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教学,不仅是教学生习得基本的“语文”知识——字、词、句、语法、修辞、逻辑等,掌握听、说、读、写等基本能力,更是为了让学生传承和发扬中华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记得我第一次上公开课,便是上了《游山西村》这一首诗,我将教学重点放在了逐字逐句解释诗意之上,将古诗拆得分崩离析,完全失去了其原有的韵味。可是,古诗又应当怎样教学呢,我感到了彷徨。
一、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直到有一次,在聆听了深圳市教研员赵志祥老师关于古诗词吟诵的讲座之后,我才知道,之前教学生“按节奏,读重音”来朗诵古诗的方法是大错特错的。
那么,自古以来,我们汉语的诗词文赋,是怎样诵读的呢?
是吟诵。自古读书皆吟诵。吟诵,是汉文化的意义承载方式和传承方式,是“汉诗文的传统读法”,或者叫“中国读书法”。它是一种“半念半唱”的汉语言特有的朗读方式,可以按照统一的调吟,也可以按自己的调吟,但都必须遵循平仄规律。古人诗兴大发或表达某种情感时,往往即兴吟诵诗句。
在赵志祥老师的讲座上,我听到了以前未曾听过的读书声,领略了古代诗歌蕴含的淋漓尽致的情感。这场讲座,使我醍醐灌顶,如梦方醒,原来古诗竟是这样读的,准确地说,应该是这样吟诵的。比如,按平常的方法,《游山西村》这首诗是按这样的节奏来读: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然而,按照平仄规律,应该是这样的:
| | — — | | —
莫 笑 农 家 腊 酒 浑,
— — | | | — —
丰 年 留 客 足 鸡 豚。
— — | | — — |
山 重 水 复 疑 无 路,
| | — — | | —
柳 暗 花 明 又 一 村。
中华古诗词是古人留给子孙后代的宝贵财富,振兴诗词,唯有吟诵。
二、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
1.浅尝辄止。听完赵志祥老师的讲座,我便跃跃欲试,想让学生用吟诵的方法来诵读古诗。可是,我也只是刚接触吟诵,初通皮毛,而当时带的班级又是二年级,学生年龄还比较小,二年级的学生能通晓平仄吗?我想起了陆九渊写的一首诗《读书》:“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对,语文教学本就是细水长流的事情,不能急于一时,我学到多少,就教学生多少,边学边教。
我决定从熏陶开始,让学生多听名家吟诵古诗的录音。二年级学生学了《望庐山瀑布》《回乡偶书》等经典古诗,我便在网络上查找徐健顺、陶枢润等名家的作品。在找的过程中,我发现他们的吟诵作品少之又少,不禁悲从中来,除了极力倡导吟诵的有志之士,很多人几乎已经摒弃了汉诗文的传统读法,中国读书法正在逐渐走向式微。
一开始我给学生播放《望庐山瀑布》等作品,学生觉得很新奇,很有趣,边听边笑。我让他们听了几遍之后试着跟录音吟诵,他们饶有兴致地有样学样,课堂气氛也很活跃,我相信在潜移默化中他们会感受到古诗词的音律美。
2.含英咀华。就这样坚持了两年,翌年,笔者带着这个班升上了四年级,我想,是时候跟学生普及一下吟诵的基础知识了。吟诵,是吟咏和诵读的合称。“吟”是有音阶,像唱歌一样诵读,语言为主,音乐为辅。“诵”没有音阶,但要有节奏有抑扬顿挫地读,突出语气。我在教学中主要偏重“诵读”,“吟咏”停留在欣赏的层面,以《题西林壁》为例,我浅显地告诉学生,一二声的字为平声,三四声的字为仄声,平声长仄声短,但不是偶数的平声字与仄声字一样不拖长音。还有一些汉字,虽然普通话读起来是一二声字,但在古代却是入声字,要读仄声,如“识”字。
— — | | — — |
横 看 成 岭 侧 成 峰,
| | — — | | —
遠 近 高 低 各 不 同。
| | — — — | |
不 识 庐 山 真 面 目,
— — | | | — —
只 缘 身 在 此 山 中。
我打着手势诵读了一遍给学生听,让学生自由练习,再请学生试着诵读出来。刚开始,学生总是绕不出西方朗诵法的圈子,在我反复地示范之后,学生基本懂得了怎么诵读这首诗的平仄。我又拿出前两年学过的古诗,让他们反复地练读每首诗的平仄,直到他们不用看着平仄也能流利地诵读出那首诗。那段时间,听着学生整齐划一的诵读声,我感觉自己穿越回了古代。
光跟学生讲古诗的平仄还不行,古诗词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我还想给他们更多。还是那首古诗《游山西村》,我的教学设计却与当年有了大不同。我把教学设计分为四个板块:
(1)解诗题,知诗人。
(2)学习押韵和对偶。
