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具体的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自身的能力特长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不同的教学方式和学习策略,综合灵活地运用实验探究,联系生活,激发兴趣,促进其综合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 初中化学 兴趣 演示实验 学习方式
初中生刚接触化学,开始会对化学颇有些兴趣,尤其对化学实验更感到有意思。但当学到化学用语、无素符号和基本概念时,常会感到抽象难懂、枯燥乏味,往往会把化学视为“第二外语”或认为化学是一门“死记硬背”的学科,有可能会使原有的兴趣消失。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和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引导学生突破初中化学知识的分化,使原有的、暂时的兴趣转变为稳定的、持久的兴趣?下面就自己在多年工作实践中的一些做法,谈点滴体会。
一、注重联系生活,激发探究兴趣
化学是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的学科,教师讲课联系实际生活,必将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极大的激发探究问题的兴趣。
1.某些内容讲授时学生可能一时难以理解,此时教师可讲解一些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的实例,使抽象难懂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进而使他们掌握知识。如讲到100mL酒精和100mL水混合后总体积小于200mL。学生不能理解,这时我们举例问学生把一碗蚕豆和一碗小米混合后体积是不是两碗时,学生回答不是。并让他们解释原因,这样他们把微观粒子与宏观物质联系起来也就理解了酒精和水混合是由于小分子进入大分子间隙使体积小于200mL。
2.巧设问题,因势利导,激发探究化学知识的兴趣。如在二战期间,德军占领了丹麦,诺贝尔物理奖的获得者玻尔教授利用化学方法,使诺贝尔金质奖章溶解在王水中,在德国鬼子的眼皮子底下保存了两年,安然无恙,之后又用化学的方法从溶液中置换出所有的金子,得以重铸诺贝尔奖章。请问同学们,教授采用什么办法把溶液中的黄金全部置换出来?“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个问题立即引起了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动力,因势利导,从而在快乐中获得知识。
二、精讲多练,提高教学效率
精讲:主要体现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而且恰到好处地突破重点,带过一般,设疑破难,创造思维情境。多练:是巩固知识的途径之一,练要一定要练到点子上,要精心设计一些针对性较强的问题,引导学生在分析研究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所学知识,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做到既要配合教材内容,又要面向全体学生,才是我们需要的理性教学效果。
教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在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十分重要,也就是要时刻别忘了“忽悠”学生,以保证老师的“精讲”和学生的“多练”有机结合。教学过程由于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认知的过程,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关键在于教师的启发和引导。教师要在课堂上20分钟内向学生传授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使他们能轻松接受,教师必须要下一番工夫。除了要求教师自身渊博的知识、较强的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外,还要在课前充分理解吃透教材,在充分了解掌握学生的基础上,结合学生暴露的问题,深入准确、恰到好处地讲解和引导。并在这个过程中,注意学生的认识规律、思维的激发和知识密度的加大程度。做到精讲,必须使学生在短短的20分钟内,思维始终保持在最佳状态,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规范操作演示实验,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演示实验在化学教学中占了很大的比例,教师的一举一动对学生都有很大的影响,教师做的每一步都是一个示范操作的过程,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师演示不仅要规范,还要熟练、有条不紊、从容不迫,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去影响学生,促进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验课前应认真准备做好预做工作,掌握好实验成功的条件和关键,对实验所用的仪器、药品、时间等做好精心的充分准备。在教学过程中也需要增补一些实验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讲解金属活动性顺序时,我增加了钠与水反应的实验:在烧杯中加入了少量的水并滴入几滴酚酞试液,再加入金属钠。让学生清楚的观察到金属钠在水中变成一个闪亮的小球,在水面上四处游动,水溶液迅速呈现红色等实验现象。针对实验的这些现象和学生的观察,提出了几个问题情景进行思考和分析讨论:钠为何从煤油中取出来?为何能用小刀切开?为何遇水熔成一个闪亮的小球?溶液为何变成了红色?通过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和解释,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态、钠的保存、燃烧的钠能否用水灭火,钠放入硫酸铜溶液中能否把铜置换出来等一系列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通过实验,诱发、拓宽、深化了学生的思维。
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归纳起来不外乎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在接受式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学习的心理机制或途径是同化,学生是知识的接收者;在发现式学习中,学习内容使问题的形式间接呈现出来,学生学习的心理机制或途径是顺应,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存在的价值,彼此也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但传统学习方式过分突出和强调了接受和掌握,冷落和贬低了发现和探究。转变学习方式就是把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即是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这里以实验教学中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例,主要抓两点:第一,重视发展式学习的学生。在对过程学习中学得积极主动的学生,对那些有疑惑、提出疑问、多角度寻找答案的学生给予高度地肯定和赞许。因为“学贵有疑”发现了疑惑就是学习上有了好的起点,有疑就会思考,有思考就会去解决;第二,张扬学生个性。学生由于家庭背景不同,遗传基因有别,也就有了不同个性。内向的学生中有的对接受式学习比较认可,主动发现往往相对迟钝。
