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生大多数还是以直观思维为主,而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有部分还是比较抽象的,怎样利用直观的表象帮助孩子理解、掌握、内化抽象的数学知识?操作实践的数学活动,是一个事半功倍的好途径。学生借助直观的动手操作,建立表象从而形成概念,为数学学习打开另一扇窗。
一、在操作实践中激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中如何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兴趣成为学习的动力。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有趣的动手操作活动,充分调动起孩子学习的兴趣,让孩子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我想学”。
以“轴对称图形”教学为例,这是一节比较抽象的概念教学课,怎样让孩子直观地感知、理解轴对称图形呢?课前让孩子把书后面的操作材料蝴蝶等三个物体剪下来。从布置孩子剪图形开始,这节课就拉开序幕了。孩子们都有很强的好奇心,他们会思考,这些图形剪下来有什么用呢?有了想要了解的愿望和兴趣,他们一定会把书上的内容拿出来看一看,研究研究,这样的动手操作就无形中为老师讲授新课做了更多的准备。课堂教学中,再进一步进行画一画、折一折的活动,有效地调动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孩子们学习的兴趣,使得课堂教学的效果得到保证。
二、在操作实践中明理
操作实践是让学生理解概念、建构数学知识的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孩子在具体的操作中经历、体验、感悟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充分内化。
“轴对称图形”的教学中,让每个孩子都参与到折的活动中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叶澜教授就曾提出:“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轴对称图形“完全重合”这个特点,对于孩子来说不是那么好理解,在观察、操作中,他们会发现图形的两边是完全相同的,这时老师再点出“完全重合”这一要点,让孩子充分感知什么是“完全重合”。再结合折痕,很自然就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对称轴”。孩子们借助具体的形象操作,完成了对轴对称图形的知识建构。
三、在操作实践中善思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为思维的工具和镜子。”孩子学习数学与数学操作活动是分不开的。操作活动,不仅能使孩子对抽象的数学知识更容易理解、掌握,而且有利于促进孩子的观察能力、推理能力、计算能力以及思维能力的提升。
“轴对称图形”教学中,要求学生把一张纸对折画一画、剪一剪,得到一棵小树。学生通过动手剪一棵小树,他们会发现,对折后剪出来的小树确实是一个轴对称图形。这实际上就是用前面对轴对称图形的感知,对剪出的小树进行判断。操作使学生明确“对折后再剪是实现小树是轴对称图形的关键”。此时,学生会心生疑问:是不是我对折后剪一个长方形、圆形,或者随便剪一个的图案,都能得到一个轴对称图形呢?在此基础上,再次进行动手操作,发现可以剪出很多不同样子的轴对称图形。正是学生之前的动手操作活动启迪了思维,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让学生再次亲历了轴对称图形的形成过程,内化了轴对称图形“完全重合”这一基本特征的概念。
四、在操作实践中升华
学习数学并不是要每个人成为数学家,而是通过数学学习,培养孩子的数学观念和数学思想,培养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在教学中除了要教学相应的数学知识以外,更多地要引导孩子对学习过的概念知识加以运用,进一步发展孩子们的创新、分析、计算、归纳、推理等方面的能力。
例如教学“轴对称图形”时,在学生已经掌握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概念和特征之后,让学生利用轴对称图形的知识设计出许多不同的美丽图案。课的开始学生是剪一个轴对称图形,到这个操作活动的时候,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可以剪出许多不同的轴对称图形,有的是连着的,有的是镂空的,等等。课进行到这里,已经不仅仅是一节数学课了,它所包含的远远大于数学学科的范围了。轴对称图形在生活中也经常见到,但是孩子们不知道它们是因为对称而美的,通过动手操作创造出各式各样的轴对称图形,不仅对之前学习的概念知识进行了巩固,同时也让孩子们感受到了对称美,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这提高了学生欣赏美、应用美、创造美的能力。动手操作的数学活动让这个枯燥的概念教学变得生动,让概念在孩子的心中升华。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精心设计一些适合学生动手的操作活动,让他们在兴趣盎然的操作实践中获得知识,启发他们思考,引导他们自主探索,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其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在自主体验中感悟数学。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清河实验小学)