我问学生,古诗读起来为什么那么朗朗上口?学生观察后告诉我,这首诗一二四句的末字“浑、豚、村”有一个相同点,就是韵母相同,都带有“un”。对,我说这三个字就是本首诗的韵脚,押同一个韵,这是诗人追求语言的和谐美。而通过平仄来诵读古诗,是为了追求变化,让古诗读起来抑扬顿挫,使之产生音乐的美感。
在备课过程中,我还了解到,这首七言律诗后四句的最后一个字“门”也是韵脚,但韵母不是“un”,那是格律诗规定,律诗偶句的句尾一定要押韵,韵脚全部都是平声韵。但我没有把这个知识点告诉学生,对他们来说,过多的知识反而让他们不能更好地吸收,学习应当是循序渐进的过程。
古诗除了讲究平仄、押韵,还讲究对偶。对偶其实就是古诗每一联中的上下句有词性相同的字或词。学生此前其实已经接触过很多对偶句,如一年级下册的《识字三》,这是一篇对对子“云对雾,雪对霜。和风对细雨,朝霞对夕阳……”;再如一年级下册的《识字七》“是对非,长对短,虚心对骄傲,热情对冷淡……”;到四年级上册学习的回文联“雾锁山头山锁雾,天连水尾水连天。”看了例子,学生很快就找到了《游山西村》这首诗的对偶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通过简单的教法,学生在不觉中又掌握了一项知识。
(3)诵读和吟咏《游山西村》。
在诵读和吟咏环节,我还是和往常一样,花了比较多的时间让学生反复地诵读,品味。
(4)解诗意,悟诗情。
既然逐字逐句解释诗意行不通,群策群力下,我用了两个方法让学生从整体把握全诗。一是画画。画画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学生根据课文注释,并按照自己的理解画连环画,表达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二是演情景剧。四人学习小组讨论整首诗的意思,并写出剧本,分角色表演。学生演得惟妙惟肖,生动再现了农家人的热情好客,以及陆游在山重水复疑无路时的彷徨和无助,效果出奇得好。
这之后,我又有幸再次聆听了赵志祥老师的讲座,那一次,赵老师教了我们一众教师最基本的吟咏调,让我懂得了在吟咏古诗的时候,以不变应万变。
古诗教学上的尝试,对我来说,这才只是一个开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我会怀着一颗好学的心,不断地探索古诗教学,教给学生更多的知识,在古诗词这一片田地中耕耘出属于自己的硕果。也许,这就是育人的快乐吧。
(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凤凰学校)
(责任编辑 张妤)
一、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直到有一次,在聆听了深圳市教研员赵志祥老师关于古诗词吟诵的讲座之后,我才知道,之前教学生“按节奏,读重音”来朗诵古诗的方法是大错特错的。
那么,自古以来,我们汉语的诗词文赋,是怎样诵读的呢?
是吟诵。自古读书皆吟诵。吟诵,是汉文化的意义承载方式和传承方式,是“汉诗文的传统读法”,或者叫“中国读书法”。它是一种“半念半唱”的汉语言特有的朗读方式,可以按照统一的调吟,也可以按自己的调吟,但都必须遵循平仄规律。古人诗兴大发或表达某种情感时,往往即兴吟诵诗句。
在赵志祥老师的讲座上,我听到了以前未曾听过的读书声,领略了古代诗歌蕴含的淋漓尽致的情感。这场讲座,使我醍醐灌顶,如梦方醒,原来古诗竟是这样读的,准确地说,应该是这样吟诵的。比如,按平常的方法,《游山西村》这首诗是按这样的节奏来读: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然而,按照平仄规律,应该是这样的:
| | — — | | —
莫 笑 农 家 腊 酒 浑,
— — | | | — —
丰 年 留 客 足 鸡 豚。
— — | | — — |
山 重 水 复 疑 无 路,
| | — — | | —
柳 暗 花 明 又 一 村。
中华古诗词是古人留给子孙后代的宝贵财富,振兴诗词,唯有吟诵。
二、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
1.浅尝辄止。听完赵志祥老师的讲座,我便跃跃欲试,想让学生用吟诵的方法来诵读古诗。可是,我也只是刚接触吟诵,初通皮毛,而当时带的班级又是二年级,学生年龄还比较小,二年级的学生能通晓平仄吗?我想起了陆九渊写的一首诗《读书》:“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对,语文教学本就是细水长流的事情,不能急于一时,我学到多少,就教学生多少,边学边教。