总之,在具体的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自身的能力特长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不同的教学方式和学习策略,综合灵活地运用实验探究,联系生活,激发兴趣,促进其综合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 初中化学 兴趣 演示实验 学习方式
初中生刚接触化学,开始会对化学颇有些兴趣,尤其对化学实验更感到有意思。但当学到化学用语、无素符号和基本概念时,常会感到抽象难懂、枯燥乏味,往往会把化学视为“第二外语”或认为化学是一门“死记硬背”的学科,有可能会使原有的兴趣消失。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和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引导学生突破初中化学知识的分化,使原有的、暂时的兴趣转变为稳定的、持久的兴趣?下面就自己在多年工作实践中的一些做法,谈点滴体会。
一、注重联系生活,激发探究兴趣
化学是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的学科,教师讲课联系实际生活,必将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极大的激发探究问题的兴趣。
1.某些内容讲授时学生可能一时难以理解,此时教师可讲解一些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的实例,使抽象难懂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进而使他们掌握知识。如讲到100mL酒精和100mL水混合后总体积小于200mL。学生不能理解,这时我们举例问学生把一碗蚕豆和一碗小米混合后体积是不是两碗时,学生回答不是。并让他们解释原因,这样他们把微观粒子与宏观物质联系起来也就理解了酒精和水混合是由于小分子进入大分子间隙使体积小于200mL。
2.巧设问题,因势利导,激发探究化学知识的兴趣。如在二战期间,德军占领了丹麦,诺贝尔物理奖的获得者玻尔教授利用化学方法,使诺贝尔金质奖章溶解在王水中,在德国鬼子的眼皮子底下保存了两年,安然无恙,之后又用化学的方法从溶液中置换出所有的金子,得以重铸诺贝尔奖章。请问同学们,教授采用什么办法把溶液中的黄金全部置换出来?“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个问题立即引起了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动力,因势利导,从而在快乐中获得知识。
二、精讲多练,提高教学效率
精讲:主要体现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而且恰到好处地突破重点,带过一般,设疑破难,创造思维情境。多练:是巩固知识的途径之一,练要一定要练到点子上,要精心设计一些针对性较强的问题,引导学生在分析研究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所学知识,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做到既要配合教材内容,又要面向全体学生,才是我们需要的理性教学效果。
教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在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十分重要,也就是要时刻别忘了“忽悠”学生,以保证老师的“精讲”和学生的“多练”有机结合。教学过程由于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认知的过程,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关键在于教师的启发和引导。教师要在课堂上20分钟内向学生传授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使他们能轻松接受,教师必须要下一番工夫。除了要求教师自身渊博的知识、较强的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外,还要在课前充分理解吃透教材,在充分了解掌握学生的基础上,结合学生暴露的问题,深入准确、恰到好处地讲解和引导。并在这个过程中,注意学生的认识规律、思维的激发和知识密度的加大程度。做到精讲,必须使学生在短短的20分钟内,思维始终保持在最佳状态,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规范操作演示实验,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演示实验在化学教学中占了很大的比例,教师的一举一动对学生都有很大的影响,教师做的每一步都是一个示范操作的过程,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师演示不仅要规范,还要熟练、有条不紊、从容不迫,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去影响学生,促进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验课前应认真准备做好预做工作,掌握好实验成功的条件和关键,对实验所用的仪器、药品、时间等做好精心的充分准备。在教学过程中也需要增补一些实验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讲解金属活动性顺序时,我增加了钠与水反应的实验:在烧杯中加入了少量的水并滴入几滴酚酞试液,再加入金属钠。让学生清楚的观察到金属钠在水中变成一个闪亮的小球,在水面上四处游动,水溶液迅速呈现红色等实验现象。针对实验的这些现象和学生的观察,提出了几个问题情景进行思考和分析讨论:钠为何从煤油中取出来?为何能用小刀切开?为何遇水熔成一个闪亮的小球?溶液为何变成了红色?通过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和解释,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态、钠的保存、燃烧的钠能否用水灭火,钠放入硫酸铜溶液中能否把铜置换出来等一系列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通过实验,诱发、拓宽、深化了学生的思维。
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归纳起来不外乎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在接受式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学习的心理机制或途径是同化,学生是知识的接收者;在发现式学习中,学习内容使问题的形式间接呈现出来,学生学习的心理机制或途径是顺应,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存在的价值,彼此也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但传统学习方式过分突出和强调了接受和掌握,冷落和贬低了发现和探究。转变学习方式就是把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即是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这里以实验教学中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例,主要抓两点:第一,重视发展式学习的学生。在对过程学习中学得积极主动的学生,对那些有疑惑、提出疑问、多角度寻找答案的学生给予高度地肯定和赞许。因为“学贵有疑”发现了疑惑就是学习上有了好的起点,有疑就会思考,有思考就会去解决;第二,张扬学生个性。学生由于家庭背景不同,遗传基因有别,也就有了不同个性。内向的学生中有的对接受式学习比较认可,主动发现往往相对迟钝。
总之,在具体的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自身的能力特长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不同的教学方式和学习策略,综合灵活地运用实验探究,联系生活,激发兴趣,促进其综合素质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