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VB课程中的教学方法

来源 :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chhom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信息的编程加工是《信息技术基础(教育科技出版社)》第三章节的内容,因为此章节涉及到VB的专业知识,对于初学者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同时知识点也比较抽象,学生较难理解掌握,所以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采用一套比较有效的教学方法,来组织课堂教学。
  关键词:VB;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16-0037-02
  VB程序教学一直是高一信息技术教学的难点,抽象的知识点和编程的困难很容易使学生产生畏难心理,形成学习障碍。这门课与专业编程不同,目的是让学生学会使用VB软件处理信息的方法,所以教师如何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按照大纲要求, 组织VB课堂教学尤为重要,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上好VB课。
  一、生动有趣的教学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就很容易投入到积极主动的学习中去。那么,面对枯燥难懂的VB知识,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很乐意去学,进而产生学习动力呢?笔者认为VB教学中采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案例是关键。
  首先,在课堂的引入环节中,教师可以精心准备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案例,让学生进行体验,例如随机抽奖程序、礼花绽放程序、屏保程序等。这些有趣的程序立刻能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学生们很想打开程序一探究竟,纷纷跃跃欲试,尝试去打开、运行、查看代码,并在此主动探究的过程中产生疑问,此时教师再进行知识的讲解,学生就容易理解掌握,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将有趣的教学案例贯穿在整个VB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仅仅是对知识点作单一讲解,学生会觉得乏味,教学效果自然不太好,但如果将知识点穿插到具体的某个案例的设计、修改和完善过程中去,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则既让学生保持学习兴趣点,使学生开动脑筋,认真思考,又将知识点合理地渗透到教学案例中,让学生更易理解、掌握。
  例如:在“绘制函数图像”教学案例中介绍picture控件。教师先演示程序(其界面如图1),再介绍picture控件的属性(如图2)、方法、事件及其运用,最后让学生通过修改程序,实现绘制其他函数的图像的功能,让学生熟悉该控件的特点和运用,更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二、用生动的语言来解释VB中的专业术语
  VB中有很多专业术语,如窗体、对象、属性、事件等,学生理解起来有点难,此时我们可以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解释。例如,平时我们说的“对象”就是现实生活中具体的东西,比如你面前的显示器,鼠标等,而在VB中, VB的对象有工程的窗体和控件。再如,解释“属性”时是这样说明的:“属性”就是特征。如显示器的品牌、颜色、尺寸等,就是显示器的属性。同样,在VB中定时器(Timer)是VB的对象,而定时器(Timer)的是否可用(Enable)、时间间隔(Interval)则是定时器的属性。给对象的属性值的格式是:对象名.属性名=属性值,就可以形象的写成:显示器.颜色=黑色。如果把这里的“.”理解成“的”,就好理解多了,例如VB中Timer1.Interval = 100表示定时器的时间间隔是100毫秒。
  三、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增强学生程序设计能力
  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让教与学围绕如何完成具体任务进行,有利于学生提高创新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介绍VB定时器的应用时,笔者从易到难设计了三个任务,第一个任务是让学生启动页面小程序,并通过分析、讨论,回答该程序使用的哪种控件,有何属性,如何编程实现的。让学生回答,随后教师作总结并讲解定时器相关知识,为下面的两个任务打下基础。
  第二个任务,让学生在对定时器有所认识的基础上,能参照老师的提示,独立完成程序“简单打字”,这个是理论到实践的过程,也是对学生程序设计能力的提升。
  最后一个任务要求学生在对程序“简单打字”进行修改完善,变成“复杂打字”程序。因为有点难度,所以老师先和学生一起分析设计流程,然后学生再动手实践编写程序代码,遇到问题,老师再做出指导和提示。
  通过任务的驱动,教师先设问,学生再思考、讨论,最后完成,不仅培养了学生探索精神,也让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提高了学习的能力,掌握了知识并养成克服困难的品质。
  四、基于实践,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们都知道软件程序是通过编程完成的,大多数人平时接触到的程序和游戏,都只是停留在应用上,所以当学生们已掌握了VB程序设计的基础知识后,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去设计、编写实用、有益的程序,就像乔布斯一样,改变我们的生活。所以笔者在VB课程的最后让学生完成一个实例设计,这样不仅能帮学生将知识点融会贯通,还对学生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大有帮助。注意,教师在设计实例时应该根据学生能力个体差异,将任务进行分层设计,这次笔者在教学中的选择是制作“龟兔赛跑”程序,学生很乐于将自己熟悉的故事编写成程序,并在其中再次体会到乌龟坚持精神的可贵。
  教师按照编程加工的一般过程:分析信息、设计算法、编写代码、调试代码来指导学生。
  首先分析信息,学生可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给出方案,细化到需要使用哪些控件,如何让龟兔跑起来。(此时学生会想到定时器)
  开始设计算法时,教师可将任务分解成几个由易到难的子任务,①先让兔子走起来。②让兔子停下来。③让乌龟和兔子同时走,提示学生注意龟兔速度不同,路程长短不同。任务的分层设计不仅有利于学生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可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感受到任务成功后的喜悦。
  学生开始动手编写代码时,教师可提供基本代码用作参考。
  最后学生在调试过程中发现错误,订正并完成任务。这节课,教师的角色就是指导、答疑和解惑,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动手实践解决问题。
  以上就是笔者在VB教学过程中使用有效教学方法的经验,在今后的教学中,笔者还将不断地完善并继续探索其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构造高效课堂,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编辑:郭桂真)
其他文献
 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如果精心设计问题,引诱学生按照教者的思路去考虑问题,使学生误入“陷阱”,再让学生重新思考问题,在实践操作中发现错误,并解决错误,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
期刊
期刊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新课程强调,要注重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过程培养学生实践操作和创新能力.为此,许多教师对“先让学生看书预习”产生了质疑,正如有的教学专家所说,“先让学生看书的确对培养学
摘 要:作者对信息技术课堂中小组协作学习方式存在的一些较为普遍的问题进行归纳,并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小组协作学习;效能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16-0031-03  随着生本教育理念的逐渐深入,小组协作学习已经普遍地运用于各个学科教学中,它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小组为组织形式,为
期刊
给孩子情趣和智慧女儿喜欢讲故事,深得老师青睐,对绘图跳舞的兴趣很浓。有一次,她母亲没有兑现带她去麦可斯过生日的诺言,她就画了三张人物:一个落泪的小姑娘,一个张大嘴很
摘 要:课程改革包括教育理念、教学关系、教学方式等,它主要着力实现课程内容的整合、课程结构的改变、课程体系的评价及课程管理的转变等,而所有这些改革都需要通过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来实现,不同的教学与学习方式反映出不同的教学观念和学习观念。课程改革中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主导,积极提倡多种教学方式,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课本身是操作性极强的学习内容,文章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谈谈怎样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