我决定从熏陶开始,让学生多听名家吟诵古诗的录音。二年级学生学了《望庐山瀑布》《回乡偶书》等经典古诗,我便在网络上查找徐健顺、陶枢润等名家的作品。在找的过程中,我发现他们的吟诵作品少之又少,不禁悲从中来,除了极力倡导吟诵的有志之士,很多人几乎已经摒弃了汉诗文的传统读法,中国读书法正在逐渐走向式微。
一开始我给学生播放《望庐山瀑布》等作品,学生觉得很新奇,很有趣,边听边笑。我让他们听了几遍之后试着跟录音吟诵,他们饶有兴致地有样学样,课堂气氛也很活跃,我相信在潜移默化中他们会感受到古诗词的音律美。
2.含英咀华。就这样坚持了两年,翌年,笔者带着这个班升上了四年级,我想,是时候跟学生普及一下吟诵的基础知识了。吟诵,是吟咏和诵读的合称。“吟”是有音阶,像唱歌一样诵读,语言为主,音乐为辅。“诵”没有音阶,但要有节奏有抑扬顿挫地读,突出语气。我在教学中主要偏重“诵读”,“吟咏”停留在欣赏的层面,以《题西林壁》为例,我浅显地告诉学生,一二声的字为平声,三四声的字为仄声,平声长仄声短,但不是偶数的平声字与仄声字一样不拖长音。还有一些汉字,虽然普通话读起来是一二声字,但在古代却是入声字,要读仄声,如“识”字。
— — | | — — |
横 看 成 岭 侧 成 峰,
| | — — | | —
遠 近 高 低 各 不 同。
| | — — — | |
不 识 庐 山 真 面 目,
— — | | | — —
只 缘 身 在 此 山 中。
我打着手势诵读了一遍给学生听,让学生自由练习,再请学生试着诵读出来。刚开始,学生总是绕不出西方朗诵法的圈子,在我反复地示范之后,学生基本懂得了怎么诵读这首诗的平仄。我又拿出前两年学过的古诗,让他们反复地练读每首诗的平仄,直到他们不用看着平仄也能流利地诵读出那首诗。那段时间,听着学生整齐划一的诵读声,我感觉自己穿越回了古代。
光跟学生讲古诗的平仄还不行,古诗词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我还想给他们更多。还是那首古诗《游山西村》,我的教学设计却与当年有了大不同。我把教学设计分为四个板块:
(1)解诗题,知诗人。
(2)学习押韵和对偶。
我问学生,古诗读起来为什么那么朗朗上口?学生观察后告诉我,这首诗一二四句的末字“浑、豚、村”有一个相同点,就是韵母相同,都带有“un”。对,我说这三个字就是本首诗的韵脚,押同一个韵,这是诗人追求语言的和谐美。而通过平仄来诵读古诗,是为了追求变化,让古诗读起来抑扬顿挫,使之产生音乐的美感。
在备课过程中,我还了解到,这首七言律诗后四句的最后一个字“门”也是韵脚,但韵母不是“un”,那是格律诗规定,律诗偶句的句尾一定要押韵,韵脚全部都是平声韵。但我没有把这个知识点告诉学生,对他们来说,过多的知识反而让他们不能更好地吸收,学习应当是循序渐进的过程。
古诗除了讲究平仄、押韵,还讲究对偶。对偶其实就是古诗每一联中的上下句有词性相同的字或词。学生此前其实已经接触过很多对偶句,如一年级下册的《识字三》,这是一篇对对子“云对雾,雪对霜。和风对细雨,朝霞对夕阳……”;再如一年级下册的《识字七》“是对非,长对短,虚心对骄傲,热情对冷淡……”;到四年级上册学习的回文联“雾锁山头山锁雾,天连水尾水连天。”看了例子,学生很快就找到了《游山西村》这首诗的对偶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通过简单的教法,学生在不觉中又掌握了一项知识。
(3)诵读和吟咏《游山西村》。
在诵读和吟咏环节,我还是和往常一样,花了比较多的时间让学生反复地诵读,品味。
(4)解诗意,悟诗情。
既然逐字逐句解释诗意行不通,群策群力下,我用了两个方法让学生从整体把握全诗。一是画画。画画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学生根据课文注释,并按照自己的理解画连环画,表达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二是演情景剧。四人学习小组讨论整首诗的意思,并写出剧本,分角色表演。学生演得惟妙惟肖,生动再现了农家人的热情好客,以及陆游在山重水复疑无路时的彷徨和无助,效果出奇得好。
这之后,我又有幸再次聆听了赵志祥老师的讲座,那一次,赵老师教了我们一众教师最基本的吟咏调,让我懂得了在吟咏古诗的时候,以不变应万变。
古诗教学上的尝试,对我来说,这才只是一个开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我会怀着一颗好学的心,不断地探索古诗教学,教给学生更多的知识,在古诗词这一片田地中耕耘出属于自己的硕果。也许,这就是育人的快乐吧。
(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凤凰学校)
(责任编辑 张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