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天早晨,Jay Chou从香甜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一个大明星。这位出生在台湾的年轻人,有着众多的头衔:“亚洲流行天王”、华语乐坛皇帝、词曲创作家、编曲及制作人、MV及电影导演、编剧……他的大名叫周杰伦,而他的粉丝们更愿意称呼他的那个奇怪的别名——周董,听上去仿佛他跟他们处于同一职场上,是他们的领导者。
最早听到周杰伦的歌大约在1999年前后。我的学生在MSN上传来一个音频文件,叫做《威廉古堡》,我听不清歌词,学生就一段一段打字传给我。听起来曲子不错,歌词也很特别,像一首前卫派诗歌。其歌词的内容、句式、曲调、风格,都很欧化。后来就经常能接触到这位老兄的身影和歌声,持续至今。
在流行歌曲的听众中,周杰伦的歌迷的文化程度相对较高,大多为高中生和大学生。这些人实际上是流行文化的重要推动者。正因为周杰伦影响到这么一人群,他对当下流行文化的影响力有着较长的持续期。这一点,与前些年一夜火爆的雪村、刀郎之流有所不同,后者一般难以逃脱流行文化宿命——二至三年的生存周期。
作为流行偶像的周杰伦,其形象设计恰如其分。他有活力,长相也还算过得去,但又不是一般娱乐明星的那种超常的英俊。过分的英俊俏丽,让人觉得高不可攀,仅供少年人“偶像崇拜”用。而周杰伦的外形只比常人超出那么一点点,对先天条件要求并不高,给人似曾相识的感觉,这对年轻人有一种天然的亲和力。鸭舌帽、牛仔裤、篮球鞋,单眼皮、宽脸盘、头发覆额,一副略显羞涩的、闷骚型的反叛青年形象,一种我行我素、满不在乎的“酷”风格。从一个自发的有个性的歌手长成为一个超级偶像,一个灰头土脸的小子迅速变成了天王巨星,这一成功的神话,给了年轻歌迷一种令人想入非非的承诺。
周杰伦虽然外表平淡无奇,穿着也随意,但他却有着一副对一切都漫不经心,不为所动的样子。有几分忧郁,但又不是哀怨;有几分冷漠,但又不流于无情;有几分洒脱,但又不会狂傲;我行我素而又不失侠义心肠;听别具一格的音乐、进行别具一格的消费……总而言之,“不走寻常路”——这一切,正是当下青少年的重要的精神特质。年轻人对“做我喜欢的”这一理念的崇尚,通过歌曲和商业广告,鼓吹“不走寻常路”和“我的地盘,我做主”的生活方式和生存价值,周杰伦也因此而成为这一代青少年的精神代言人。
然而,正如其演唱时吐词的含混模糊一样,周杰伦的文化语义依然是含糊不清的。他最初的歌曲混合了篮球、电玩、动漫、功夫等当下青少年的生活内容元素,并将这些时尚内容跟诸多国际流行音乐元素:嘻哈、节奏蓝调、Rap,以及所谓“中国风”,拼贴在一起,形成了他特有的风格,其影响力覆盖了十五岁到三十五岁年龄层的人群。《威廉古堡》《龙拳》乃至《东风破》之类的歌曲,刻意制造意义的含混,在流行的蛋糕上涂抹上一层似是而非的文化奶油。这一意义的含混,乃是年轻人摆脱现实烦恼的轻度麻醉剂。这种文化心理走向极端的终极状态,就是时下流行的“屌丝”。
但从新近的几张专辑来看,周杰伦正在从一个单纯和有些怪癖的男孩,向成年人矫情、虚伪的阶段过渡。“周杰伦”产品制造者们考虑到他的追捧者渐渐长大成人,于是开始准备为他们打造成年版的“周杰伦”。从外形上看,“成年版周杰伦”并没有太大的变化。但从《七里香》《十一月的萧邦》到《青花瓷》等新专辑,周杰伦开始把玩文化,预备成为未来“绅士”的代言人,为中产阶级文化趣味培养社会基础。他甚至开始留起了胡子,把青涩的“酷”改造成深沉的缄默,把满不在乎和吊儿郎当改造成老成持重和宽宏大量。从这个意义上看,周杰伦已成为流行的娱乐文化工业的高级“人质”,这个庞大的工业集团,正在按照他们的趣味和理念塑造文化样板,而周的拥趸们则是“人质的人质”。周杰伦的“变形记”,也正是华语文化圈的社会阶层的“变形记”。
这一切仿佛1960年代至1970年代西方文化中的青年“亚文化”历史的重演:“嬉皮士”(Hippies)蜕变为“雅皮士”(Yuppies)。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文化环境的改变,“嬉皮士”的锋芒和锐气日渐衰减,接下来的平庸和无聊也将是不可避免的。周杰伦的这一形象蜕变,符合当下华语文化圈的“亚文化”格局变化。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当下中国大陆的社会阶层中,所谓“雅皮士”却是面目模糊和极度不稳定的群体。这一群体曾经是年轻的“白领”阶层的梦想,但今天,这一群体迅速分化,一部分上升为以“高富帅”人群为标志的富人阶层,另一部分“白领”的生活开始变得捉襟见肘,正面临堕落为“屌丝”的窘境。
