圆中画出不同的图形,并利用直的图示面进行猜想,有的认为是比4个半径为边长的小正方形的面积小些,有的则认为它比4个三角形(直角边为半径)的面积和多一些,学生结合图例作出不同的猜想,让圆的面积与半径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而为后续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方向,让数学活动更具目的性和针对性。
再次,用实践活动诱发学习猜想是一种创造性的探索,教师能够很轻松地改善教学的质态,让学生自觉地活动起来,他们在动手、动口和动脑的过程中很自然地学会了做一做、比一比、议一议等,从而使验证猜想活动成为一种内在的需求。这样的学习活动让他们真正拥有了学习的自主权,对学习有了更新的理解与思考,猜想就会自然流淌出来。同时,他们不再满足于简单的猜想,会想方设法去验证自己的猜想,数学学习就演变为思考的过程,成为一种有意义的探究活动。
活动中生成猜想,在猜想中探索正确知识的来源,用实践来验证猜想的准确性等学习模式,一定能加深学生对知识发生过程的理解,逐步形成“猜想—验证”的思维模式。
三、学会表述,完善猜想模式
口欲说而不能言,这是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基本形态。针对这种现象,教学时教师就要让学生较好地说出自己的猜想,较科学地表述出验证猜想的逻辑关系。指导学生科学表述活动感悟,是完善猜想、建构认知的必要过程,所以教学中要适度地留白,给学生充裕的想象空间,让猜想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理想格局。
如,在上述“创造二分之一”的活动中,当学生展露出“通过正方形中心点的直线就可以将正方形二等分”这一猜想后,教师不应满足答案的获得,而应引导学生把自己的验证过程有序、有条理地陈述出来,让学生在说的过程中不断修补表述中的疏漏,使概念的表述更臻完美。
说出自己的猜想,说清楚验证猜想活动的过程,是一种智慧的体现,更是学生良好数学素养的展示。为此,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握时机,让学生踊跃地投身到猜想过程的回顾、总结和反思中去,从而使数学活动经验、学习模式逐渐明朗化并巩固下来,也使失误成为一种教训。长期的训练,“猜想—验证”的思维模式就会成为小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能力之一。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依托最基本的教学环节,帮助学生逐步建立“猜想—验证”的思维模式,并使之成为学生一种重要的探索解决问题的数学素养。教学中教师应重视数学猜想训练,通过合适的情境与手段努力提高学生的猜想水平,促进科学猜测思维模式的形成,使创造性学习成为一种可能。
(责编 林 剑)c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3A-
0037-02
适宜的猜想是步入数学新境界的有效武器,也是学生走向创新学习的必由之路。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因地制宜,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哪怕是奇特的、新异的、甚至可能是错误的猜想,并以此引导学生解读猜想、验证猜想,促进积极的思维碰撞,让数学学习充满理性,充满智慧。因此,教师要抓实平时教学的基本环节,培养学生积极猜想的思维模式,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全面提升。
一、问题引领,引发有效猜想
有效的问题是引发猜想的动力源泉。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计问题,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能够围绕问题进行合情猜想、大胆猜想,并诱发学生积极探索。适当的提问是激发猜想的催化剂,也能把数学学习引入到探索旅途之中,让学生感受到猜想的价值,体味到猜想的乐趣,从而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新知的探求中。
如,在教学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几分之一》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活动:用自己手中的正方形纸片创造出二分之一。活动要求引发了学生积极探索的兴趣,在学生的交流展示中,又引发了新的猜想:“除了这些折纸,还有没有其他的折法呢?”“能否用任意的一条直线也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呢?”学生积极的猜想,引发了积极的创造活动。有的学生提出:下图中的涂色部分就是正方形的二分之一。针对学生们意见不一致的情形,笔者组织学生展开辩论。“我認为黑色的部分大。”“我认为灰色的部分大。”……“我们光口头争辩是不能让人信服的,你打算用什么方法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呢?”问题将学生从消极的争论当中引出来,将学生从比嗓门大引领到比思维缜密中。当学生梳理出得到正方形的二分之一可以有5种分法时,笔者并不满足学生的回答,而是继续追问:“是不是只有这5种分法呢?”问题会刺激学生的神经,促使学生反思,去进一步猜想。当学生在不断尝试后,发现“经过正方形中心点的所有直线都可以把正方形平均分成2份,这样其中1份一定都是正方形的二分之一”,学习就变得丰富多彩起来。
