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探究活动中的主题设计优化

来源 :中国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hua99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题的优化设计不仅要基于教材资源,更要联系学生实际,关注社会热点和校园动态,使其亲近学生,体现学生立场并指向问题解决,关注学生需求,具有可操作性和实效性。主题的优化设计体现学生立场,就是要充分认识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充分考虑学生需求、兴趣。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主题探究活动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可以满足儿童道德成长的需求。主题作为探究活动的核心、灵魂,也是活动的内容和导向,是将分散的学习内容整合在一起的“黏合剂”。因此,设计并优化主题探究活动中的主题,是组织课堂活动的重要环节。主题的优化设计既要基于教材,又要体现学生立场,同时在表达上要精准、精彩,富有吸引力。
  一、依托教材,注重拓展生成
  《道德与法治》教材具有清晰的逻辑结构、丰富的内容层次,以主题来组编是其最大的特点。每册教材都聚焦一个教育主题,下分为四个单元主题。譬如,二年级上册的教育主题是“共有与共享”,下设“我们的节假日”“我们的班级”“我们在公共场所”“我们生活的地方”四个单元主题。各个单元的每一个课题又是一个具体教育主题,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四课的主题分别是“假期有收获”“周末巧安排”“欢欢喜喜庆国庆”“团团圆圆过中秋”。可见,主题构成了《道德与法治》教材的内容框架,为教师有效组织教学活动提供了基本思路。因此,主题探究活动的主题设计要依托教材,从教材中寻找资源,同时要积极拓展,从而生成探究主题。
  (一)用教学目标来导引
  主题探究活动的主题设计要以教学目标为指引,梳理渐进的、多元的活动主题,通过整合多样的活动来架构和形成课堂内容。“我们小点儿声”一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教学让学生体会到在学校等人员密集的场合大声喧哗会给他人带来不适,认识到在公共场所保持安静是文明的体现。帮助学生学会控制音量,养成在公共场所不大声喧哗、不打扰他人的好习惯。基于此,某教师设计了“身边噪音危害大”“我做小小调音师”“调音师们显本领”三个活动主题。在这些主题的统领下,整节课的教学活动不仅内容丰富,还体现了明确的教学目标、清晰的教学思路,且环环相扣、层层深入。
  (二)对教材主题再开发
  主题探究活动中的主题既源于教材的主题,又有别于教材的教育主题,是探究活动有效开展的关键,具有导向、统领等独特的价值,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能简单照搬教材的主题,而要进行“二度开发”,即进行主题的提炼与优化。“周末巧安排”一课,教材编排了三部分内容,分别是“说说我的周末”“这样可以吗”“怎样安排更精彩”,建议教师在统整教学资源后可以设计四个活动主题:“认识周末”“回望周末”“讨论周末”“展望周末”,四个主题逐步深入,指向学生生活。
  (三)在整合延伸中拓展
  首先,要加强各方面知识的整合,加强道德教育与其他学科知识的相互转化,形成合适的主题。“试种一粒籽”一课,某教师设计了“我的种植日记”活动主题,有机地将科学、语文、美术等学科知识内容融合起来,学生在种植、养护、观察、记载、图画示意等活动中感受生命的奇妙,感受尝试带来的快乐。其次,主题探究活动要与学校德育、特色活动有机融合,基于学生直接面对的问题以及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生成探究主题。“尊重劳动者”一课,建议教师可以设计“如何面对迟到的外卖小哥”等主题,引导学生先分析外卖小哥迟到的原因,可能是下雨、交通拥堵、联系方式不正确等,然后探寻解决的办法,并引导学生以宽容、理解的心态面对他人,实现对劳动者的尊重。
  二、亲近学生,体现学生立场
  主题的优化设计不仅要基于教材资源,更要联系学生实际,关注社会热点和校园动态,使其亲近学生,体现学生立场并指向问题解决,关注学生需求,具有可操作性和实效性。主题的优化设计体现学生立场,就是要充分认识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充分考虑学生需求、兴趣。
  (一)基于学生的个体经验
  主题探究活动应以学生个体经验作为学习起点,使不同发展层次、不同生活经历的学生都能在活动中得到真实而丰富的体验。在“家乡物产养育我”一课的教学中,某教师将探寻苏州本地物产的活动主题分别设计为“眼中的苏州”“指尖上的苏州”“舌尖上的苏州”,意在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苏州自然景观和名胜古迹、探访传统手工艺、品尝传统小吃和特色美食等活动感受家乡的风土人情,了解家乡丰富的物产。这些主题基于二年级学生的认知基础和生活经验来设计,受到学生的青睐。