最早听到周杰伦的歌大约在1999年前后。我的学生在MSN上传来一个音频文件,叫做《威廉古堡》,我听不清歌词,学生就一段一段打字传给我。听起来曲子不错,歌词也很特别,像一首前卫派诗歌。其歌词的内容、句式、曲调、风格,都很欧化。后来就经常能接触到这位老兄的身影和歌声,持续至今。
在流行歌曲的听众中,周杰伦的歌迷的文化程度相对较高,大多为高中生和大学生。这些人实际上是流行文化的重要推动者。正因为周杰伦影响到这么一人群,他对当下流行文化的影响力有着较长的持续期。这一点,与前些年一夜火爆的雪村、刀郎之流有所不同,后者一般难以逃脱流行文化宿命——二至三年的生存周期。
作为流行偶像的周杰伦,其形象设计恰如其分。他有活力,长相也还算过得去,但又不是一般娱乐明星的那种超常的英俊。过分的英俊俏丽,让人觉得高不可攀,仅供少年人“偶像崇拜”用。而周杰伦的外形只比常人超出那么一点点,对先天条件要求并不高,给人似曾相识的感觉,这对年轻人有一种天然的亲和力。鸭舌帽、牛仔裤、篮球鞋,单眼皮、宽脸盘、头发覆额,一副略显羞涩的、闷骚型的反叛青年形象,一种我行我素、满不在乎的“酷”风格。从一个自发的有个性的歌手长成为一个超级偶像,一个灰头土脸的小子迅速变成了天王巨星,这一成功的神话,给了年轻歌迷一种令人想入非非的承诺。
周杰伦虽然外表平淡无奇,穿着也随意,但他却有着一副对一切都漫不经心,不为所动的样子。有几分忧郁,但又不是哀怨;有几分冷漠,但又不流于无情;有几分洒脱,但又不会狂傲;我行我素而又不失侠义心肠;听别具一格的音乐、进行别具一格的消费……总而言之,“不走寻常路”——这一切,正是当下青少年的重要的精神特质。年轻人对“做我喜欢的”这一理念的崇尚,通过歌曲和商业广告,鼓吹“不走寻常路”和“我的地盘,我做主”的生活方式和生存价值,周杰伦也因此而成为这一代青少年的精神代言人。
然而,正如其演唱时吐词的含混模糊一样,周杰伦的文化语义依然是含糊不清的。他最初的歌曲混合了篮球、电玩、动漫、功夫等当下青少年的生活内容元素,并将这些时尚内容跟诸多国际流行音乐元素:嘻哈、节奏蓝调、Rap,以及所谓“中国风”,拼贴在一起,形成了他特有的风格,其影响力覆盖了十五岁到三十五岁年龄层的人群。《威廉古堡》《龙拳》乃至《东风破》之类的歌曲,刻意制造意义的含混,在流行的蛋糕上涂抹上一层似是而非的文化奶油。这一意义的含混,乃是年轻人摆脱现实烦恼的轻度麻醉剂。这种文化心理走向极端的终极状态,就是时下流行的“屌丝”。
但从新近的几张专辑来看,周杰伦正在从一个单纯和有些怪癖的男孩,向成年人矫情、虚伪的阶段过渡。“周杰伦”产品制造者们考虑到他的追捧者渐渐长大成人,于是开始准备为他们打造成年版的“周杰伦”。从外形上看,“成年版周杰伦”并没有太大的变化。但从《七里香》《十一月的萧邦》到《青花瓷》等新专辑,周杰伦开始把玩文化,预备成为未来“绅士”的代言人,为中产阶级文化趣味培养社会基础。他甚至开始留起了胡子,把青涩的“酷”改造成深沉的缄默,把满不在乎和吊儿郎当改造成老成持重和宽宏大量。从这个意义上看,周杰伦已成为流行的娱乐文化工业的高级“人质”,这个庞大的工业集团,正在按照他们的趣味和理念塑造文化样板,而周的拥趸们则是“人质的人质”。周杰伦的“变形记”,也正是华语文化圈的社会阶层的“变形记”。
这一切仿佛1960年代至1970年代西方文化中的青年“亚文化”历史的重演:“嬉皮士”(Hippies)蜕变为“雅皮士”(Yuppies)。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文化环境的改变,“嬉皮士”的锋芒和锐气日渐衰减,接下来的平庸和无聊也将是不可避免的。周杰伦的这一形象蜕变,符合当下华语文化圈的“亚文化”格局变化。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当下中国大陆的社会阶层中,所谓“雅皮士”却是面目模糊和极度不稳定的群体。这一群体曾经是年轻的“白领”阶层的梦想,但今天,这一群体迅速分化,一部分上升为以“高富帅”人群为标志的富人阶层,另一部分“白领”的生活开始变得捉襟见肘,正面临堕落为“屌丝”的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