有效的猜想来源于问题的启迪。在教学中教师的提问不一定要多,但必须要精,要是画龙点睛之笔。如“你是怎样想的呢”“用什么方法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呢”等,简洁的问题宛如在平静的湖面中投进了石子,势必会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促进学生思维的更大发展。
二、活动反思,加速验证猜想
著名数学教育家G·波利亚说:“数学的创造过程与其他任何知识的创造过程是一样的。在证明一个数学定理之前,你先得猜测这个定理的内容,在你完全做出详细的证明之前,你先得推测证明的思路。”所以把数学活动当成验证猜想的利器是可行之举,更是明智之举。
首先,操作可以克服小学生抽象思维不足的局限,给学生更多的直观感知,让学生获得更多的体验。从而为学生的猜想提供和谐的氛围和理想的情境。如,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圆柱的表面积计算》时,就可以设计给圆柱体玩具穿外衣的活动,有的学生只考虑一个侧面,有的学生还会加上一个底面,有的还会添上2个底面。不同的操作活动,势必会诱发学生猜想:“圆柱的表面积是什么呢?”“我们怎样去计算这些面积呢?”猜想诱使学生更好地解读活动,从加侧面的过程中感悟到侧面的展开图是长方形,进而学会找出对应的长和宽,使表面积的计算变得顺畅自然。
其次,操作活动能够满足学生寻找猜想的依据,探求猜想的合理性、准确性等基本需要,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会反思,学会梳理,从而让数学猜想变成科学,成为数学学习的活动经验。如,在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圆的面积》教学中,笔者抛出:“猜想刚才画出的圆的面积是多少?”学生会在圆中画出不同的图形,并利用直的图示面进行猜想,有的认为是比4个半径为边长的小正方形的面积小些,有的则认为它比4个三角形(直角边为半径)的面积和多一些,学生结合图例作出不同的猜想,让圆的面积与半径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而为后续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方向,让数学活动更具目的性和针对性。
再次,用实践活动诱发学习猜想是一种创造性的探索,教师能够很轻松地改善教学的质态,让学生自觉地活动起来,他们在动手、动口和动脑的过程中很自然地学会了做一做、比一比、议一议等,从而使验证猜想活动成为一种内在的需求。这样的学习活动让他们真正拥有了学习的自主权,对学习有了更新的理解与思考,猜想就会自然流淌出来。同时,他们不再满足于简单的猜想,会想方设法去验证自己的猜想,数学学习就演变为思考的过程,成为一种有意义的探究活动。
活动中生成猜想,在猜想中探索正确知识的来源,用实践来验证猜想的准确性等学习模式,一定能加深学生对知识发生过程的理解,逐步形成“猜想—验证”的思维模式。
三、学会表述,完善猜想模式
口欲说而不能言,这是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基本形态。针对这种现象,教学时教师就要让学生较好地说出自己的猜想,较科学地表述出验证猜想的逻辑关系。指导学生科学表述活动感悟,是完善猜想、建构认知的必要过程,所以教学中要适度地留白,给学生充裕的想象空间,让猜想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理想格局。
如,在上述“创造二分之一”的活动中,当学生展露出“通过正方形中心点的直线就可以将正方形二等分”这一猜想后,教师不应满足答案的获得,而应引导学生把自己的验证过程有序、有条理地陈述出来,让学生在说的过程中不断修补表述中的疏漏,使概念的表述更臻完美。
说出自己的猜想,说清楚验证猜想活动的过程,是一种智慧的体现,更是学生良好数学素养的展示。为此,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握时机,让学生踊跃地投身到猜想过程的回顾、总结和反思中去,从而使数学活动经验、学习模式逐渐明朗化并巩固下来,也使失误成为一种教训。长期的训练,“猜想—验证”的思维模式就会成为小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能力之一。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依托最基本的教学环节,帮助学生逐步建立“猜想—验证”的思维模式,并使之成为学生一种重要的探索解决问题的数学素养。教学中教师应重视数学猜想训练,通过合适的情境与手段努力提高学生的猜想水平,促进科学猜测思维模式的形成,使创造性学习成为一种可能。
(责编 林 剑)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