  (二)满足学生的合理需要
  道德与法治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生活中的需要和问题为出发点,因此主题也要关注满足学生的合理需要。一是提高认知。丰富的道德认知是激发道德情感、培养道德行为的基础,在“小水滴的诉说”一课中,学生对于地球上的淡水资源数量、我国缺水情况是没有清晰认知的,本课教学某教师设计的“水有多少呢?”是一个带有疑问的主题,指引着学生去探究,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小实验认识到当前水资源严重匮乏的现状,为激发学生节水、护水的情感作了有效铺垫。二是增长技能。学生的生活技能是在探究中逐步提升发展的,针对二年级学生如何去求助这一实际需要,在一年级下册“请帮我一下吧”这一课中,某教师设计了“我的求助妙招”探究主题,通过列举生活中真实存在的问题,寻求解决的办法,使学生掌握正確的向人求助的方法,获得了生活的智慧。
  (三)着眼学生的生活问题
  主题探究活动就是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完成既定任务或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主题的选择要着眼于学生实际生活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我们不乱扔”一课的教学中,某教师设计了“有了垃圾怎么办”“垃圾分类怎么做”两个探究主题,从学生经常遇到的生活问题入手,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上完手工课留在桌面上的纸屑怎么办?看完电影后饮料瓶怎么办?坐在车里吃完东西包装袋怎么办?旅游景点看不到垃圾桶时怎么办?引导学生思考解决的办法。同时,在此基础上渗透垃圾分类的知识,继续深入探究“垃圾分类怎么做”这一主题,并现场指导学生进行简单的垃圾分类。   三、注重表达,指向教育目标
  主题探究活动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多样的活动主题,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体验、实践与协作中建构新知识。因此,活动主题在表达上要指向教学目标,活动名称言简意赅,对探究活动起着指向、导向的作用。当然,也要独特新颖,富有吸引力。
  (一)主题要有趣
  主题要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兴趣特点,注重趣味性,年级越低在表达上越要富有吸引力,使学生在轻松的课堂活动氛围中得到多方位的提升。“大自然,谢谢您”一课中,基于一年级学生的兴趣特点,某教师设计了“寻找大自然的礼物”这一主题,引导学生分别从吃、穿、住等方面去寻找大自然带给人类的“礼物”。“寻找”一词充分激起了一年级学生的活动积极性,而“礼物”一词则将大自然的丰富物产得以形象表达,使学生了解了生活中的一切都来自自然,也使大自然的形象在学生眼中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
  (二)主题要精准
  探究活动是否适切、适合学生,是活动能否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如果探究内容过易,学生不需要思考就能解决,就没有探究的意义;如果探究内容过难,超出学生的能力和水平,那探究的结果肯定差强人意。因此,主题的角度就决定了活动的适切程度。“大家小点儿声”一课中,在“我做小小调音师”这一主题中,教师根据二年级学生认知的特点,又把这一活动分成了三个小主题,分别是“大小声音调调调”“教室噪音小小小”“校园噪音消消消”。分层后的三个主题分别指向学生自己声音要根据不同场合来合理调整高低、教室里的各种噪音如何降低、校园公共场所的噪音如何消除等多方面的探究,真正將校园文明落实到各个方面,这样的活动指向明确、精准,而且紧贴学生成长脉动,既具有现实意义,又具有教育意义。
  (三)主题要多元
  在设计主题的时候,要考虑可操作性,形式尽可能多样,符合学生学习的特点:可以是以资料收集、汇总为主的文献式主题;可以是模拟、游戏为主的表演式主题;可以是小组合作、分享为主的合作式主题;可以是问卷、采访为主的调查式主题;可以是实验式主题;等等。“大家排好队”一课,建议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设计“我是小小观察员”“火眼金睛看得清”“整齐队伍我会排”“排队标志我会认”四个主题,其中既有学生生活经验与经历的回顾,也有对生活中不文明排队行为的辨析,还有通过在课堂上进行的实地演练学习在不同的场合排队的规则与要求,将会排队、守规则这一教学目标通过多样的主题探究活动来实现。
  【沈丽萍,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教育局教研室教研员,高级教师】
  责任编辑︱孙格格
其他文献