一、在操作实践中激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中如何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兴趣成为学习的动力。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有趣的动手操作活动,充分调动起孩子学习的兴趣,让孩子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我想学”。
以“轴对称图形”教学为例,这是一节比较抽象的概念教学课,怎样让孩子直观地感知、理解轴对称图形呢?课前让孩子把书后面的操作材料蝴蝶等三个物体剪下来。从布置孩子剪图形开始,这节课就拉开序幕了。孩子们都有很强的好奇心,他们会思考,这些图形剪下来有什么用呢?有了想要了解的愿望和兴趣,他们一定会把书上的内容拿出来看一看,研究研究,这样的动手操作就无形中为老师讲授新课做了更多的准备。课堂教学中,再进一步进行画一画、折一折的活动,有效地调动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孩子们学习的兴趣,使得课堂教学的效果得到保证。
二、在操作实践中明理
操作实践是让学生理解概念、建构数学知识的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孩子在具体的操作中经历、体验、感悟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充分内化。
“轴对称图形”的教学中,让每个孩子都参与到折的活动中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叶澜教授就曾提出:“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轴对称图形“完全重合”这个特点,对于孩子来说不是那么好理解,在观察、操作中,他们会发现图形的两边是完全相同的,这时老师再点出“完全重合”这一要点,让孩子充分感知什么是“完全重合”。再结合折痕,很自然就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对称轴”。孩子们借助具体的形象操作,完成了对轴对称图形的知识建构。
三、在操作实践中善思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为思维的工具和镜子。”孩子学习数学与数学操作活动是分不开的。操作活动,不仅能使孩子对抽象的数学知识更容易理解、掌握,而且有利于促进孩子的观察能力、推理能力、计算能力以及思维能力的提升。
“轴对称图形”教学中,要求学生把一张纸对折画一画、剪一剪,得到一棵小树。学生通过动手剪一棵小树,他们会发现,对折后剪出来的小树确实是一个轴对称图形。这实际上就是用前面对轴对称图形的感知,对剪出的小树进行判断。操作使学生明确“对折后再剪是实现小树是轴对称图形的关键”。此时,学生会心生疑问:是不是我对折后剪一个长方形、圆形,或者随便剪一个的图案,都能得到一个轴对称图形呢?在此基础上,再次进行动手操作,发现可以剪出很多不同样子的轴对称图形。正是学生之前的动手操作活动启迪了思维,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让学生再次亲历了轴对称图形的形成过程,内化了轴对称图形“完全重合”这一基本特征的概念。
四、在操作实践中升华
学习数学并不是要每个人成为数学家,而是通过数学学习,培养孩子的数学观念和数学思想,培养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在教学中除了要教学相应的数学知识以外,更多地要引导孩子对学习过的概念知识加以运用,进一步发展孩子们的创新、分析、计算、归纳、推理等方面的能力。
例如教学“轴对称图形”时,在学生已经掌握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概念和特征之后,让学生利用轴对称图形的知识设计出许多不同的美丽图案。课的开始学生是剪一个轴对称图形,到这个操作活动的时候,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可以剪出许多不同的轴对称图形,有的是连着的,有的是镂空的,等等。课进行到这里,已经不仅仅是一节数学课了,它所包含的远远大于数学学科的范围了。轴对称图形在生活中也经常见到,但是孩子们不知道它们是因为对称而美的,通过动手操作创造出各式各样的轴对称图形,不仅对之前学习的概念知识进行了巩固,同时也让孩子们感受到了对称美,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这提高了学生欣赏美、应用美、创造美的能力。动手操作的数学活动让这个枯燥的概念教学变得生动,让概念在孩子的心中升华。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精心设计一些适合学生动手的操作活动,让他们在兴趣盎然的操作实践中获得知识,启发他们思考,引导他们自主探索,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其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在自主体验中感悟数学。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清河实验小学)