积木是孩子最喜欢的玩具之一。它的种类很多,玩法更是多种多样。一盒好的积木可以让孩子从小玩到大。而且,只要多动一点儿脑筋,就可以让积木成为启发孩子智慧和培养多种才能的好帮手。     选择合适的积木    孩子本身具有人类开放性的遗传基因——艺术的基因。积木可以让孩子的这种先天潜质得以充分发挥。不过,积木能不能发挥这样的功能,关键看你所选择的积木和玩法是不是适合孩子。    0~1岁:色彩鲜艳的布积
网络学习与传统课堂教学并不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不能互补相融的学习方式。技术的发展并非要丢掉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而是要在网络学习与课堂教学之间构筑起沟通的桥梁,产生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教学效果。  2020年5月14日,在教育部召开的介绍疫情期间大中小学在线教育情况发布会上,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透露:复学之后,在线教学将从“新鲜感”走向“新常态”。在基础教育领域,中小学网校层出不穷;在高等教育领域
摘 要  社会责任感指涉人对自身行为及其后果的预见,使人在理性的引导下产生一种有意识的社会之善。培育社会责任感始终应是具体且有限定的,是归于个人且力所能及的,是人在自愿努力中对道德原则的运用,同时却不能脱离目标本身的激情。我们需要普通人的责任典范来传递社会责任感,明辨社会责任中的是非正义,学会正确慷慨并发现真正的利益,在服务社会的责任实践中赢得普遍善意,实现个人价值。  关键词  社会责任感;理性
摘 要  理想的教师应该学识魅力和人格魅力兼具。教师人格是一种不可或缺和无法替代的教育力量。人格育人具有隐性、间接、渗透、协同和长效的特点。人格育人是我国的教育传统,近代一些著名教育家及著名中学都大力倡导并践行人格教育。推进人格育人,国家层面需抓实师德师风,学校层面需形塑优良文化,个人层面需注重自我塑造。  关键词  教师人格;人格育人;人格教育  作者简介  项红专,杭州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院长
运动 在宝宝学习走路的过程中,经历一些没有实质危险的摔倒,不仅可以锻炼宝宝控制平衡的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也可以算是一种良性的抗挫折体验,能提高宝宝的意志力和自信心。  礼貌 抓住宝宝善于接纳的特点,开始教他懂礼貌以及怎么帮忙。着重强调“请”和“谢谢”。把收拾玩具作为一种游戏,让它变得好玩起来。  依恋 宝宝进入了亲子依恋关系快速发展的特殊阶段,对爸爸、妈妈的认识会进一步加深,尤其是对妈妈。要特别关
[为宝宝“量身定制”的治疗方案,让父母放心、宝宝健康的贴身呵护。]    收件人:[email protected]  发件人:江苏 蒋静  问题:孩子的脑子里长了海绵状血管瘤,请高永杰医生帮忙!  我家宝宝1岁多的时候,先后3次发烧时出现惊厥,做了核磁共振后,发现在她的脑部右侧长了一个米粒般大小的海绵状血管瘤。我们咨询了好几家医院,医生的综合意见是,宝宝的海绵状血管瘤不是长在功能区,不影响功能
12 月出镜宝宝陆娇娇:girl  妈妈:杨海英 职业:公司职员  满12 个月时体重:11kg 身高:81 cm    “挑战”和对策    挑战1:“ 娇娇有些胆小,总是拉住我们的手后才肯走。白天是爷爷奶奶在照顾她,但他们年纪大了,老是弯着腰扶着娇娇也吃不消。”  妈妈的对策:  买了个学步带,爷爷奶奶就只要拿住后面的护带就可以了。看护起来既省力又放心。  让娇娇单独站着,然后大人一人一个方向
摘要 生命意义感是人们对自己生命中的目标、目的的认识和追求,是支撑青少年勇于面对挫折的精神力量,也是影响青少年幸福感、压力应对、个体自我认同感等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成长过程中,青少年受到创伤性事件、工具理性蔓延和高度聚焦自我思想的影响,生命意义感降低。在中小学教育场域,教师要充分利用学校天然优势,开展生命教育课程,通过发挥团体辅导作用、教师引导作用、培育感恩之心等多方面提升青少年生命意义感。
摘 要  基于推演式、深挖式和指导式研究,教师学科德育素养的内涵是在学科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渗透德育,制定学科德育目标,挖掘并组织学科德育内容,将其有效融合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从而促进学生认知与道德全面和谐发展所需要的知识、情感和行为的综合素养,主要由学科德育认知、学科德育情感和学科德育行为三方面构成。营造学科德育良好氛围,完善学科德育教培体系和鼓励教师自主专业发展是教师学科德育素养的培养路径。 
怀孕初期住进新装修的房子,会对胎儿有影响吗?    装修材料和家具中会散发出一些化学物质,像甲醛、苯、铅、氡气等,这些物质肯定对胎儿的生长发育有影响。受孕后第2周到第3个月是对外来化学物质最敏感的时期,因为这段时间是胎儿各个系统发育的阶段。装修材料中的油漆、涂料、黏合剂等会释放出有害气体,如果孕妇在怀孕3个月以内经常接触这些有害物质,有可能造成胎儿任何系统的畸形。    怀孕3个月以后,过了敏感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